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下调控工具的选择与搭配_王去非

合集下载

浅析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

浅析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

浅析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一、文献综述有关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成果。

20世纪20年代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政策在实施产生的效果上是对称的,即认为货币供应量与产出是线性关系。

但20世纪20年代之后数十年间,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衰退的效果方面则不尽如人意,即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是非对称的。

近年来,国外已有一些应用模型进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研究的论文。

KimD.H(2002)用美联储的数据,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1979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而1979年后线性特征则不显著。

BruinshfdandCandelon(2004)运用统计方法检验了欧洲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在欧洲几个国家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中,丹麦和英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呈非线性特征,而其它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则不明显。

我国在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

万解秋和徐涛(2001)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

陆军和舒元(2002)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冲击,得出结论认为:货币供给紧缩的效应大于货币供给扩张的效应。

赵进文,闵捷(2005)应用STR模型和LM模型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1993年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文献对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也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但对于货币政策转折点,即“阀值效应”国内文献中却尚没有研究。

由于“阀值”和“阀值效应”不仅更进一步证实了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信贷配给的程度,进而也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成熟和完善程度,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涉及货币政策方向的选择与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下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相关文献验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非对称性的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成因分析政策建议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美国学者cover、delong& summers等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非常小,而负的货币冲击则能够明显地减小产出,也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要明显小于紧缩性货币政策。

thoma(1994)、garcia & schaller(2002)、weise (1999)考查了货币供给冲击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的非对称效应。

我国学者刘明在2006年采用stiglitz&weiss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阈值效应和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衡量信贷配给强弱的指标,阈值能够对信贷配给的完善程度进行间接的反映。

一、货币政策及其非对称性(一)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相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针对影响金融变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含金融体制改革)。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凯恩斯所提出的货币政策非对称理论,是以刚性价格和粘性工资为基础,来自正、负名义需求变化对产出所造成的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 非 对 称效 应 对 中央 银 行 运 用 货 币政 策 调控宏 观 经济 运 行 至关 重 要 。相 同 程 度 紧缩 性
和扩 张性 货 币政 策 对 产 出 的影 响 程 度 不 同 ,在 平 抑 经济 过 热 和刺 激 经 济增 长 时政 策 的实 施 力度 就 不应相 同,这 对 于 日益倚 重 于 货 币 政 策来 调 控 宏 观经济 波 动 的 中 国来说 意 义 重 大 。中 国 紧缩 性 和 扩 张性 货 币政 策 对 经济 冲击效 果 孰 强孰 弱 的研 究 有利 于澄 清学 术 纷 争 ,且 对 于 中央银 行 掌握 政 策 非对 称 规 律并 确 定合 理 的政 策 实 施力 度 具 有重 要
mo e a l y i srn e h h t fe p n in r n tr oiy i h n . n t r p i s t g rt a t a x a so ay mo ea y p l n C i a y o c o n o c
Ke r s mo ea y p l y s mme r f c ;mo e h c y wo d : n tr i ;a y o c t ce e t i n y s o k;me s r n e a ueid x
i h n .T e p p rf d h tmo e ay p l y h so vo s a y n C ia h a e n st a n tr oi a b iu s mmerc e e t n o tu ,a d t e e e to o t c ie i c t f cs o u p t n h f c fc nr t i a v


引言
的实 践意义 。 关 于货 币政 策 非对 称 效 应 经 典 文 献 的结 论 如 出一 辙 ,紧缩 性 货 币 政策 效 果 强 于扩 张性 货 币 政 策 。首 先 ,货 币 供 给 冲 击 会 影 响 产 出。 B r ar o

应用文-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分析

应用文-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分析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分析'一、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概述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在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就有这样的:经济不景气时,扩张的货币政策难以使经济摆脱困境;经济过热时,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地抑制通胀趋势。

也就是货币政策在促使经济由萧条走向繁荣与在抑制过热回复正常时的作用截然不同,即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

直接的实证支持则是在近10余年才出现。

Cover(1992)对美国1951~198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负的货币冲击(紧缩)对产出有显著作用,而正的冲击(扩张)没有显著影响。

D.P.Morgan(1993)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角度,运用了美国1963~1992年的样本数据,采用了Boschen&mill(1993)的Boschen-mill 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对产出的影响很大且高度显著,而基金利率下降对产出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但不等于零。

Karras(1993)对18个欧洲国家1953~199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存在。

Kim&Ratti(1998)等人运用金融加速假说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同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不同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还是扩张的,再次证明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存在。

Rhee6。

Rich(1995)、Karras&Stocks(1999)等都陆续得到类似的结果。

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也予以了关注,赵进文闵捷(2005)采用LSTR模型和LM检验量的研究表明:在1993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

王解秋和徐涛(2001)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方面入手,指出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货币供给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果评估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果评估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果评估近年来,全球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挑战。

为了调控经济,央行常常需要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效果评估的相关议题。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当下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

根据经济学原理,央行可以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调整、量化宽松、直接干预汇率等。

首先,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

降低利率可刺激借贷需求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过度降低利率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和金融风险增加。

合理调整利率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

其次,央行可以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市场流动性。

这种政策可以降低长期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

然而,量化宽松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不稳定,需要密切监测市场风险。

此外,央行还可以直接干预汇率市场,以影响出口和进口。

当本国货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时,央行可以购买外汇以降低汇率。

然而,干预汇率市场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和资本流动不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估评估货币政策效果是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重要任务,它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的有效性。

通常,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可以从经济增长、通胀、就业和金融稳定等方面进行。

首先,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评估经济增长是关键。

借助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产出缺口等指标,可以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次,通胀水平是货币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央行通常会设定一定的通胀目标,例如通胀率保持在2%左右。

通过监测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指标,可以评估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同时,就业状况也是货币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就业增加。

通过监测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可以评估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此外,金融稳定也是货币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逆周期调控
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以及时采取措施 防范和化解风险。
加强逆周期调控
在经济下行或出现过热迹象时,适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如调整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等,以平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与发展
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长期政府债 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长 期利率和刺激经济。
0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 证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结词
通过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对货币政策非对 称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该效应在很 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制度以及市 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的信任度和响应能力。
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 费行为,进而调节经济增长。
加强金融市场稳定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保持金融市场的 稳定运行,降低市场波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引导市场预期
加强对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使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发 展趋势有更准确的判断,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前 沿问题与未来展望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非传统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中的特殊情况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负利率、定向流动性投放、资产购买等。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对这些政策工具的经济学分析、政策效果评估 以及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调整。
研究非传统货币政策需要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影响经济活动,同时要关注这 些政策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以及如何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

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述评

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述评

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正向货币冲击效应大于比负向货币冲击 。 以上学 者都 是借 鉴 c o v e r 的方法 , 2 0 0 5 年后一些学 者借 鉴
国外较新的研 究成果 , 开 始研究在不同经 济增长阶段 、 不同通
货膨胀水平等条件下不同货币政 策方向的非对称性 。刘 金全等
起点 , 较 多的成果 出现 在 2 0 0 0 年以后 。由于研究的视 角、 方法
前两个问题展开 。
一Hale Waihona Puke 、货 币 政 策 非对 称 效 应 的 界定
从现 有的文献来看 ,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已经涉及货 币政
策方向 、 强度 、 不同经济周期 、 不 同通 货膨胀水平 、 区域 、 产业 、
企业规模等对产出的影响 , 由此导致了概 念界定的差异。其中 ,
界定 范围最窄的如黄先开 ( 2 0 0 0 ) , 是依据 Co v e r 提 出的 , 即“ 等
1 9 9 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 正向和负向货币供给冲击的非对称效 应》 中最早提 出的 ( 实际上这篇文章在 1 9 8 8 年就 以工作论 文在 传播 ) , 但是 , 一般 认为研究的起 点是 2 o世纪 3 0 年代对 大萧 条
货 币政 策方向的非对称效 应是指 等量的扩张 与紧缩货 币 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程 度是 非对称的。其中 , 多数学 者证实 紧缩 货 币政策效应大于扩张货币政 策效应 , 还有部分学 者则出现 了 更为具体且 多样化的结论 。 陆军 、舒元 ( 2 0 0 2 )使用类似 c o v e r 的方 法 ,通过 对我 国
量的紧缩 货币政 策效应大于扩张性 货币政 策效 应” ,这被部分 学者称为货币政 策方向 的非对称性 ; 界定范围最广的如曹永琴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策操作 效 果上表 现 出明显 的非线 性 特征 。 目前 国 内外 文献 对货 币政 策效 果非 对称 性的 研究 已取得 了相 当多 的成 果 ,货 币政策效 果 的非
对称性 也 已成 为 经济 学界 的共识 。但 对 于货 币政 策转 折点 , 阀值 效 应 ” 即“ 国内文 献 中却 尚没 有 研
应 ”得 出我 国货 币政 策 的 “ , 阀值 ” 一 .8 0 5 间。 货 币政 策 的非 对 称性 和 “ 在 OO  ̄ . 之 0 阎值 ” 存 在是 由于微 观 信 贷 市 场 上 的 信 贷 的 配 给导 致 的 。 阎值 ” 阎值 效应 ” “ 和“ 的存 在 反 映 了信 贷 配 蛤 的 强 弱程 度 ,阎值 ” 以 用作 度 量 信 贷 配 给 程 度 的 指 标 , 间接 “ 可 它

文 献综 述
出明显 的非对 称性 。陆军 和舒 元 (02 使用 两 阶 2o ) 段 最小 乘 法研 究 了货 币供应 量 对 经 济 的 冲击 , 得
出结论认 为 :货 币供 给 紧缩 的效应 大 于货 币供 给
扩 张的效应 。
有关货 币政 策效果 的研究 由来 已久 ,已积 累
a d C n e n 2 0 ) 用 统计 方法 检 验 了欧 洲几 n ad l (0 4 运 o
究。由于“ 阀值” 阀值效应” 和“ 不仅更进一步证实
了货 币政策效 果 的非对 称性 ,而且 更重要 的 是反 映 了信 贷配 给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度 ,进 而也 间接地 反 映 了信 贷 市场 的成熟和 完善 程度 , 因此 , 这个 问题 进行 研 对 究具有 重要意 义 。 在此 部分 , 借鉴 国外 研究 成 果结
在这 篇文 章 中将 基 于我 国货 币 政策指标 以及 产 出指 标 , 用t 运 检验 和I 验, M检 研究 我 国真 实货 币量 变化 对产 出的非对 称性 以及 “ 阀值效 应”找 , 出我 国货 币政 策操作 的转折点 , “ 即 阀值 ” 。

浅析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

浅析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

浅析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不是一项万能的政策,它的作用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下呈现出的非对称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就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看,应依据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主导性成因确定和搭配宏观经济政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主导性成因关于货币政策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展过大量的研究。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是指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有效性较高,而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有效性较低。

本文对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予以分析,并探讨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看,他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情形下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非对称性,国外学者的研究并不多。

就我国的经济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其作用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在1985-1989年、1993-1995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膨胀,中央通过出台趋紧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现象被有效控制。

1998-2002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此期间,中央银行尽管将利率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一再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货币政策对促进总需求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梗阻,应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现象,才会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分析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情况下出现的有效性的非对称性,关键是先搞清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看主导性成因是否皆出在货币方面。

如果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皆产生在货币方面,那么,通过完善货币政策的制定方式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下应呈现出对称性;如果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不一致,产生通货膨胀的主导性成因在货币方面,而产生通货紧缩的主导性成因不在货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自然会呈现出不对称性,此时即使中央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不对称性仍会存在,因为导致二者产生的主导性成因不一致。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外汇管理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外汇管理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外汇管理摘要:本文从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入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持续双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和外汇管理的影响,并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外汇管理的途径作了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外汇管理;国际收支一、目前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1994—2005年间,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年均增长率为%,且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过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均出现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占GDP的%。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

在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外汇储备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1994—2005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为%,且2003年以来年增长量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2005年末外汇储备已达亿美元。

二、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对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和外汇管理的影响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表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和外汇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侵蚀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一是导致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

我国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三个渠道:广义的央行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和外汇占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并不明显,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都在6%以下,最低时只有%。

但自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为维持既定的人民币汇率或将汇率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中央银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吞进国际货币来抵御影响汇率稳定的外部冲击,增加了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

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
李鹏飞;黄丽君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一直受到央行的高度重视,一直
以来,学术研究重点在于把握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而忽略了区域内部特殊性,产生了统一货币政策下的区域非对称效应。

本文采用了1978年~2013年的年度
统计数据,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定量分析比较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
区在面对货币当局统一货币政策冲击时的不同响应,得出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产出响应峰值和累积响应峰值均超出中西部区域,而价格反应强度中部地区响应峰值和累积脉冲响应峰值最大,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由此证明了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李鹏飞;黄丽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0
【相关文献】
1.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J], 祁永忠
2.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 [J], 王宏涛;崔景钗
3.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J], 葛腾飞;张成燕
4.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的实证研究 [J], 王国松;孙自胜
5.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东、西部区域数据的VAR 模型分析 [J], 何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ESTSVAR模型的估计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ESTSVAR模型的估计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ESTSVAR模型的估计邓静远;王文甫【摘要】为刻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本文引入指数平滑跃迁函数对STVAR 模型进行拓展,就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发现,在对产出的影响方面,当处于低增长区制时,利率、汇率以及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当处于高增长区制时,只有利率对产出的非对称效应是明显的.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方面,在低增长区制,利率对物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高增长区制下,利率对物价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此外,本文还通过非对称格兰杰因果检验说明结论具有稳健性.【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15页(P29-43)【关键词】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向量自回归【作者】邓静远;王文甫【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611130;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但对于非对称性的来源与作用机制却有诸多分歧。

凯恩斯学派认为非完全竞争市场的总供给曲线具有凸性,这会导致货币的非中性,货币供给的正向冲击对产出的影响相比负向冲击更为显著。

劳伦斯和曼昆(Laurence and Mankiw)引入菜单成本解释这一现象,并认为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比在扩张阶段的影响强烈。

[1]然而,假设价格存在刚性,工资具有一定的黏性,名义工资向上灵活而向下黏性,正向货币供给的影响则为中性,反向货币冲击就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科弗(Cover)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假设的推断。

[2]摩根(Morgan)也发现美国在1988—1989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美国经济增长,但在1990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经济并未相应增长。

[3]此外,一些国外学者还从货币政策的规模以及经济所处的状态出发对非对称效应进行研究,莫顿和索拉(Morten and Sola)按照货币政策规模大小研究政策的非对称特性效应[4],而魏泽(Weise)、罗明建和皮格尔(Lo and Piger)则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货币政策方向、规模和所处经济状态三种情况下的非对称,研究发现非对称仅与所处的经济状态相关。

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量化宽松下利率调整路径和综述

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量化宽松下利率调整路径和综述

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量化宽松下利率调整路径和综述【摘要】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从而成为各个经济体关注的重点,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也不例外。

本文着重分析非常规性货币政策下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调控措施的背景特征,进行情况和对未来的展望。

探讨施行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复苏,最终推动我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利率;改革 2008年9月15日,伴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一夜之间宣布倒闭,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债危机瞬间在全球金融市场爆炸一般地迅速扩散蔓延,这次危机在很短的时间里演变成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后,失业率居高不下、股市不景气以及各个银行相继倒闭困扰着美国,为了化解这场危机,复苏经济,美联储最先采用了常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形式。

可是随后的金融市场依旧继续恶化没有好转,信贷状况趋于紧缩,2008年美联储7次下调再贴现率,可是常规货币政策并没能帮助美国经济带来明显好转。

于是美联储于2009年和2011年连续启动了两轮非常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随后购入了近1.7万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以及抵押贷款用来支撑证券、拉动国民投资、刺激经济回稳。

可见美国一直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

之后,全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以国外为例子多,然而对于我们国内的经济情况研究并不清晰深刻,从而致使国外经验的直接套用,却没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所以我国必须做到为我所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中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的。

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量化宽松,理论上这会造成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

可是中国还没有达到实施传统的货币政策所应该具备的经济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基于金融状况视角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基于金融状况视角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基于金融状况视角肖强
【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
【摘要】笔者针对我国更广泛的金融变量,利用动态因子模型构建了我国金融状况指数(FCI).并以FCI为金融市场的代理变量作为转移变量,构建了logistic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分析以货币供给量为工具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冲击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状况良好情形下,扩张货币政策对增加产出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而金融状况恶化情形下,扩张的货币政策不引起价格的显著上涨.因此,我国需要构建能反映国情的FCI,并且根据不同的金融状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反应,从而避免或降低金融市场波动给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进而维护金融秩序和稳定物价.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肖强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0
【相关文献】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货币政策效应并非对称性视角的分析 [J], 申琳
2.入世后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分析 [J], 梁益逢;张甲芳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基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视角 [J], 陆岷峰;吴建平
4.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分析——基于经济不确定性视角 [J], 魏红娟
5.核心通货膨胀率视角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 [J], 肖强;赫永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仅是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还有着不同层面的效果。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越来越复杂、细致和重要。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非对称性,探讨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的影响差异,纠正模型的不足,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差异。

(2)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差异。

(3)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产生的影响差异。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元回归等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行业/地域/市场主体特点,建立不同方面的模型,分析各因素的权重和作用,解释货币政策的效果非对称性,分析政策因素、市场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地区/市场主体的影响,并探索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2)发现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现象及原因。

(3)为制订货币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1. 研究计划2019年10月-2020年1月:文献综述、问题定义和研究框架的建立。

2020年2月-2020年6月:收集、整理和清洗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不同方面的模型;2020年7月-2020年10月:分析结果、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论文;2020年11月-2021年1月:修改论文、答辩。

2. 预期成果(1)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现象,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2)提出针对不同行业、地区和市场主体的货币政策建议。

(3)为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策略和决策提供参考。

四、参考文献1. 郝志忠,闫淑新.(2016). 多元回归分析与应用.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 曲美勇. (2013). 定义、测度及解释非对称性. 统计研究, 30(1), 86-96.3. 刘斌,徐剑.(2014). 货币政策调控与不同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关系. 经济研究导刊, 2(18), 23-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差为

97 0

P 〇〇 le

以 产出

标 函数 在





LM
模型 的 基础 上 引 人 随 机 冲 击变 量 形 成 了 被 称 为 普 勒 规 则
, , ,

的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选择 基 本 研 究 框 架 在 此基 础 上 诸 多 学者 对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的 选择进 行 了

多 的 是频 繁 灵 活 的 采 用 公 开 市 场 操 作 工具

相 比 较 于 美 欧 等 主要 发达 经 济 体 我 国 央 行
收稿 日 期

20



09

01
作 者 简 介 王 去 非 工商 管 理 硕 士 高 级 经 济 师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杭 州 中 心 支行

DS G E
模 型 构建 及 数据 处 理 第 五 部 分为 外 部 冲击 与 政 策 工 具操

作 的 脉 冲 响 应 分析 最后 是 主 要 结论 与 政 策 建议




文献综述
P oo l e (

对 于货 币 政 策 调 控 工具 选 择 问 题 的 分 析 最早 可 以 追 溯 到


济 上 出 现 异化




e n e t
al



2 00 5

指 出 中 国 金 融 体 系 不 完 善 不 仅 表 现 在 银 行 处 于 绝对

主 导 地 位 而 且 还 体 现 在 银行 向 非 国 有 企业 提 供 的 信 贷 无论 从 规 模 还 是期 限 上 都 无 法 与
不 同 层 面 的 深 人 探讨

从 宏 观 视 角 来 看 国 外 学者 侧 重 于 理 论分析


S ar

e n t et a l




97 5

分 析 认 为 利 率工

具 因 受外 部 冲 击 的 影 响 而可 能 使 经 济 陷 入 不 确 定 性 均 衡 而 在 数 量 工 具 调 控 下 经 济 有 唯
20 1 5
年 第 6 期 N o






20 1 5

总第
42 0


令 知 辦 笔
Ge n e r al No



42 0
我 国 货 币 政 策 非 对称 效 应 下 调 控 工 具 的
选择 与搭配
王去 非


振华




项 燕彪


中 国 人 民 银 行杭 州 中 心 支 行
, ,
2 0 09

20
1 1
年 通胀 高 企 房 地产 价格 飙



20 1 2
年 中 小 企 业 融 资 困 境 局 部 地 区 金融风 波 银 行 体 系 不 良 贷 款 隐忧 浮 现 等 种 种 问

题 数 量调 控 的 有 效 性 和 弊 端 由 此 成 为 争 议 的 焦 点
架 研 究 如 何 根 据 经 济 冲 击类 型 宏 观 调 控 需 求 选 择 和 使 用 价 格 和 数 量 工 具




全文 共 分
为 六 个部分 除 引 言 外 第 二 部分 文 献 综 述 第 三 部 分 为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非 对 称 效 应 的 理论

, ;
及 实 证分 析 第 四 部 分 为
给 量 的 调 控 效 果 更好




k e s on e t al



20 07

发 现兼具 内 生 紧缩性 和 最 大 透 明 性 的 最 优政

策 工 具是 利 率 次 优 是 汇 率 再 次 是 数量 政 策 工 具

国 内 学 者 主 要从 实 证 的 角 度 对 不 同
币 政 策 工 具 的 实 施 效 果 ? 对 于不 同 的 政策
目标和


哪 些 因 素影 响 了 货
经 济 金 融 环 境 是 否 需 要 有 针对 性 的 选
取 价格 工具 和 数量 工具 ?

金 融 业 发 展 和 改革 十 二 五 规 划 》 提 出 推 进 货 币 政 策 从 以 数 量调 控 为 主 向 以 价 格

经济 冲 击 的 类 型 宏 观 调 控 需 求 选择 价 格 工 具和 数 量工 具 实 现货 币 政 策 工 具 的 最 优 搭配 和
使用

研 究 结果 表 明 货 币 政策 对 不 同 产 权 性 质 企 业 的 影 响 是 非 对 称 的 这 种 非 对 称 影 响 因


, ,
贷约束

国 有 经 济 往往按 着 较低 的 非 市 场 利 率 优先 获 得 银 行 贷款 而 非 国 有 经 济特 别 是 民

营 企业 则按 照 市 场化 的 利 率 竞 争 余 下 的 信贷 资 源 导 致 不 对 称性 的 信 贷 配 给 和 投 资 约 束


有 鉴 于 此 本文 尝 试 将 企业 异 质 性 造 成 的 货 币 政 策非 对 称性 纳 人 到 货 币 政 策 理 论 框
: , , ,

易 振华 经 济学 博 士 中 国 人 民 银行杭 州 中 心 支 行
, ,

Em ai l
il

yi
zh en hu a20 0 6


26

con



稀 工学 博 士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杭 州 中 心 支 行
, , , ,
E ma


yi
xc he n



次 上 调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而 上 调 政策 利 率






2 00 8
年 下 半 年宽 松 的 政 策操作 中 基 准利 率 下 调 了


次 虽 然 存 款准 备金 率 只 下


调了

次 但起 显 著作 用 的 是 2009 年 的 大 量新增 贷 款
32
令 叙 辦

£ 总 第

4 20


9 9 8
2 00 5
年 的 数据 认 为 以 贷 款利 率 为 代 表 的 价 格 工 具 对 实 体 经 济 的 影 响 程 度强 于 以

货 币 供给 量 为 代 表 的 数 量工 具


从微 观 角 度 来 看 许 多 学 者从 企 业 投资 行 为 银 行 信 贷供给 等视 角 探 究 货 币 政 策 的 传
经济 周 期 不 同 阶 段 而 异 价 格 工 具是应对 成本推 动 型 通 胀 的 较好 工 具 数 量 工 具 和 价 格 工 具
; ;
合理 搭 配 是应 对 需 求拉 动 型通 胀 时 较好 的 选 择 而 当 经 济 面 临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冲 击 时 价 格 工

国 有 企业 相 比

S on
g e

al



20 1


认 为 国 有 和 私 营 企 业 在 银 行信 贷 资金 获 取上 的 非 对

称 性 构 成 了 我 国 货 币 传 导模 式 的
近 年 来 随着


个基本 特 点

D SG E
模 型 逐渐成 为宏 观 经 济 分 析 的 重 要工具


社 会 和 学术 界 开始 倾 向 认 为 央 行 应

当 更 多 的使 用 价格 工具


货 币 政 策 研 究领 域 长 期 存在 的 数 量 派 和 价格 派 之 争 再 次
” “


成 为 热 点 争 议背 后 的 核 心 是 我 国 不 同 货 币 政策 工 具 的 有 效性 如 何

与 民 营 经 济完 全

的 市场 化 运 行 不 同 国 有 企 业 包 括 地 方 政 府 融 资 平 台 在 生 产 和 投 资 决 策 时
( )

定 程度
上 还 会 受 到 行 政 性 的 影 响 和 约束

更 重要 的 是 国 有 和 非 国 有 经 济 主 体 面 临 着 不 同 的 信


均 衡 不 确 定性 均 衡 使 得数 量 工 具 在 宏 观 调 控 上 更 有 优 势
, ,

Wa
ls
h ( 2 00 1

认为 当 货 币
, ,
需 求 不 稳 定 时 应 采 用 价 格 工 具 当 短 期 经 济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主要 来


于总 支 出 时 货 币 供
浙江 杭 州
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