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优秀导学案(实用有答案)

合集下载

原创导学案:项羽之死导学案(附答案)

原创导学案:项羽之死导学案(附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设计人:houzhenyang 侯华峰三河三中【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并积累项羽的作文素材。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至于文章内容,《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老师可以通过项羽之死的教案让学生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为了加深您对于项羽之死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6篇《项羽之死》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较,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较,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较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较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较怜儿女较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较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较后一次道别,较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质6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质6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质6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1)《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

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

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

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二)教师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项羽之死》导学案有解析版

《项羽之死》导学案有解析版

《项羽之死》导学案新授课 3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巩固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梳理文章情节。

3.探究阅读,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学习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第一课时预习积累走近作者——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体例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追溯背景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1.最有气魄的一句话-----<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2.最果断的战略------<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悲剧英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分析》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赏析并评价项羽的形象,培养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思考其性格与命运对我们的启示。

【学习方法】自由品读文本,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学习重难点】分析鉴赏项羽的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复习必修一《鸿门宴》,熟读课文,梳理情节并简要概括《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2、熟读选修课文《项羽之死》并自己完成课文翻译,写在本子上。

二、导入三、赏析项羽形象(合作探究)以下是从课本《项羽之死》及《史记·项羽本纪》中节选的片段,请同学们细读文本,疏通文意,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并简要概括出项羽的形象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性格:手法: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性格:手法:3、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预习部分(一)走进项羽: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于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二)梳理基础知识1、注音(1)垓()下(2)虞()姬(3)乌骓()马(4)歌数阕()(5)和()之(6)麾()下(7)溃()围(8)骑能属()者(9)田父()(10)绐()(11)自度()(12)刈()旗(13)披靡()(14)瞋()目(15)王()我(16)十余创()(17)王翳()2、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

( )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3)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4)力拔山兮气盖世。

()(5)时不利兮骓不逝。

()(6)虞兮奈若何。

()(7)歌数阕。

()(8)美人和之。

()(9)项王泣数行下。

()(10)左右皆泣。

()(11)莫能仰视。

()(12)麾下()(13)直夜溃围。

()(14)驰走()(1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6)骑能属者百余人。

()(17)田父绐曰。

()(18)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之死》导学案1

《项羽之死》导学案1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预习案】【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震川文集》。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

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2.给下列加点的注音泥尘渗漉( ) 修葺( ) 垣墙周庭( ) 栏楯( )偃仰啸歌( ) 异爨( ) 老妪( ) 先妣( )呱呱而泣( ) 以手阖门( ) 余扃牖而居( )【要点突破】1.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2.古今异义。

(1)先大母婢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室仅方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往而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第18课项羽之死导学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课文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四年后,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山川与地理(一)(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5)江左,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故古人以东为左。

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hè)②骑能属.者(zhǔ)③田父.(fǔ)绐.(dài)曰④自度.不得脱(duó)⑤被十余创.(chuānɡ) ⑥麾.下(huī)⑦瞋.目(chēn)2.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通“避”,退却) 3.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这里指“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哥哥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向左走)⑤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⑥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谣)⑨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⑩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⑫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2)动词的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6.特殊句式(1)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表被动)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困”表被动)(2)固定句式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还要……呢”)②汉军至,无以渡(“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三古今对译项羽之死项王军壁①垓下,兵少食尽,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之死》导学案4

《项羽之死》导学案4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预习资料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导学案6

《项羽之死》导学案6

《项羽之死》导学案6导学案项羽之死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客观、有创意地评价历史人物。

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认识。

§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掌握本课的故事情节,认识项羽其人。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完成学案。

2运用多媒体,师生,生生互助学习,了解项羽、正确评价项羽。

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司马迁,字_____。

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3)《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___部,也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4)给加点的字注音王我自刎垓下乌骓麾下绐刈旗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3、合作探究: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并谈一谈项羽悲剧性格的启示。

4、讨论:假如再给项羽一个舞台,他会成功吗?5、作业:写一段评价项羽的文字,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资料链接:楚汉战争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

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23最新-《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

《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精品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读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

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

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情节人物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之死导学案【3】

项羽之死导学案【3】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情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
“吾为若德”
“遂自刎”
神态、动作
语言、对比
探究案——课中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训练案——课后巩固练习
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导学案]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项羽之死》导学案河南省实验中学潘聪学习目标1、以“文”带“言”,巩固文中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体现的悲剧之美;重点难点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体现的悲剧之美;学法指导以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为主;朗读法;总结法;举一反三导入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循环播放有关项羽的图片。

自主预习勾画表现项羽困境与其性格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品味。

问题探究2、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们看看,项羽都面临了哪些毁灭性的人生打击。

请大家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快速浏览课文,总结项羽的英雄末路的具体事件。

(1)四面楚歌壁垓下,兵少食尽,围之数重。

项王乃大惊(2)霸王别姬可奈何,奈若何问题:《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3)属者渐少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以五千骑追之(4)田父绐之乃陷大泽中(5)故人叛之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元代施钧在其《项羽庙》一诗中写道:“骓兮不逝虞兮别,泪洒西风一剑愁。

”这世间最令人叹惋的,莫过于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英雄无路。

悲哉,项羽。

《项羽之死》导学案5

《项羽之死》导学案5

《项羽之死》导学案5项羽之死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 ) ②骑能属者( )③田父绐曰(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 )⑦瞋目( )2.辨形组词。

①垓赅②阕阙③麾魔④靡糜3.词语释义。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斩将搴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文化知识。

《史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全书__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本纪、____________书、_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_世家、____________列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5.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江亭长6.解释古义异义。

2/ 2。

导学案《项羽之死》

导学案《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导学案编写者:[教师姓名]上课时间:[具体日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o了解创造形象在诗文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2.过程与方法:o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o分析具体细节,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理解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的悲壮情怀,思考英雄的定义与人性的光辉。

o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性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分析项羽在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的表现,理解其性格特征。

o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o理解项羽复杂性格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与命运。

o区分诗文在创造形象方面的不同表现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o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o引导学生回顾项羽的生平,引出《项羽之死》的主题。

2.教学目标介绍:o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自读课文,概括情节1.自读要求:o学生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概括《项羽之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2.板书:o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合作探究,人物形象赏析1.垓下悲歌o场景再现:▪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慷慨悲歌,吟唱《垓下歌》。

o性格分析:▪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的豪情与无奈,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虞姬和宝马的眷恋。

▪提问: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是女人和宝马吗?引导学生探讨项羽内心的复杂情感。

o细节描写:▪“泣数行下”表现项羽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左右侍者皆泣,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2.东城快战o场景再现:▪项羽在东城被围,决定快战突围,展现其勇猛与自负。

o性格分析:▪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对自身战斗能力的自信和对失败原因的误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
1司马迁
2《史记》
二、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 生词读音
2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项王泣数行下
4、以故汉追及之
5、地方千里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8、我为若德
9、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2)词类活用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乃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平明,汉军乃觉知
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
独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卒①然今卒困于此②旦日飨士卒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④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6)特殊句式
教学反思:
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
二、项羽形象分析
(一)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尤其是慷慨悲歌后泣下数行,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二)东城快战
问题:本层主要写项羽在东城的最后决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三次行动项羽的表现汉军的情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三)乌江自刎
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四、探究1有人说项羽在失天下的最后之时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探究2面对死亡,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
探究3“成者为王败者寇”,但战败的项羽却一直被人们怀念。

项羽的一生,给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延伸:斯人已去,启示永存。

项羽的悲剧人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请将你的所思所感写成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要求:1、观点鲜明;
2、主要以项羽的生平事件为事例;
3、点评事例;
4、联系现实。

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

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

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

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谮: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D.信哉斯言信:确实。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
B.宗不悦,延即辞退
C.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D.衍在职不服父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赖其全者甚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宗果以侈从被诛敛赀财以送其行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衍惭而退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下列各句话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阴氏屡请,(延)获一书辄加篣二百。

B.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成)置之。

C.呵使(延)速去。

D.(延)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6.把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约”,应解为节约、节俭)
2.C(A“宾客”,文中意为门客。

B“辞退”,文中意为辞官还家。

D“在职”,文中意指在官职上,现词义已扩大。


3.C(C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代词,他,小宾语;②代词,那里的,定语。

B①介词。

因;②连词,连行为与目的。

D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并列。


4.A(B应为“延”; C应为“成”; D应为“邓衍”)
5.D(“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6.(1)虞延因为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

(2)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

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7.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细数了八珍的菜谱,认为了解全了菜的味道,还不如厨师尝一口知道的多呢?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

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

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

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

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

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

”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

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

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

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

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

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

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

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

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

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

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

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

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

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

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

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

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

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

’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

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