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其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时,从他人或社会环境中获得的精神或物质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若能得到家庭、朋友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无助和失落。

大学生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孤独感。

过度的孤独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主观幸福感。

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孤独感,提高其幸福感。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能力和成就的评价。

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自尊心受损的情况。

研究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尊观,提高主观幸福感。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

然而,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和支持度逐渐减弱,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压力和孤独感的困扰。

因此,探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部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类型社会支持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面临困境时,获得来自他人的物质、情感、认知等资源的过程。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是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和亲情关怀的重要渠道。

朋友支持是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得到理解和鼓励的重要力量。

社会支持则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关心和支持,例如老师的指导和同行的鼓励等。

第二部分: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

在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际上的帮助,减轻大学生的负担。

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大学生在迷茫和困惑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第三部分:提升社会支持的策略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家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惑。

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心理辅导服务,以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业压力。

社会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社会成员互相支持和理解。

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幸福感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创造一个更加友善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其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被认为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首先将对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社会支持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分析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还将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背景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提升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和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等提供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二、文献综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而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被视为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在情感、信息、物质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逐渐增多。

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社会支持的来源、类型以及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支持的来源来看,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同学支持、老师支持等都是重要的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社会支持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社会支持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作者:张伟鑫胡晓娥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4期摘要: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学业自我效能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80名高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以测量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1)高职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在年级维度上达到显著水平即主观幸福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高职学生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4-0105-06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三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整体性评价(Diener,1984),它不仅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刘芳,李维青,买跃霞,2010)[1]。

近年来,学者们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2],他们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Dew & Huebner,1994;Zhang et al,2009;田黛等,2012 )。

国内外的部分研究者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普遍不高(Drane &Valois,2000;马颖,刘电芝,2005;刘洋,2009),但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却显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萨日娜等,2008;田黛等,2012)。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针对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尊感与社会支持密不可分。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即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的自尊感会更强。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自尊感普遍较低。

事实上,社会支持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尊感,还能够使他们更有信心,在生活中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提升幸福感。

其次,大学生的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自身的品质等方面的认可。

而主观幸福感可以解释为个人对于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

研究发现,自尊感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越高。

这一结果并不难理解,因为有高度自尊感的人通常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个人责任感,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构成之一。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来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会依赖家人、朋友和其他社交网络,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度。

因此,社会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将成为大学生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实际上,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常要低于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大学生。

相反,获得足够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往往感到生活质量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综合以上三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塑造强烈的自尊感以及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才能在未来以更高的姿态面对未知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感和主观幸福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

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关爱 和帮助 。 根据 布鲁芬 布瑞那 ( B r e n f e n b r e n n e r ) 的发 展生态 学理论 . 个人成 长会受 到周 围人际环 境 的影响 ,
响作 用 。那 么 . 自尊是 否在 社会 支 持 和主 观幸 福感 之 间有 中介作 用 ? 过去对 普 通高校 大 学生幸 福感 的研 究 较多 。 很少 关 注职业 院 校学生 心 理健康 状况 。 因此 。 本
的情感 体验 与评价 . 包 括 自我胜任 和 自我 悦纳 两方 面 。 罗 森伯 格 ( R o s e n b e r g ) 的研究 表 明 . 自尊 对青 少年 幸福
f 一) 研究 对象 采用整 体 随机抽 样方 法 .选取 江苏省 3所 高等职 业 院校一 、 二 两个年级 的学生 ( 三年级 学生 出去 实习未
幸福 感的 影响机 制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y  ̄1 2 1 6 )
■ 本 刊 特 稿
度( r = . 5 0 0 , p < . 0 0 1 ) , 量 表共 有 2 5道 题 , 分值 越 高 , 幸
福感 越 高 . 社 会 支持 选用 社会 支 持 评 定 量 表测 试 被 试 社 会 支持状 况 。该 量表 分 为主 观支 持 、 客观 支持 和 对支 持 的 利用 度 等 3个 维 度 . 分数越高 . 反 映 被试 主观 支 持、 客观 支持 及社 会 支持 利用 度越 好 。该 量表 具 有 良
能测试 ) , 经过严 格筛选 , 有效 被试 2 0 5 9人 , 其 中男生 1 1 0 8人 . 女 生9 5 1 人 , 理 工 科 学生 1 2 3 9人 . 文 科 类 学生 8 2 0人 , 一年级学生 1 3 5 7人 . 二年级学生 7 0 2 人. 均为汉 族 f 二) 研究 工具 主观 幸福 感 采 用法 西 奥 ( F a z i o ) 为 美 国国立 卫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在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中,了解如何提升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将从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它们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显著影响。

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老师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支持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和幸福感。

学习观作为个体对学习的内在认知,同样对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影响。

积极的学习观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其在面对学习挑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从而增强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反,消极的学习观可能导致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降低其学习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期待,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从而降低学习主观幸福感。

本文将从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三个角度探讨它们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学习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讨了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变量。

本文旨在综合前人研究,深入探讨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资源,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提高个体的学习满意度和幸福感。

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influenc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赵伟柱①,李敏②,赵晓杰③[摘要] 采用问卷法对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良好的社会支持其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情绪较高;高自尊者主观幸福感较低;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 社会支持;自尊;主观幸福感一、引言从心理学的角度,幸福是由需要、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

幸福的主观性很强,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

本研究倾向于使用目前得到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Diener(1984) [2]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本研究将以此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持,把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①主观性②相对稳定性③整体性 [3]。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以及自我悦纳或自爱两部分构成。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各种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最佳的指标之一[4],两者之间的相关最高[5]。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

因为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

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社会支持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6]。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高职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着人生的转折点,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去适应和面对。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高职学生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对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职学生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但是,有些因素是普遍的,比如说健康、财富、家庭、友谊、爱情等。

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是他们最忙碌的事情之一。

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也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社交:高职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新环境中,许多人都需要他们去认识和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交到不少的朋友,这些人会带给他们快乐和支持。

3. 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学生开始寻找自己的爱情,和恋人在一起的时间也成为他们幸福感的一部分。

4. 理想:对于很多高职学生来说,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一种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品质对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所具备的乐观、自信、勇气、坚韧、自我控制等心理特质,在人际交往、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具备这些品质的高职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处理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也更强。

1. 乐观:乐观的高职学生对未来抱有信心,对事情的积极性和积极心态也更好,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更强。

2. 自信:自信的高职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心,自信的表现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中的表现。

3. 坚韧:坚韧的高职学生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尝试和实践,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其心理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社会支持、孤独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并阐述它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本文将分析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如何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以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及其作用路径。

本文还将关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减轻孤独感、增强自尊,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本文还将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或组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不仅来自于家庭、朋友等社会网络,还来自于学校、老师、同学等校园环境。

这些支持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尊需求,还能够缓解他们的孤独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积极健康的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具体包括乐观态度、自我效能感、希望、自我控制能力、逆境应对能力等,这些品质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陈述,胡云智,2017年)。

因此,高职学校应该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二、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高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困难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影响他们的幸福感(葛斌,2016年)。

因此,社会应该在多方面给予高职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精神疏导、职业指导、家庭关怀等。

三、教育对策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加强学生成长性评价体系建设:高职学生快速进入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评估,具体体现为评价维度的延伸和内涵的丰富。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识别、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培养出正确的情绪调节能力,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高职生的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的一种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

高职生是成年人的一类,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同龄人等多方面的评价和挑战。

在这种多重评价的环境下,高职生的自尊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尊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业表现、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自尊的形成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影响的过程。

在自尊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职生来说,学校教育是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自尊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尊重和肯定,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自尊。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对高职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自尊。

二、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高职生来说,专业认同是他们进入专业教育之后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业生涯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

一个具有高度专业认同感的高职生往往对未来充满信心,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

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于高职生的专业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

社会也应该对高职生给予更多的职业导向和职业认同,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认同。

三、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感觉和满意程度。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程度都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高职生往往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业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等方式,培养高职生的积极心态,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这条教育路径。

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提高高职生幸福感的启示。

一、高职生的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功效的意识。

高职学生的自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专业、考试成绩等。

研究表明,男性高职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张磊、周崴,2019)。

另一方面,选择和喜欢的专业也对高职生的自尊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学生在喜欢和擅长的专业中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感(吕明瑞、薛勇,2018)。

此外,考试成绩也是高职学生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成绩优秀的高职学生自尊得分比成绩不佳的学生更高(张旺华、伍震,2019)。

二、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特定专业或职业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受多个因素影响,例如个人兴趣、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人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其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机会对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机会对高职生的专业认同具有正向影响(张柏华、汪兵,2019)。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幸福感受的主观评价。

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影响因素多样。

研究表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以及专业认同度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覃巧红、秦靖松,2020)。

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吴晓峰,2019)。

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密不可分,彼此交织。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自尊感和专业认同感对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

即,自尊感越高,专业认同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强(刘永平、谢连华,2019)。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高职生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对于其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职生自尊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希望可以对高职教育和学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高职生自尊的形成及特点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评价和看法。

高职生的自尊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观念和教育体制,高职生的自尊往往相对较低。

由于高职教育的不完善和社会地位不高,高职生在社会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和排斥,这也会对他们的自尊产生不利影响。

专业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同和认可程度。

对于高职生而言,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其专业认同往往相对较强。

高职生在学习期间会接受具有实用性的专业培训,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并认同所学专业。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生的专业认同可能更加明确和强烈,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通常具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就业保障。

1.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尊较高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较强的幸福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对于高职生而言,自尊较低可能会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提高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对于其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专业认同是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认可,对其主观幸福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未来就业和发展的信心和期待,从而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或者缺乏认同感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往往会面临就业上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四、提升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1. 加强自尊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高职生的自尊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职生作为高职教育的受益者,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职生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高职生自尊的构成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和肯定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主观评价。

自尊程度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职生自尊的构成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

高职学生的自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受到认可。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和就业前景成为评价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增强了其自尊心,提高了其主观幸福感。

家庭教育对高职学生自尊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和成长的地方,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形成。

相比于大学生,高职学生在家庭中往往承受着更多的期望和压力,家庭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也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自尊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个人经历对高职学生的自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只是影响个体自尊形成的外部因素,而个人经历则是内部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成功和失败都会直接影响其自尊的构成。

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将直接影响其自尊的形成。

高职生的自尊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尊程度高的高职生往往更加自信、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能够坚韧不拔,从而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案例的探讨,可以发现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的提升可以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而带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本文结论部分将总结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职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案例、重要性、未来研究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这种认同感会影响其对未来就业的期待和心理状态。

专业认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深入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高职教育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的影响。

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为学校和社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幸福感提升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同时专业认同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相互影响。

研究还讨论了影响因素和调节变量,指出了自尊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建议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关键词】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高职生、影响因素、调节变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高职生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学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当前对于高职生自尊和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之处,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职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规律,为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职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2. 探讨高职生不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讨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3. 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4. 分析影响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和调节变量,为提升高职生整体幸福感奠定基础。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地位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在高职生中,自尊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还与其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高职生的自尊是与其个体形成的一种评价,既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肯定,也与其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有关。

在高职生中,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缺乏信心,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相反,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更有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自尊与高职生的专业认同密切相关。

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越高,他对该专业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的信心就越强。

专业认同还与个体在该专业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关。

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与其专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

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自尊和专业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尊水平较高的高职生往往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满意感,其主观幸福感会相对较高。

专业认同与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密切相关。

当高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有价值,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自尊水平较高的高职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反之,自尊水平较低、对专业缺乏认同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

在提升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学校应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高职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修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提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自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自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自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班姓名: 段彩霞指导教师: 曹美兰职称: 副教授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28 日自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以大同大学为例摘要:目的:探讨自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对1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1)当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高,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2)自尊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都有一定影响,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显著。

(3)自尊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中起一定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主观幸福感目录一、问题提出 (1)二、实证研究 (2)(一)研究对象 (2)(二)研究方法及程序 (2)(三)研究工具 (2)三、结果与分析 (3)(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3)(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4)(三)自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四、讨论 (6)(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6)(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6)(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7)五、结论与对策 (8)(一)结论 (8)(二)对策 (9)六、研究的不足 (10)参考文献: (10)一、问题提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

其中大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就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郁闷”等一些网络词语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休学、退学、自杀、凶杀等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不高,心理健康也受到威胁。

从心理学角度看,幸福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久以前就得到了验证。

上世纪初,Karl Menninger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人类对世界的适应以及人与人之间最高的效率和最大限度的幸福[1]。

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自尊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对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社会适应处于中等水平,自尊、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关键词: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自尊高职生一、研究背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的心理理由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由于身心机制、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转变,面对的压力剧增,许多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高职生积极品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形成以及最终达到积极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发现高职生的社会适应与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两方面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本文拟对高职生社会适应状况、自尊水平以及主观幸福感目前状况进行考察,以期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从而不断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高职生良好地适应社会。

二、研究对象、工具和策略(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10级、2011级两个年级共6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3份,有效率为88.8%。

被试平均年龄为20.43岁,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条目,包含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情绪适应和大学生活满意度7大维度,其中前6个维度又分别包含目前状况和调节2个一级维度。

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不同意)到5(同意)。

在统计分析时对反向题进行重新编码,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目前状况越好。

2.自尊量表。

该量表由10 个条目组成,分数按4级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作者:刘志强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3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 059人,研究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所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自尊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社会支持;自尊;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05-03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

社会支持是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尊重、关爱和帮助。

根据布鲁芬布瑞那(Bre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个人成长会受到周围人际环境的影响,通过镜像自我感知和内化来自他人的支持、关爱和赞许等,从而形成关于自我的认知、评价和体验,即自尊。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的确对提高个体自尊有增益作用。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与评价,包括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两方面。

罗森伯格(Rosenberg)的研究表明,自尊对青少年幸福感的指标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情绪有正向影响作用。

鲍迈斯特(Baumeister)等人认为,高自尊个体往往从积极方面看待自我,在生活中更为自信,面临逆境和困难时能较好地应对,从而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和自尊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社会支持对自尊也有影响作用。

那么,自尊是否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中介作用?过去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较多,很少关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本研究拟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期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3所高等职业院校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三年级学生出去实习未能测试),经过严格筛选,有效被试2 059人,其中男生1 108人,女生951人,理工科学生1 239人,文科类学生820人,一年级学生1 357人,二年级学生702人,均为汉族。

(二)研究工具主观幸福感采用法西奥(Fazio)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国内段建华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具有良好的信度(r=.873,p社会支持选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被试社会支持状况。

该量表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分数越高,反映被试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越好。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r=.92,p自尊采用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

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测试的方便,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情况。

分数按4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

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施测过程采用集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在机房进行网上测试,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担任主持。

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专业、性别、家庭背景等。

再对整个问卷进行严格审查,共获得有效问卷人数2 059人。

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采用AMOS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研究结果(一)相关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两两正相关,且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二)回归分析为了考察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进一步检测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这三种变量进行了一系列含三个回归方程的回归分析,从而考察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

第一个回归分析以自尊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考察社会支持对中介变量自尊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预测作用显著(见表2)。

第二个回归方程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考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预测作用显著(见表3)。

第三个回归方程考察社会支持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系数从0.217下降到0.181,解释量从15%下降到2.8%。

自变量社会支持对因变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就比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更小,即自尊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B2社会支持×B3自尊/(B3社会支持+B2社会支持×B3自尊)]≈0.22,“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1-0.22=0.78];即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效应中,有78%是直接效应,另外22%是通过中介变量主观支持的间接效应起作用的。

详见表4。

讨论(一)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相关性。

一方面,社会支持与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且社会支持和自尊均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表明来自亲人、朋友、同学或其他群体的支持、帮助、赞许或鼓励可以使得高职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而缺少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关怀和鼓励,往往使高职学生产生更多的消极情感,如孤独感,从而降低其幸福感水平。

严标宾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且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

另一方面,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且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徐维东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很多研究也支持了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原因在于,自尊心高的人更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有着较高的自信心,且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坚持,因此会赢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应对各种问题的成功体验,体验更多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和自尊也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

这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自尊对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自尊的预测作用显著,可以解释其变异的22%;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可以解释其变异的15%;当加入自尊后,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解释量下降到2.8%,而且标准回归系数和非标准回归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此同时,自尊变量也显著地影响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解释量为5.6%。

这样就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下降部分是由自尊变量引起的,即自尊对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中介作用,这与很多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上述研究结论可以解释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高职学生,他们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与亲人、朋友、同学等关系融洽,人际关系比较深刻和持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力量、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因此也更有自信心。

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一方面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很好地面对困难和应对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能获得较多来自群体(或团体)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都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力量去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增益和维护其主观幸福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因此,社会支持一方面可以直接提供其主观幸福感指数,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自尊来增益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论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高度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1]Meehan M P,Durlak J A,Bryant F B.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 to Perceived Control and Subjective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gy,1993(21):49-55.[2]Chou,Kee-Lee.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Yong Adul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9,160(3):319.[3]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9(4):22-28.[4]吴丹伟,刘红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94-96.[5]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30(6):1436-1438.[6]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93-99.[7]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3):609-612.[8]Rosenberg F.Global Self-esteem and Specific. Self-esteem:Different Concepts,Different Outcom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60):141-158.[9]Baumeister R F,Campbell J D,Krueger J I,Vohs K D.Does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or Healthier Lifestyle?[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3(4):1.[10]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2).[1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12]刘志强,张妍.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2):68-72.[13]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6):60-64.[14]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责任编辑:杨在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