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伤仲永》讲学稿
伤仲永优秀说课稿
![伤仲永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707bdef02d276a200292ea6.png)
伤仲永优秀说课稿伤仲永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伤仲永优秀说课稿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难点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二、说教法通过参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的培训会以及听到数节同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课程标准、课后习题、单元说明以及现在学校运用的“先学后教”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和目标随堂检测法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容易促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说学法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为了还课堂予学生充分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促发其成就感特制定学法具体如下: 1、自知通过预习自己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本的课题、主要内容2、自品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同时请他人讲评多品多读多讲再品3、自究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追究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4、自量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自己以心量化主旨四、说教学过程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往常背诵点剖读法教师范读关联导入初读自知检测预习朗读自品熟读课文诵读自究梳理结构再读自量把握主旨具体教学环节是: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赏读课文完成检测(一)初读下的自知1、学习任务: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2、自知检测: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②“伤仲永”的意思是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二)朗读中的自品1、出示任务: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③完成自品检测2、自品检测①完成生字注音隶()焉()邑()谒()扳()称()泯()矣()②朗读、朗诵《伤仲永》(三)诵读中的自究1、学习任务:①自己朗诵《伤仲永》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③完成自究检测2、自究检测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四)再读后的自量1、学习任务:完成自量检测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2、自量检测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总结概括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五、说板书设计为了明确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成就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本课时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伤仲永王安石自知自品自究之所以“伤”皆因后天教育不足自量。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d8634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a.png)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我的教学环节是: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
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
第23课《伤仲永》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3课《伤仲永》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b4f39943323968011c92ee.png)
第23课《伤仲永》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来宾〞〝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缘故。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青年应把握美好时刻,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讲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明白得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具预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明白得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摸索: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如何样表达的?三个时期:①童年时期,才思灵敏.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青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无能,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摸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无能之辈的缘故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样看的?〔缘故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钞票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缘故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假如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例如,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错,详略有序。
明白得:课文采纳〝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的三个时期,真实可信,有讲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进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缘故;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伤仲永》说课稿(13篇)
![《伤仲永》说课稿(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e297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7.png)
《伤仲永》说课稿《伤仲永》说课稿(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本文通过王安石的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泯然众人”的悲剧。
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给七年级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学生、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照应了本单元的成长主题,既是对前四课的延续,又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为戒。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他们创造思维活跃、有学习古代语言浓厚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3、学习借事说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教学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法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任务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及电化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动形象有趣的课件,展示学习内容,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本课的教学是以活动为主体,分别从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活动任务、名言资料库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设计的。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是以提问人们所熟知的爱迪生的名言把学生引入课堂,由浅入深、易于理解。
“走近作者”这一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课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义。
在活动任务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在活动一咬文嚼字知仲永”这一环节中,立足于基础,以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为主,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圈点勾画方法,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竞争意识,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活动二七嘴八舌议仲永”环节中,重在研读赏析,从“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作者的情感”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积极研讨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我就设计了“活动三融情入理悟仲永”这一环节,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老师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我特意设计了“名言资料库”环节,虽然一节课的文学知识积累作用有限,但是贵在坚持,长期的积累必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板书设计”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伤”是课文的中心,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左箭头指出了“为什么而伤”,右箭头则提出“伤的原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f71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8.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a38d42a5e9856a57126007.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伤仲永讲课稿
![伤仲永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f97fc7e518964bcf847ca0.png)
《伤仲永》讲课稿导入: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对本文的字词及全文的大意有一定的掌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由于时间关系,对上节课的复习,我们将放在这节课中串讲。
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两个问题。
1、本文分成几个部分,是怎样划分的?2、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同学读完,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1、2段写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二个部分是第三段写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老师:那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议论文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本文作者通过讲述方仲永的成长经历,由此引发“一个人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努力有关的道理”通过借事达到说理。
知道文章的脉络,下面我们整体分析文章首先,仲永才能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表现是什么?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详)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见)(略)又七年泯然众人矣问题;这三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详写仲永才能初露,而略写他泯然众人的阶段。
同学分组讨论。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更真实可信。
这样详略得当,有见有闻,是为了对比,更突出本文的主旨,引人深思。
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答案引导:1、首先分析下仲永的背景,也就是他生活的家庭环境。
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都是农民,没有学习的概念,造成思想观念的狭隘性。
2、当仲永的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一个日,一个环,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没有远见,把仲永当成赚钱工具的人。
这也是导致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重要原因。
难道作者只是写仲永的悲剧吗?作者还要表达什么呢?作者对仲永式悲剧什么态度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的第三段,再读一遍。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3(无答案) 语文版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3(无答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ad1353f46527d3240ce06d.png)
《伤仲永》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学会翻译课文;3.理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23课《伤仲永》授课时间班级姓名模块四:当堂训练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稍稍..宾客其父()(4)日扳.仲永()(5)忽啼求.之()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3. 翻译下列句子。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临川先生即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全文,回答7~11题。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493135f242336c1eb95ea2.png)
《伤仲永》学习目标与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知识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模块一:自主学习学习内容摘记王安石,字介莆,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写得很好。
被后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课文选自《王临川集》。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解释加点的词。
二、伤.仲永(伤:)世隶.耕(隶:)三、未尝.识书具(尝:)父异.焉(异:)四、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六、(立就:)(文理:)七、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八、(稍稍:)(宾客:)(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扳:)(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泯然..众人矣(泯然:)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日扳.()世隶.耕()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背诵课文。
任务二:尝试完成下面的习题。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题:第23课《伤仲永》授课时间班级姓名三、当堂训练(独立完成)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仲永/生五年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下车引之3、与“邑人奇之”一句中“之”的用法和意思完全一致的两项是:()()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余闻之也久E、于舅家见之F、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旁近:邻居(的书具)B、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团结族人。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精选3篇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4fa4e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e.png)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精选3篇篇一:伤仲永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伤仲永说课稿汇总9篇
![伤仲永说课稿汇总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9246bf121dd36a22d8237.png)
伤仲永说课稿汇总9篇伤仲永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2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2语文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93b57f34028915f804dc236.png)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2语文版学习目标与要求: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23课《伤仲永》模块四:当堂训练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根据课文内容,用课文原文填空,并完成后面习题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5、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6、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教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0f87e1284ac850ac02420d.png)
《伤仲永》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幻灯片)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生再跟读一遍;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和字的读音。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幻灯片)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幻灯片)隶(lì) 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活动3【讲授】翻译课文,解决重点。
翻译课文,解决重点。
翻译由学生接力共同完成。
1、译文:(幻灯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021年伤仲永说课稿三篇
![2021年伤仲永说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7ac5fa16fc700aba68fc3c.png)
2021年伤仲永说课稿三篇伤仲永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__,__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文解读__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__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学习__寓理于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知识目标:(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二、说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又结合文言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f9a96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3.png)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教案第1篇: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课前准备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
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
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
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乞之:或,有的人。
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课前准备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
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
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
学习目的:
1、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莆,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写得很好。
被后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文选自《监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苏轼、苏绚、苏辙、曾巩、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
模块一:温故知新(独立完成)(8分钟)
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20分钟)。
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精讲质疑)(30分钟)
模块四:教师精讲(认真听讲并记录要点)
河源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随堂检测与反馈
检测内容:23、《伤仲永》班级:姓名: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仲永/生五年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下车引之
3、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旁近:邻居(的书具)
B、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团结族人。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章阐述的道理。
D、泯然众人矣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5、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6、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稍稍
..矣 D、忽啼.求之..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
7、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9、“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10、与“邑人奇之”一句中“之”的用法和意思完全一致的两项是:()()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余闻之也久
E、于舅家见之
F、不能称前时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