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阿房宫赋》《祭十二郎文》《六国论》《种树郭橐驼传》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案

理性表达论历史兴衰,勇于担当彰家国情怀——《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厘清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体认不同文体说理的思路特点。

2.鉴赏课文语言及艺术表达,比较不同文体的艺术特点。

3.理性分析观点,感受文章雄辩力量。

4.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写作目的,体悟古代士人心怀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点比较文章的文体特点,探究不同文体中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理性分析文章观点,体悟士人的责任担当。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两篇课文的内容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一、课堂导入——以史为鉴倾听忧思之怀1.展示史实:秦国与六国的地图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与变法改革实现了自身的富强,以不可抵挡之势吞并了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憧憬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秦到二世即走向灭亡,可谓是兴于几代,毁于顷刻之间。

在这一过程中,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既感叹秦国的强大,也思索六国的失败缘由,更在探究着强秦灭亡之因。

杜牧与苏洵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杰出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两篇文本,看看两位作者是怎样思考并表述他们的思考结论的。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厘清观点思路,把握中心论点《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课文都是在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表达从秦朝灭亡与六国破灭中得到的启发。

两篇课文是如何进行议论分析、表达说理的呢?请先理清课文的观点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梳理文章观点,明确行文思路1.问题引导同是议论类文章,《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均是在剖析历史,分别揭示强秦灭亡与六国破灭的历史。

请同学们梳理两文内容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生分组汇报。

3.展示总结4.对比小结两篇课文同在论述政权覆亡的问题,分析覆亡原因,表达借古鉴今之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些课文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些课文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些课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的课文有:第一单元的《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第二单元的《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第三单元的《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第四单元的《阿房宫赋》;第五单元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及建议第一单元:课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建议熟读屈原《湘夫人》(背诵、字词)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泄水置平地”(背诵)杜甫《蜀相》(背诵)——名篇陆游《书愤》(背诵)单元推荐作品:阮籍《咏怀二十八首》其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黄遵宪《今别离》习题出现:李白《行路难》:建议背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第二单元:课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建议熟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背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杜甫《登岳阳楼》(背诵)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背诵)推荐作品: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杜甫《旅夜书怀》:建议背诵苏轼《新城道中》: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姜夔《扬州慢》:建议背诵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建议背诵习题出现:王维《归嵩山作》李白《赠孟浩然》、杜甫《解闷》李贺《梦天》:建议背诵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建议背诵杜甫《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建议背诵第三单元:课文:李白《将进酒》(赏析、背诵)杜甫《阁夜》(背诵)李贺《李凭箜篌引》(背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背诵)推荐作品:屈原《国殇》:建议背诵“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尾。

高适《燕歌行》:名句要记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建议背诵。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优化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张明炬一通假字①致其性焉尔(尔,通“耳”,罢了)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③既然已(已,通“矣”,了)二古今异义1.其实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2. 既然既然已(已经这样)3. 不过若不过焉则不及(不是过多)4.去去不复顾(离开)5. 小人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百姓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名我固当(名,称呼)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④移之官理可乎/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⑦而卒以祸(受到祸害)2.形容词作动词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3.名词作状语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逐渐地)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4.意动用法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5.使动用法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官理,非吾业也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3. 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即“能为何”意为“能够做什么”)译:我又能够做什么呢!(三)省略句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3.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 章的理解和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活动设计
写作练习
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写作练习,如读后感、评论等,让学生通过写作巩固所学知识并 锻炼表达能力。
课堂互动游戏
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游戏,如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知识。
Part
结构
开篇提出论点,即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赂秦”;随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 证,指出赂秦是自取灭亡之路;最后 总结全文,强调文章主旨。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重点词汇
如“赂”、“暴”、“速”、“弊”等。
句式解析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判断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被动句等 。
Part
03
《阿房宫赋》课文解析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性
在评价过程中,应及时向学生提 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 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具体性
反馈应具体、详细,指出学生的 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避免过于笼统和模糊。
建设性
反馈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帮助 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
习热情和积极性。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 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 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 教学效果。
论证方法
《六国论》主要采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揭示赂秦的弊端;《阿房宫赋 》则采用铺陈排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壮丽和秦朝的荒淫,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 感慨。
语言风格比较
语言特点
《六国论》语言严谨、简练、质朴、 自然;《阿房宫赋》则语言华丽、工 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06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
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④词类活用情况(老师强调)
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具体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研讨,这样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对于有一些他们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懂的语句,我可以在他们提问完了之后,再提问。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教学资源:音频《六国论》
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学过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它通过叙述秦王朝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终至于亡的过程,深刻分析了秦王朝走向速亡的原因,旨在为汉朝统治者建立制度、巩固政权提供借鉴。那么,文中有没有提到六国之事呢?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破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阿房宫赋》《六国论》在文学和历史领域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优秀文章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解决办法:
1.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多次接触文本,逐渐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学鉴赏知识,分析文章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与“论”的特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两篇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文章,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感悟两位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情怀,感受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思维习惯,感受杜牧、苏洵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

【学习难点】为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辩证分析。

【课时安排】2课内2课时+课外2小时【课前预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⑴作者简介①杜牧——生不逢时,半生荒凉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

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

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

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作比,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杜”。

②苏洵——行者与学者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⑵写作背景①《阿房宫赋》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课件(二)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课件(二)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THANK YOU
题的情节。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侍奉)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作战,打仗)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侍奉;礼遇)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降低身份) (2)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一月月)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
“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 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5段,就很自然 了。
(8)第5段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借古讽今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劝谏北 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 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 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 自已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阀谏北宋王朝面 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形容词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始速祸焉(招致)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被动句 (3)省略句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举(之)以予人
并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
特点。 4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
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生死的 罪恶;并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
训。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古 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古为鉴,关键在于发现错 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 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 目的。战国七雄并立是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的, 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文本背景,梳理文章说理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阅读,比较观点异同。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工具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PPT+课本教学内容课程导入:我们都知道,吞并六国的秦国,最终落得灭亡的下场。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进一步探究为何强大的秦王朝会最终走向灭亡,以及两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

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苏洵: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文学常识:赋”,是古代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阿房宫赋》主要是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

“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

本文主要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并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梳理文章思路,两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阿房宫赋》在最后一段,杜牧:不爱其人《六国论》在第一段苏洵:以地赂秦思考: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观点的?有何不同?明确:《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两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学习了一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的方法,这为本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通过《阿房宫赋》《六国论》的联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承与理解:《阿房宫赋》《六国论》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准确、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阿房宫赋》《六国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阿房宫赋》《六国论》内容,强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文学术语,如诗歌、散文、赋等。但是,对于《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历史环境,部分学生可能了解不多,这对他们的学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部分学生可能把握不准。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次课程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 统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 统编版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 统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赋”和“论”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学习《六国论》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手法并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并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

学习《六国论》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了解苏洵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4、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并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分析鉴赏《阿房宫赋》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他的散文质朴清新,其中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声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

教学难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的观点。

教学时数共6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赋”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一、“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1.“赋”是由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

2.“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赵人荀卿《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3.赋体的流变:短赋——先秦诸子散文中;骚赋——屈原为代表;辞赋——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骈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律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文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4.代表作品: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知人论世法在《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教学中的应用

知人论世法在《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教学中的应用

知人论世法在《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卢璐璐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1期卢璐璐内容摘要:《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一前一后紧密排布的两篇文章。

《阿房宫赋》是江苏语文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要背诵的篇目之一,学生对两篇文章作者出发点不够了解,使他们在背诵过程中常将两篇文章的观点和字句混为一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采取“知人论世”的策略,从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特点这方面入手,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准确记诵。

关键词:《六国论》《阿房宫赋》知人论世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这一板块中有两篇重要的文言文:它们是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和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将两篇文章的观点与文句混淆,混为一谈,分不清两篇文章强调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尤其是《阿房宫赋》作为江苏高考必背篇目之一,学生将观点的混淆直接影响对文章的记诵,笔者认为,这一误读是由于不够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及朝代背景造成的。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由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六国论》与《阿房宫赋》出自两个不同朝代的作家之手,但内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以秦朝灭亡的历史史实为依据,这可能是学生误将二文混淆的主要原因。

高一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阿房宫赋》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次我们学习两篇皆为兴亡论的文章:《六国论》、《阿房宫赋》。

学习这两篇文章,首先应疏通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其次要把握主旨,把握文中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要理解两篇文章借古讽今的具体含义,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六国论》1、文言知识掌握(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

今义:率领;不慎重)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3)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4)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日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5)文言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2、文本分析(1)探讨文章主旨《六国论》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但作者本意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此批评北宋的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2)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

祭十二郎文种树郭橐驼传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项脊轩志挖空练习参考答案教师版

祭十二郎文种树郭橐驼传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项脊轩志挖空练习参考答案教师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挖空练习参考答案(教师版)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才)能衔(怀着)哀致(表达)诚,使建中远(名作状,在远方)具时羞(通“馈”,美味食物)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知道)所怙(依靠),惟兄嫂是依(惟…是…,文言中宾前的一种句式)。

中年(名作状,正值中年)兄殁(死)(于)南方(省略句),吾与汝俱(都)幼,从(跟随)嫂归(送回)葬河阳。

既(不久)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通“伶仃”)孤苦,未尝一日相(动作偏指一方,你)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死)。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两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初次,才)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才)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望)坟墓,遇汝从嫂丧(灵柩)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句式特点:状后),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接)其孥(妻子儿女)。

明年(古今异义,第二年),丞相薨(去世)。

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接)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名作动,东边居住)亦客(名作动,异乡做客)也,不可以久;图(打算)久远者,莫如西(名作状,向西)归,将成家(古今异义,安家)而致(使动,使…来)汝。

呜呼!孰谓(料到)汝遽(突然,匆忙)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古今异义:青年男子),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客居京城谋生),以求斗斛之禄(比喻微薄的俸禄)。

诚(如果,果真)知其如此,虽(即使)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离开)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名作动,写信)与汝日:“吾年未四十,而视(动作名,视力)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古今异义:牙齿松动)。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通逝,死)。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借古鉴今针砭时弊——《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3.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4.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难点: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两位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导入新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

那么,这两篇文章中,杜牧和苏洵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体会。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1(见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完成)《阿房宫赋》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题解“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类整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类整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事、战争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虚词
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焉 2.或师焉,或不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且焉置土石 5.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A 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6、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齐楚之精英 ●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 B.的,助词;C.它,代土地。答案: AD
✓拿 ✓着(助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2、是士大夫之族,曰诗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词类活用
• 日割月削 名~状一天天的、一月月的。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名,小(大)的方面 • 义不赂秦 名~动,坚持道义。 • 不能独完 形~动,完整地存在,保全 • 李牧连却之 动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动,坚持到最后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动,礼遇,礼待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动,自取下策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难点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活动过程:【导入】【任务一: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出身名门,少年富贵。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深得皇帝敬重。

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为子孙留藏了很多书。

父亲杜从郁、伯父杜式方都入朝为官。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范。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

著有《嘉祐集》。

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之一。

2.背景介绍(1)《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阿房宫赋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古义:今义:比喻各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②韩魏之经营经营,古义: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

③齐楚之精英精英,古义:今义:指优秀人才。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古义:今义:怜悯,同情。

2.一词多义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留取丹心照汗青3.词类活用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③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辇来于秦 ⑤朝歌夜弦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族秦者秦也 ⑨日益骄固 ⑩秦人不暇自哀 二、文言句式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③秦人不暇自哀④戍卒叫,函谷举三、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名句名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二十一、《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当与秦相较()2、古今异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后;今义:接着要干什么或者接着做另一件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孤危智力(古义:;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古义:;今义:真实的或者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性或者许可)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今义:副词,又一次)3、词类活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一词多义: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斯用兵之效也。

( )非兵不利。

( ).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二、文言句式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较秦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赵尝五战于秦二十二、伶官传序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今义:意气和气概;主观偏激的情绪。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③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一词多义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困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告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词类活用①函梁君臣之首函: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本: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⑤负而前驱前:⑥仓皇东出东:⑦一夫夜呼夜:⑧而告以成功成功: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⑩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二、文言句式①请其矢,盛以锦囊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④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二十三、祭十二郎文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零丁:零丁孤苦()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敛:敛不凭其棺()2、一词多义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省:①不自所怙()②汝来省吾()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诚知其如此()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其信然邪?其梦邪?()⑤又可冀其成立邪()⑥其又何尤?()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敛不凭其棺()3、词类活用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视:而视茫茫()致:将成家而致汝()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4、古今异义将成家而致汝(古义:今义:男子结婚。

)吾与汝俱少年(古义: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志气日益微(古义: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古义:今义:几何学。

)少而强者不可保(古义: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今义:创立,有根据。

)5、重点实词衔:乃能衔哀致诚()怙:不省所怙()止:当来省吾,止一岁()孥:请归取其孥(nú)()果:当不果来()蒙:而不克蒙其泽矣()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窆:窆(biǎn)不临其穴()尤:其又何尤()二、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从兄嫂归葬(于)河阳()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三、重点句子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译: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译:8、言有穷而情不槿终译:二十四、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2.古今异义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吾小人辍飱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3.一词多义实①不抑耗其实而已②其实仇之③早实以蕃故①故乡人号之“驼”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③广故数言欲亡④暮去朝来颜色故过①若不过焉则不及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③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④是寡人之过也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顾①去不复顾②将军宜枉驾顾之③大行不顾细谨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4.词类活用①名我固当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③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④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⑥驼业种树⑦非有能硕茂之也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⑨鸣鼓而聚之⑩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二、文言句式①故不我若也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③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④嘻,不亦善夫!二十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鼓瑟希(“希”通)②莫春者(“莫”通)2.古今异义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一日 古义: 今义:一天)②宗庙之事,如会同(会同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合起来。

)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童子 古义: 今义:儿童)3.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③方欲发使送武等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间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⑤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安得广厦千万间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③宗庙之事,如会同④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⑤逝者如斯,不舍昼夜⑥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词类活用①端章甫②鼓瑟希③风乎舞雩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曾皙后⑥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二、文言句式①不吾知也②则何以哉③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④何伤乎?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⑥为国以礼二十六、项脊轩志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而母立于兹(“而”通)2.古今异义①室仅方丈(古义: 今义:寺院的住持)②往往而是(古义: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相当于“每每”“常常”)③三五之夜(古义: 今义: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④余久卧病无聊(古义: 今义:因精神空虚而烦闷,泛指无事可做时候的阴郁心情)3.一词多义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②田园将芜,胡不归③臣请完璧归赵④而皆背晋以归梁效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顾计不知所出耳4.词类活用①乳二世②客逾庖而宴③执此以朝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垣墙周庭 ⑥雨泽下注⑦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⑧东犬西吠⑨前辟四窗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二、文言句式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②家有老妪,尝居于此③室西连于中闺④鸡栖于厅⑤其制稍异于前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⑦垣墙()周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