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国语译注
3
寺人勃鞮求见 文公
4
文公遽见竖头 须
5
文公修内政纳 襄王
文公出阳人 文公伐原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01
箕郑对文公 问
02
文公任贤与 赵衰举贤
03
文公学读书 于臼季
04
郭偃论治国 之难易
06
文公称霸
05
胥臣论教诲 之力
宁嬴氏论貌与言
臼季举冀缺
赵宣子论比与党
1
赵宣子请师伐 宋
襄公如楚
5
季冶致禄
叔孙穆子知楚 1
公子围有篡国 之心
2
叔孙穆子不以 货私免
3
子服惠伯从季 平子如晋
4
季桓子穿井获 羊
5
公父文伯之母 对季康子问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 朝与外朝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 叔酒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 逸
1
公父文伯之母 别于男女之礼
2
公父文伯之母 欲室文伯
3
公父文伯卒其 母戒其妾
4
孔丘谓公父文 伯之母知礼
2
灵公使鉏麑杀 赵宣子
3
范武子退朝告 老
4
范武子杖文子
5
郤献子分谤
01
张侯御郤献 子
02
师胜而范文 子后入
03
郤献子等各 推功于上
04
苗贲皇谓郤 献子不知礼
06
伯宗妻谓民 不戴其上难 必及
05
车者论梁山 崩
范文子不欲伐郑
赵文子冠
晋败楚师于鄢陵
郤至勇而知礼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 外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 忧
1
范文子论德为 福之基
管子·匡君大匡·匡君中匡·匡君小匡·霸形·霸言
管子·匡君大匡·匡君中匡·匡君小匡·霸形·霸言《管子·匡君大匡》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
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
管仲与召忽往见之,曰:“何故不出?”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奠若父,知臣莫若君。
’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
贱臣知弃矣。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吾权任子以死亡,必免子。
”鲍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管仲曰:“不可。
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
将有国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召忽曰:“不可。
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
吾观小白,必不为后矣。
”管仲曰,“不然也。
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
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
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
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小白。
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召忽曰:“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
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
”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
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鲍叔曰:“然则奈何?”管子曰:“子出奉令则可。
”鲍叔许诺。
乃出奉令,邀傅小白。
鲍叔谓管仲曰:“何行?”管仲曰;“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
大事君者无二心。
”鲍叔许诺。
僖公之母弟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札秩如適。
僖公卒,以诸儿长,得为君,是为襄公。
襄公立后,绌无知,无知怒。
公令连称、管至父戍葵丘曰:“瓜时而往,及瓜时而来。
”期戍,公问不至,请代,不许,故二人因公孙无知以作乱。
鲁桓公夫人文姜,齐女也。
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
申俞谏曰:“不可,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
了解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管仲
了解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管仲管仲是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那么你还了解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管仲的哪些情况?下面是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管仲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了解中国古代最著名谋士管仲人物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
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24卷,85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主要功绩: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
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管子·小匡(5)全文
管子·小匡(5)全文桓公曰:卒伍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若军令则吾既寄诸内政矣,夫齐国寡甲兵,吾欲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
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小罪入以金钧分,宥薄罪入以半钧,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则入一束矢以罚之。
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译文】桓公说;卒伍已定,事功已成,我想要干预诸侯的事务,可以吧?管子回答说:不可以。
关于军事,我既已寄寓于内政了,但齐国还缺少盔甲兵器,我想用从轻处理重罪的办法,把赎金用在盔甲兵器上。
桓公说:怎么办?管子回答说:规定犯重罪者交纳武器、盔甲、犀皮的胁驱和两支戟,犯轻罪者交纳兵器架、盾牌、胸甲皮与两支戟,犯小罪者纳金属一钧半;宽有薄罪,只纳金属半钧。
至于没有冤屈而从事讼狱,官长再三劝禁不成而理不直者,则须交纳一束箭,以资惩罚。
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戈剑矛戟,试之于狗马;不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斤、斧、锄、镰、锯、镭等,试之于木土。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可乎?管仲对曰:未可。
治内者未具也,为外者未备也。
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处卫,匽尚处燕,审友处晋。
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
饰玩好,使出周游于四方,鬻之诸侯,以观其上下之所贵好,择其沈乱者而先政之。
公曰:外内定矣,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公曰:亲之奈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货财,而美为皮弊,以极聘覜于诸侯,以安四邻,则邻国亲我矣。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
反其侵地常、潜,使海于有弊,渠弥于河有陼,纲山于有牢。
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6页
七年级 历史 第1页 (共6页) 七年级 历史 第2页 (共6页) 七年级 历史 第3页 (共6页)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题号 一 二 三 四 附加题 总 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2.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遗址3.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 ①建造房屋 ①饲养家畜 ①制造陶器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①用耒耜耕地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 4.你认为最有可能居住在右图所示房屋中的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5.我国古代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的主人公”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6.出现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没有战争,和睦相处B.人们有觉悟,相互谦让C.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D.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夏商西周兴亡 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只有“禅让制”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C.王位世袭制导致国家灭亡 D.只有强大的国家机构才能确保王朝巩固 9.商朝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商朝青铜器中出土的迄今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B.青铜立人像C.司母戊鼎D.青铜神树10.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D.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11.春秋第一个霸主是( )A.晋文公B.楚庄王C.秦穆公D.齐桓公 12.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各国的变法运动 B.各国水利工程的建设 C.各国频繁的战争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13.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大运河 14.战国七雄中位置在最西的是( )A.齐国B.燕国C.秦国D.楚国15.某班班委会因为班级纪律混乱,准备制定严厉的班规班纪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你认为下列学派中与该班委会的主张相似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它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国语·齐语》翻译
《国语》卷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秦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何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竱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恒为士. "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申其四时,辩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矣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亲、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以饬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为商."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与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与耕,深改良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途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生物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于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是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葎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与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与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与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与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与他."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使我险些丧命."鲍叔解释说:"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你出力的."桓公问:"怎样使他回来呢?"鲍叔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鲍叔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于是桓公照鲍叔说的那样,派人向鲁国提出要求.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使接受之后就回国了.管仲快到达齐国时,三次薰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道:"过去,我们的先君襄公修筑高台以示尊荣,成天打猎游乐,不处理国家政事,藐视圣贤,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宫中有九妃六嫔、姬妾数百,吃的一定要是精米鱼肉,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绣服.将士们挨冻受饿,军车要等游玩的车子破损后才充用,士兵要靠侍妾吃剩的粮食来养活.亲近那些唱歌逗乐的倡优,却把贤德的人才抛在一边.国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这样下去恐怕宗庙将无人清扫,社稷也难以受祭.请问面对这些景况应该怎么处理?"管仲回答说:"过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绩而成就美名.召集众长老来考察选择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同时树立相应的榜样,以此把百姓维系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那些细微末节的问题,用赏赐善行来引导民众,用惩罚罪恶来纠正偏差,使长幼有序,为百姓立下规矩."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时,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克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士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士人."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工匠的后代就一直是工匠."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或背负肩挑,或车载畜驾,把货物运往四方,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贱价买进高价卖出.从早到晚做这些事,用这些来教诲后代,互相谈论生财之道,互相交流赚钱经验,互相展示经营手段.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商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商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劳动时脱去上衣,头戴草帽,身穿蓑衣,全身沾满泥土,太阳曝晒皮肤,使出全部的力气在田里干活.从小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农民的后代就一直是农民.他们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习气,其中能入仕做官的优秀者,一定足以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可谓之称职."桓公问:"怎样来确定百姓的住地呢?"管仲答道:"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桓公说:"好啊."管仲于是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匠和商人的乡有六个,士人和农民的乡有十五个,由国君掌管五个乡,国子掌管五个乡,高子掌管五个乡.分国事为三,各种官职也各设置三名:设三卿主管群臣,设三族主管工匠,设三乡主管商人,设三虞主管川泽,设三衡主管山林.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你有进攻的武器,小国诸侯也有防御的准备,我们也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很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其中所寄寓的军令是:五家一轨,所以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统率;十轨一里,所以五十人为小戎,由里的有司统率;四里一连,所以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统率;十连一乡,所以二千人为一旅,由乡的良人统率;五个乡是一帅,所以正好是一万人,编成一个军,由卿来统率.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政中既已包含了军事组织,就得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拚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他们横行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管仲佐桓公为政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二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闻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惕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恪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译文〕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乡长们汇报工作.桓公亲自咨问他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平日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又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还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所以,乡长们回去以后,都修养品德,推荐贤才,桓公亲自接见被推举的人,授他们以官职.桓公命令官长每年纪录有功之臣,以便上报备案,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提拔使用.推荐时说:"我这里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卓著,品德高尚,谨慎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以劝勉的办法治理百姓,制止诽谤,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然后桓公就召见被推荐的人,和他谈话,估量审视他的素质,看他是否可以辅助完成国事,确实可提拔当大官的就委以重任.桓公还以国家可能遇到的患难诘问他,如果问不倒,再退而诘问乡里的事情,以观察他的能力,如没有大毛病,就晋升他做上卿的助手.以上乡长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叫做三选.国子、高子回去后整治乡政,乡长回去后整治连政,连长回去后整治里政,里有司回去后整治轨,轨长回去后整治伍,伍回去后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政令定下以后,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中不逾越爵位的等级,没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没有德行的女人不能外嫁.这样,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与其在乡里做好事,不如回到里中做好事;与其在里中做好事,不如回到家中做好事.所以大家都不敢只图一时的便宜,都有一年的计划;都不敢满足于一年的计划,都有终身立功的打算.桓公问:"伍鄙怎样治理?"管子回答说:"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那么百姓就不会迁徙;为政不抛弃先君故旧,百姓就不会苟且从事;山林河泽依照时令开放或封禁,百姓就不会随意出入砍柴捕猎;陆地、土山、井田等分配均平,百姓就不会怨恨;不侵夺农时贻误农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繁殖增加."桓公问:"怎样划定百姓的居处?"管仲回答说:"建立郊野之政.规定郊野三十家为一邑,邑有主管的人;十邑为一卒,由卒帅领导;十卒为一乡,由乡帅领导;三乡为一县,由县帅领导;十县为一属,由大夫领导.全国共分五属,所以共设五位大夫,让他们各自治理一属的政事;另外再设五位政长,让他们各自监察一属的政事.所以五位政长的职责就是监察五位大夫的治理情况,五位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县帅的治理情况,县帅的职责就是监察乡帅的治理情况."桓公说:"各自治理好所管辖的地方,不要有人放荡怠慢而不服从治理!"桓公为政既成正月之朔,五属大夫复事.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惕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而退而修万.是故匹夫有帅,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译文〕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五属大夫汇报工作.桓公挑他们中政绩差的加以谴责,说:"划定的土地和分配的百姓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只有你没有做出好的成绩?教育不善,政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一次两次可以原谅,第三次就不能宽赦了."桓公又亲自过问他们的工作,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发现平日行义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又对他们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最后又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五属大夫于是回到各自的辖地整治属的政事,属退下来就整治县,由县退下来就整治乡,由乡退下来就整治卒,由卒退下来就整治邑,由邑退下来就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以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政令确定以后,用它来守国则固若金汤,用它来进攻则强大无比.管仲教桓公亲邻国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开欲从事牙刷天下诸侯,则亲邻国."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埸,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译文〕齐桓公说:"我打算在诸侯国之间建立霸业,时机成熟了吗?"管仲回答说:"不行.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桓公说:"如何亲近呢?"管仲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夺来的土地,承认邻国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邻国的便宜;还要多多赠给邻国礼物,派出使者经常到周边邻国作亲善访问,以此使它们感到安定,这样周边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请选派擅长外交的游说之士八十人,带着车马、衣裘和足够。
先秦君子风范答案
1.().《尚书》中讲到了武王伐纣。
2.().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相同。
3.().“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周公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祖先。
4.().根据先秦君子的要求,一个人不用学习也能够成为君子。
5.().与周朝时期不同,春秋时代的人对君子的解释开始重视个人品质的含义。
6.().“尹”在甲骨文中与君有同样的意义。
7.().根据先秦诸多文献的描述,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迹为先秦君子树立了武力征服的典范。
8.().淝水之战是指“武王伐纣”期间殷商与西周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
9.().敬德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10.().根据先秦文献的描述,周人必然是无意识和无目的地塑造了周代君王的正面形象。
11.().根据周朝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先秦君子风范起源于周人对理想世界和人格的追求过程中。
12.().周人把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当做人生的最终价值。
13.().根据《诗经》的记载,西周贵族君子只注重内心品德的高尚而不注重外表的优雅得体。
14.().周代贵族君子最讲究的品质是由外在和内在所共同体现出的个人风度。
15.().“瞻彼淇奥”出自《论语》。
16.().根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的描述,先秦时期女子可以佩戴玉饰。
17.().先秦君子追求表里相错.行前德后,因此最为重视服饰的彰显作用。
18.().《论语•乡党》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
19.().现存《诗经》是由孔子一人独立编撰完成的诗集。
20.().《左传》郑庄公“其乐融融”的诗歌属于自我创作的即兴赋诗。
21.().本集讲到了先秦君子在世俗生活中的威仪和高尚品质。
22.().《诗经•小雅•黎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歌颂的是西周召公。
23.().先秦贵族君子高度的诗学修养对政治外交活动起到了负面作用。
24.().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是魏国人称赞国君的诗。
25.().《左传》中对历史事件“礼也”“非礼也”的评价表明了先秦贵族君子特别重视礼仪。
先秦-国语《管仲教桓公亲邻国》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国语《管仲教桓公亲邻国》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管仲教桓公亲邻国先秦-国语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
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翻译:桓公曰:“齐桓公说:“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我打算在诸侯国之间建立霸业,时机成熟了吗?”管子对曰:“管仲回答说:“未可。
不行。
邻国未吾亲也。
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
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
”桓公曰:“桓公说:“若何?”怎么亲近呢?”管子对曰:“管仲回答说:“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夺取来的土地。
正其封疆,无受其资;承认邻国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邻国的便宜;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
还要多多赠给邻国礼物,派出使者经常到周边邻国作亲善访问,以此使它们感到安定,这样周边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
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请选派擅长外交的游说之士八十人,带着车马、衣裘和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周游四方,用来笼络和召纳天下的贤能之士。
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皮毛、币帛和玩赏之物,让百姓贩卖到各地去,以此来观察各国朝野上下的不同爱好和追求,然后选择其中奢侈腐化的国家首先征伐它。
”。
齐桓公霸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霸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的霸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齐桓公霸业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齐桓公霸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桓公霸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齐桓公者,春秋时齐国之君也。
公聪明睿智,有霸王之略,于是乎霸天下,为五霸之首。
公之霸业,始于平定鲁、宋、陈、蔡四国之乱。
四国之乱,始于鲁国之公子党与齐国之公子小白之争。
公子党借助宋、陈、蔡三国之力,与小白争位,小白奔逃于外。
公闻之,乃兴师伐四国,拔之。
乃立小白为齐侯,四国之乱遂平。
公之霸业,成于伐楚。
楚国者,南方之大国也,兵强马壮,甲兵之利,为天下之最。
公闻楚王之狂妄,乃兴师伐之。
一战而败楚,楚王乃请服。
公曰:“吾闻楚王好信,今也请服,吾不信也。
”乃复伐之,再战而楚王败走,于是乃服。
公之霸业,终于盟晋。
晋国者,北方之大国也,与齐邻接。
公闻晋君之暴虐,乃兴师伐之。
一战而晋君败走,公乃追至黄河。
乃与晋君盟于夷仪,于是乃还。
公之霸业,前后十数年,兵威之所及,天下莫不臣服。
公曰:“吾闻圣人之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吾之霸业,得道也。
《齐桓公霸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2齐桓公霸业原文及翻译:齐桓公者,春秋时齐国之君也。
桓公初立,拜管仲为相。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博学多才,善于政治。
桓公幸其贤,敬听其言,君臣同心,励精图治。
桓公二年,出兵灭郯国,郯国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出兵灭掉了郯国。
桓公五年,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
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与鲁会盟,桓公五年攻打鲁国,鲁国失败。
鄄地会盟,齐桓公六年,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救援燕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中匡第十九》译文
《中匡第十九》译文《中匡第十九》译文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
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
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
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
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
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
”公曰:“民办军事矣,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
请薄刑罚,以厚甲兵。
”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
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
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
”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
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
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
君何疑焉?”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
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译文】管仲计算国家的开支,三分之二用于国外宾客,用于国内的仅占三分之一。
管仲惶恐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桓公。
桓公说:“您还至于这样么?四方邻国的宾客,来者满意,出者称赞,好名声就布满天下;来者不满意,出者不称赞,坏名声就布满天下。
有土地可以生产粮食,有木材可以制造商品。
粮食用尽可以再生产,商品卖完可以再买进。
治国家者,名声最为贵重,钱财何必在意呢?”管仲说:“这实在是您的明鉴。
”桓公说:“人民已致力于军事了,我想要诛伐无道的大国,可以么?回答说:“不可。
盔甲兵器还不够用,请用减刑的办法来增加盔甲兵器。
管燕失士文言文翻译
燕之先,管仲也。
管仲,齐之贤臣,辅佐桓公,成霸业,其才智过人,可谓一时之英杰。
然管仲之才,非独得自天授,亦由其平生所学所致。
是以齐桓公曰:“仲父之才,天下莫能及也。
”然管仲虽才高八斗,亦非无过。
有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管仲亦有所失,其失士也,亦为人所共知。
管仲失士,事起于桓公晚年。
桓公既老,太子昭立,而管仲辅之。
太子昭为人谦逊,好学不倦,欲以德行感化天下。
然管仲见太子昭之谦,遂生轻慢之心。
或曰:“太子昭虽谦,然其才可用,宜辅之成大业。
”管仲不听,曰:“太子昭不足以成大事,吾辅之,徒增其过耳。
”遂不复理太子昭之事。
时齐有贤士,名为鲍叔牙。
鲍叔牙才识过人,品行高洁,深得民心。
然鲍叔牙不欲仕于齐,以避权势之争。
管仲闻鲍叔牙之名,欲招而用之。
乃使人谓鲍叔牙曰:“吾闻君才高八斗,愿一见以论天下大事。
”鲍叔牙辞曰:“吾性懒散,不欲仕也。
”管仲曰:“君之才,天下莫能及,若不仕,则吾齐国无望矣。
”鲍叔牙知管仲之意,乃曰:“吾闻君子不立于朝,不显于世,愿君勿强。
”管仲不获已,乃止。
鲍叔牙既不至,管仲心忧。
或曰:“君宜以鲍叔牙为相,以辅太子昭。
”管仲曰:“吾与鲍叔牙交厚,知其不欲仕。
若用为相,恐其不从。
”遂又不从。
于是齐国士人,皆以管仲为不识人才,不敬贤士。
管仲失士之过,不独在于不识鲍叔牙,亦在于轻慢太子昭。
太子昭后继位为齐桓公,而管仲已老,不能辅佐。
桓公晚年,齐国大乱,国势日衰。
桓公悔恨不已,曰:“吾用管仲,失贤士鲍叔牙,今国破家亡,皆管仲之过也。
”遂以管仲为失士之咎。
然管仲之失士,亦非全无益处。
鲍叔牙虽不仕于齐,然其德行流传于世,后人得以仰慕。
太子昭虽被轻慢,然其谦逊之德,亦为后世所传颂。
是以管仲失士,亦有一番天地。
管仲失士之事,虽为千古遗憾,然亦为后人所鉴。
夫用人之道,贵在识才、敬才、用才。
若不识才,则失贤士;若不敬才,则失人心;若不用才,则失国运。
故人君治国,宜广开言路,招纳贤才,以成大业。
今观管仲失士,虽一时之过,然亦一时之教训。
管子·大匡(4)全文
管子·大匡(4)全文【译文】桓公二年,国愈乱,又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
管仲又说:不行。
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
桓公曾与宋夫人在船中饮酒,宋夫人摇荡船只吓唬桓公。
桓公发怒,休了宋夫人,宋国则把宋夫人再嫁给蔡侯。
第二年,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
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
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桓公发怒了,回来对管仲说;请你加强军备。
我的战士没有训练,兵力又不充实,所以各国诸侯敢救我们的敌国。
必须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可以,这样齐国就危险了。
国内夺取民用,鼓励兵士打仗,这是乱国的根源。
国外侵犯诸侯,各国人民多怨。
行义之士,不肯到齐国来,国家还能没有危险?鲍叔也说:您一定要听纳夷吾的意见。
桓公不听,命令全部封地之内加强军备。
增加了关税和市场税,桓公便用来按作战勇敢颁发禄赏。
鲍叔对管仲说:从前,桓公曾同意您兴举霸业,现在国家愈乱,您将怎么办?管仲说:我们的国君性急,其见解多有悔改,姑且等他自己觉悟吧。
鲍叔说:等他自己觉悟,国家不就受损失了么?管仲说:不会。
国家政事,我还在暗中办理着,混乱一些还有时间挽救。
国外诸侯的大臣,既没有赶得上我们二人的,便无人敢来侵犯我国。
到下一年,朝廷里争夺禄位,互相残杀,折颈断头的事不断发生。
鲍叔对管仲说:国家死的人多了,这不是坏事么?管仲说:怎么能是?那些人都是贪民,我所忧虑的,各诸候国的义士不肯入齐,齐国的义士不肯作官。
这才是我的忧患所在。
象那样一些死者,我何必加以爱惜?公又内修兵。
三年,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
管仲曰:不可。
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
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
公不听。
兴师伐鲁,造于长勺。
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
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译文】桓公又在国内加强军备。
桓公三年,桓公将伐鲁国,说:鲁国同我本来接近,所以他出兵救宋也快,我要讨伐他。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翻译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翻译1.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
”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
’则予我矣。
”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
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
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
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
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
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
管子·小匡(5)全文
管子·小匡(5)全文桓公曰:卒伍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若军令则吾既寄诸内政矣,夫齐国寡甲兵,吾欲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
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小罪入以金钧分,宥薄罪入以半钧,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则入一束矢以罚之。
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译文】桓公说;卒伍已定,事功已成,我想要干预诸侯的事务,可以吧?管子回答说:不可以。
关于军事,我既已寄寓于内政了,但齐国还缺少盔甲兵器,我想用从轻处理重罪的办法,把赎金用在盔甲兵器上。
桓公说:怎么办?管子回答说:规定犯重罪者交纳武器、盔甲、犀皮的胁驱和两支戟,犯轻罪者交纳兵器架、盾牌、胸甲皮与两支戟,犯小罪者纳金属一钧半;宽有薄罪,只纳金属半钧。
至于没有冤屈而从事讼狱,官长再三劝禁不成而理不直者,则须交纳一束箭,以资惩罚。
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戈剑矛戟,试之于狗马;不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斤、斧、锄、镰、锯、镭等,试之于木土。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可乎?管仲对曰:未可。
治内者未具也,为外者未备也。
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处卫,匽尚处燕,审友处晋。
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
饰玩好,使出周游于四方,鬻之诸侯,以观其上下之所贵好,择其沈乱者而先政之。
公曰:外内定矣,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公曰:亲之奈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货财,而美为皮弊,以极聘覜于诸侯,以安四邻,则邻国亲我矣。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
反其侵地常、潜,使海于有弊,渠弥于河有陼,纲山于有牢。
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
《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管仲论》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
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管仲论宋代: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