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6.5游沙湖同步练习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6.3游沙湖苦斋记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7
1.字音识记。
颖.悟(yǐnɡ) 岩崿.(è) 苦杕.(dì) 槠.(zhū) 汩.汩(ɡǔ) 草荑.(tí) 拊.掌(fǔ) 疏粝.(lì)
辄.(zhé) 黄蘖.(bò) 苦葴.(zhēn) 栎.树(lì) 菽.麦(shū) 蹑屐.(jī) 荼蓼.(liǎo) 蓬藋.(diào)
《苦斋记》 1.洒脱自由又线索分明。 文章为表现“苦斋”“苦”的特点,选取了大量“苦”的事物作为陪衬, 使“苦斋”的形象鲜明突出。同时文章又紧紧环绕“苦”和“乐”的依 存关系展开议论,使文章能放能收,既洒脱,又线索分明,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的特点。
2.化景为趣,化趣为理。 一般写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画,而这里所写 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 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非“苦”也。山里的植物,“其 味皆苦”,水里的斑纹小鱼,亦“味苦而微辛”,甚至那里的野蜂所酿的 蜜,“味亦苦”。而且“山去人稍远”“四面峭壁拔起”,人们“多艰其昏 晨之往来”,有什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忘忧怡情的呢?作者奇妙地 把“苦”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无 穷的佳趣。 作者在写“苦”时,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 但无论其隐显,都没有忘记“苦”的对峙面是“甘”与“乐”。如鱼虽苦, 但“食之可以清酒”,可见苦往往隐藏着乐,乐往往潜伏在苦的环境中, 这便是“化趣为理”。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苦斋记》开篇写苦斋及其坐落位置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写苦斋为隐者之室,在匡山之巅,距龙泉之远,见山岩 之陡,以此暗示苦斋环境险恶,使“苦”有了由来和着落。 3.《苦斋记》写了几种物性之苦?有什么用意? 提示:写了草木性苦、蜂蜜味苦和小鱼肉苦。第二段文字由第 一段末句“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生发而来,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 “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从实物方面 说明苦斋命名由来,暗示苦斋主人有甘于苦境的高洁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同步导学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词语是( )A .颠沛.流离(pèi) 踯躅..(chí chú) 巫觋.(xí) 萦纡.(yū) 迤逦..(yǐ lǐ) B .弹劾.(hé) 风驰电掣.(chè) 会稽..(kuài jī) 鹧鸪..(zhè ɡū) 凝睇.(dì) C .回眸.(móu) 肤如凝脂.(zhī) 鼙.鼓(pí) 玉扃.(jiōn ɡ) 云栈.(zhàn) D .眇眇..(miǎo) 袅袅..(niǎo) 修葺.(qì) 潺湲..(chán yuán) 薜荔..(bì lì) 解析: A .踯躅—zhí zhú。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目眇眇..(向远看的样子) B.⎩⎪⎨⎪⎧ 不许稍绸缪..(修缮房子)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C.⎩⎪⎨⎪⎧ 鸟何萃.兮中(聚集)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 D.⎩⎪⎨⎪⎧天生丽质难自弃...(很难自我放弃)玉容寂寞..泪阑干(黯淡失神的样子) 解析: B .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答案: B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诗人。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归隐山水之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巨擘.(bò)殷.红(yān)标识.(shí) 身陷囹圄.(yǔ)B.纰.漏(pī) 惩.罚(chénɡ) 恫吓.(hè) 应.运而生(yīnɡ)C.粗犷.(ɡuǎnɡ) 角.色(jué) 铜臭.(xiù) 酩酊.大醉(dǐnɡ)D.木讷.(nè) 内疚.(jiù) 胴.体(tónɡ) 万马齐喑.(yīn)解析:A项中“标识(zhì)”;B项中“应(yìnɡ)运而生”;D项中“胴(dònɡ)体”。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蛾眉甘败下风凭心而论口慧而实不至B.妨碍轻歌曼舞命途多桀敏于事而纳于言C.脉膊绿草如茵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D.竣工和言悦色安马劳顿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解析:A.败—拜,凭—平,慧—惠;B.桀—舛,纳—讷;C.膊—搏;D.言—颜,安—鞍,胜—甚。
答案: B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新颁布的《物权法》指出,物权界线之外,属于公共场所,是公________活动的范围;物权界线之内,是私________的活动空间。
②华佗不但擅长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
他________了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要在做手术时减轻病人的痛苦。
③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________密码和支付密码的客户,需要保护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
A.权利权力配置登录B.权力权利配制登录C.权力权利配置登陆D.权利权力配制登陆解析:“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所以第二处应选“权利”;而“权力”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用在第一处。
“配置”指配备布置,多指物品排列或组合;“配制”是指把两种以上的原料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合在一起制作,或为配合主体而制作。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游沙湖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诗:“谁道使君 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 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 “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 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 乐观的人生情怀!
反其意而用之
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 的思想感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 聪明领会超过一般人,用纸给
字,辄深人意。余
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
戏之曰:“余以手
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
为口,当以眼为耳, 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
皆一时异人也。”
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 的怪人。”
• 疾愈,与之同游清 泉寺。寺在薪水郭 门外二里许,有王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 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
再见
翻译
•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
沙湖,亦曰螺师店。 •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
予买田其间,因往 相田得疾。闻麻桥 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安常虽 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
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 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 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 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 里请他看病。
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 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苏轼在第一部分中写了自己的什么?是怎样 写自己的?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1、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2、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 的境遇。
【新课标讲堂】高中语文 6.5《游沙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6.5 《游沙湖》 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游沙湖》,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颖悟绝.人 绝:超过 B .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 C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临:临近 D .是日剧.饮而归 剧:急促解析: D .剧:痛快、畅快。
答案: D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医而.聋是日剧饮而.归 B.⎩⎪⎨⎪⎧余以.手为口以.吾一日长乎尔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因往相.母,得疾D.⎩⎪⎨⎪⎧遂.往求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 D .均为连词,于是、就。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介词,用/介词,因为。
C.动词,辅佐/动词,察看。
答案: D3.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
B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辞句意。
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
C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D .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解析: B .应该是“反用乐府古辞句意”。
答案: B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察看田地的好坏,得了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游沙湖同步检测试题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游沙湖同步检测试题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流水尚能西.西:向西去B.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郭:外城C.谁道人生无再少.少:数量小D.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辄:即,就解析:C项,少:少年。
答案:C2.下列语句中,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野峰巢.其间B.故遂择其窊而室.焉C.名.其室曰苦斋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D项“珍美”是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C.是人之所谓乐也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解析:A、B、C三项都是判断句式。
D项是省略句式。
答案:D4.下列对《游沙湖》一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明快地记叙了苏轼和一位聋大夫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可谓情趣盎然。
B .“流水尚西”“黄鸡休唱”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依然开朗、积极、乐观的情怀,为后人所称道。
C .本文的语言极其朴素、清淡,但写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并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变化。
D .文章写同游清泉寺,对王逸少洗笔泉、兰溪水简略写出,缺少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不足。
解析:D 项,略写这些是本文的艺术特色。
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2.4登岳阳楼同步练习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2.4 登岳阳楼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蹩.脚(bié)乾.坤(qián) 斡.旋(wò) 大大落.落(lā) B.戎.马(rónɡ) 擢.升(zhuó) 女红.(ɡōnɡ) 歃.血为盟(shà)C.涕泗.(sì) 诠.释(quán) 襁褓.(bǎo) 与.时俱进(yù) D.剽.悍(biāo) 鞭挞.(tà) 唱喏.(rě) 自给.自足(jǐ)解析:A.“落”读luō;C.“与”读yǔ;D.“剽”读piāo。
答案: B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答案: C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答案: A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答案: A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9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6.3 游沙湖 苦斋记含答案
推荐作品游沙湖苦斋记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楹.联(yíng)黄蘖.(bì)栎.树(lì) 蓬头垢.面(gòu)B.颖.悟(yǐng) 动辄.(zhé)浸.润(jìn) 稗.官野史(bài)C.汩.汩(gǔ) 苦楝.(jiān)拊.掌(fǔ) 熠.熠生辉(yì)D.茹啖.(dàn) 蹑.屐(shè)菽.麦(shū) 酩.酊大醉(mǐng)项,“蘖”应读“bò”;C项,“楝”应读“liàn”;D项,“蹑”应读“ni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坐..于华堂之上燕坐:安坐。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倚伏:依托。
C.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中:中间。
D.运穷福艾.艾:停止。
项,中:受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剑溪之水出焉得其尤绝者家焉B.{其槚荼亦苦于常荼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刘子闻而悟之父母者,人之本也项,均为兼词,于此。
B项,介词,比/介词,到。
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项,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②下临兰溪,溪水西.流③君看流水尚能西.④故遂择其窊而室.焉⑤野蜂巢.其间⑥不可以实.疏粝⑦名.其室曰苦斋A.①③⑤/②/④⑥⑦B.①⑥/②/③④⑤⑦C.①④/②/③⑤⑥⑦D.①④⑤⑦/②⑥/③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④⑤⑦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③覆之以茆④岸外而臼中⑤燕坐于华堂之上⑥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⑦风从北来者⑧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A.①⑥/②③⑤/④⑧/⑦B.①②/⑥③⑤/④⑦/⑧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①②⑥/③⑤⑧/④/⑦为判断句,③⑤⑧为介词结构后置,④为主谓倒装,⑦为定语后置。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6.5 游沙湖 苦斋记课后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游沙湖 苦斋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颖.悟(yǐng) 蕲.水(qí) 情趣盎.然(àng) B.花髓.(suǐ) 山巅.(diān) 含辛茹.苦(rú) C.木屐.(jī) 清泠.(líng) 颠沛.流离(pèi) D.榛.莽(zhēn) 酣.酒(hān) 醉醇饫.肥(wò) 解析:D 项,“饫”应读“yù”。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相.田 相:观察。
皆一时异人..也 异人:非同一般的人。
B.而颖悟绝.人 绝:胜过,超过。
初食颇苦难.. 苦难:痛苦和灾难。
C.岸外而臼.中 臼:低。
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闲坐,安坐。
D.故植物中.之 中:受到。
颠沛生于不测..不测:意外。
解析:B 项,苦难:苦,苦涩。
难,音“nán”,难以下咽。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C.左右欲刃.相如D.野蜂巢.其间解析: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各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C项,介词,表工具或凭借,用、拿/介词,表原因,因为。
A项,兼词,于此。
B项,代词,他的。
D 项,连词,表承接,就。
答案:C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完成第5~7题。
苦斋记[明]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钅句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高中语文第6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5游沙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们这样分析苏轼的上述诗文,有没有引申附会之嫌呢?可以说没有。因为类似的 感慨,在苏轼的作品和言谈中是随处可见的。在他的《初到黄州》一诗里,有“自笑平 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句子。“为口忙”三字,含有为生计奔忙和祸从口出的 双重意思。苏轼因上谢表和写诗言事招惹了许多是非,吃尽了苦头,他怎么能不感到忿 忿不平呢?但他却并不疾言厉色地发泄不满,反而用“为口忙”这种诙谐的口气,以咎 由自取这种自嘲的语调,在指顾谈笑间表现出来。这正是一个具有宏大的气度、深沉的 思想的作者的笔墨。诗的最后两句:“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实际上也是 一种语含幽默的牢骚话。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唱出了苏轼的深情。即使是再乐观、再坚毅的东坡, 也会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十年了,失去爱妻的东坡心中的凄凉自不必说。然而,更令人 悲伤的是,在梦里与爱妻相遇,却只能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不断地流。 真挚的情感无需用言语修饰,四目相对时的目光足以证明这段刻骨铭心的情。于是,东 坡含着泪唱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歌。这是一位真实的东坡,不受任何束缚,一 任真情流淌。你听,多美!
即学即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闻麻桥人宠安常善医而.聋________ (2)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________ (3)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________
(4)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 (5)君看流水尚能西.________ (6)是日剧.饮.而归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提问并讨论]全文是怎样表现出精炼生动的特色的? [明确]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 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 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迹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 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 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5游沙湖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游沙湖知识与能力:1.在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2. 理解品悟重点词句,感悟苏轼在逆境中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和情怀。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和情怀。
教学重点:品悟词句,感悟苏轼在逆境中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和情怀。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教法、学法:活动式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画图。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成败起伏,而苏轼的一生尤其的波折,就如同这张波形图。
低谷部分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这一时期。
还有谁记得他是因为什么被贬谪到黄州吗?二、背景介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苏轼被监禁的四个月中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然后被贬谪到黄州,可以说苏轼经历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
而恰恰是这一时期却使苏轼由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小散文《游沙湖》,来共同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
三、感知研读1、学生齐读,质疑释疑。
2、品读词句,感悟思想。
自由朗读本文,挑出文章中给你感触最深的词句,说明理由。
A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概括他们共同特点的词:异人在黄州苏轼认识很多人,为何只写庞安常?类比庞:残疾,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苏:困境,也会有另外的收获,活得精彩。
乐观他面对困境的态度在他的黄州生活及诗词文章中都有所体现,能举例说说?总结:通过举例,我们发现困境中的苏轼依然可以乐观、旷达、淡然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庞这个人物与自己进行类比,给我们呈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
B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异水:比喻乐观、旷达、自信为什么希望自己再年轻呢?壮志未酬学过的诗词中哪一首能体现这种情感?大江东去浪淘尽,淘尽了无数的英雄,也淘尽了时光,而今,流水能西,人生为何不能再少呢?一位乐观的苏轼跃然纸上。
文章的题目是《游沙湖》,可是并没有以记游为主,重点不在游而在感,无论是异人还是异水都能看到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游沙湖》,去感受苏轼的乐观情怀。
高中语文 65 推荐作品 游沙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与名师对话】2014年高中语文6-5 推荐作品游沙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是日剧饮.而归(yǐn)B.因往相.田,得疾(xiānɡ)C.山下兰芽短浸.溪(jìn) D.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解析:B项“相”读xiànɡ。
答案:B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书不数.字数:数目B.因.往相田,得疾因:因为C.辄.深了人意辄:就D.遂.往求疗遂:于是解析:A项,数:几,几个。
答案:A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善:擅长B.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C.余戏.之曰戏:戏弄D.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临:面对解析:C项,戏:调笑,逗趣。
答案:C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②皆一时异人也③求何使报秦者④予买田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是判断句;③是定语后置句;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B5.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四川眉山人,他与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称为“三苏”。
文中的“王逸少”即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B .《游沙湖》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文章,文中借《浣溪沙》词来抒发情感,表达自信、放达的人生态度。
C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这两句是用了民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意。
D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的意思是“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
”解析:C 项这两句是反其意而用之。
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与名师对话】2014年高中语文 6-5 推荐作品 游沙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与名师对话】2014年高中语文6-5 推荐作品游沙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是日剧饮.而归(yǐn)B.因往相.田,得疾(xiānɡ)C.山下兰芽短浸.溪(jìn) D.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解析:B项“相”读xiànɡ。
答案:B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书不数.字数:数目B.因.往相田,得疾因:因为C.辄.深了人意辄:就D.遂.往求疗遂:于是解析:A项,数:几,几个。
答案:A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善:擅长B.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C.余戏.之曰戏:戏弄D.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临:面对解析:C项,戏:调笑,逗趣。
答案:C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②皆一时异人也③求何使报秦者④予买田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是判断句;③是定语后置句;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B5.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四川眉山人,他与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称为“三苏”。
文中的“王逸少”即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B.《游沙湖》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文章,文中借《浣溪沙》词来抒发情感,表达自信、放达的人生态度。
C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这两句是用了民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意。
D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的意思是“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
”解析:C 项这两句是反其意而用之。
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人教版选修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游沙湖》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选修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游沙湖》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 下列加线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豆豉(chǐ)间距(jiàn)洁身自好(hào)不愧不怍(zuò)B . 解剖(pōu)侪辈(chái)钟灵毓秀(yù)前倨后恭(j ū)C . 聒噪(guō)咀嚼(jué)忝列门墙(tiǎn)怙恶不悛(quān)D . 木讷(nè)戏谑(xuè)洞见症结(zhèng)稗官野史(bài)2. 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A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 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B .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 .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 . 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4.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全曲娓婉流畅,隽永清新。
B .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如果当地政府不能采取强力有效的防范手段,津巴布韦死于霍乱的人数将会进一步上升。
C . 三月初三,家家插柳于门,男女老幼,皆着盛装,登城游览,随之在城隍庙游庙、烧香、看戏,以消灾免难,祛除邪祟。
D . 求同则是契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在消费环境上做文章,以原生态为卖点,满足现代人返璞归真的自然情感。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东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王维、孟浩然和陆游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5游沙湖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游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一、导入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请问,他是谁?苏轼。
二、解题:初读全文,感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精读第一部分:一州——自闲无官一身轻,江湖寄余生。
师泛读“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丝店。
予买田期间,因往相田,得疾”这几句给我们交代了什么信息?生:出游的原因——买田其间,前往相田。
此时的苏轼,在黄州购田置地,甘为农夫,乐于农耕。
不仅如此,他还造了“雪堂”,建了“远景亭”,开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此时的苏轼正所谓“自闲无官一身轻,江海寄余生。
”他被贬黄州,却乐天安命,然“得疾”,得疾之后又当如何?第二部分:一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亦相知。
全班齐读“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皆一时异人也”作者为了“治疾”,碰到了谁?庞安常。
看图填表。
PPT4或许这对苏轼来说,在这偏远僻静的黄州也算有了一点意外的收获,得一知音,正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亦相知”。
所以,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交友。
第三部分:一泉——一洗人间万古愁,尘世少白头。
第二段,男生齐读“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溪水西流”看看这段文字给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疾愈人物:庞安常地点:清泉寺 PPT5景物: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兰溪,溪水古人常有“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是源于我国特殊的地势和水这一意象有特别的含义,然而,作者见到往西而流的溪水,是不是感到特别的“诧异”?所以,这里的水,对于苏轼而言,是什么水?异水作者大病初愈,与友人在外郊游,偶遇清泉,正所谓“一洗人间万古愁,尘世少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6.5 《游沙湖》 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游沙湖》,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颖悟绝.人 绝:超过 B .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 C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临:临近 D .是日剧.饮而归 剧:急促解析: D .剧:痛快、畅快。
答案: D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医而.聋是日剧饮而.归 B.⎩⎪⎨⎪⎧余以.手为口以.吾一日长乎尔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因往相.母,得疾D.⎩⎪⎨⎪⎧遂.往求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 D .均为连词,于是、就。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介词,用/介词,因为。
C.动词,辅佐/动词,察看。
答案: D3.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
B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辞句意。
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
C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D .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解析: B .应该是“反用乐府古辞句意”。
答案: B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察看田地的好坏,得了病。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二)阅读《苦斋记》,完成5~9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中间B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C .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安坐D .运穷福艾.艾:尽,停止解析: A .中:受到。
答案: A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剑溪之水出焉.得其尤绝者家焉.B.⎩⎪⎨⎪⎧其槚荼亦苦于.常荼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刘子闻而悟之.父母者,人之.本也 解析: A .焉:兼词,于此。
B.于:介词,比/介词,到。
C.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之: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答案: A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组是(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⑤彼之苦,吾之乐⑥彼之乐吾之苦也A .①③⑥B .④⑤⑥C .①②④D .②④⑤解析: 排除①②。
答案: B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把它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 .“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解析:D.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答案: D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启陨箨以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匡山的四面,像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
(2)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
(3)我听说井水因甘甜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注】 ①锻炼:打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 .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 .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 .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解析: 信息源在第③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
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
答案: 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C .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给、替”。
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 C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解析: C 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D项原文信息在第①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 D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然而到了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
(2)别人所有的(书画),又担心他们不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