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动心弦——读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合集下载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李可染艺术馆建筑创作点滴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李可染艺术馆建筑创作点滴

空间,是艺术与技术综合的产物,承载着具 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不追求花哨的外在 院强烈的聚合感,烘托出旧居与师牛堂的
体的使用要求,又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 表达,言简意赅,适可而止。对艺术馆建筑 突出地位。
对于学习前辈艺术家,学习传统,我的 材料的控制把握这样的原则——深沉质朴
观可染先生山水画的画面构图,“正中
艺术馆的设计期冀延续旧居的文化气 与艺术馆整体围合出一个更大尺度的院落
本身是一座有现代化专业水准的美术馆。 韵而形成建筑的基调,运用旧居传统院落 空间,通过院落联系旧居与新馆,彼此呼
绘画是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描绘立 化的空间模式组织建筑,突出表达自然化 应,自成一体。建筑屋面处理采取了围合内
体世界的艺术。建筑营造的是三维的立体 的韵味,形成铺垫基调的气韵。汲取了旧居 向的方法,单坡屋顶向内聚合,形成面向内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李可染艺术馆建筑创作点滴
祁斌
引子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 胆者敢于突破
传统中陈腐无用的条条框框,魂者创造赋 有时代精神的意境。五四年吾出外写生时 携此印语以自勉。”1)
这是 1988年,就是李可染先生去世前 一年,在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中写下的一 段话,可以说是可染先生毕生艺术追求的 一个缩影。
当代中国建筑寻找出路面临的课题与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社会里面临的挑 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可染先生的探索 中,不拘泥传统的束缚,追求画意内蕴的突 破,以至于达到使画作具有灵魂的境界,是 一种摆脱形式束缚,追求深层次内涵的开 放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创作的空间海阔 天空。
李可染艺术馆建筑设计面临这样的课 题:一方面紧邻产生这个场所意义的具有 典型传统建筑形式的旧居;另一方面,建设 环境又淹没在被割断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

论李可染《万山红遍》对现代山水精神的回归

论李可染《万山红遍》对现代山水精神的回归

论李可染《万山红遍》对现代山水精神的回归作者:胡立芹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4期(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4)摘要: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通过李可染大量的写生和素材的积累,他“红色时期”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这幅作品歌颂祖国锦绣多娇,绚烂色彩里领略山川河谷的诗画风情,如诗如画,很自然地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本文主要根据《万山红遍》反映总结出李可染对于现代山水精神性的回归,从而得出他对于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李可染;万山红遍;山水精神一、画品即人品,读画如读人中国古代传统的写意山水画讲“玄学之风”和“文人情怀”。

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个人修养,在作画的同时让画面有一种书卷气,真正做到“成竹在胸”,心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格调。

中国画有中国画的独特面目,艺术使人安静,而中国画使人静的效应更甚,西洋画的静是偏之诉于情感的,而中国画的静乃是最后诉至之于理智的;艺术同样表现人生,西洋画中所表现的人生是直接的,中国画所表现的人生是间接的。

中国画为理性的而不是直观的,为音乐性的(故主张气韵生动),中国画为理智的产物,所以是壮美的,中国画要求男性的,所以是壮美的,中国画要求老年的,所以是壮美的。

即使有优美的要求也是要经由壮美以达到优美的。

所以他单纯,统一,简净,高超而庄严。

李可染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转型阶段。

二十年代,他在上海文化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认识到中国画艺术实乃世界艺术丛林中的瑰宝之一;三十年代,他在西子湖畔,领略西方艺术的真是的体积感;四十年代,在重庆金刚坡下,祖国辽阔山河引领他于山水画中寄予时代精神;五十年代之后,为了改变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命运,他艰苦的探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李可染的艺术风格随着历史变迁而多次自我变革。

与时代大潮相呼应,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同时又是以其赤诚的爱国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回应民族文化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召唤。

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

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

大家风骨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文/周 蓉今天再看李可染的代表作品《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后简称《万山红遍》),有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作品中词人的豪情与画家的意气相互交融,山水意境与人生感慨相互印证,也让我们看到词人与画家之间的情感共鸣。

《万山红遍》取自毛泽东1925年离开长沙时写的词《沁园春·长沙》。

虽然这首词中满是豪情壮志,但是其实写作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既崭露头角又面临困难的时期。

《沁园春·长沙》中,可见作者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以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形式回答了自己内心的疑问与彷徨。

有趣的是,这首词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这幅画是1962年,这时的李可染已经55岁,他既不是“同学少年”,也显然比“书生意气”要成熟得多。

虽然一生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是对于一个出生于贫农家庭并且父母皆不识字的孩子来说,李可染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他在艺术水平精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PRwoRld \ 公关世界33大家风骨可能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李可染也会惊叹于自己的机缘造化:他曾经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并考上了杭州国立艺术院,还得到了校长林风眠的赏识。

在重庆,他又得到了徐悲鸿、郭沫若等知名人士的赞赏。

1947年,他正式被齐白石收为徒弟,同年又拜师于黄宾虹。

新中国建立后,李可染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更是得到可贵的出国机会——赴德国写生。

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

总而言之,和同时代许多命运坎坷的艺术家相比,李可染生活和创作都是一步一层楼。

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在游历写生之后,这位以西画入手、以国画立命的艺术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

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的《万山红遍》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

由此看来,在这件作品中很难说李可染是几分写词意,几分自抒怀了。

秋山红树图|莫道苒苒物华休,看万山红遍,感悟生命的丰硕与精彩

秋山红树图|莫道苒苒物华休,看万山红遍,感悟生命的丰硕与精彩

秋山红树图|莫道苒苒物华休,看万山红遍,感悟生命的丰硕与精彩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六十三伤春悲秋的情怀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角,在这样的文化气质的熏染下,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绪弥漫在整个文人吟唱的诗词歌赋中,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意象。

受这样文化因子的影响,寒林图在传统绘画中成为文人画的一个最常见的秋冬题材,而在这样的主流文化氛围之外,还有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文化现象,那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诠释的那种对生命的礼赞和歌颂的情怀,由是白云、秋山、红树所代表的饱满而热烈的意象,构成了阴阳相谐的另类维度的审美体验,演绎出生命的另一种热烈的精彩。

就传统绘画而言,对这种意象的诠释造就了另一个经典画面,秋山红树、青山红树、白云红树乃至雪山红树等这种元素组合而成的图画中,红树这一意象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并赋予了这样一种题材更世俗化的感情色彩。

在传统绘画史上,宋代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宋之前的绘画主流均是以色彩饱满艳丽为主,而此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艺术史上才渐渐迎来了另一种以追求雅致为主流的文人画唱主角的别样潮流。

秋山红树这一题材从最早以及影响最深远还是以色彩铺张的没骨山水最让人惊艳,那种奔放色彩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赋予画面无尽的生机和活力;此外带有文人画气质的秋山红树也别有一番韵味,婉约内敛的画面语言中隐含着一种蠢蠢欲动的突围而出的风姿。

六朝张僧繇(传) 《雪山红树图》唐杨升(款)《秋山红树图》前一种秋山红树题材的作品中,据传首创者乃六代时期的张僧繇,这位画龙点睛典故的主角以善画佛道人物而著称,但在其他绘画领域也颇有建树,尤其他在山水画领域所开创的大开大合的以色彩渲染为主以色造型的表现方式成为画坛上的一道传奇。

从画史的记载来看,接续这一画风的有唐代杨升以及明清时期的董其昌、蓝瑛、赵左、刘度等人,而张僧繇的《雪山红树图》和杨升的《秋山红树图》一般都认为是明人伪作,这种托古之作尽管有向壁虚造之嫌,但不妨从这些作品中领略这种画法的精妙之处。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重要山水画大师。

提到李可染,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据悉从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可见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王牌地位。

李可染《万山红遍》的灵感来源,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句。

李可染首次创作此题材是1962年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为画家家属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

第一幅《万山红遍》,1999年中国嘉德,407万元拍出,私人收藏第二幅创作于翌年,仍是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第二幅《万山红遍》,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五幅皆在1964年创作于北京西山。

李可染先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四幅,其中两幅较小的,两幅大的。

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

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此画给了荣宝斋。

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

第三幅《万山红遍》,家属收藏第四幅《万山红遍》,2000年北京荣宝,501.6万元拍出,私人收藏而两张大尺幅的,一幅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

曾被出版。

另一幅为北京保利拍卖作品,曾出版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页,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

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

李可染丹霞枫林图李可染《谐趣园》 (非拍卖品),1963年作于从化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孙美兰《丹霞枫林图》(1963年作于从化,70×46厘米),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让我们陡然联想起《万山红遍》系列山水。

虽然《丹》图红色调性偏暖赭,不似《万》画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二主色交融交织,所“积”层次也明显要少些。

尤其构图,那一湾清流长河,那河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几艘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而和《万》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胜览》(1963.9.8)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面提到的《丹》图所有艺术征候,都不能冲淡它与《万》画二者间内在联系,却又极其有说服力地昭示我们:《丹》图并不属于著名的《万》画系列,它那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与作品另一种高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万山红遍》系列有八图。

1962年秋作于从化翠溪宾舍的一幅,成画较早,1963年笔者即亲赏此画,并聆听恩师教诲,发表第一评。

其后,又一幅《万山红遍》,作于1963年,且署名“可染作于从化”。

这两件作于从化的《万山红遍》,前者为69×45厘米,后者为69.5×45.5厘米,皆为竖幅构图,论幅面之纵长与横宽,看来,与《丹霞枫林图》相当,仅毫厘之差。

再有,《万》画系列中,此两幅所钤名章,“可染”,阴文,篆体,二字圆转相连,与《丹》图所钤印章全同。

这两项细节,给予我们的暗示,加深我们研究的兴味,欣赏的惊喜,意欲追踪“从化”这个露头的线索,探询《丹》图。

凡李可染的崇仰者皆知,1954年是李师决心从头越的一年;是以山水写生为突破口,藉以开创中国画新路的一年。

那年,他47岁,年富力强,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印语八个字,成为踏上新路的座右铭。

从此,大江南北,跋涉万里,长途写生,十年之久,成绩斐然,震惊全国,宣告中国山水画新生。

2021-2022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有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有答案解析)

14.山水画的意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和煦葱茏杜绢花B.雄姿膘悍千里马C.静谧璀灿萤火虫D.澄澈空灵水墨画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5.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富丽华丽B.美丽华丽富丽C.华丽美丽富丽D.华丽富丽美丽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五个作品赏析文字集合打印(1)

五个作品赏析文字集合打印(1)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赏析(中国画)1963 李可染内容描述:画面上近处山体高耸陡峭,远处山势广远绵延。

一条小河顺势而下,在悬崖处形成瀑布,汇成山脚下的溪涧。

山体被红色的层林所覆盖,山腰间隐现着几处房舍。

形式分析:该画构图饱满,先以水墨勾皴,再以朱砂点染,形成红与黑的强烈对比,使画面既厚重又层次丰富。

灰瓦白墙的房子、飞流直下的瀑布、蜿蜒的溪涧,是画面上最亮的部分,与寂静的山林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了秋之娇艳和郁勃生机。

画家意图:画家为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恢宏气势所感染,也为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的壮丽景象所激动。

作品评价:该画是画家热爱祖国山河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情感的反映,是画家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明上河图》赏析(中国画,局部,全长24.8*528.7cm)宋代张择端内容描述:这幅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市井的繁荣景象。

长卷从右侧开始,描绘郊野风光;中部画有巨大的跨河虹桥,桥上行人众多,摊贩密布,桥下一艘大船正在放倒桅杆过桥;进而是城门及城门内外的市井活动,描绘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场面。

形式分析: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来描绘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招幌上的文字,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和谐地组织成一体,达到结构严谨、繁而不乱、主体突出、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效果。

画家意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将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和城市街市来表现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以此来表现北宋时期人民生活。

作品评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作品内容丰富,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这是一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

《流民图》赏析(中国画)1943 蒋兆和内容描述: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了流亡难民悲惨的生活。

王依民——继李可染之后,画《万山红遍》又一大家

王依民——继李可染之后,画《万山红遍》又一大家

王依民——继李可染之后,画《万山红遍》又一大家盛世收藏2022年3月29日10:13盛世收藏的官方账号李可染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山水画巨匠。

其山水画作品,可谓开宗立派,是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珍宝。

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其代表作《万山红遍》更是被许多业内外人士所熟知,2012年,李可染《万山红遍》拍出了2.93亿元的高价。

中国山水画巨匠李可染作为一代艺术大师,李可染也因此被称为近现代红色山水作品的风向标!而在其后,“红色题材”作品因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叠,故而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成为当今收藏领域中的重要门类。

但就其题材内容来说,由于李可染这座高峰屹立在前,后人几乎从不敢涉足《万山红遍》这一题材领域,直到王依民的出现。

他以独树一帜的“红太行”风格开创了红色山水的又一领域,成为当代红色题材的艺术丰碑!由于其独创性的艺术成就,王依民可以说是,继李可染之后又一个以“万山红遍”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并取得开创性成就的艺术大家。

王依民太行写生王依民,中美协会员,书画艺术家,中国工笔山水画院院长, “红太行”山水画开拓人!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华彩国韵青绿山水研究院院长。

白山黑水画院副院长,王依民美术馆馆长。

汇集三十年的艺术积淀,王依民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太行红”。

他早年师承中国国家画院第三任院长、山水大家龙瑞先生,可谓李可染的再传弟子。

期间还得著名山水画家张培武及当代工笔山水大家刘铁泉、王裕国等诸位先生之精心指点,吸收众家之所长,融合各大流派的艺术技法,将李可染“李家山水”的“意、象、情、景”的四大创作技法与太行山水相融合,化自然山水于水墨符号之中,让笔墨与造化并行,开辟了“红太行”的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流派。

王依民《万山红遍》在创作中,王依民通常多次深入大山,切身去体验创作环境,反复去观察客观事物,为探索山水之真谛,在力求将自然场景生动形象展示在画面之余,他同时也从不满足于单纯地描摹客观物象之外在形象,而是努力去寻求、去表达象外之意、象外之境,在他眼中,必须是每一笔都是蕴含着最为纯真的感情,将包蕴着中国哲学内涵之创造性作为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李可染《万山红遍》辑评

李可染《万山红遍》辑评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艺术道路的转折点,他开始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追求重量,开始塑造,开始建筑!《万山红遍》是最具时代感的作品,也是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诸多山水画作品中最成功的。

—吴冠中我父亲最早开始画《万山红遍》是在1962 年的广东从化,1962年至1964年是他探索中国画的重要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如何改革和发展中国画的议题,当时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60年代他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传统文化、东方的文化精神,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程式化的表现、笔墨和写意精神,均进行了研究。

我父亲认为中国画还是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经典文化,必须探索一条新路,所以他在1954年、1956年、1957年、1959年进行了大量写生。

后来他也讲到,写生是为了重新到大自然中去,精读大自然,去发现新的意境、新的绘画语言,这是他在50年代所做的探索的前奏。

到了60年代,他认为写生还是素材,要把写生提升到艺术高度还需要千锤百炼,要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所以60年代的时候,在1962年、1964年,北戴河和广东从化等地邀请他去疗养,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没有疗养,而是在探索如何把过去的感受和写生的东西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在这个阶段他有一大批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性的作品 出现。

—李小可……尤其是他创作的《万山红遍》,用墨勾勒渲染,其上积点朱砂,由淡至浓,加至十数遍,厚而实,浑而朴,古今中外,无有此种积染者。

这是李可染的创举,凸显出祖国河山的雄浑气象和厚重的时代精神。

—陈传席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

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

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这幅《万山红遍》即囊括了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

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一、智慧:以象征意义不容歪曲的《万山红遍》回应“江山如此多黑”的酷评美术史家的研究表明,自1962年到1964年,画家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

这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大影响。

《万山红遍》的立意与艺术手法,正如画题显示的那样,突出在一个“红”字上。

画家选朱砂为颜料。

朱砂为大红色,有金刚和金属的光泽。

由于朱砂的大片使用,画面笼罩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其象征的意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当然一目了然。

然而,纵观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作品,李可染的水墨山水画用色一向很节制,尤其是用红色;在此之后,也没有相同的作品。

一个疑问于是随之产生:李可染为什么一反常态,在那段时间里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绘制《万山红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早在1957年1月就在《诗刊》杂志上发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五年后才问世,因此,不能认为它是急功近利的趋时之作。

李可染与他的《万山红遍》据笔者的研究,李可染此举与此前美术界对他的批评有关。

1959年“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夹着杂音,比如有人非难其“满”、“歪”、“黑”,甚至讥之为“江山如此多黑”。

对此,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撰文为之辩护,其中这样写道:“认为可染画得太黑了,若指笔墨而言,中国画的笔墨这一宝贵的传统,当然是画家尚须进一步追求的一个方面,若从风格上来说,则轻描淡写是一种风格,浓郁厚重也是一种风格,这决定于表现的对象与作家的气质。

”(《李可染的艺术》,《美术》1959年第9期)这是行家非常到位的评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张仃联手革新中国画,尝试水墨写生,为追求中国画足以与西洋油画抗衡的厚重感,李可染吸取了林风眠的逆光法和黄宾虹的积墨法,画面因此而变得幽深厚实,层次丰富,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程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赏析

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赏析

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赏析李可染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水墨画大家。

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深厚凝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李可染《万山红遍》被许多业内外人士所熟知,2015 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李可染《万山红遍》更是拍卖出了1.84 亿元的高价。

这幅作品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万山红遍》图片李可染《万山红遍》这幅作品,《万山红遍》取意于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

作品用了大量的朱砂上色,看上去满目红色,山都是红色的,意境飞凡。

李可染《万山红遍》一共有七幅,作品的尺幅大小不尽相同,由李可染先生分别在三年的时间里创作而成。

第一幅《万山红遍》创作于1962 年在广东的一个宾馆里,这幅作品一直由李可染先生亲自保管,在1999 年的时候被拍出。

第二幅《万山红遍》是李可染先生在1963 年创作的,这幅作品李可染先生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一直被中国美术馆珍藏。

后来的1964 年,李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创作了大小各两幅《万山红遍》。

后来在同一年,应荣宝斋的请求,也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 周年,李可染先生又创作了一幅《万山红遍》,这幅作品被荣宝斋收藏。

2015 年被高价拍卖的那幅《万山红遍》是他在1964 年创作的,作品注重写意的抒情性,画面具有形式感,笔墨韵味浓厚,是李可染《万山红遍》的巅峰之作。

李可染简介李可染又叫做李永顺,于1907 年3 月26 日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小农村里,在家排行老二,他从小便对美术画画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后更是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

李可染简介记载了李可染的作画生涯。

李可染图片李可染简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画作的高超技艺。

李可染七岁的时候进入私塾,在两年之中并没有学习有关画画的知识,不过他却常常在课堂上写写画画,老师喜爱他,所以就没有阻止。

李可染十岁的时候,他的小学图画老师发现了他在画画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赋,并说了:“孺子可教,素质可染” 这一句话,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

《中国画形式美》一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中国画形式美》一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中国画形式美》一课教学实录与反思第一篇:《中国画形式美》一课教学实录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受、评述-----欣赏、表达《中国画形式美》一课教学实录与反思1.引导、对比、讨论展示课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齐白石作品欣赏《虾》白雪石作品欣赏师:欣赏了刚才的作品,你有何感受?你喜欢中国画吗?为什么?生:(学生积极踊跃的)-----师:说一说你对中国画的形式美的理解。

生:(学生积极踊跃的)-----师:(及时肯定并鼓励)师生小结:形象之美“形”是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古代为人画像,称作“传神” 反思:利用课件上的中国画作品,直观、形象、感染力强。

通过欣赏、引导、对比、设置疑问,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进一步使学生感受、体验中国画与中国画的形象之美。

2.2.逐步对比、讨论、感知。

展示课件潘天寿作品欣赏《露气》全图局部图吴昌硕作品欣赏《》师: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欣赏了刚才的作品,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师:(及时肯定并鼓励)师生小结: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驶墨与色在宣纸上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是形体、质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

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接与墨色的干、湿、浓、枯、焦等,互相接替使用虚实相生。

潘天寿《露气》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以线为主表现方法,造型概况,用笔果断老练。

反思:利用课件上的中国画美术作品,直观、形象、感染力强,多让学生说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注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进一步使学生感受、体验中国画与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3.逐步欣赏、对比、分析展示课件李可染作品欣赏《万山红遍》何海霞作品欣赏《风光多绮丽还看祖国山》师:欣赏了刚才的作品,说一说你对中国画色彩美有什么感受?生:师:(及时肯定并鼓励)师生小结:色彩之美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白线、水墨淡彩、没骨、重彩、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独特。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

国家美术典藏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

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学习西画。

1946年,应徐悲鸿的邀请,李可染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引西入中,并将融合中西作为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李可染先生被视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学习传统与学习自然成为其开创李家山水风格的重要积淀。

他早年致力于学习传统笔墨,后又深入西法积累写实功力。

在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色,它们穿插在房屋、树木与山水之间,自然地串联起各个景物,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画中的远山占据了上半部空间,与前景、中景中河流的曲折“幽远”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于细腻中不失巍峨气象。

此幅用墨大胆,岸边密林用水较多,予人以丰沛清幽之感,而山体在大块着墨之上,又施以焦墨皴擦,于清润中显苍茫。

同样表现江南之雨的,还有作于1962年的《春雨江南》(图3)。

画面左侧有“春雨江南”画题,落款:“一九六二年春吾养病于南粤从化温泉,时春雨妙酥,因忆苏杭一带景色,作以遣兴,可染画竟并记。

”黑瓦白墙、拱桥与戴斗笠的行人,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景。

作品通体以淡墨写成,用墨线勾勒鳞次栉比的房屋、枝丫,并层层向远处推开。

构图经过精心安排,笔直的河道由近及远,在远处构成蜿蜒曲折的走势,将城市一角充满整幅画面而不失灵巧,气贯长虹。

河道中几艘渔艇、拱桥上的戴笠行人,都与岸边风景形成动静相宜的对照。

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作者:王鲁湘程雅琪来源:《中华手工》2013年第01期一代大师李可染的里程碑作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

1961~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幅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

其中三幅现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有两幅被台湾著名藏家珍藏数年,从未再现于市场。

这次现身保利的《万山红遍》约10平尺,不仅在该系列作品中尺幅最大,且是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唯一一幅,堪称稀世珍品。

开天辟地出神入化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

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

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此次上拍的这幅《万山红遍》,即囊括了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

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

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

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

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

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

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其二,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

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

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

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

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

值得主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

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幅作品创作于1959年,正值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时代意义如下:
第一,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风貌。

在这一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山红遍》的创作正是描绘这种新时代的景象,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山河。

第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作为一名杰出的国画家,李可染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万山红遍》不仅在色彩上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而且在构图和表现技巧上也具有现代性。

第三,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万山红遍》的山水意境和意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风貌。

它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也表现出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态。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国画作品,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这幅作品永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

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0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画作,可谓名不虚传。

2012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最后以高价2.9325亿元成交。

这幅经典画作确实值得欣赏,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李可染,1907年生,1989年逝世,江苏省徐州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曾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

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喜欢画牛,也是大书法家。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题材写生派山水大师级的画家,一生致力于“为祖国山河立传”。

其作品历来是艺术市场上的焦点,更是广大藏家竞相追捧的对象。

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开始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

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非常有名的经典作品,一改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

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据说,李可染为这种题材特别费了一番脑筋,材料是宫廷时期乾隆皇帝亲自用过的朱砂颜色,李可染只拿到了半斤来创作他的作品。

这个特殊的朱砂颜色非常鲜艳,非常纯,在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

李可染绘画风格极朴实憨厚,构图博大雄浑,有着纪念碑式的意义。

作品层林尽染,他染的朱砂很有讲究,很厚很通透,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和叶子显示出的光影效果极佳。

用深情渲染万山红遍

用深情渲染万山红遍

00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用深情渲染万山红遍胡维青画家杨峥峰出道已久矣!他儿时便跟随父亲学习花鸟山水画,曾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创作高研班,并师承国内多位国画名家。

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杨峥峰看似平平淡淡,走大众喜好之路,出道以来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却始终用李可染先生的这句座右铭告诫自己,要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开拓创新,使自己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有魂有神。

他这一路走来,有着太多的艰辛、坎坷和感悟。

早年杨峥峰专攻雪竹,造物不拘形似,画面独出心裁而别具一格,创新精神和竹墨神韵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飞雪有声,唯在竹间最雅。

”在雪竹的创作中,杨峥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积攒了很多的人气。

但之后,刚刚崭露头角的杨峥峰沉心静气,又主攻水彩,将水彩画《君子之风》 杨峥峰/作009《紫气东来》 杨峥峰/作法融入牡丹花鸟画中,他笔下的牡丹个性分明,娇而不艳,令观者心情豁然开朗。

同行竞相临习,杨峥峰也被圈内人冠以“杨牡丹”的雅号。

近几年,杨峥峰化古融今,深研山水画,由古而今,由今而古,自立面貌。

他的山水画作品构图空灵、壮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机盎然。

适逢太平盛世,祖国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杨峥峰紧跟时代,开始研习画红山水画。

红山水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其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众多山水画家创作的主要内容。

当时的红色山水画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圣地等元素,但当李可染先生的红色山水画《万山红遍》红遍大江南北时,红色就成了红山水画的主调,直到今日。

红色,它热烈、向上、喜庆、吉祥、健康,尤其是在太平盛世,更能充分体现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画家杨峥峰的红山水作品,意境开阔宏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大同市委办公大楼一楼迎宾大厅,悬挂的正是杨峥峰的巨幅红山水《紫气东来》。

这幅画作大胆运用红色,恢宏壮阔,气势宏伟,远看,接天的江水与奔流的飞瀑从天而降,山崖耸峙、石壁千仞、重峦叠嶂、云雾缭绕,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让观者不由得想起 “满目青山披彩霞,衣带江水秀中华”的诗句。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的重磅作品《万山红遍》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的重磅作品《万山红遍》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在素描方面,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

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李可染也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

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2012年的书画拍卖中,李可染的山水国画《万山红遍》以1.8亿元棋牌成交价加佣金高达2.9325亿元,创造了李可染的书画拍卖最高记录,同时也是2012年拍卖中成交价格最高的书画作品。

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

第一幅《万山红遍》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成后一直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

1963年,李可染再于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面对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和未来的发展,李可染先生说出“为祖国河山立传”的铿锵话语,这正是可染先生作品感人的原因,他一生的追求都是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为祖国河山立传是可染先生的一方印章,他自释为“河山为画作稿本,画为河山传千古”,他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怀有持久、深挚、质朴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可染先生的艺术内驱力。

正如1982年他在自己的画作《树杪百重泉》的题跋中所说:“巴山夜雨,万壑林木葱郁,青翠欲滴,奔流急湍,如奏管弦,对景久观真画中诗也。

此情此景令人神驰难忘,故一再写之,以赞祖国河山之美”i,可见他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大志,是从具体到抽象,是他对祖国河山之美的亲切感受为前提的。

有志“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李可染,使祖国山河之壮美形象在他的绘画里显得沉着、雄浑、大气,既不是冷漠的叙述,又不是空泛的喊叫,像他自己的为人那样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媚态和流俗。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出自优秀的艺术家,而优秀的艺术家的人格优秀又至关重要。

“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真诚饱满的感情,驱动他行万里路,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去赞美祖国河山,在壮丽河山中寄托爱国情感。

写景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李可染先生说“中国画不讲‘风景’而讲‘山水’,在我们的观念中,山水、河山、江山,就是祖国。

‘江山如此多娇’,歌颂的是祖国。

山水画就是为江山树碑立传”ii,“山水画不是‘地理志’,中国的山水、花鸟画都是表现人,所谓‘见景生情’,写景亦即写情,缘物以寄情”。

热爱祖国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李可染以对中国绘画艺术前所未有的使命承担,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致力于探求根植于民族文化并融通中西的艺术创作道路。

从1954年开始,李可染先生就背着沉重的画具,带着真诚朴素的为祖国河山立传之心到各处写生,他曾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他“到生活中去,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的创作信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 眠影 响 .并师从 现 代 国画 宗师 山石 不再 注重 细 节描绘 ,而是将 进行 了有 意味 地 整合。 齐白石 、黄 宾虹 学 画, 曾在 多所 其 极度 概 括 、高度 意 匠 ,转 化 为
为表现 “ 层林尽 染” “ 遍” 的 红
艺 术 院 校 任 教 。 他 擅 山 水 、 重 写 团块形 ; 木 不再 受传 统程 式 的 树 的 意境 ,画 面改 大量 用 墨 为大量

、 ,




,j r U

吖 口
八 l
l 。 | c 值


力和真 实感 ;溪流在 黑 团 团墨块 相 映 生辉 ,使 大面积 的红 不跳 不
他的作品 《 山红遍 》 万 ,是 的 对比下显 得极 为黝黑发 亮 固春 -长沙 》 中的名 句 “ 山红 中、远 三景 , 且 意 象错 位 重 叠 万
躁 ,产 生 了和谐 感。 画 法上 又 变
并 注重 画 面 意 象删 除 自然 细 节 , 大的 一幅 画 ” 。而要 达到 这 一步 , 他 精心 构划 ,尤其是 着意从 构 图、
化 复杂 为单 纯 ,并抓 住 隐藏 在 自 意 象的 “ 满” 布置 是一 种 绝好 的 意 象、 空 间 、笔 墨 等 方 面 入 手 ,
然 内部 的主 结构 .成 功地 综合 了 选 择 。画 面 中截 取 山地之 一 截饱 通 过 艺术 整合 与表 现 .营造 出了
全 部 意 象 形体 的本 质 、 重 量 感、 满布 置 ,留 “ 天” 极 少,主 次 分 独特 的 山水画意境 美 。
a 书 画艺 术 ・ / 8月 号
中,形成 了向深 处 的延伸 感 。这 底线 ,手法独特 。
近 代 的 金 城 曾 说 :“ 水 之 山
构 图严 谨 ,充分 表 现 出 了动 人 心 样 , 面因远而 阔, 有 了 “ 山” 画 便 万
弦的诗意 ,
之感 。
难 . 莫 难 于 意 境 这 即 是 说 , ”
生,并将 西 画技 法和 谐地 融化 在 影 响 ,而是直 面 自然将 其 简单化 、 用 色,大胆 使 用 朱砂 、朱磉 。二
深厚 的传 统 山水 画笔 墨和 造型 意 “ 红 黑 及 白 意” 化 , 以彰 显 出鲜 活 的 生命 色的 “ ”与 墨 的 “ ” 纸 的 “ ”
象之 中,取得 了杰 出的成就 。 其 16— 94年 间 以毛 泽 东 《 9 2 16 沁
境 的基 础 上 ,以红 色为主调 ,强 色彩 灰 .幻化 出 了远 近 感 还 将 就表 明 ,作者 在借 用 西 画之法 的
调 意境 的 “ ” “ 、 满” “ ” 峰 峦、房 屋 的外缘 归纳在 倾斜 线 同 时又保 留 着 中国传 统 山水 画之 雄 、 阔” “ 、遍 , 风格浓艳 、静 穆。 画面 色彩 浓烈 ,
的笔 触 与肌 理 ,在 山的轮 廓 、房

为表现 “ , 画面分 为 近 、 积 墨 法 为 积 彩 法 ,局 部 犹 如 油 画 阔”
遍 ,层 林尽 染” 为主题 创 作的 七 将远 山小 于近 山 ,以产 生前 后距 舍 的边 线 、树 枝 干等 处 又保 留 了
帧 画作之 一。 它在 原诗 作宏 大意 离感 。使 近景 实、 色彩 艳 , 景虚 、 传统 的 笔墨 特点 。层 次 分明 远
加 大,并通 过近 、远 景 的适 度放

步解释 说 ,所谓 “ 大” 是感 觉 遍 》作品 , 因毛泽 东的词作 《 是 沁
低 及 面积压 缩 来衬托 其 高势 及 贴 大 ,“ 长 多”是 东西 多。 《万山红遍 》 园春 ・ 沙 》有 感而发 ,故注 重
近 感,以产 生视 觉上 的强烈冲 击。 就是要 以 “ 用最 小的 纸 ,画 出最 师 造 化 、 法 自然 、得 心 源 。 为 此 ,
画面 为表现 意境 的 “ ” 雄 ,
“ ” 是 作 品 《万 山 红 遍 》 表现 山水 画意境 “ 满 善师者 师化 工,
作 者特 意 采用 了 “ 高远 法” 的 布 的一 大特 点 。李 可 染曾指 出,山 不善 师 者抚 缣 素 ”( ・笪 重 光 清
局 意 象 。将 中景 山峰 拔 高 ,面积 水 画要 求 “ ” 和 “ 。 并进 《画 筌 》。 李 可 染 创作 《 山 红 大 多” ) 万
李 可 染 (9 7~ 1 8 10 9 9年 ) 体 量 感 、坚 实感和 雄伟 感 ,舍乎 明 ,实 中求虚 .意 象虽满却 不塞。 , 中国现 代著 名 国画 大师 他 自幼 “ ”并 具 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超 越 传 统 的 审 美 当然 ,意 象的 “ 意 满” 布 置 不是无
习画 ,深 受 当代 大 家潘 天寿 、林 变化 和 崭新 的 艺 术感 染 力 如 : 目的地堆砌 ,而是随 “ 意” 生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