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结构
第1章 第4节 地球的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深度 特征地壳平均 千米外壳, 地壳厚, 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面面约 千米之间固态,上有 ,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可能是 态,均增大 地核外核约 千米以下接近 态 , 不能通过内核都很大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 特点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我的困惑】D【释疑解惑】1、重难点透析(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E地球内部圈层:A:B:C:D:E:不连续界面:a:b:(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理】湘教版必修1_第一章_第四节_地球的结构(学案)-推荐下载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波1分类Error!2特点Error! 不同介质的界面即不连续面例:(1). 地震发生时,水中的鱼有什么感觉?(2). 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建筑物会发生什么样的震动现象?(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1)不连续面:A 为_____波、B 为____波,两者在经过C 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_________面时,A 完全消亡,B____________。
问题: 1.上述A.B 的判断理由。
2.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对上图做明确的解读。
3.简单说说两个不连续面的由来。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________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 千米,高山高原区平均厚度能达到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地壳的分层: 层的密度较小,位于地壳的上层,主要分布于陆地,是不连续的; 层密度相对较大,位于地壳的下部,海洋陆地都存在,是连续的。
问题: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2.地震波在图中________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 )A .①B .②C .③D .莫霍面3. 图中①是 层,②是 层。
(3)地幔:介于⑫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
它上层物质具有______态特征,主要由含______、______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含量逐渐________。
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问题:1. 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 .岩石圈、地幔、地壳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 .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2.软流层呈液态还是固态?你的判断理由。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教案 湘教版必修1
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地球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1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界及特征,知道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多少的顺序,知道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知道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 课时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 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4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首先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与自然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软流层的知识。
3.认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探究发现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想:一、导入新课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结构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古登堡面。
2.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组成地壳的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_900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
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4.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导学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完成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b.。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课堂练习(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理解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4.指认岩石圈的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游戏导入】1.准备三个密闭小瓶,内装砂子、果冻、水;2.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判断里面是什么。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19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学生回答】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二)新课1.请学习根据课本P25图1-21,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并给每个圈层标注特点(需要小组讨论决定)2.自主展示。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程导学】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标准解读:能自己绘制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培养地理实践;利用相关事例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按图索骥】【知识清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③横波较①②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④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⑤。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⑥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⑦,横波⑧。
3.地球的内部圈层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物质状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岩石构成的⑨外壳地幔上地幔固态下地幔地外核液态、横波不能通过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⑪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⑫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⑬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⑭、⑮,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①慢②固体③改变④33 ⑤下降⑥2900 ⑦下降⑧完全消失⑨固体⑩内核⑪大气圈⑫水圈⑬生物圈⑭相互联系⑮相互制约【活学巧练】1.判断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2)海洋地壳厚度比陆地地壳厚度大。
()(3)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岩石圈就是地壳。
()(5)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2.连线题①纵波 A传播速度慢②横波 B 传播速度快【参考答案】1.判断题(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2.连线题①—B ②—A【教材点拨】一、地震波及其应用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古登堡面处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根据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2.寻找矿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当横波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
【地理】湘教版必修1_第一章_第四节_地球的结构(学案)【地理】湘教版必修1_第一章_第四节_地球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波1分类⎩⎪⎨⎪⎧ 纵波:在① 、液体中传播,波速较快横波:只在② 中传播,波速较慢世纪化学教案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2特点⎩⎪⎨⎪⎧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③ 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④ 现象 不同介质的界面即不连续面例:(1). 地震发生时,水中的鱼有什么感觉?(2). 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建筑物会发生什么样的震动现象?(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1)不连续面:A 为_____波、B 为____波,两者在经过C 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_________面时,A 完全消亡,B____________。
问题: 1.上述A.B 的判断理由。
2.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对上图做明确的解读。
3.简单说说两个不连续面的由来。
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________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千米,高山高原区平均厚度能达到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试卷试题高祖为桓修抚地壳的分层:层的密度较小,位于地壳的上层,主要分布于陆地,是不连续的;层密度相对较大,位于地壳的下部,海洋陆地都存在,是连续的。
问题: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地震波在图中________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 )A.① B.② C.③ D.莫霍面3. 图中①是层,②是层。
地幔:介于⑫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3学情分析
鉴于我校学生基础水平薄弱,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地球内部圈层的认识,先从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点入手,了解了纵波、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分析划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对于岩石圈的范围和软流层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据图分析,先找软流层的位置,再画出岩石圈的范围,最后再与地壳的范围进行比较。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外部圈层结构也是同心圈层。
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更多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_地球的结构
E
F
莫霍界面 A
横波 地幔 纵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壳
4000
5000 6000
B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内核
●地壳物质组成
●地壳的组成
●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 部介于地壳和地 核之间的圈层。
课堂测验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B. C. D.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课堂测验
4、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 B )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三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 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的结构
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 固体、液体和气体; 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 固体传播。
地震发生时,位于地震中心附近的人会有怎样的震感?
答:人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纵波先传到),后左右、 前后摇晃(后横波传到)。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我们可以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课堂测验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D )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课堂测验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b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并能阐述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a 岩石圈的范围识记岩石圈范围,并说出岩石圈构成b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能够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并能阐述各圈层的特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②地壳、③地幔和④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⑤莫霍面和⑥古登堡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⑧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⑨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⑩地核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⑪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⑫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⑬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⑮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⑯迅速减小。
2.水圈:由⑰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⑲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1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必考a、b)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一专题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课题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
2.理解地方时和区时,会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3.通过实例,理解日界线对日期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活动过程】活动一: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阅读下面的材料,观察示意图,思考并讨论问题。
材料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1.想一想,为什么产生昼和夜?为什么产生昼夜交替?2.如何来判断晨线和昏线?3.作出下面三幅光照图的晨昏线,并判断哪些图的晨昏线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有什么意义?活动二:阅读课本18页第1、2段,结合实例说明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
1.结合右图,总结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
北半球偏转规律南半球偏转规律赤道上偏转规律2.观察长江入海口,回答。
(1)长江口岸冲刷明显,岸泥沙淤积明显。
(2)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明岛可能与岸相连,为什么?活动三:研读课本,结合相关图例,理解地方时、区时的运算和应用。
1.地方时。
资料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于是,就有了早晚之分。
阅读课本第18页“地方时”,结合下图,思考并讨论完成问题。
(1)地方时的概念是什么?(2)规律: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相差4分钟)(3)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度)(东加西减)已知北京(40°N,116°E)的地方时是8点,求:纽约(40°N,74°W)的地方时是多少?东京(35.5°N,140°E)的地方时是多少?2.时区和区时。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的地球中 4 地球的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填一填)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震波3.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B)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3)地核(C)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3.生物圈(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做一做)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不同C.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D.地球内部厚度的变化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的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C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解析:图示①表示地面以上12~55 km范围,判断为大气层中的平流层;②表示地面以下陆地33 km以内,为地壳;③表示地下80~400 km范围,判断为软流层;④表示地下2 900~5 000 km范围,判断为外核。
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陆地厚度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解析:结合上题分析,①为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A错误;②表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陆地平均厚度为33 km,海洋平均厚度为6 km,B正确;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其组成物质是固态,横波能通过,C错误;④为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或液态,D错误。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 学案
1.4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重点:1.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1.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课前预习:1.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
2.界面名称:,。
3.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4.思考:设计表格来学习该节内容学法指导: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读P25“阅读”回答:①地震波有几种形式②它们传播分别有何特性③它对我们研究内部圈层有何作用(2)读正文回答:①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些圈层②每一层都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③设计表格进行学习(一)地壳读正文和阅读回答,并把答案填入表格中:①了解地壳的范围②地壳的主要特征③地壳的物质组成④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状况(二)地幔读正文回答:①地幔的范围及组成②地幔的主要特征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地核读正文回答:①地核的物质组成②内核和外核各有什么特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读P27正文部分,完成下列内容:(一)大气圈1、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2、大气密度随高度而如何变化,为什么?(二)水圈1、水圈是有水水水组成。
2、按照存在的位置分别为水,水,水,水。
(三)生物圈1、生物主要分布于、、。
2、地球生态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在该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因素是。
总结: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体,地球为其提供生存空间—即自然环境,人类课后训练: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断层2、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就是地壳3、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B.地壳的厚度相同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 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1)分类⎩⎪⎨⎪⎧纵波:在① 、液体中传播,波速较快横波:只在② 中传播,波速较慢(2)特点⎩⎪⎨⎪⎧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③ 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④ 现象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不连续面:A 为⑤________、B 为⑥________,两者在经过C 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 ⑦____________时,A 完全消亡,B ⑧____________。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⑨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⑩________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⑪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3)地幔:介于⑫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
它上层物质具有⑬______态特征,主要由含⑭______、⑮______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含量逐渐⑯________。
(4)地核:位于⑰________面以下,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⑱______组成。
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⑲________状态;F 为⑳______核,呈○21________。
(5)岩石圈的范围:○22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1)含义:包裹地球的○23________,是○24______________的基础条件之一。
(2)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25____________。
(3)上界:高度为○26______________。
2.水圈(1)状态:由○27________水、固态水和○28________水组成。
(2)分类:按○29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30____________、陆地水、○31________和生物水。
3.生物圈(1)分布:广泛分布于○32________、大气圈和○33________中的生物世界。
(2)作用: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34________和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地震波在图中________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A.①B.②C.③D.莫霍面3.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考查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4.读下图,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5.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方法技巧练等值线图的判读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方法技巧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
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①为大气层②为岩石圈③为软流层④为下地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圈层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地球的外部圏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B圈层是一个()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 698人,失踪270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最迟的是()A.玉树B.成都C.上海D.北京(2)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什么?(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清单①固体②固体③传播速度④折射⑤横波⑥纵波⑦古登堡面⑧突然下降⑨莫霍⑩17⑪海拔⑫地壳和地核⑬固⑭铁⑮镁⑯增加⑰古登堡⑱镍⑲熔融⑳内○21固态○22地壳○23气体层○24地球生命生存○25迅速下降○262 000~3 000 千米○27液态○28气态○29存在的位置和状态○30海洋水○31大气水○32地壳○33水圈○34主体基础达标练1.A 2.D[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图中该部分明显分为两层,其中①在海洋底部明显变薄,甚至缺失;地震波波速在莫霍面突然增加。
]3.D[地壳与岩石圈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顶部。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如下图所示:]4.B[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
]5.D[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不包括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三圈层共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而人们生活的地表与外部空间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一个开放的、不均一的层面。
] 方法技巧练(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40<M<4238<N<40B A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
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1.A[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越厚,从莫霍面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越长。
]2.A3.C 4.B[图中①为大气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平流层(①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
] 5.D 6.B7.D[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8.(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2)莫霍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
地壳的厚度不均,A 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加快。
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9.(1)A(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当雄位于青藏高原,因此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
第(2)题,西藏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活动实践1.如下图: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界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并确认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P27)双语学习1.从宇宙中看地球,它是一颗美丽的呈蓝、白两色的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它是唯一存在大量液态水的星球,也是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