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礼》和《仪礼》的总称,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典籍之一。

下面将为您呈现两则礼记原文及翻译。

一、《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是《周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宗伯,所以尊长宗子曰宾,以其兄弟之状也。

其服北面衮衣,以麟襜,以狐裘,玄纁东园、北园、衮衣。

礼服韫黄、韫白。

尊命父祖¥贤人君,舍大宗室外属之,以尊其贤。

<br>善人齐女,大夫贡女:贡大夫贤女,其兄为贤人君.为大宗子.其弟为贡士.大夫嗣死则为父祖,其子弟嗣则为尊.父在,子为大宗,如其父弟兄之反.贡大夫嗣死,则为舅肆.其子弟嗣则为父祖.父在,子为舅肆,如其弟兄之反.舍外舍内贤人君之父弟不受宗子之表.翻译:大宗伯是对长辈宗子的尊称,是因为其为兄长。

他的服饰是朝北穿上袍衫,加上麟襜和狐裘,衮衣颜色是玄纁,东园和北园的衮衣颜色也是如此。

礼服则是黄色和白色的刺绣。

尊敬命令先贤君,让外属于大宗室的尊者去尊崇其贤。

善良的女子可以嫁给齐国人,大夫的女子可供贡献。

贡献大夫的贤女子,他的兄弟则成为尊敬的先贤君,成为大宗子,其弟则为贡士。

大夫继承而去世,他的儿子弟则成为父祖,子弟继承则成为尊敬的人。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大宗,如同他父亲的弟兄的转变。

贡献大夫继承而去世,则成为舅肆;他的子弟继承则为父祖。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舅肆,如同他的弟兄的转变。

外属于内属的贤人君的父弟不接受宗子的尊称。

二、《仪礼·月令》《仪礼·月令》是《仪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仲夏:时长不短,日乃长,草木炽,禾稼秀。

聚言:暑气微炽,朝出郊,降坛加餐,享餐完,泄是月肺虚清庙,乃坛见群神。

暮则退坛,帝先后出。

积水不饮。

去车不御,去斧不乘,洗不行,衣中亵靡,始110心为之自致行,欲告成也。

不晕也,不幽也,虽有孔子在,此仲夏之行也。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内容主要关于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归纳:1. 《礼记二则》分为两则,分别是《丧服小记》和《曾子有疾病》。

两则都是记录了古代人们在丧期和疾病期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2. 《丧服小记》是关于丧服的规定和仪式,详细描述了丧期中应该穿什么样的服饰,如何哀悼和祭祀,以及丧期期间的各种礼节和行为准则。

3. 《丧服小记》中强调了尊卑有序的原则,对于不同亲属的丧期和哀悼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父母的丧期最长,子女应该穿戴简朴,禁止娱乐和举办宴会。

4. 《丧服小记》还规定了哀悼期的持续时间,不同亲属的哀悼期不同。

还规定了在丧期中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祀先祖和祭祀亲人的礼仪和程序。

5. 《曾子有疾病》是记载了古代学者曾子生病期间的一段对话。

曾子病重时,门徒们拜访他,并询问他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6. 曾子病重期间,他受到了学生们的关心和慰问,他们请医生给曾子看病,并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康复。

在对话中,曾子也谈到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和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7. 《曾子有疾病》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友情的重要性。

学生们不仅关注曾子的健康,还关心他的精神状态和他对人世间的感悟。

8. 《曾子有疾病》还探讨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曾子在面临死亡时,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9. 《礼记二则》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礼仪和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

人们通过遵循规定的礼仪和行为准则,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10. 《礼记二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还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具体阐述: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人受到关爱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物尽其用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尽其力
议一议: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
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职业、职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憎恶
扔,抛弃
不一定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因此
发生
造反
害人
天 下 为 公
民 族 、 民 生 、 孙 民 中 权

——
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福也。
老年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幼而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同“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一、仲尼燕居原文《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宰予问道:“仲尼燕居,何论?”孔子回答说:“吾得享于庄周之学,抱一之道,得养浩然之气。

”宰予继续问道:“仲尼之德何如?”孔子回答说:“仲尼之德,山川其德也。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仲尼(孔子的字)在闲居生活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孔子回答说:“我在生活中融入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坚持了一种正直的道德准则,并且深刻培养了崇高的自律精神。

”宰予继续追问:“那么,仲尼是怎样一个人的?”孔子回答说:“仲尼的品德,就好像山川的伟大一样。

”二、子夏问行原文《礼记·学记上》中有记载,子夏问道:“行与之谐乎?”孔子回答说:“不谐。

”子夏追问:“回与之谐乎?”孔子继续回答说:“不谐。

”子夏再度追问:“德与之谐乎?”孔子仍然回答说:“不谐。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之德,其可谐乎?”孔子回答说:“可以。

所以远人而不逢也。

”翻译子夏问孔子:“行为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继续追问:“言辞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继续回答说:“也不完全一致。

”子夏再次追问:“那么,仁德与道德是否一致?”孔子依然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孔子的字)的品德,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与众人保持距离而不迎合他人的意见。

”以上内容是对《礼记》中两则经典原文及其翻译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对话和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礼记二则》课件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礼记二则》课件PPT

能否说说你对下列词句的理解?
•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 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
老吾老,子其子。 “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课外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 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2)弗.学(不 ) (3)教然后知困.(困惑 ) (4)讲信修.睦( 培养 ) (5)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 (6)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
3.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学.学半
B.选贤与.能
C.然后能自反.也 D.北冥.有鱼
B.不知其善也 用作名词,好,好处。
C.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词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是以” 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
惟读书是务(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 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 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 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 强调宾语。)
课文解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
人人都能得到 人人都能安居 需要,货尽其用,
社会关爱。 乐业。
人尽其力。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 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 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 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7)其 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的
表示推测语气。大
标志。
合作探究 展示反馈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句)?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 作用?
合作探究 展示反馈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1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 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 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 论文。
虽有嘉肴
议论文
字词学习
嘉肴( yáo ) 弗食( fú ) 自强( qiǎnɡ )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 yuè ) 学(xiào)学( xué )半
其半《故强也知教是知虽知虽虽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为《曲礼》和《仪礼》两部分。

下面是关于《礼记》的两则课堂笔记的相关参考内容。

《礼记》第一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礼仪知识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教授提到了《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教授介绍了《曲礼》和《仪礼》这两部分内容的区别。

《曲礼》主要讲述了官方仪式的礼仪规范和程序,是一种对社会公共礼仪的论述。

而《仪礼》则更重要地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礼仪规范的总结。

接着,教授就《曲礼》中的一节课文进行了解读。

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一些仪式和礼节,如朝见君主时的礼仪、祭祀祖先时的礼仪、国家大典的礼仪等。

他强调了这些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国家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

此外,教授还提到了《仪礼》中的一节课文。

他首先介绍了《仪礼》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家庭仪式、个人修养和周围社会的关系。

然后,他解释了其中关于婚姻家庭的礼仪规范和关于个人修养的仪式,强调了这些仪式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最后,教授让我们思考了《礼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他指出,尽管《礼记》的一些礼仪规范和仪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他鼓励我们学习《礼记》中的智慧,去思考和实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礼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礼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礼记》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的价值。

我相信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礼记》,并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礼记》第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的经典著作,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的课堂上,教授给我们讲解了《礼记》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上》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礼记》这类深奥的儒家经典,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好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古代礼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 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论述过程:层层推进,逻辑缜密。
社会纲领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是谓大同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从句式特点看孔子论事说理的技巧: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货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四、古今异义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三、 了解儒家思想中“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孔子是如何阐述他的理想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 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 闭塞。 兴起。
兴起。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图谋之心。
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叫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 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 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是故学
,教

知不足,然后
;知困,然后
。故曰:“
”。
《兑命》曰:“
”。其

1、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2、疏通文意。(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疏通文意之—— 理解以下词语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虽有嘉肴: 即使;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 甘美。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也: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教然后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梳理脉络悟美感
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引 出这个话题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了哪部著作来论证这个道 理?(用原句回答)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 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 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 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 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 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 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积累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22.《礼记》二则

第22课《礼记》二则 (共65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共65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 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 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 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表示猜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 习的一半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 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一)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 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 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 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 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在论述时,先以“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 结论。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第二学时1)-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第二学时1)-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b.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总结,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4.增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a.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b.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礼记·大同》篇的核心思想:理解“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掌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儒家理念。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问题时还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大同》与《中庸》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儒家思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很多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潜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对文章的逐句解析,明确“大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小康”是现实中较为和谐的状态。
-强调“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的应用。
b.《礼记·中庸》篇的道德观念:把握中庸之道、仁爱、忠诚、谦虚等儒家道德原则。
-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的平衡与适度原则。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同》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 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 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 势,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 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 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 纲领 选贤与能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大 道 之 行 也
基本 特征
太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平 盛 故人…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世
谋闭不兴
理想 社会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 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 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互动探究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 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学记》。《学记》是《礼 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 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 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 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 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 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 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 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 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 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心
举产生,标准是“贤”和“能”
谋闭不兴
理想 社会 盗乱不作
驰 神 往
外户不闭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 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 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 “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 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 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 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 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 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 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 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 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 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儒家的 “大同社会”理想的?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 纲领 选贤与能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举产生,标准是“贤”和“能”
大 道 之 行 也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故人…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基本 特征
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礼记》二则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 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又名《小戴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 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制度的演变 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 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 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类比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 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课文 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 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 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 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 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 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 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 ,使 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 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但无论哪一 种“教学相长”,都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值得肯定。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
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
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
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 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 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先砍 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不平顺)有疙 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 方法)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 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 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 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 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 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 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 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 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 会。
其此之谓乎 :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 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一下,强调宾语。这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的标 志,“其此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 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 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 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 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已。所以说,教与学是互 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