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5卷第 4期
2 1 0 2年
.
湖北函授 学学报
J u a fHUB o rs o d n eUn v riy o r lo n EIC re p n e c iest
 ̄ i 5 NU. o. . 2 4
4月
Ao .01 r2 2
关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
【 中图分类号】G6 1 4 【 文献标识码】A
【 章 编 号 】17 — 9 8 2 1) 4 0 3 — 2 文 6 15 1 (0 2 0 — 0 9 0 【 本刊网址】ht:/ n w. x .e t /Ⅵ Ⅳ h bnt p b
di1 . 6/i n17 — 9 8 0 20 - 2 o :03 9js .6 15 1. 1 . 0 0 9 .s 2 4
3 9
湖 北 函授 大 学 学 ̄ (0 2 第 2 2 1 ) 5卷 第 4期
育的新 载体 、新平台 , 而增强高职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集 进 体荣誉 感。其 次, 校要充分利用广播 、 学 黑板 报、 墙报 、 校园 网 络等媒体 进行宣传 , 教育 学生人人 知责任 , 人尽责任 。第 人 三. 发挥 教师的模 范带头作 用。车尔尼雪夫斯 基曾说过 :教 “ , 教 师要 不断提高 自身 的责任水 平 , 各方 面以身作则 , 在 率先垂 范, 发挥模 范带头作用 , 以责任感推 动教学 , 范学生 , 并 示 这 样才能培养 出具有高度责任感 的学生 。第 四, 树立高职学生 身边 的榜样 , 以榜样教育激励他们 , 他们学会对 自己 , 使 对他 人. 对社会负责 。 2挖掘 学科教育素材 , . 寓教育于教学之 中 课 堂教学是社会 责任感教育 的 主渠道 ,利用学科 教学 对学 生进行教 育 , 能使责任感 教育经常 化 、 收到 良好的教育
任 意 识
教 育 改革 的客 观要 求
《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改 革和发 展规 划纲 要 ( o 0 2 2 ) 2 1—00 } 将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 国家和人民的社会 责任感”列入 教育 “ 发展重要战略 。但 目前 , 国高职教育 的功利主义倾 向明显 , 我 过分 注重 知识 的传授和技能 的培养 ,忽视人 文精神教 育 , 缺 乏对学生 的人 格 、 德 、 道 心理健康等方 面的关 注 , 导致大学 生 忽视 道德素 质和综合 素质 的提 升 ,造成 责任 意识 文化 的断 层。加上 高职院校“ 思想 政治教育 中对 社会 责任 感的地位 与 教育 内容缺乏 明确的定位 , 对大学 生社会 责任感 的培养缺乏 系统性 和针 对性 , 加上 社会 责任感教 育渠道 单一 、 法形式 方 化, 不能使 受教 育的 大学 生产 生共 鸣 , 于社会 责任 感 的理 对 解止于表面 , 而没有 内化为 自身的 自觉行为。” 由此导致 大学 生责任意识淡漠 , 社会 责任感缺失 。这 种现象与 我们 的教育 目标格格不入 。因此 , 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 当前 加 是 对教育改革提 出的新的更高 的要求 。 ( ) 强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 育, 高职 学生思想道 二 加 是
社会 责任感是 指人 们对在 一定 社会历 史条 件下形 成 的 对他人 、 社会 所应承担 的相应 职责 , 对 履行 多种 义务和 使命 担当的一种强烈的 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 高 尚的道德 品质 , 是人格 素质 的核 心。高职学生是 国家人才 培养库 中的重 要主力军 ,高 职学 生社会责任 意识 的培养 . 不 仅关 系其 自身 的完整发展 , 关系到 国家的兴衰 。但 由于种 更 种 因素 的影 响 , 分高职学 生 以 自我 为中心 。 部 对父母 、 他人 、 社 会 的要求高 , 自我要求 低 。 父母 的付 出和 他人 的帮助 对 把 看成是理所 当然 , 漠视他 人 , 心理脆 弱 , 社会 责任感缺失 。因 此 , 强高 职学 生社会责任感 教育 , 加 提高其责任 素质 , 助其 帮 树 立责任 意识 , 形成 强烈 的责任 感和使命 感 . 已成 为 目前 高 职德育教育 主要内容和重要 目标之一 。 加强高职学生社会责 任感教 育的紧迫性和重 要性 ( ) 强 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 感教 育 , 新形势 下我 国对 一 加 是
德 教 育 的 需要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于进 一步 加强和 改进 大学 生思想 关
1营造 有利 于责任感教育 的环境 . . 以环境感染学生 著名教 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 说 :如果 你想 使人 的道 德达 “ 到完美 与和谐 的境地 ,那 你就要 创造环 境与语 言 的和 谐关 系。” 否则 , 只有语 言 , 没有环境 , 高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是不能
育 实效
使学生 的责任行为 内化。举 办“ 社会 责任感” 讲 比赛 、 演 讲座 和文艺演 出活动 ; 开展 系列 感恩 活动 , 如为 教职员工洗车 、 维
修 电 器 、 阅 览室 、 到 图书 馆 为 师 生 服 务 、 人 为 学 校 种 植 一 棵 每 树: 创建 “ 文明班级” “ 、 文明宿舍 ” 活动 。通过这 些活动 , 使学 生产 生对 班级 、 学校及社会 的归属 感 、 义务感 , 体会奉 献 、 爱 心 、 任 的真 正含 义 , 责 找到 自己的坐标 , 不断 完善 自己的形 象. 培养 良好的社会责任情感 。 2延伸 校 外 . 展形 式 多 样 的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开 高职学生社会 责任感形成与发展 的严 重脱节提醒我们 , 仅靠课堂教育让学生认 知社会责任知识是 不够的 , 必须通过 社会实践强化这种认识 , 促成社会责任行为 。因为“ 责任感不 仅是 一个主观范畴 , 也是 一个实践 范畴 , 社会 责任感必 须通 过社会实践来强化 , 社会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 良好社会 责任感 的熔 炉 .也 是 其 品 德 外 化 的重 要 表 现 渠 道 。 于 促 进 大 学 生 ” 对 认识世界 、 了解国情 、 增长才 干、 奉献社会 、 锻炼能力 、 提升 品
政 治教育 的意见 》 中指 出 :学 校教育 要坚持育 人为本 、 “ 德育 为先 , 把人 才培养 作为根 本任务 . 把思想政 治教 育摆 在首要 位 置” 。加强大学生社会 责任感 教育 ,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 以来 , 由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
确立的。因此, 高职院校要营造有利于责任感教育的环境, 以
效 果。 首先 。 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主渠道 、 主阵地 作用。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帮 助 高 职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值 观 的重要 途径 , 也是加强 高职学 生社会责 任感教育 的主渠道、 阵地 。将高职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育纳入思想政 主 治理 论 课 教 学 中 , 他 们 明确 责 任 感 的 内容 ,理 解 责任 感 的 使 重要 意义 , 提高思想认识 , 增强 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 其 次, 学科渗透教育 。高职院校教 师在专业 课程和职业课程 教 学和训练的过程中 , 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 的意识和精神 。各 专业教 师 . 应结 合 自己所教学 科特点 , 分挖掘教 材 中的德 充 育资源 , 把社会 责任感教育有 机渗透 到教学活 动 中, 把知 识 的传授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 。 ( ) 二 开展 实践活动 , 引导高职 学生树立社会 责任 意识培 养学生责任情 感 1 . 立足校 内.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是培 养高职学 生社 会责任感 的重 要途径 , 为高 职工工资学生履行社会 责任树立正确 的理 念 , 把责任 感转化 为学习知识、 增长本领 的动力 。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质具有不可或缺 的作 用。因此 , 高职 院校要积极 开展各种 社 会 实践 活动 , 拓宽 高职学 生与 社会 沟通 的渠道 , 为他 们提 供 各种锻炼机会 , 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 活动 、 社会 调查 、 志 愿者服务 、 大学生公益活动等平 台, 引导高 职学 生走 出校 门, 深入社会 , 过社会实践使高职学生 了解 社会 , 通 了解 国情 、 民 情, 丰富对祖 国和 人 民的感情 。 炼意志 、 磨 砥砺 品格 , 培养 和 强化社会 责任意识 , 进而增强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 ( ) 建 学校 、 三 构 家庭 和 社 会 通 力协 作 教 育 体 系 , 升 教 提
合 素质 的 需要
、
高 职学生 的综 合素质 包括 思想道 德素 质 、科 学文化 素
质、 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 素质 等。思想道 德素质是综合 素质 中的首要素质 , 其核心是学会 做人、 学会 做事 , 而社会责任感 是思想道德 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 种 高尚的道德品质 , 是一个合格人 才必须具备 的素质 ,是综 合素质 高低的标志。 美 国品德教育联 合会 主席麦克唐纳 曾说 :能力不 足 , “ 责任 可 补; 责任不够 , 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 , 责任无限。” 事要负 做 责任是公 民素质的基石 , 是人格素质 的核心 。因此 , 加强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感 教育 , 使学 生牢记 使命高 于生命 , 责任重于 泰 山 。 注重科学 文化知识 和专业 技能提 高 的同时 , 在 还要培 养 良好 的社会 责任感 , 明确 自己的责任和 义务 , 更好地 报效 祖国 、 服务社会 , 成为“ 一个 高尚的人 , 个纯粹 的人 , 一 一个脱 离 了低 级 趣 味 的 人 , 个 有 益 于 人 民 的人 。 ” 一 二 、 强 高职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感 教 育 的思 考 加 ( ) 宽社 会 责任 感教 育 渠 道 , 育 高职 学生 的 社 会 责 一 拓 培
一
高职学 生群体也不 断发生深刻 的变化 。部 分高职学 生出现政 治 信仰迷茫 、 理想信念模糊 , 社会 责任感不 强 、 团结协作意识 较差, 心理 素质脆弱 , 受拜 金主 义 、 乐主 义 、 人主义 影响 享 个 较深 。大学期间是 高职学 生社会 责任感形 成和发展 的重要阶 段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 的社会 责任 感教育 , 有利 于培养学生 崇 高 的理 想信念 、 良好 的思想道 德素质 、 强烈 的责任感 和无 私 的奉献 精神 : 有利于学 生正确认 识荣辱 观 、 价值 观和担 负 的社会 责任 : 利 于激 发学生 的爱 国热 情 , 有 帮助 他们正 确处 理个人 与社 会 的关系 , 使他们懂得承担社 会责任是 实现 自我 价值 的必 由之路 , 进而 自觉提 高社会 责任感。 ( ) 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 感教 育 , 三 加 是提 高高职学生综
环境感 染学生 。首先 , 强校园文 化建设 , 化校 园文化环 加 美 境, 建设 良好的校风 、 教风 、 风 , 学 开展丰 富多彩 的文体 活动、 社团活 动和科技 文化竞赛 , 使之成为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
作者简介 : 黄小玲 (9 5 )女 , 16 一 , 广西贵港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
黄 小玲
( 广西贵港职业学 院 , 广西贵港 57 0 ) 3 10
【 要】社会责任 感是一 种高尚的道德 品质 , 摘 是人格 素质 的核 心。4 d 于种 种因素的影 响, _ ̄ e - 导致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普遍 欠缺。 因此 , 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 育 , 高其责任素质 , 加 提 帮助其树 立责任 意识 , 形成 强烈的责任感 和使命 感, 已成为 目前 高职德 育工作主要 内容和 重要 目标之 一。通过分析加强 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 紧迫性和 重要性 , 出加强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 育的途径 , 提 为培养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感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1高职 学生; 社会责任 感 ; 育; 教 思考
2 1 0 2年
.
湖北函授 学学报
J u a fHUB o rs o d n eUn v riy o r lo n EIC re p n e c iest
 ̄ i 5 NU. o. . 2 4
4月
Ao .01 r2 2
关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
【 中图分类号】G6 1 4 【 文献标识码】A
【 章 编 号 】17 — 9 8 2 1) 4 0 3 — 2 文 6 15 1 (0 2 0 — 0 9 0 【 本刊网址】ht:/ n w. x .e t /Ⅵ Ⅳ h bnt p b
di1 . 6/i n17 — 9 8 0 20 - 2 o :03 9js .6 15 1. 1 . 0 0 9 .s 2 4
3 9
湖 北 函授 大 学 学 ̄ (0 2 第 2 2 1 ) 5卷 第 4期
育的新 载体 、新平台 , 而增强高职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集 进 体荣誉 感。其 次, 校要充分利用广播 、 学 黑板 报、 墙报 、 校园 网 络等媒体 进行宣传 , 教育 学生人人 知责任 , 人尽责任 。第 人 三. 发挥 教师的模 范带头作 用。车尔尼雪夫斯 基曾说过 :教 “ , 教 师要 不断提高 自身 的责任水 平 , 各方 面以身作则 , 在 率先垂 范, 发挥模 范带头作用 , 以责任感推 动教学 , 范学生 , 并 示 这 样才能培养 出具有高度责任感 的学生 。第 四, 树立高职学生 身边 的榜样 , 以榜样教育激励他们 , 他们学会对 自己 , 使 对他 人. 对社会负责 。 2挖掘 学科教育素材 , . 寓教育于教学之 中 课 堂教学是社会 责任感教育 的 主渠道 ,利用学科 教学 对学 生进行教 育 , 能使责任感 教育经常 化 、 收到 良好的教育
任 意 识
教 育 改革 的客 观要 求
《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改 革和发 展规 划纲 要 ( o 0 2 2 ) 2 1—00 } 将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 国家和人民的社会 责任感”列入 教育 “ 发展重要战略 。但 目前 , 国高职教育 的功利主义倾 向明显 , 我 过分 注重 知识 的传授和技能 的培养 ,忽视人 文精神教 育 , 缺 乏对学生 的人 格 、 德 、 道 心理健康等方 面的关 注 , 导致大学 生 忽视 道德素 质和综合 素质 的提 升 ,造成 责任 意识 文化 的断 层。加上 高职院校“ 思想 政治教育 中对 社会 责任 感的地位 与 教育 内容缺乏 明确的定位 , 对大学 生社会 责任感 的培养缺乏 系统性 和针 对性 , 加上 社会 责任感教 育渠道 单一 、 法形式 方 化, 不能使 受教 育的 大学 生产 生共 鸣 , 于社会 责任 感 的理 对 解止于表面 , 而没有 内化为 自身的 自觉行为。” 由此导致 大学 生责任意识淡漠 , 社会 责任感缺失 。这 种现象与 我们 的教育 目标格格不入 。因此 , 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 当前 加 是 对教育改革提 出的新的更高 的要求 。 ( ) 强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 育, 高职 学生思想道 二 加 是
社会 责任感是 指人 们对在 一定 社会历 史条 件下形 成 的 对他人 、 社会 所应承担 的相应 职责 , 对 履行 多种 义务和 使命 担当的一种强烈的 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 高 尚的道德 品质 , 是人格 素质 的核 心。高职学生是 国家人才 培养库 中的重 要主力军 ,高 职学 生社会责任 意识 的培养 . 不 仅关 系其 自身 的完整发展 , 关系到 国家的兴衰 。但 由于种 更 种 因素 的影 响 , 分高职学 生 以 自我 为中心 。 部 对父母 、 他人 、 社 会 的要求高 , 自我要求 低 。 父母 的付 出和 他人 的帮助 对 把 看成是理所 当然 , 漠视他 人 , 心理脆 弱 , 社会 责任感缺失 。因 此 , 强高 职学 生社会责任感 教育 , 加 提高其责任 素质 , 助其 帮 树 立责任 意识 , 形成 强烈 的责任 感和使命 感 . 已成 为 目前 高 职德育教育 主要内容和重要 目标之一 。 加强高职学生社会责 任感教 育的紧迫性和重 要性 ( ) 强 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 感教 育 , 新形势 下我 国对 一 加 是
德 教 育 的 需要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于进 一步 加强和 改进 大学 生思想 关
1营造 有利 于责任感教育 的环境 . . 以环境感染学生 著名教 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 说 :如果 你想 使人 的道 德达 “ 到完美 与和谐 的境地 ,那 你就要 创造环 境与语 言 的和 谐关 系。” 否则 , 只有语 言 , 没有环境 , 高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是不能
育 实效
使学生 的责任行为 内化。举 办“ 社会 责任感” 讲 比赛 、 演 讲座 和文艺演 出活动 ; 开展 系列 感恩 活动 , 如为 教职员工洗车 、 维
修 电 器 、 阅 览室 、 到 图书 馆 为 师 生 服 务 、 人 为 学 校 种 植 一 棵 每 树: 创建 “ 文明班级” “ 、 文明宿舍 ” 活动 。通过这 些活动 , 使学 生产 生对 班级 、 学校及社会 的归属 感 、 义务感 , 体会奉 献 、 爱 心 、 任 的真 正含 义 , 责 找到 自己的坐标 , 不断 完善 自己的形 象. 培养 良好的社会责任情感 。 2延伸 校 外 . 展形 式 多 样 的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开 高职学生社会 责任感形成与发展 的严 重脱节提醒我们 , 仅靠课堂教育让学生认 知社会责任知识是 不够的 , 必须通过 社会实践强化这种认识 , 促成社会责任行为 。因为“ 责任感不 仅是 一个主观范畴 , 也是 一个实践 范畴 , 社会 责任感必 须通 过社会实践来强化 , 社会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 良好社会 责任感 的熔 炉 .也 是 其 品 德 外 化 的重 要 表 现 渠 道 。 于 促 进 大 学 生 ” 对 认识世界 、 了解国情 、 增长才 干、 奉献社会 、 锻炼能力 、 提升 品
政 治教育 的意见 》 中指 出 :学 校教育 要坚持育 人为本 、 “ 德育 为先 , 把人 才培养 作为根 本任务 . 把思想政 治教 育摆 在首要 位 置” 。加强大学生社会 责任感 教育 ,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 以来 , 由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
确立的。因此, 高职院校要营造有利于责任感教育的环境, 以
效 果。 首先 。 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主渠道 、 主阵地 作用。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帮 助 高 职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值 观 的重要 途径 , 也是加强 高职学 生社会责 任感教育 的主渠道、 阵地 。将高职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育纳入思想政 主 治理 论 课 教 学 中 , 他 们 明确 责 任 感 的 内容 ,理 解 责任 感 的 使 重要 意义 , 提高思想认识 , 增强 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 其 次, 学科渗透教育 。高职院校教 师在专业 课程和职业课程 教 学和训练的过程中 , 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 的意识和精神 。各 专业教 师 . 应结 合 自己所教学 科特点 , 分挖掘教 材 中的德 充 育资源 , 把社会 责任感教育有 机渗透 到教学活 动 中, 把知 识 的传授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 。 ( ) 二 开展 实践活动 , 引导高职 学生树立社会 责任 意识培 养学生责任情 感 1 . 立足校 内.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是培 养高职学 生社 会责任感 的重 要途径 , 为高 职工工资学生履行社会 责任树立正确 的理 念 , 把责任 感转化 为学习知识、 增长本领 的动力 。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质具有不可或缺 的作 用。因此 , 高职 院校要积极 开展各种 社 会 实践 活动 , 拓宽 高职学 生与 社会 沟通 的渠道 , 为他 们提 供 各种锻炼机会 , 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 活动 、 社会 调查 、 志 愿者服务 、 大学生公益活动等平 台, 引导高 职学 生走 出校 门, 深入社会 , 过社会实践使高职学生 了解 社会 , 通 了解 国情 、 民 情, 丰富对祖 国和 人 民的感情 。 炼意志 、 磨 砥砺 品格 , 培养 和 强化社会 责任意识 , 进而增强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 ( ) 建 学校 、 三 构 家庭 和 社 会 通 力协 作 教 育 体 系 , 升 教 提
合 素质 的 需要
、
高 职学生 的综 合素质 包括 思想道 德素 质 、科 学文化 素
质、 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 素质 等。思想道 德素质是综合 素质 中的首要素质 , 其核心是学会 做人、 学会 做事 , 而社会责任感 是思想道德 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 种 高尚的道德品质 , 是一个合格人 才必须具备 的素质 ,是综 合素质 高低的标志。 美 国品德教育联 合会 主席麦克唐纳 曾说 :能力不 足 , “ 责任 可 补; 责任不够 , 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 , 责任无限。” 事要负 做 责任是公 民素质的基石 , 是人格素质 的核心 。因此 , 加强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感 教育 , 使学 生牢记 使命高 于生命 , 责任重于 泰 山 。 注重科学 文化知识 和专业 技能提 高 的同时 , 在 还要培 养 良好 的社会 责任感 , 明确 自己的责任和 义务 , 更好地 报效 祖国 、 服务社会 , 成为“ 一个 高尚的人 , 个纯粹 的人 , 一 一个脱 离 了低 级 趣 味 的 人 , 个 有 益 于 人 民 的人 。 ” 一 二 、 强 高职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感 教 育 的思 考 加 ( ) 宽社 会 责任 感教 育 渠 道 , 育 高职 学生 的 社 会 责 一 拓 培
一
高职学 生群体也不 断发生深刻 的变化 。部 分高职学 生出现政 治 信仰迷茫 、 理想信念模糊 , 社会 责任感不 强 、 团结协作意识 较差, 心理 素质脆弱 , 受拜 金主 义 、 乐主 义 、 人主义 影响 享 个 较深 。大学期间是 高职学 生社会 责任感形 成和发展 的重要阶 段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 的社会 责任 感教育 , 有利 于培养学生 崇 高 的理 想信念 、 良好 的思想道 德素质 、 强烈 的责任感 和无 私 的奉献 精神 : 有利于学 生正确认 识荣辱 观 、 价值 观和担 负 的社会 责任 : 利 于激 发学生 的爱 国热 情 , 有 帮助 他们正 确处 理个人 与社 会 的关系 , 使他们懂得承担社 会责任是 实现 自我 价值 的必 由之路 , 进而 自觉提 高社会 责任感。 ( ) 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 感教 育 , 三 加 是提 高高职学生综
环境感 染学生 。首先 , 强校园文 化建设 , 化校 园文化环 加 美 境, 建设 良好的校风 、 教风 、 风 , 学 开展丰 富多彩 的文体 活动、 社团活 动和科技 文化竞赛 , 使之成为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
作者简介 : 黄小玲 (9 5 )女 , 16 一 , 广西贵港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
黄 小玲
( 广西贵港职业学 院 , 广西贵港 57 0 ) 3 10
【 要】社会责任 感是一 种高尚的道德 品质 , 摘 是人格 素质 的核 心。4 d 于种 种因素的影 响, _ ̄ e - 导致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普遍 欠缺。 因此 , 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 育 , 高其责任素质 , 加 提 帮助其树 立责任 意识 , 形成 强烈的责任感 和使命 感, 已成为 目前 高职德 育工作主要 内容和 重要 目标之 一。通过分析加强 高职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 紧迫性和 重要性 , 出加强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 感教 育的途径 , 提 为培养 高职 学生社会 责任感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1高职 学生; 社会责任 感 ; 育; 教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