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案】历史必修第二册: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案】历史必修第二册: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教学设计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形似农具的货币:布钱、刀币、圜钱等。
(3)唐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在继承金属货币发展的基础上转入纸币时代。
3.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认识“贝”“币”
(2)通过史料阅读、历史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对历史情境的理解,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历程。
写出带有贝字旁的字,并思考其原因。
阅读史料,解读史书记载中的货币含义,认识“贝”。
观察图片齿贝
使用希沃系统白板五的板中板、倒计时,体现信息技术融合,让学生上利用板中板写出带有贝字旁的字,调动课堂互动性。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学习能力,体现核心素养。
培养读图能力








自学质疑一:
贝在当时可以作为等价物的原因?
学科
历史
模式
质疑—释疑—迁移
教师
课题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班级
高一(17)班
时间
地点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历程》。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继承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货币,并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货币体系。我国历代货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它不仅在钱文书法、造型艺术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绚丽多彩、美不胜收,还从冶铸、印刷等方面反映出我国科技的发展历程。我国货币文化曾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临近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一度受到我国货币文化的重大影响。




由课题引发思考:货和币这两个字的结构组成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货币与银行体系的组织、运行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掌握货币政策、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货币的概念与功能2.1.1 货币的定义2.1.2 货币的功能与要素2.1.3 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2 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2.2.1 边际效用理论2.2.2 货币数量理论2.2.3 供给和需求决定货币价值 2.3 银行的职能与类型2.3.1 银行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2.3.2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2.3.3 银行的创新与发展2.4 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2.4.1 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2.4.2 银行信用与信用风险2.4.3 风险管理与金融稳定2.5 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2.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2.5.2 中央银行的作用与职责 2.5.3 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评估 2.6 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2.6.1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6.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2.6.3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合作。

3.2 平时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

3.3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机制的掌握情况。

3.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参考教材4.1 主教材《货币银行学导论》4.2 辅助教材《货币金融学》《银行业务与管理》五、教学资源5.1 电子资源教学课件、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材料的电子版5.2 实践资源可利用实际银行机构、金融市场等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六、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6.2 第二周:货币的概念与功能6.3 第三周: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6.4 第四周:银行的职能与类型6.5 第五周: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6.6 第六周: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6.7 第七周: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6.8 第八周:综合复习与考试安排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和实践运作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金融判断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宝典《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宝典《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宝典《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

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状况等等。

课程纲目:导言一、什么是货币二、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三、学习中国货币史的意义四、有关中国货币史的参考书目第一章中国货币的起源一、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二、实物货币的产生三、夏、商、西周的贝币四、先秦的其它实物货币五、商周时代的金属货币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一、金属货币开始流行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三、春秋战国货币形制的几个特点四、战国时期货币作用的扩大五、义利观的演变六、官私借贷活动的开展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货币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二、秦代钱币的购买力与大小钱之谜三、西汉前期的货币四、汉武帝时币制的再次统一五、西汉后期的钱币六、王莽的货币改制七、东汉时期的钱币八、汉代的其它几种货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一、历史背景二、货币制度的特点三、三国的货币流通四、十六国的货币五、东晋南朝的货币流通六、北朝的货币七、钱币制度的进步趋向八、南北朝的信用借贷第五章隋唐五代的货币一、隋唐五代货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点二、隋代的货币流通三、唐朝“开元通宝”钱制的创立四、唐代钱币的演变五、五代十国的钱币六、唐朝的绢帛七、谷粟及其它实物货币八、唐代的金银九、唐代货币流通中的矛盾十、唐代的信用关系和金融事业第六章两宋的货币一、宋朝的历史背景和币制特点二、两宋钱法的复杂性三、北宋的钱币四、南宋的钱币五、铜钱区和铁钱区六、白银货币性能的增强七、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八、两宋的度牒第七章辽、西夏、金、元的货币一、辽国的货币及其流通二、西夏的货币三、金朝的货币制度四、元朝的货币制度第八章明朝的货币一、纸币二、白银三、铜钱四、明末清初起义军与割据政权的钱币五、明代的金融、信用事业第九章清朝的货币制度一、铜钱二、铜元三、银两制度四、银元五、钞票六、钱庄和票号教学参考书: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深入了解货币的产生、发行与流通,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货币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全面认知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 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重要职能;- 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2.1 货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比较和评价2.2 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来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体系2.3 央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职能和责任-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方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2.4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资金调配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监管机构2.5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采用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参考教材和资源4.1 主要教材- 《货币银行学导论》- 《现代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原理与实务》4.2 参考资料和资源- 学术期刊论文- 相关研究报告和调研材料- 央行政策文件和官方发布材料五、课程要求和考核标准5.1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总体要求:《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教学时数:建议51—54学时5、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本科各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全面执行,非金融学专业可略有删节(如带﹡号内容)。

二、各章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学要点]1、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

3、货币制度及其发展演进。

[教学时数]计划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态的发展三、货币的本质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人民币制度[复习思考题]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2、试用有关货币制度的知识对我国人民币制度具有的特点加以描述。

3、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它有什么启示?[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第一篇货币、信用与经济第一章货币与经济第一节货币的定义理论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支付以与债务的偿还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实证定义: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货币层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是储存超越时间的购买力。

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

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依次经历过: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与电子货币五种形式。

第四节货币制度定义: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内容:1.规定本币的材料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币和辅币的发行和流通。

3.规定发行的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与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一、信用的定义信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1.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 银行信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3. 国家信用: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5. 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信用工具一、短期性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票据和国库券。

(一)票据行为——以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的行为。

1. 背书(Endorsement )2. 承兑(Acceptance )3. 票据的贴现(Discount )(二)票据的种类1. 支票(Check )2. 本票 (Promissory Note)3. 汇票(Bill of Exchange 或Draft )二、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

货币银行学 第1章 中国货币史

货币银行学  第1章  中国货币史

8、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
银元铜元圆形无孔,采用机器鼓铸,规格 标准,式样新颖,使用方便,颇受社会欢迎, 因而迅速取代制钱而起,成为东西方钱币文化 交融的典范。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 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 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 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 小钱用铜钱,铜钱、银并行。
银圆券
银圆券是“银圆兑换券”的简称。1949年迁到广州的国民政 府以取代金圆券的形式发行的一种新货币。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相继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
人民政府在6月起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
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后销毁。国民政府迁到广州后曾继续
发行金圆券,但其价值已接近废纸,到了7月3日,广州政府宣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 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大清银币
9、辛亥革命后是银两、银元 (袁头)铜元、纸币并用
袁头像与洪宪纸币
10、民国时期货币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 元令》,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元,银元 重量为“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或 者说,重量为26.697 1克,成色为银 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 克,新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头像,背 面为帆船图案。
1000文=1贯
15贯=?斤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 “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 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大明宝钞
大清宝钞
7、金元明清时期“以银为主,铜钱纸 钞为辅”的货币制度
这一时期大宗交易用银,同时使用铜钱和纸钞。契 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用作钱 文,成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为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设立的。

课程内容包括货币系统的基本结构、货币政策的制定、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及货币市场的运转等。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熟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3.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4.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5.了解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货币银行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货币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货币的职能和性质–货币的发展历史2.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结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职能–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3.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4.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流程–存款和贷款的分类和特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5.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货币市场的组成和结构–货币市场的操作和交易方式–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货币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阐述–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讲解和说明2.提问和答疑–在讲授或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让老师解答3.讨论和分析–针对课程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践和应用–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课后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加深应用和理解五、考核方式1.课堂互动与点名(20%)2.期末论文(40%)3.期末考试(4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货币银行学原理》,贾康著2.《货币银行学》,刘兆胜著参考书目1.《货币银行学》,吕建江著2.《货币银行学新编》,杨卫著3.《货币金融学》,曹东亚著以上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以及银行业的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教学大纲将围绕货币银行学的核心主题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货币银行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能灵活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中。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使学生熟悉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2.理解货币供求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3.了解银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风险管理;4.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原则;5.引导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货币概述1.1 货币的定义与功能1.2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1.3 货币的发展历程2.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1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2.2 货币供给与货币多重存款模型2.3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银行与金融机构3.1 银行的定义、种类与功能3.2 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3.3 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4.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4.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 4.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4.3 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5.货币政策5.1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与手段 5.2 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与程序 5.3 货币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和例证,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2.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知识;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4.实践教学法:安排实地考察、实习或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应用题的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4.实践操作与报告: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和报告书写能力进行评估。

《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手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充分了解金融与一国经济的相关性以及金融固有的独特性,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金融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能独立思考、比较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切实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这一总的指导方针。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是一国至关重要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和问题,金融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领域。

货币银行学研究的对象是金融,主要分析、研究宏观领域中一国货币和货币运动的规律,这些货币运动所涉及的金融业务及其经营机构,以及由于这些货币运动而形成的各种金融关系和由此产生的金融现象、问题。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结构:从货币及货币制度入手,按逻辑顺序,逐一阐述信用、利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货币供求与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一国金融领域的各个重要课题,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重点讲解我国信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改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金融发展和改革问题。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中国货币文化简史大纲中国货币文化史以钱币学为基本知识,以中国钱币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崩溃的历程为主线,分析了不同时期钱币的特点,阐述了钱、泉及钱币形制;钱文、钱文书法及文字;钱币的铸造及纪号;钱币的收藏与鉴赏等众多有关钱币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货币的理论知识同货币的实物讲解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钱币学及钱币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收藏、鉴赏钱币的水平,弘扬我国传统的、灿烂的货币文化。

第一章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起源,了解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了解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秦统一货币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秦的半两钱,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对秦两钱与前代钱币相比它的突出的变化的分析教学内容:1、中国货币的历史起源;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3、秦统一货币的形成及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分配:2学时第二章汉唐明清钱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汉至清末制钱的历史演变及特点,以及封建货币制度崩溃及历史原因剖析。

教学重点: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明清制钱教学难点:汉五铢钱的特点及意义,唐开元通宝的特点及意义,明清制钱的兴衰过程。

教学内容:1、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2、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3、明清制钱的兴衰和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分配:2学时第三章金银铸币的演变教学目的:中国货币发展史上,金银铸币一直占重要地位,金银铸币的演变体现由称量货币向计枚货币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金银铸币的演变过程及它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清代银元的铸造及历史作用,民国银元在货币市场的地位,清代铜元的产生的历史意义,清末铜元制度的局限性教学难点: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教学内容:1、中国最早的金银货币;2、汉唐的金银币;3、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4、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

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状况等等。

课程纲目:导言一、什么是货币二、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三、学习中国货币史的意义四、有关中国货币史的参考书目第一章中国货币的起源一、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二、实物货币的产生三、夏、商、西周的贝币四、先秦的其它实物货币五、商周时代的金属货币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一、金属货币开始流行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三、春秋战国货币形制的几个特点四、战国时期货币作用的扩大五、义利观的演变六、官私借贷活动的开展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货币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二、秦代钱币的购买力与大小钱之谜三、西汉前期的货币四、汉武帝时币制的再次统一五、西汉后期的钱币六、王莽的货币改制七、东汉时期的钱币八、汉代的其它几种货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一、历史背景二、货币制度的特点三、三国的货币流通四、十六国的货币五、东晋南朝的货币流通六、北朝的货币七、钱币制度的进步趋向八、南北朝的信用借贷第五章隋唐五代的货币一、隋唐五代货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点二、隋代的货币流通三、唐朝“开元通宝”钱制的创立四、唐代钱币的演变五、五代十国的钱币六、唐朝的绢帛七、谷粟及其它实物货币八、唐代的金银九、唐代货币流通中的矛盾十、唐代的信用关系和金融事业第六章两宋的货币一、宋朝的历史背景和币制特点二、两宋钱法的复杂性三、北宋的钱币四、南宋的钱币五、铜钱区和铁钱区六、白银货币性能的增强七、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八、两宋的度牒第七章辽、西夏、金、元的货币一、辽国的货币及其流通二、西夏的货币三、金朝的货币制度四、元朝的货币制度第八章明朝的货币一、纸币二、白银三、铜钱四、明末清初起义军与割据政权的钱币五、明代的金融、信用事业第九章清朝的货币制度一、铜钱二、铜元三、银两制度四、银元五、钞票六、钱庄和票号教学参考书: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货币金融史

货币金融史
■ 武德四年(621)七月宣布 ,废五铢钱, 铸行“开元通宝 ”钱 。特点: 成色标 准的制定; 脱离量名钱体系;衡法上 “一两十钱 ”制的形成。
三 唐前期的铸币震荡
■ 1 私铸与恶钱的流通问题 。高宗乾封 元年(666) 的“乾封泉宝 ”。
■ 2 安史之乱期间的铸币膨胀 虚价大钱“乾元重宝 ”与重轮乾元钱 的铸行。
准书》 、《盐铁论·错币第四》 ,等等。 ■ 考古学上的论据。 ■ 甲骨卜辞的记载。 ■ 民族学上的论据 。汉字结构上的论据。 ■ 经济发展与交换状况。 ■ 货币单位朋 , 1朋10贝。
二金属货币的出现
商代后期 , 出现了金属货币:铜仿贝与 钱 、镈。
第2节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 货币
一 西周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的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货。 ■ 二十八品: ■ 金货1品:黄金1斤 ,值10000。 ■ 银货2品:朱提银1流(8两为流),值1580。 ■ 龟币4品: 元龟:长尺2寸 ,为大贝10朋 ,值2160 。 公龟:长9寸 ,为壮贝10朋 ,值500。 侯龟: 7寸以上 ,为么贝10朋 ,值300 。
■ 泉货6品: 小泉 、么泉 、幼泉 、中泉 、 壮泉 、大泉。
■ 战国黄金流通行用以斤 、益为单位 , 以南金为主。
■ 楚郢爰金版 。渊源 。重量 。铭文 。称 谓 。种类 。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
四 货币作用的增强:高利 贷与货币拜物教
■ 货币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农副特产的交易; 城市的交易; 非商 品领域的买庸与租购土地; 财税。
■ 高利贷: 私人借贷; 官府借贷。 ■ 货币拜物教:“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 ”
第3节 王莽的货币改制— —货币史上违反货币规律 的典型
■ 四次改制。 ■ ①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发行错

《中国古代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货币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货币史》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试类型:开卷考试一、课程性质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基本专业技能,开设了《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这门专业选修课。

这门课程进一步加强和补充《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就经济史中货币经济方面做全面的介绍和补充。

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钱币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历史和政治专业的学生能够起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物意识。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和认识钱币文物,增强文物意识,提高对古钱币这一历史文物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将古代钱币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理解钱币的历史文物价值的认识,从而提高文物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掌握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情况钱币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古代货币中的珍罕钱币等基本知识。

运用所学钱币的鉴赏基本知识,逐步欣赏和鉴赏古代钱币。

第一章我国货币的产生了解我国货币的起源和货币产生的标志,了解天然贝作为最早的实物货币的原因,早期货币的几种形态。

掌握早期货币的几种形态和珍罕钱币。

理解古代货币发展演进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运用所学只是欣赏钱币的文字之美和年代鉴别。

第二章我国货币经济的确立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货币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经济确立的标志。

理解和掌握珍罕钱币的鉴赏方法。

掌握我国古代四大货币体系及其流通区域;掌握这一时期的珍罕钱币。

第三章我国货币制度的初步统一了解秦朝统一的货币制度的确立和货币政策,秦汉王朝在货币理论和货币铸造等方面的实践。

理解掌握秦汉钱币的特点和鉴定欣赏的方式方法。

掌握秦汉时期的主要货币和货币种类,五铢钱制度确立的标志。

运用所学知识能够鉴别钱币的朝代。

第四章我国货币制度的纷乱时期了解三国两晋时期的社会情况和货币特点。

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钱币的特点和鉴定欣赏的方式方法。

货币金融学 教学大纲

货币金融学  教学大纲

《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金融与统计学院货币金融系2013年7月第1章货币学习目标:掌握货币的定义、起源和货币形式演进过程掌握货币的几种主要职能及其发展过程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演变过程及最新发展趋势掌握货币流通的涵义及分类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及简单的货币计量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产生二、货币形态的演变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一、货币的本质二、货币的职能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货币制度最新发展趋势四、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第四节货币流通与货币计量一、货币流通的含义与形式二、货币层次划分三、货币的计量主要知识点: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必然结果。

在货币发展方面,按货币价值和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形态可以划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2、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属性,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西方关于货币本质则主要存在货币金属说和货币名目说,当前则是以“管理通货论”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名目说为代表。

3、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其中,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跨越国界执行前四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构成货币的基本职能。

4、货币制度主要包含了货币金属、货币单位、本位币、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四个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非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等四个过程;当前货币制度的发展正面临着解决电子货币的冲击、货币替代的出现及跨国货币制度的兴起等问题的最新趋势。

5、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现金流通是狭义的货币流通,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两种形式则共同构成广义的货币流通。

通过对货币层次划分可以更明确货币流通的结构和渠道,通过对货币简单计量可以对货币流通状况有大体判断。

《中国古代货币》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货币》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货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中文名称:中国古代货币英文名称:Ancient Coins of China课程类别:学科选修课适用专业:博物馆学开课学期:春、秋总学时:36学时(课堂讲授30学时,学生上台2学时,校外现场教学4学时)总学分:2预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历代钱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各种珍稀钱币以及钱币的收藏与辨伪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学会由古钱币而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方法,初步掌握古币收藏与辨伪的一般方法。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1] 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2] 邱思达:《古钱百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 孙仲汇:《古钱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4] 姚江波:《中国古代钱币赏玩》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5] 张昌倬:《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钱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关于古钱币的鉴赏、收藏、辨伪的常识,并使学生从蕴藏在古钱币中的各种有关信息中进一步认识古代社会的变迁、民族风情、宗教神话以及文化艺术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并能初步掌握古币收藏鉴赏与辨伪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内容与要求(总30学时)1.第一章绪论——莫道一币形微小,已纳百学在其中(2学时)什么叫古钱学;古钱学研究的意义;钱币的钱源;中国历代货币概况;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要求:认识古钱学的内涵与意义;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2.第二章中国历代钱币概述(总16学时)第一节先秦货币(4学时)贝币——贝币的出土位置与数量;贝币的造型、完残与质地特征。

布币——布币的来源;空首布与平首布;布范。

刀币——刀币的历史渊源;刀币的种类与流行。

蚁鼻钱和郢爰——楚国货币的地方特色。

圜钱——三晋地区和秦国的圆形铜币。

《中国货币史》课件

《中国货币史》课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体系
总结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详细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国的官方货币。在1955年 之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小额交易。 1955年后,人民币进行了多次改革,币值逐渐提高,成 为主要的交易和储蓄工具。
总结词
人民币的发行和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金属货币
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主要有铜币、银币 和金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通的金 属货币种类和形制都有所不同。
纸币
电子货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 中国逐渐普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移动支付方式成为人们日常交易的重 要手段。
中国现代纸币始于清朝末年的法币改 革,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币体系,其面 额、材质和防伪技术不断更新。
人民币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详细描述
人民币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改革等。同时, 人民币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如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等。中国政府将继续 推动人民币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
04
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重要历史事件对货币的影响
01
05
中国货币史的意义与影响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贸易与商业活动
中国货币史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演变和流通促进了国内 贸易和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货币史的演进也反映了金融体系的变革。随着不同时 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金融体系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总结词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详细描述
晚清时期,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和应对货币贬值问题,政府 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如铸造银币、发行纸币等。民国 时期,政府也进行了一些货币制度的改革,如废除银两制 度、推行法币等。

货币市场教学大纲

货币市场教学大纲

货币市场教学大纲货币市场教学大纲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扮演着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对货币市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完整的货币市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定义、功能、参与主体、工具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来论述货币市场教学大纲。

一、定义货币市场是指短期资金供求的交易市场,其中主要交易的是短期金融工具,如国库券、短期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

货币市场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期限短、风险低。

二、功能货币市场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提供了短期资金的融通渠道,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资金需求。

其次,货币市场有助于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通过调整利率和供求关系,实现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

此外,货币市场还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参与主体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政府。

金融机构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企业和个人通过购买货币市场工具来获取短期资金。

政府则通过发行国库券等工具来调节流动性。

四、工具货币市场的主要工具包括国库券、短期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

国库券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

短期票据是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也在一年以内。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对企业签发的一种支付工具,具有一定的信用保证。

五、风险管理在货币市场中,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投资者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包括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风险管理的手段包括分散投资、控制杠杆比例、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

六、教学内容安排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货币市场,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货币市场的定义和功能、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货币市场的工具、货币市场的风险管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实际案例和模拟交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课后拓展美术水墨课程第八课《中国古代货币》

小学课后拓展美术水墨课程第八课《中国古代货币》
秦半两 Nhomakorabea简介
4.文书重量——通宝元宝货币经历三次演变,已经非常规范了, 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金属货币磨损后币值不 足。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 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但流通时间较 长,磨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 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举一改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 均以“通宝、元宝”相称,由此确定币值。如此一来,即便货 币磨损,也不影响其价值,大大方便了市场交换。自此之后, 我国古代铜钱再不用重量相称,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 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布币
刀币
简介
3.地方铸币——中央铸币汉朝初期,中央听任地 方各郡自由铸币,导致“盗铸如云而起”,不仅造 成市场混乱,更使得各地富商豪门操纵铸币权,富 可敌国,给汉朝埋下莫大隐患。幸而汉武帝看到了 这个问题,公元前113年,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并 下令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于是五铢钱成了当时 唯一合法的货币。这便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三次演 变。由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 一管理。铸币权收归中央,对中国后来历朝历代政 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货币——贝币
简介
2.杂乱多样——统一形状从商朝仿制海贝出现铜贝开始, 直到战国后期,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由于战国及战国以 前诸侯遍布,加之各诸侯国并没有认识到铸币权的重要性,导 致各诸侯国乃至诸侯国内各地区都自行铸币,货币的标准、形 状、价值等自然多种多样。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统治者认 识到货币的重要性,逐步开始统一本国货币,到战国后期,大 概形成了以七雄为主的货币体系,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 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始 皇帝于公元前210年颁布法规,明确“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由 此开始,中华大地多样的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 货币形制的统一由此开始。而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则一直沿用 到民国初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文化简史大纲
中国货币文化史以钱币学为基本知识,以中国钱币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崩溃的历程为主线,分析了不同时期钱币的特点,阐述了钱、泉及钱币形制;钱文、钱文书法及文字;钱币的铸造及纪号;钱币的收藏与鉴赏等众多有关钱币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货币的理论知识同货币的实物讲解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钱币学及钱币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收藏、鉴赏钱币的水平,弘扬我国传统的、灿烂的货币文化。

第一章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起源,了解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了解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秦统一货币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秦的半两钱,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秦两钱与前代钱币相比它的突出的变化的分析
教学内容:1、中国货币的历史起源;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3、秦统一货币的形成及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二章汉唐明清钱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汉至清末制钱的历史演变及特点,以及封建货币制度崩溃及历史原因剖析。

教学重点: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明清制钱
教学难点:汉五铢钱的特点及意义,唐开元通宝的特点及意义,明清制钱的兴衰过程。

教学内容:1、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2、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3、明清制钱的兴衰和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三章金银铸币的演变
教学目的:中国货币发展史上,金银铸币一直占重要地位,金银铸币的演变体现由称量货币向计枚货币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金银铸币的演变过程及它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清代银元的铸造及历史作用,民国银元在货币市场的地位,清代铜元的产生的历史意义,清末铜元制度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
教学内容:1、中国最早的金银货币;2、汉唐的金银币;3、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4、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四章农民起义军货币
教学目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是一起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力量,铸行货币时间短,流通受到限制,起义军本身革命不彻底性、时代局限性。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农民起义军的货币.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货币及历史特色
教学难点:农民起义军铸造货币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1、农民起义军铸造货币的必然性;2、秦汉至明清农民起义军货币;
3、太平天国货币及历史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五章中国古纸币的演变
教学目的:中国纸币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它的产生与货币发展规律是统一的,纸币产生便利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纸币滥发引起通货膨胀,危害社会经济与民生。

教学重点:北宋交子,明清宝钞的发行与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最早的纸币产生的原因和经过,明清纸币的流通与崩溃
教学内容:1、世界最早的纸币;2、金代交钞与通货膨胀;3、元代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4、明清纸币的流通与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纸币
教学目的:民国政府货币及法币改革,并未实行货币发行权的统一,银行林立,政出多门,各种货币泛滥,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国民党货币走向崩溃,互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难点: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内容:1、民国初期的货币;2、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七章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
教学目的:革命根据地货币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持革命斗争而发行,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起到积作用。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
教学难点:对各个时期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分析
教学内容:1、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货币;2、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3、
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八章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
教学目的:人民币是我国现行货币,是中国政府的统一货币,统一货币对统一时期财经制度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有积极作用。

随着防伪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币印制技术也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教学重点: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
教学难点:各套人民币产生的原因及设计的主题思想和风格
教学内容:1、第一套人民币;2第二套人民币;3、第三套人民币;4、第四套人民币.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