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姿势》教学设计8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正面表现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词、读通文本,理解重点句子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5、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件、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最后的姿势》及反思篇16、最后的姿势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2、指导朗读。

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

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

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组内课《最后的姿势》教案

组内课《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做到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找出并想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识字、朗读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训练任务。

难点:指导学生疏通课文脉络,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介绍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过渡语:汶川是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突然发生的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灾难袭来的情景吧。

3、播放视频。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训练要求:
(1)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哪些语句描写了谭老师在地震中的表现?请画出相关语句,听完后在画下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注意难读的生字,把读起来有困难的生字画下来。

2、组织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
(1)找出并理解课后第二题中的词语。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赞英雄
4、组织交流。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描红临写
四、课后作业。

1、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学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的事迹在班上汇报。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通用5篇)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通用5篇)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通用5篇)《最后的姿势》篇1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习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继续指导自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习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

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习导入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习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a、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b、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c、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这一特殊时间吗?(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2、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课件展示)谭千秋,男,中共党员,终年51岁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湖南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

1978年3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该厂职工大学和中学任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爱生如命,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生字词语,概括主要内容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展示)tán shùzhīxūhàn āo谭(姓谭)漱(漱口)吱(吱呀)墟(废墟)撼(震撼)凹(凹凸)gǎn quán shì感(感动)诠(诠释)释(解释)坍塌生死攸关洗漱穿戴价值尘埃塌陷废墟震撼凹下去血肉模糊誓死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幽默感姿势诠释师德灵魂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019年学习文档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019年学习文档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能运用所学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生活中了解谭千秋,感受他的平凡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结合重点词句和资料,感受谭千秋的平凡与伟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和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叙述导入,课件辅助2.板书课题3.提出本节课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共同检阅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指导书写,理解字词(1)听写并随机指导:“漱”字的右边是“欠”“墟”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韵母是“ǖ”“凹”字的笔顺等(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并交流:①尘埃坍塌塌陷废墟理解:坍塌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出示相关课件,从语言文字上,从视频画面上体会不同的感受。

②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③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指名朗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2)用上刚刚积累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很感人,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大部分?震前——震中——震后小结: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四、介绍人物,走进谭千秋1.生活中,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交流收集到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概括: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最后的姿势就是对谭老师伟大的最好诠释。

五、小结板书设计:最后的姿势平凡谭千秋伟大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2019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课,危难之际他迅速组织学生撤离,然而,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学生没有跑出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牛和鹅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牛和鹅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牛和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中的牛和鹅的姿势,培养学生对动物姿势的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促进学生对形状的认知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1. 《最后的姿势》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印有牛和鹅形状的纸板或卡纸;3. 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4. 学生练习手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将展示《最后的姿势》中关于牛和鹅的图片或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和主人公。

示范指导:1. 教师示范如何用卡纸或纸板剪切出牛和鹅的形状,并鼓励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剪切。

创作实践:1. 学生按照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用彩色铅笔为牛和鹅的形状上色,并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添加其他元素(如牛的角、鹅的翅膀等)。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在纸上绘制其他动物形状,并进行剪切和上色。

展示和分享:1.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牛和鹅的形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2. 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激励学习兴趣。

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他们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可给予表扬和鼓励。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根据其他故事书中的动物形状进行剪切和绘画;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创意创作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形状,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评价:1. 观察能力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他们对牛和鹅形状的观察能力;2. 创造力评价: 评价学生对形状和颜色运用的创新能力;3. 教学成果评价: 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创意程度。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课程名称:《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目标学习者:年龄在12-18岁的学生课程目标:1. 学习基本的姿势技巧和动作2. 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一:介绍和基本姿势练习- 介绍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 解释姿势的定义和重要性- 演示基本姿势的练习方法,如大步摇臀姿势、青蛙姿势等-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进行基本姿势的练习课时二:进阶姿势技巧练习-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姿势- 演示进阶姿势技巧,如倒立姿势、后空翻等- 学生分组进行进阶姿势技巧的学习和练习,互相给予指导和支持- 结束时,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展示他们学习到的最好的姿势课时三:团队合作姿势练习- 介绍团队合作姿势的重要性和好处- 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姿势的学习和练习,如组合倒立姿势、人体塔等-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姿势的创作和表演- 每组分享他们的团队合作姿势,评价和鼓励其他小组的表现课时四:比赛和总结- 组织一个小型比赛,学生们展示他们最喜欢的姿势和技巧- 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向学生总结和回顾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发展和练习姿势技巧,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基本姿势、进阶姿势和团队合作姿势方面的技巧和进展- 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表达能力教学资源:- 姿势练习视频和教学图示- 比赛评分表- 厚垫或保护垫教学策略:- 教师示范和指导- 学生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 个体和团队表演展示- 权衡评估和鼓励备注:教师需确保教学环境和设备安全,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避免受伤。

团队合作姿势练习时,确保学生互相协作和照顾,避免危险动作。

以上是《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总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姿势》教学设计8导读:授课时间10月27日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课程名称授课班级五学情分析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

课程资源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离我们时间并不遥远,学生记忆较深刻,电视等媒体对此渲染较多,对学生学习本课有着较大帮助。

2、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课文文字朴实,课外有较丰富的补充材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主要学习活动1、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2、比较阅读。

3、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3、小练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生活中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生活中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他面临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普通的老师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4)再让我们来听听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

(课件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句子朗读训练,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谭老师的镇静。

)(5)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留下了这最后的声音、最后的姿势?(引导出示环境描写,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危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不能,情况越来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个别读,教师及时点评)(6)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的时候,(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的那一刻,(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楼房最终塌陷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7)教师小结:情况越危急,就越能烘托出谭老师的品质,也正是因为谭千秋老师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人们深情的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8)补充阅读,加深人物感受。

让我们跟随一段资料去真实的感受地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示补充材料,教师配乐朗读介绍。

)正当谭老师指挥同学们往操场跑去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个同学……”听了这句话,谭老师一惊,马上转身,不顾危险再次从三楼返回四楼。

在四楼,他看到教室里还有正吓得大哭的刘红丽等四名同学,便连忙对着他们大声说:“不要哭了!快出来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逃生路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叫学生躲在课桌下。

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

眼见头顶的水泥预制板随着教学楼的震动发出可怕的“嘎嘎”声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就在此时,楼上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了,压在了谭老师身上……“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要沉住气等待救援。

坚持,只要坚持就有生还的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是刘红丽他们发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弱了。

原来,谭老师的手给水泥板压住了,右手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谭老师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刘红丽他们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

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又一波大的余震发生了,他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

他们哭喊了一会儿之后,突然发现了异样——谭老师没有再安慰大家,叫大家镇静……B、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引导学生质疑:刚才是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小练笔: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____________(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谭老师的伟大。

)(3)教师误读,体验感悟(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体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交流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4)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也让我们——永生难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5)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好一个——(引说)飞身扑!这飞身一扑,();这飞身一扑,();这飞身一扑()。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6)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是啊,他把自己生的机会给了学生,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

(7)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

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生们讲课。

三十一个小时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

现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学生练说:谭老师,我想对你说……)(8)教师小结,反复赞颂:同学们的一句句话都带着对谭老师的敬佩,带着感动,饱含着深情,姚老师要说的只有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C、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谭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疼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课件出示,引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理解“最后的姿势”: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就概括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你的心中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谭老师________张开双臂,_________护住学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定格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的话,你觉得这姿势是怎样的姿势?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大灾有大爱,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让我们再次来回顾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出示,指名朗读),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吗?(反复点题,加强情感)2、分组读三次姿势、齐读课题。

以下部分根据时间调控:3、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

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是其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