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私自利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私自利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形成原因
自私自利是学生人格中不成熟、不健全的表现。这一类型的学生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前提。据一些调查显示,当今社会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私心理。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常常有以下几个不健康的行为表现:
1.性格孤僻、冲动,易产生逆反心理
自私的学生往往一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就发脾气或破坏性地扔东西;一旦产生差异情绪就无法抑制,直到不计后果地发泄完毕。他们只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却没有勇气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
2.感情麻木,缺少群体适应力和竞争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调控,没有主动与别人求得沟通的要求,思维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驰骋,即使是对直系亲属也缺乏热情。在集体生活中无所适从,竞争力差,缺乏生存本领。
3.做事偏激,容易走极端
自私使学生做事时缺乏周密的考虑,一旦造成不良结果又后悔不迭,进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4.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压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他们在心理或思想上的反应是迅速的,看到别人能做到的,他们会很不服气,但是操作上却往往弄巧成拙;他们往往很爱面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用消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重复犯同样一种错误;遇到老师批评后不敢反驳,但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悄悄地损坏公物;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容易走极端,经不起意外的挫折和打击,易产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残等念头。
那么,学生的自私自利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地围绕自我出发,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
待自己。所以,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形成自私的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吃好的,穿好的,玩高档玩具,家中一切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予以满足。而这也正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就这样,孩子常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3.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社会上一些人“私”字当头、处处贪小便宜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自私的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使其产生自私的心理。
4.家长的让步
家长让步也是学生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家长的这种让步也很容易滋生学生的自私心理。
5.学校过于看重成绩
在德育和智育面前,一些老师往往更重视分数,只要成绩考得好,就是好学生,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老师的溺爱滋长了他们的“骄、娇”二气,造就了他们自私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他们不但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更谈不上能主动地加以调整和改进。
这些自私自利的孩子常常被“爱的海洋”所吞没,只要是自己要求的,不论别人是否愿意,是否可能,都应当得到满足。这种观念又不断地转变为现实,就逐渐造就了他们只有别人服从自己,而自己从不服从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而无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习惯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