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私自利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中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中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中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及对策【内容摘要】自私,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有意侵害他人或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整体的正当权益而谋一己之狭隘权益的心理与行为。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

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一旦家庭、同学、学校或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产生自私的心理。

他们不关心集体,不愿帮助同学,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鄙视家境贫穷的同学,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助人为乐”对他们来讲只是字典里的一个词语,这个词与他们的生活是绝缘的。

【关键词】中学生自私心理产生原因对策目前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

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

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

为了它,学生放弃了其他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这些都造成了学生自私的性格。

自私行为已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将会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道德走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对策,把学生从自私自利中解救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合格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一、学生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1、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一个人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外界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越容易自私;人与外界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

王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缺乏和同龄小伙伴们嬉戏、追逐、游玩的体验,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机会。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

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

如何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修订稿

如何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修订稿

如何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如何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巧英乡中心小学何思妹现在的学生在家中都是“小太阳”、“小皇帝”,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少的学生的自私行为,已经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一直以来,耳边经常能听到一些抱怨,说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自私了,比如:以前上课到教室,黑板总擦得干干净净,仅有几次没有擦的,见到老师去上课,学生也总是争着抢着擦黑板。

现在去上课,鲜有几次黑板是擦过的,问及学生,这个说不是我擦的,那个说也不是我擦的,即使是值日生也懒得动手。

比如:两个学生起争执,老师问其原因,都将“战争”源头指向另一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例子很多见,作为教师,见到这样的情况很是汗颜。

发生的这些自私行为不足为奇,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

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将会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道德走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自私行为已经成为广大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缺陷。

一、小学生自私行为的原因1、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他们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逐渐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但乃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

于是,学生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应的行为也如此。

2、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根本变化,发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很多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为了表示弥补,经常寄来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家长常常嘱咐孩子,不要给别人,不要弄坏;即使父母在身边,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没教会孩子与别人分享,不愿吃亏;有些家长本身素质差,故意把孩子向这方面引导;过分宠爱孩子的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自己为中心,自然而然造成了孩子的自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依赖心理:很多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缺少独立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自己是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不能面对事实,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嫉妒和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当自己不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生活真正涉足社会时,发现自己的素质、智力、能力不是“天下第一”时,自我产生的悲观、失落等情绪逐步转化成自卑,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 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情感内敛,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适应性反应。

最为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当考试即将来临时,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的预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王庆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脑、互联网、手机在家庭的快速普及,特别是广告、垃圾网页的泛滥,孩子们接收了很多社会中的不良信息。

而且由于以前计划生育导致一片“公主”和“王子”的出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差、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甚至于家长怀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愿望,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报名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 学生的童年时间被大力压榨,每天都活在赶时间、赶时间、赶时间……,长期以往,心理压力大,得不到有效疏导,积攒在孩子幼小的心理, 总有一天会爆发,一旦爆发,那我们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近几年,未成年犯罪比例在不断加大。

因此,教师、学校、家长三方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爱护学生,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积极、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学校家长父母为了得到更好的收入,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班级学生将近一半孩子现处于留守儿童状况,这部分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老人的溺爱,加上对爸爸妈妈爱的渴望,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脆弱。

再就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长期在父母及老人的溺爱之下,脾气暴躁、任性、骄纵,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甚至是离家出走,不客气的说,他们就是家里的“太上皇”。

(二)学校因素虽然说生活水平有了高层次的提高,但是教师地位现在非常敏感,出现了大片教师不敢管、不能管现象,因为你管了孩子心理受伤了,就要告学校、告教育局,老师就要受处分。

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而且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单单靠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他们的专业性并不强,很难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因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游戏已经走进所有家庭,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看电视、玩手机,爷爷奶奶下棋、跳舞。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山丹县南关学校石敏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塑造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

一方面,他们自私自利、冷漠、嫉妒、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焦虑、害怕挫折、缺乏毅力。

对于这些学生,如果引导合理,教育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其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及表现有识之士曾经提到,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是缺憾的学生。

而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研究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症状。

我认为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焦虑型心理及表现这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对学习过分担扰,表现为上课不能十分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老师叫自己起来发言。

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心慌;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2、自卑型心理及表现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先天不足或在学习中遭到失败时,总是感到恐慌或焦虑,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高声说话,见了老师不敢主动打招呼,考试后往往沉浸在自责之中,从而产生自卑、失望的心理。

这种人大多成绩较差,精神不振。

3、自傲型心理及表现这种学生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为只有自己行,甚至发展到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好好做,这种学生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

4、嫉妒型心理及表现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心胸狭窄,往往只把一两个人视为知己,其余的人视为路人。

特别对班组中的竞争对手心怀不满,见到竞争对手学习受到挫折,心里就暗自高兴,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

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特点

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特点

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特点
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可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 情绪不稳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如突然的愤怒、焦虑、抑郁等。

2. 行为异常: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行为可能会变得异常,比如攻击性增强、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

3. 学习和表现下降:由于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他们的学习和表现可能会受到影响,成绩下降。

4. 生理症状: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起一些生理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

5. 自闭孤僻: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闭孤僻的情况,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一些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青春期叛逆教你正确看待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叛逆教你正确看待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叛逆教你正确看待青少年叛逆心理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而青少年青春期叛逆心理更是受到了众多妈妈们的吐槽,面对青少年青春期叛逆,大多数家长都表现的不知所措,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青春期叛逆心理,以便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纠正他们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如果青少年叛逆心理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青少年以后的健康成长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特征,一点一点攻破叛逆期的教育问题。

1、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

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2、待人冷淡的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

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3、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如今的社会,人们对于成绩的看重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一到考试就紧张。

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

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4、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5、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分析范文

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分析范文

浅谈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分析胡秋影湛师基础教育学院12英语4班【摘要】青少年问题行为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允许的正常围的异常行为。

学生经常要面对一些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符的情境或诱惑,也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问题行为,例如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录、不讲文明礼貌、打架骂人、撒谎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

问题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但不如品德不良那么严重。

教育工作中应抓住时机对问题行为加以制止和矫正。

【关键词】问题行为形成原因矫正健全人格一般来说,中小学生主要问题行为有以下类型:①品行性问题行为:主要由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怕苦,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

②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字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于不适合初中生娱乐的场所。

③行为:主要是偷窃和赌博。

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由此可见,学生问题行为的及时矫正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的来说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学生部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对中小学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呢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与社会各个层面的直接和简介交流也大量增加,更多地收到各种社会风气和行为现象的影响,一些低级、粗俗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是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社会原因。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依赖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 (2)自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自卑自卑也称“自卑感”,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4)孤僻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5)焦虑各种可以引起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过度焦虑. (6)妒忌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

(7)逆反“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8)厌学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1)依赖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依赖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与长辈的溺爱。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受一点儿委屈,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蒋雅菁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也从而影响了这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自责倾向的学生表现

有自责倾向的学生表现

有自责倾向的学生表现
1、过度内疚: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或错误感到内疚,即使这些错误并不严重或不是他们的错。

2、过度自我批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或决策过于苛刻,经常批评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或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3、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就会感到自责。

4、回避责任:当事情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回避责任,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而不是去寻找其他可能的原因。

5、低自尊: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感到怀疑,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这种低自尊可能导致他们更加自责。

对拔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对拔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对拔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无视当前,对“学困生”的教育,普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转变“学困生”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都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较多的突破口,一抓再抓。

其实,对学习拔尖的学生的教育更重要,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无视。

一来拔尖学生升高中大学的机率更大,他们素质如何,关系重大,再者拔尖学生大都有强烈的上进心,旺盛的求知欲,敏捷的思维和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遵守纪律,这些恰恰是建设一个先进班集体和一流学校所必需的。

所以,教师和学校领导们常常毫不吝啬地对拔尖学生实行表扬,奖赏,给予较多的鼓励,有的甚至年年给他们减免书杂费,发放奖学金,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所以这些拔尖学生生活在一片表扬喝彩声中,有的甚至瓢瓢然起来。

其实,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状况毕竟能不能完全趋于成熟,即使拔尖生也不例外,而且和成人一样,他们同样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

这些压力和影响常常成为导致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康的“病根”,只不过这些问题通常比较隐蔽,而且多为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障碍。

但假设教师只被拔尖学生成绩优秀,水平出众的“光环”所笼罩,而无视他们身上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给他们即时的协助和解决的话,或者一味的“宠”他们,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道德问题。

所以我们决不能无视对拔尖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擅长利用各种手段协助他们纠正心理发展的不健康的倾向,防止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使之达到心理功能的最正确状态,就是说,要使他们成人,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通过反复研究,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拔尖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体表现在与人交往、学习心理、集体意识、劳动意识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各人不尽相同,总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生中成长,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偏高,容易产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对别人评价过低的认知心理的偏差,尤其是高年级的儿童,成人感逐渐增加,某些拔尖生不能准确分析自己获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把它归结于自己智力超群,天资聪慧或个人努力等主观因素,看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协助,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至对老师评头论足,不感激老师的精心培养,对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

谈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谈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谈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红庙小学张丹丹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这观点也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作为朝气象征的小学生、七八点钟太阳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容乐观。

一、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2、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

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

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

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

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

由于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动,在班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好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学校教育不当。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其实,,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

由于种种原因,至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第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一)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

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重要的社会主义建立执行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但会对其自身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所以,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促进我国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得到落实。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社会人民极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2011年发生马加爵事件以后,我国各界人士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就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含了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和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

一、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扩大,因此,对人民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学不再是学生享受学习的良好环境,社会上大量的不良风气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防线再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心理失去平衡,迷失自我。

(二)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大部分处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逐渐优越,家长对于学生的过分宠爱,使得大学生对家长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并使得学生认知情感发育不完善。

此外,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方法,过分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匮乏,造成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不够。

因此,学生的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心理问题具有出现的可能性。

(四)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人格、意志力、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等方面与高中生和成年人不同,对情感的激情认知明显不足。

关于自私是主题班会

关于自私是主题班会

关于自私是主题班会导言:大家好,今天的主题班会我们来讨论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主题——自私。

自私作为人性中的一部分,时常被贬低,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然而,自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本次班会旨在探讨自私的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思考如何提倡利他主义,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一部分:自私的本质自私是指个体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它既是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反映,也可以视为保护和满足个人需求的一种途径。

1. 自利/生存本能:人的本性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自利是自私的基础。

从生物学角度看,个体通过争夺资源、竞争求生存,才能生存和繁衍后代。

因此,自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要策略。

2. 社会化和教育缺失:自私不仅与个体生存本能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和教育有关。

当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利益分配不公平时,自私可能会加剧。

此外,缺乏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也会使人更倾向于自私行为。

3. 利他主义与自利取舍:对于道德行为,人们通常需要在自利和利他之间做出取舍。

自私行为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道德败坏,而是解释了人内心的利他与自利之间的权衡。

第二部分:自私的表现形式自私行为可以体现在个体的言行举止、情感与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私表现形式:1. 利己主义:个体在行为中追求个人权益、利益和偏好,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包括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感受的个人主义。

2. 贪婪与不计后果: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这种贪婪的自私行为常常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道德的缺失。

3. 利他选择的缺失:当个体在面临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自私行为,不顾及他人的需求与权益。

例如,在道路上遇到交通堵塞时,有些人会占据道路空间,无视他人的需求。

4. 非理性行为:个体在决策时,只关注自身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指儿童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的行为。

科学研究发现,当今社会多数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存有着自私心理。

本文试图就小学生自私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小学生自私问题表现原因小学生(儿童,下同)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指儿童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的行为。

科学研究发现,当今社会多数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存有着自私心理。

本文试图就小学生自私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生自私问题的表现及危害柏杨曾经说: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不但未可厚非,而且它是促进社会的原动力,但这种自私心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成了臭屎球(见《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第77页)。

“自私是人的天性……允许人们利用这一天性,在不损人的情况下追求自身的富足和快乐,是文明社会尊重人的标志。

”(见《道德黑话》载《杂文报》1998年1月23日3版)从以上可以看出,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

"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由于自私属儿童偏常人格行为,因此会使儿童表现出如下不健康的心里行为:表现一:性格孤僻、冲动,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些孩子往往一旦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就发脾气或破坏性地扔东西;一旦产生差异情绪就无法抑制,直到不考虑后果地发泄完毕。

他们只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却没有勇气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

表现二:感情麻木,缺少群体适应力和竞争力。

自私的孩子往往被动地接受家长调控,没有主动和别人求得沟通的要求,思维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驰骋,即使是直近亲属也缺乏热情,在集体生活中无所适从,竞争力差,缺乏生存本领。

表现三:做事爱偏激,容易走极端。

自私使孩子做事头脑缺乏周密的考虑,一旦造成后果又后悔不迭,进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私自利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形成原因
自私自利是学生人格中不成熟、不健全的表现。

这一类型的学生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前提。

据一些调查显示,当今社会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私心理。

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常常有以下几个不健康的行为表现:
1.性格孤僻、冲动,易产生逆反心理
自私的学生往往一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就发脾气或破坏性地扔东西;一旦产生差异情绪就无法抑制,直到不计后果地发泄完毕。

他们只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却没有勇气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

2.感情麻木,缺少群体适应力和竞争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调控,没有主动与别人求得沟通的要求,思维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驰骋,即使是对直系亲属也缺乏热情。

在集体生活中无所适从,竞争力差,缺乏生存本领。

3.做事偏激,容易走极端
自私使学生做事时缺乏周密的考虑,一旦造成不良结果又后悔不迭,进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4.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压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

他们在心理或思想上的反应是迅速的,看到别人能做到的,他们会很不服气,但是操作上却往往弄巧成拙;他们往往很爱面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用消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重复犯同样一种错误;遇到老师批评后不敢反驳,但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悄悄地损坏公物;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容易走极端,经不起意外的挫折和打击,易产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残等念头。

那么,学生的自私自利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地围绕自我出发,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
待自己。

所以,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形成自私的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

吃好的,穿好的,玩高档玩具,家中一切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耍脾气。

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予以满足。

而这也正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

就这样,孩子常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3.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社会上一些人“私”字当头、处处贪小便宜等。

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自私的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使其产生自私的心理。

4.家长的让步
家长让步也是学生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

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家长的这种让步也很容易滋生学生的自私心理。

5.学校过于看重成绩
在德育和智育面前,一些老师往往更重视分数,只要成绩考得好,就是好学生,就能得到各种表扬。

于是,老师的溺爱滋长了他们的“骄、娇”二气,造就了他们自私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

这样,他们不但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更谈不上能主动地加以调整和改进。

这些自私自利的孩子常常被“爱的海洋”所吞没,只要是自己要求的,不论别人是否愿意,是否可能,都应当得到满足。

这种观念又不断地转变为现实,就逐渐造就了他们只有别人服从自己,而自己从不服从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而无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习惯和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