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1课程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基础知识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3)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雌) × 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SHAPE MERGEFORMAT(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课题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时
第一课时
教研组
生物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概述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并了解科学家探索的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基因和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行为,存在一致性。本节课通过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性染色体,与后续的伴性遗传有连贯性,需要学生掌握。
3.基因的数量染色体的数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
4.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上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
的过程中,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上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彼此分离的同时,上的自由组合。
同学们,时间到,接下来大家根据ppt上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ppt翻页至议的内容)
提问: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进入配子时有什么样的特征(同源、非同源)?
在形成配子时,基因进入配子有什么样的行为(等位、非等位)?
【旧知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和基因的平行关系】
提问“思考(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在孟德尔提出他的遗传理论之后,其他科学家都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
三、议min
1.快速核对思的答案,并解决错误;
2.除了回交,还有什么样的杂交组合可以验证摩尔根的解释?【火箭班】
3.非等位基因间是否一定能够自由组合?为什么?
4.(在ppt上用图片表示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学生思考配子的基因型有哪些?并回答非等位基因间是否一定能够自由组合?
2.3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科学家是先通过类比推理,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然后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相关的解释,使用实验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学完有丝分裂、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为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
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是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的知识,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借此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1.运用假说—演绎法对果蝇眼色遗传现象进行解释,阐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构建相关生物学概念。
2.借助假说演绎法再现摩尔根的实验,学会自主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并验证,体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置的实验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基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事实,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阐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
4.认同基因的物质本质、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科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遗 传规律以及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的相关问题。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 察和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实际表现,加深对理论 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教学内容,使抽 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
模型演示
制定活动方案
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实施计划, 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等。
组织实施活动
按照活动方案和实施计划,有序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培养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认知风格
学生倾向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 式理解抽象概念,善于运用归纳 、演绎等思维方法。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
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如遗传 因子、遗传规律等。
技能水平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 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点
学习动机
学生对生命科学和遗传学有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了解生命的奥秘和遗传规 律。
新课呈现方式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基因和 染色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它 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图文结合法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辅助 讲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使学 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
互动环节设置
0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实验现象;具备设计和实 施相关实验的能力。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设计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基 因与染色体的相互作用,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 异和遗传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 趣和探索精神,树立正确 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基因的概念、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基因与染色体的相互作用、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变异和遗传规律等。
02
基因与染色体基本概念
基因定义及功能
基因定义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功能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 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 生物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与结构
染色体组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着丝粒、端粒等,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存在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位置。通 过遗传学实验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精确位置。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不同基因的 组合和表达方式会导致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拓展延伸: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取得了重大突 破,使得我们能够精确地编辑生物体的基因。这为基因治疗、农作物遗传改良 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通过影响DNA构象和稳定性,以及招 募甲基化结合蛋白等方式,调控基因 转录。
如长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等能通过 多种方式调控基因表达,包括与DNA、 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2024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课程引入•基因与染色体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方法•基因在染色体上表达调控机制•基因在染色体上变异与疾病关系•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课程总结与展望目录01课程引入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由DNA 序列构成。
基因染色体遗传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是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传递过程。
030201回顾遗传学基本概念引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部分,通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来实现遗传。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携带着大量的基因,通过染色体的传递将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1 2 3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理解基因是如何通过染色体进行传递的。
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学生需要掌握基因、染色体和遗传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掌握遗传学基本概念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遗传学问题。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阐述本次课程目标02基因与染色体概述基因定义及功能介绍基因定义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由DNA序列构成,具有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功能。
基因功能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分子,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生化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表现。
染色体结构与组成剖析染色体结构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具有遗传信息的物质,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呈线状结构。
染色体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则起到支撑和保护DNA的作用。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探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01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每个基因都占据染色体上的一定区域。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02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通过染色体在细胞间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同时,基因也是控制染色体行为和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与染色体异常03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生物体出现遗传性疾病或表型异常,因此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 让学生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事实,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染色体模型3. 基因模型4. 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体样本、染色剂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2 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学习染色体的组成2.1 通过PPT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染色体的结构。
3. 学习基因的概念3.1 通过PPT课件介绍基因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2 展示基因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结构。
4. 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4.1 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2 进行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样本,让学生亲眼见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复述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5.2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绘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2 选择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知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2.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2877e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png)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
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的定义、染色体的组成。
2. 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组成。
3.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4.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点。
5.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概念、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染色体结构及基因分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解:介绍染色体的概念、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 案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例,讲解其类型及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讨论基因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
2. 探讨基因伦理问题,如基因隐私、基因歧视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强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关于基因技术应用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基因与染色体的概念介绍1.1 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存在和分布。
1.2 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1.3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决定了基因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2.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了解基因的排列顺序。
2.3 讲解基因的距离与遗传的关系:基因越远,遗传信息的传递越不稳定。
第三章:染色体的变异与遗传病3.1 讲解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结构的改变等。
3.2 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3.3 讲解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第四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4.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方法等。
4.2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3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进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五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5.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2 引导学生了解教学设计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践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5.3 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方案。
第六章: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6.1 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6.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6.3 讲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
第七章: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影响7.1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 教案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染色体分离
阅读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杂交过程中
指导学生学会基因的表示方法: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3对:ⅡⅡ,ⅢⅢ,ⅣⅣ
雌性同型:XX
雄性异型:XY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把核心概念形成概念图,如下:色体上,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
作业布置
Homework
2.2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案
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s 1、萨顿假说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学解释
教学反思Teaching Reflections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把握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联系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进一步学习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图解。
课件名称或课件网址
Name or Website of CaseWare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导语: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们被存储在染色体内。
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作用对于理解遗传学和进化理论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组织和相互作用,并提供教学活动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定义和功能。
2. 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和分布。
3. 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互作用。
4. 探索染色体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20分钟)-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或采用互动讲解的方式了解基因是什么。
- 引导学生讨论基因的功能,并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的表达。
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和分布(30分钟)- 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并解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 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和线性顺序。
- 使用幻灯片或图表展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
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互作用(4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 研究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讨论它们在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使用案例研究或模拟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基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4. 染色体突变对遗传的影响(30分钟)- 解释染色体突变是如何影响基因和遗传的。
- 讨论染色体突变对生物体表型的影响,并与学生一起研究真实案例。
- 使用小组讨论或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突变的遗传机制。
三、教学资源和评估:1. 教学资源:- 教科书或教材章节有关基因和遗传的内容;- 幻灯片或图表展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组织;- 案例研究或模拟实验的材料;- 真实案例的研究资料。
2.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理解;- 设计简单的测验或问卷来检验学生对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在案例研究或实验中的表现和解释能力。
四、教学延伸:1. 深入探究:- 进一步讨论染色体上的其他遗传物质,如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修饰。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课程标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法以假说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而后才以实验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萨顿的假说,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的学习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假说演绎法推理整个过程,得出实证,更能够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兴趣。
与此同时,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结合了细胞学和遗传学内容,较为深奥,选择用微课课下教学,课堂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应当会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过程与方法(1)掌握假说演绎法,并运用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Y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2)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实验设计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推动假说演绎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果蝇的测交实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上一节课已经介绍了类比推理法和萨顿的假说,通过微课和课堂反馈,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并认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观点。
本节是基于萨顿的假说之后的实验证据,运用之前的假说演绎法进行完整阐述。
教学设计9: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重难点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的类型新授课【引入新课】通过前面减数分裂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某生物体体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它进行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呢?(2种,4种)如果一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AaBb的个体呢?(2种、4种)大家比较一下在配子的形成过程,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假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很相似,可以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的假说】有一位美国的遗传学家萨顿,它通过研究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和你们一样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除了具有我们刚才所分析相似之处外,还有哪些共同点?萨顿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
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这和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说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而配子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是不是相类似?因此,萨顿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为什么萨顿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他通过实验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怎样的关系?我们刚提到了,基因与染色体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行为非常的相似,也就是说基因与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
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
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
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
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
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萨顿的假说:?
1.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
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
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
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指出:该假说是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来的,介绍类比推理,并举例说明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学生由老师介绍发现萨顿假说需要实验验证。
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课件简介摩尔根,诙谐指出摩尔根质疑萨顿的假说,也质疑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课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提出疑问,学生回答。
可能的疑问有:白眼性状和红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矛盾吗?等指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不全的老师补充。
2.针对问题,作出假说
课件展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明确染色体组成及性染色体的不同。
引导学生都做一回摩尔根,试着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并根据自己的假说对于摩尔根的实验做出解释。
规定用w表示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根据果蝇XY染色体的特点推断可能的假设,并根据假设以遗传图解的形式对摩尔根的实验做出假设,并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利用假说,演绎推理
根据学生分析发现两种假说都可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用那种方法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学生发现问题,继续讨论,总结验证假说的方法。
4.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介绍摩尔根的测交实验,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回顾摩尔根的实验历程,总结摩尔根实验的科学方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七、课后反思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重走科学教的探索之路,体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
所以我讲本节课内容分成两课时进行,以便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
但时间任然比较紧凑,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演绎推理过程中,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学生会得出更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