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活其创造欲望,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获得知识与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尝试谈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教育、教学和发展学生的目的,就应采用组织、刺激、检查三种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就是这样的好方法。语文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合作探究的导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探究之花”的呵护者。在探究性学习中首先要钻研教材,选择好探究的内容,其次得设计好探究的课题,同时还要组织好探究的活动,最后还得评定探究的结果。注重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放在第一位是贯穿其中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下面是我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些做法。

一、树立学生的探究理念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应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传统教育理念应摒弃,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应发生较大的转变。

1.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1)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

3.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人类教育不像园林工人工作,树枝长出来只要影响美观就把它修剪得整齐划一,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塑造成同一类的人;人类教育尤其对学生的教育不具有

工程流水线的工序特点。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人才观方面都要发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二、比较阅读,提高探究的能力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人教版语文教材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和特点。以相同或相近的主题组成单元,为教与学提供了历史和现成的可比性,倡导学生比较探究自主学习。本人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色开展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响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参照。我引导学生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藤野先生》是作者回顾人生中的一位恩师,在他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给予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全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母亲”的形象,文章的质朴、自然、平实、真挚的情感,语言的表露,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感情之真,之纯;《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作者回顾自己的一段感人故事,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通过这种比较阅读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几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单元的主题,体现了人性的丰富性。由于主题相近,有现成的可比性,易于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反差很有可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相信自己的感觉,以一种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看来没有差异的生活。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

1.激发探究的情趣。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正是乐于探究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质,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活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故探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实践表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能具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勿强求一致。

3.拓宽探究的范围:探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融合学科间,让探究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解决的策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孟宪明.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J]. 林区教学.2007.10

[2]沈春萍.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J]. 教研成果园.200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