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化学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基本情况分析河南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优势,成为我国小麦种植的主要省份,从农业种植区域的角度上观察,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域包括了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上下游麦区,但由于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小麦种植条件相对来讲有着较大的差异。

以安阳地区为例,小麦种植的病虫害类型中,赤霉病属于非常常见的一类病害,为了能充分利用当地小麦种植的便利条件,找到不同地区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全面开展小麦种植工作,应结合河南省的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以及不同的种植原则和种植方式、气候条件等因素,开展种植工作。

在品种选择上,由于其地处河南省中北部的麦区,在种植过程中可选的典型品种为郑麦158、郑麦119、周麦30、周麦32。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小麦种植而言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防治的方法也需要结合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选择,化学防治是赤霉病发病后常见的防治方法,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病害范围和严重程度做好防治工作的规划和实施。

二、赤霉病发病分析1、主要病原菌发病特点赤霉病的病害引发原因主要是由于禾谷镰刀菌,属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

从基本特征上来讲,这类病菌的滋长对于营养方面的需求度不高,主要的需求点体现在客观环境条件上,需要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并且对外部环境中的光照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种病菌的子囊壳形成过程,就需要上述几方面环境条件的支持。

从感染趋势角度上分析,病菌一旦滋生会先从小麦作物的花药部分入侵,并进一步进入到颖片内侧壁区域。

随着病菌感染程度的加深,原生的囊孢子与分生孢子可迅速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传播到小麦麦穗区域。

进一步进行萌发。

另外,这种病菌感染后不会马上爆发和体现,需要经过2至3日的潜伏期才能显现,具体表现是在麦穗区域出现霉层覆盖的现象,且由于这种霉菌的自重较轻,因此可通过风力传播方式迅速向其他小麦种植区域进行扩散。

2、赤霉病发病因素在上文的分析中可知,赤霉病的发病对于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2018,8(3): 83-84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鲁彩侠来安县施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来安239200摘要介绍了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分析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下一年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源;播期;品种;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3-083-02DOI: 10.19383/ki.nyzhyj.2018.03.034来安县地处江淮东部丘陵地区,南 北最长处55 km,东西最宽处30 km,总 面积为1481 km2,分为南部圩区(海拔 5~10 $)、中部岗地(海拔15~28 $)、北部丘陵(海拔30+50 m)三大地貌类 型。

农业栽培模式以麦-稻为主。

小麦 赤霉病是来安县小麦首要病害。

近年 来,受气候和栽培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 响,小麦赤霉病在来安县呈发生频率高 且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小麦赤霉病 可防不可治,感染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 产量和品质。

1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1.1田间郁闭和生育进程推迟有利赤霉病发生2018年全县种植小麦2万hm2,种植 品种以扬麦、宁麦、镇麦系列春性小麦 为主,对霉病抗性不。

县整情偏差,迟播麦1.87万hm2。

小麦种植以为主, 地 面积 ,不 ,小麦 长。

2017年秋收前期多雨水,秋种后期遇 旱,小麦 ,从11月20日以12月20 ,壤墒情差,影响出苗率,基本苗偏少,同分 ,总 不,加上2018年1 2 度大的降雪过程,。

农 为化级,偏施氮肥,返青、拔节肥使用量过高。

部分田块播量大,播麦种325 kg/hm2,度高。

和生 程分有 赤霉病的发生为害。

1.2田间菌源充足,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稻稻 病是来安县小麦赤霉病的主要 。

3份以来,气温偏高,降水过多,土壤出现害,有 赤霉病 发 和壳形成。

加之冬闲田面积增加和秸秆还比例扩大,管理粗放,逐年积累,2018年异常偏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2018年孟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2018年孟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河南农业2019年第1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作物耕作方式的改变,全世界小麦产区赤霉病的发生越来越流行。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从长江中下游麦区向黄淮麦区扩展,已成为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

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加大,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

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病菌产生的毒素会污染麦粒,引起人畜中毒。

随着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土均病穗率7.5%,高者达 25%,平均病情指数1.2。

在品种调查中以郑麦379、丰德存麦5号、洛麦9号、周麦系列等发病较重。

一般造成产量损失2%左右,严重地块达15%,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高于2017年的发生水平。

二、发生原因(一)小麦品种抗病性差目前,全市推广的小麦品种多为高感赤霉病品种,如推广面积较大的周麦22、矮抗58、周麦27、百农207、郑麦366等。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给赤霉病的流行发生带来了潜在风险。

(二)菌源数量多全市主要耕作模式为小麦—玉(四)思想不重视部分农户对适期用药不重视,遇到连阴雨天气,没有抓住雨停间隙开展用药,错过齐穗扬花的防治适期;有些农户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上有偏差,见病防治,不见不防,加之施药质量不高,用水量少,用药不足,喷洒不匀,严重影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三、防控对策(一)做好测报工作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全面发病便无药可治。

因此,要立足于主动、加强预报,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结合天气预报,做好20世纪70年代华团队测定,因此,25%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1.1%~98.28%。

孙光忠等研究认为,25%氰烯菌酯和25%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在86%以上,而25%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也达到了82.86%。

因此,赤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实行“以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抓住小麦抽穗扬花期预防的最佳防治窗口,选择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的药剂,如氰烯菌酯、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咪鲜胺等,积极开展防治,将小麦赤霉病对产量的损失降到最低。

枣阳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及对策

枣阳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及对策
嘲 比 机 保
2,018年第 5期 总第 170期
病虫 分析
枣 阳 2018年 小 麦赤霉 病 发 生特 点 、原 因及对 策
张广 照 杨瑞清 郭贵东 赵 以勤 彭 昌海 。
(1.湖北省枣阳市植保站 441200; 2.湖北省枣 阳市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441200; 3.湖北省枣 阳市气象局 441200)
据 5月 9日 ~10日调 查 ,赤霉 病病穗 率在 1O%以下 、lO~20%、2O%~3O%、3O%~4O%、40% 以上 分别 为 1.16万 l1In 、1.36万 lun2、1.74万 hm2、 1.94万 hm=、2.13万 hm2。
影 响小麦产量 和 品质 的赤霉病 病粒率 高 ,损 失严 重 。据 田间取样 考种 分析 ,今年 小麦 赤霉病 病 粒率 O~46.4%;感病 品种 的损 失 10%-20%, 最 高达 50%以上 。 1.4 品 种 差 异 大
4月 11日~14日降雨 ,降雨量分别 为 1.7mm、 l1.2mm、l1.5mm、0.5mm;灌浆 期 4月 21日~23 日,4月 25日-26日降雨 ,降雨量 分别为 8.3mm、
收 稿 日 期 :2018—05—12 作 者简 介 :张广照(1959一),男 ,高级农 艺师 ,长期 从事病 虫草 害防治 工作 。
多年旋 耕 ,耕层浅 ,根 系下扎 能力弱 ,植株抗 病 、抗 干 热风 能力 弱 。
3 防 治 对 策
3.1 选 好 种 选用高产 、稳产 、抗病性 强的小麦 品种 ,要选
用鄂麦 系 、襄麦系 、扬麦 系 、华 麦系和郑麦 系列等 抗(耐 )小麦赤霉病 、高产 、优质 、早熟的小麦品种 。 3.2 施 好 药
中图分类号 :¥481.12 文献识别码 :B 文章编号 :1005—6114(2018)05-044-00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山东省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东平县总人口80万,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而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果不当,再加上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大范围暴发成灾。

赤霉病的出现不仅给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同时还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收入有所下滑。

基于此,应该针对小麦赤霉病做好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做好改善,加强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一、赤霉病简述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国均有发生。

其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作物,以小麦受害最重,常造成苗枯、茎腐、穗腐和粒腐等症状。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连绵或潮湿天气极易发病,一般减产25%~40%,严重时达75%以上。

近年来对东平县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多雾低温天气,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倒伏现象。

这给当地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东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06天。

年均降水量69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过程中东平县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逐年偏重趋势,特别是在小麦灌浆后期至乳熟初期这一时段内,一旦遭遇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赤霉病大面积爆发。

二、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它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酮(ZEA)以及呕吐毒素(DON-α、β、γ)等。

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明显重于常年

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明显重于常年

种业导刊,2018年第2期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明显重于常年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8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0.6亿公顷次。

其中,病害0.32亿公顷次、虫害0.28亿公顷次。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大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1 发生趋势1.1 小麦病害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666.67万hm2。

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等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黄淮北部、华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00万hm2。

其中,湖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南部及陇中山区晚熟麦区、四川沿江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黄淮、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华北大部偏轻发生。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66.67万hm2。

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江苏的淮北和江淮,以及河南、山东西南部麦区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万hm2。

其中,江苏的淮北和江淮、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中南部高产灌区等麦区偏重发生,黄淮、华北、西南、西北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叶锈病在全国大部分麦区普遍发生,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叶枯病、病毒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雪腐雪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1.2 小麦虫害蚜虫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33.33万hm2。

其中,山东、河北大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麦区的四川和西北的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万hm2。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沿淮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却频发且呈现趋势逐年加剧的现象,给当地小麦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探究小麦赤霉病频发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的原因1. 气候变化:沿淮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气温的变化。

气候变暖和多雨的气候条件为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特别是连续多日的高湿度和高温条件更容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重发。

2. 种植结构:沿淮地区的小麦种植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的种植方式,使得小麦病虫害易于大面积扩散。

部分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小麦抗病能力减弱。

3. 技术管理不到位:一些种植户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常见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不到位,因而不能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赤霉病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抗病品种不仅对病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药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磷肥等,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的病害发生。

3. 合理密植:控制适当的密植密度,可以减少小麦植株之间的空隙,降低赤霉病的传播速度。

4. 杀菌剂防治:小麦生长期间,定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预防性喷洒,以降低赤霉病的发生。

5. 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小麦生长环境的整洁,降低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6. 定期监测:建立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对田间小麦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重发频发给沿淮地区的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防治措施,保障当地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穗菌(Gibberella zeae)等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气候因素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

高湿和高温环境容易导致小麦穗部节数少,粒重轻,提高小麦穗菌的定殖率和感病率,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酸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层深度密切相关。

土壤酸度过高时,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抗病力下降,易感染小麦穗菌。

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小麦穗菌的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3. 病原菌侵染途径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递和空气传播途径感染小麦。

当小麦穗部遭受机械性伤害、病害侵袭等情况时,容易吸引小麦穗菌,并且容易在感染的期间形成小孢子,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防治技术:1. 良种选育研发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穗菌的感染率,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灌浆期密植在小麦穗部灌浆期前,采取浓度较高、密植的种植方式,以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防止小麦穗菌的滋生和感染。

3. 农药喷洒在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季节中,及时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首先防止小麦穗部的机械性伤害,并使小麦穗部形成微氧环境,从而有效地抑制小麦穗菌的生长和繁殖。

4. 苛性碱熏蒸利用苛性碱蒸汽消杀危害小麦的病菌,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在防止病害传播的同时,还能满足农民友好环境和生态善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针对其发病原因,采取全面、综合的防治措施。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指导下,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稳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麦生产,本文将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给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如果这个时候遇到连续降雨或者高湿度的天气,则更容易导致真菌生长和繁殖,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长期单作小麦、土壤酸性过大、有机质和氮肥供应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3. 品种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性较差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受到小麦赤霉病的攻击。

4. 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繁殖主要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常常随着种子或土壤中的残体残根,通过空气、水、农具等方式传播,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疫源。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1. 合理栽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合理施肥,做好土壤修复,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栽种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方法。

2. 种植密度适当小麦的密度适当,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小麦叶面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农田翻耕在小麦播种前后加强农田的翻耕,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降低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4. 施肥技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提高小麦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 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6. 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小麦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

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

1发生趋势分析根据小麦品种布局、生育进程、赤霉病菌菌源基数和天气趋势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小麦穗期赤霉病呈偏重流行的态势,里下河、沿海、沿淮等地大流行的风险高。

主要预报依据:一是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

尽管上年秋播播期相对集中,好于2016年,但晚播比例仍较大,播期持续时间长,同一地区早晚播小麦生育进程相差10天左右。

预计全省小麦抽穗扬花期自南向北将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上旬,扬花期持续时间超过30天;同一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差7天左右,甚至同一田块抽穗扬花期也相差3~5天,生育期进程差异大,显著增加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遇高温高湿天气以及赤霉病菌侵染的几率。

二是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

2017年秋播江苏省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上年基本无变化,据省种子管理部门统计,2017年全省秋播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小麦品种达156个,其中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品种22个,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2.2%,品种“多乱杂”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2个主栽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弱,其中淮南地区感病及中感病品种种植比例70%左右,烟农19、济麦22、淮麦33等感病品种在沿淮、淮北地区种植比例超过90%。

三是田间菌源量充足。

受秸秆持续还田,稻麦、玉米小麦连作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不断积累,菌源量远远超过赤霉病大流行条件。

3月底各地菌源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大多在1%~5%,部分地区超过10%,并且单个稻桩菌源数量也显著高于上年,为赤霉病大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

3月下旬宜兴、通州等地调查,子囊孢子成熟度指数33.3~58,其发育进度与小麦生育进程基本吻合。

四是气候条件适宜。

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2℃,其中淮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2℃;长江以北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0~2成,其中4月中旬有2次弱降水过程,分别在4月12~13日、17日前后;4月下旬前期(22~24日)和4月下旬后期(27~29日)全省将出现2个过程性降雨,上述降雨过程与沿江、里下河、沿海、沿淮等地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有利赤霉病菌侵染危害。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13)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黄茂(宣城市宣州区植保植检站,安徽宣城242000)摘要: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

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13-0056-03宣州区是皖南山区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县,总耕地面积5.73万h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hm2以上。

小麦赤霉病是宣州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不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而且还影响小麦品质,从而大大降低小麦种植户的效益。

2010—2018年,该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除2013年属轻发生和2017年属中等发生外,其余年份均属中等偏重发生。

本文通过分析多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为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出相应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1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1.1环境菌源总量高近几年宣州区全面推进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在播种时均实行轻简化免耕种植,田间粉碎的水稻秸秆大部分或全部都在小麦的畦面上,田间菌源寄主增多,造成环境菌源总量高。

2018年3月26—30日调查麦田稻桩,稻桩丛带菌率平均为52%,比2017年同期多48.57%,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14.44%,株带菌率平均为13.2%,比2017年同期多30.95%,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图12012—2018年4月初田间调查稻桩带菌率1.2小麦开花期与孢子释放高峰期吻合度高宣州区小麦正常的开花期每年均在4月3—15日,晚播小麦一般在4月18—21日,年度间相差1~2d。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加重原因分析

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加重原因分析
() 2 小麦 品 种 因子 分 析

影响 , 赤霉病在 山西省运城市 的盐湖 、 闻喜 、 夏县 、 临猗 及临汾市曲沃 、 马、 侯 襄汾、 洪洞 、 霍州 、 尧都区等二市的 l 县 ( 水地麦 田严重发生 , 0 区) 全省赤 霉病 发生面积超
过 21 . 8万 h 造 成 小 麦 减 产 208t 中运 城 市 盐 湖 m, 6 其 ,
积 不 足 33h 3 m ;但 2 0 年 以来 趋 重 发 生 态 势 明显 , 09 20 09年一 2 l 年 ,年 发 生 面积 在 0 6 01 . 7万 ~ 6 2万 h m,
近年随着耕作制度变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 山西省 玉米秸秆还 田面积逐年扩大。 带菌率极高的玉米秸秆大 量还田, 为赤霉病 的发生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据农业
部 门统 计 ,近 年运 城市 小 麦种 植 面积 占全省 5 %以上 , 0
21 02年发生面积达到 1 4万 h 2是继 18 年以来第二 m, 95
株率达 3%, 0 小麦病 有 影 响 ,
减产达 1%, 0 严重 田块减产达到 4 % 右 , 0左 同时极大地
影 响 了小 麦 品质 。
般 因矮秆品种接受土表弹射到穗层的子囊孢子 比适 当株高的品种要多得 多, 矮秆品种易发病 。齐穗时间长
2 1 年小麦赤霉病在山西省南部小麦主产区偏重 02
发生 , 省发生面积 1 全 4万 h 发 生 范 围之 广 , 行 面 m, 流 积之大 , 害程度之 重均 为近 3 危 0年 之 最 。 据 收 获 前
短对 发 病有 影 响 。 般 齐穗 短 的 品种 , 一 因为抽 穗 整齐 , 遇
的 6 7 h z 省 平均 病 粒 率 为 0 % , 中病 粒 率 在 . 万 m; 6 全 . 其 2 1 %以上 的 田块 有 4 h 2发 生较 重 的 区域 集 中在 运 城 万 m。 市、 临汾 市 的平川 区县 的大 种 群 、 地麦 田。 中 闻喜 县 水 其

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期 在 剑 叶 的 叶鞘上 出现 淡褐 色 斑 点 , 后 扩展 到 节 部 , 可 能流行 。
病 部 常 出现 一 层 红色 霉 层 . 严 重 时不 能抽 穗 : 穗 腐 发 3 . 2 品种 抗病 性 差
病初期 . 在 小穗 和颖 壳 上 出现 水渍 状 淡 褐 色病 斑 , 逐

1 35 —
果 树2 0 1 4 . 3
比的增 加 . 致使 树势 过 旺或偏 弱 , 减弱 了抗病 能力 。
枇 础嗵 弛
的硫 酸铜 液 ,次年 4月份 苹 果 萌 芽前 ,再 喷洒 1 次
1 0 0 ~ 2 0 0倍 的硫 酸铜 液 或其 他 杀灭 性较 强 的铲 除剂 , 3 . 4 栽 培管 理 树势衰弱 , 枝 叶量 大 , 连 年 斑 点 落 叶病 、 腐 烂 病 铲 除在 枝条 和休 眠 芽上 越冬 的病 菌 。
麦 赤 霉病 发 生 后 , 不 仅会 降低小 麦 产 量 , 而 且影 响小 期 , 表现 出病 症 , 造 成 穗腐 。以后病 穗在 条件 适 宜时 , 麦 品质 , 病 粒 中病 菌 产 生 的毒 素还 会 引起 人 畜 中毒 , 产 生大 量 的分 生 孢 子 , 经风、 雨传播 , 继 续危 害 麦 穗 , 表 现 出呕 吐 、 腹泻、 头 昏等 症 状 , 如 果用 病 粒 作 为 种 加重 病害 的发 生 。据 调查 , 小麦 赤霉 病 在临沂 麦 区一
虽 能结 实 , 但麦 粒 细小皱 缩 , 粒重 下 降 。发病 后期 , 病
穗 上产 生大 量紫 黑 色小 颗粒 。
地势低洼 , 排水不 良, 种植 密度过大 , 造成麦 田 湿度高, 有 利 于 赤霉 病 的 发 生 ; 氮肥 施 用过 多 、 过迟 , 致 使 田间通 风 透光 不 良或 小 麦贪 青 晚 熟 , 田间郁 闭 .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9,45(2):160-163 Plant Protection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s收稿日期: 2018-09-25 修订日期: 2018-10-31基金项目: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2016YFD0300700)*通信作者E-mail:huangchong@agri.gov.cn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黄 冲1*, 姜玉英1, 吴佳文2, 邱 坤3, 杨俊杰4(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南京 210036;3.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合肥 230001;4.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 430070)摘要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显重于2017年。

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 监测预警中图分类号: S 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18414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 analysis of wheathead blight in 2018 in ChinaHUANG Chong1, JIANG Yuying1, WU Jiawen2, QIU Kun3, YANG Junjie4(1.National Agro-Tech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125,China;2.Jiangsu Plant Protection andQuarantine Station,Nanjing 210036,China;3.General Station of Anhui Plant Protection,Hefei 230001,China;4.General Station of Hubei Plant Protection,Wuhan 430070,China)Abstract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much precipitation at wheat heading and flowering stage,poor resistanceof wheat varieties,and large amount of Fusarium graminearum,wheat head blight was prevalent in the middle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ost of the wheat areas in Jianghuai and in the south of Huanghuai in2018,significantly heavier than that in 2017.In the paper,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wheathead blight in 2018 were analyzed,and the advice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gainst wheat scab was put forward.Key words wheat head blight; epidemics; monitoring and warning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等麦区,近年来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作者:黄冲姜玉英吴佳文邱坤杨俊杰来源:《植物保护》2019年第02期摘要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显重于2017年。

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监测预警中图分类号:S435.12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18414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等麦区,近年来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的趋势。

小麦赤霉病一般发生年份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0%~30%,重发年份可达70%~80%,甚至绝收。

该病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其致病菌还在病粒中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人畜健康。

2000年以来,我国主产麦区由于受麦玉、麦稻轮作和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天气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明显上升,曾于2003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偏重以上流行,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2012年该病害重发,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超过200万。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降雨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关键因素。

2018年,受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问菌源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显重于2017年。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大部麦区偏重流行,华北大部麦区中等流行,西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

及时总结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的发生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是记录重发实况、研究该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重要途径。

本文总结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发生概况、重发特点,分析了重发原因,并对下一步做好该病害的监测预警提出了措施建议,以期为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研究和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1发生概况初步统计,2018年小麦赤霉病全国见病面积567.21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7.5%,是2010年以来的第4个重发年份,发生情况与2003年、2015年基本持平(图1),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華北南部麦区,其中安徽、江苏、湖北、浙江、上海、重庆等地小麦赤霉病见病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比例超过40%。

湖北、陕西、安徽平均病穗率分别为27.0%、5.8%和5.03%,其他省份平均病穗率一般在5%以下(表1)。

病穗率在40%以上的发生面积为36.85万hm2,占全部发生面积的6.5%,重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北部、鄂西北和黄淮南部麦区。

2发生特点2.1重发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北部、鄂西北和黄淮南部麦区湖北江汉平原北部的荆门市发生面积15.82万hm2,平均病穗率31.3%、平均病粒率4.3%;重发田块面积5.52万hm2,病穗率53.1%、病粒率8.9%。

鄂西北的襄阳市发生面积21.33万hm2,平均病穗率18.2%,严重度多为1级和2级,以部分小穗发病为主,病粒率3%;严重发生田块面积约3.13万hm2,病穗率50%、病粒率17.6%。

随州市发生面积4.53万hm2,平均病穗率15.6%、平均病粒率3.03%;重发田块面积1.87万hm2,病穗率54.3%、病粒率12.3%。

河南南部麦区重发田块平均病穗率、病粒率分别为47.7%、16.3%。

湖北和黄淮南部麦区部分未防田块平均病穗率达80%以上,甚至100%。

2.2发生范围广,发生区域明显北扩西移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范围显著大于常年,北至河北、天津,西至山西、陕西,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其中,河北、陕西分别发生63.51万hm2和31.29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7.8%和29.5%,为历史同期发生较重年份。

陕西、河北、山东等省发生面积较2016年分别增加81.2%、160%和18.5%,发生程度重于2016年。

病害扩展到河北廊坊,连常年极少见病的天津也见发病田块。

陕西省发病情况是2010年以来第3个重发年份,仅轻于2012年与2015年,渭南、西安、咸阳、汉中部分区域发生较重,全省平均病穗率、病粒率分别为5.8%、2%,病穗率重于2017年同期的0.6%,但低于2015年同期的7.1%,其中重发面积0.84万hm2,关中、汉中等地重发田块病穗率在40%~70%,最高达95%。

2.3后期病害显症面积增长迅速由于4月30日至5月2日、5月4-7日、5月10-12日小麦赤霉病常发区普遍降雨,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危害,5月下旬出现集中显症。

据各地5月上旬调查,全国发生面积111.73万hm2,病穗率多在3%以下,江汉平原和安徽沿江麦区分别在13.8%和6.7%~17.7%;5月下旬调查,江汉平原平均病穗率多在25%左右,黄淮南部麦区病穗率多在10%~15%,较5月上旬有很大发展。

2.4江苏、安徽等常发区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安徽、江苏、上海等常发区小麦赤霉病得到较好控制,安徽和江苏的发病面积分别为101.78万hm2、94.29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1.53%和43.75%,低于大流行的2012年和2016年。

三省(市)的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多在5%以下,病粒率在1%以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少数未防田块病害发生较重,病穗率在50%~80%。

3原因分析2018年小麦赤霉病严重流行,除田问菌量大、主栽品种感病外,主要影响因素还有抽穗扬花期大部麦区多次连续降雨,特别是4月中旬至5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麦区降雨多,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

3.1轮作等耕作措施导致田间茵源数量大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等常发区,麦稻、麦玉轮作,田问稻桩和玉米秸秆存量大,带菌率明显高于常年和2017年。

据2018年4月上旬各地调查,常发区稻桩平均株带菌率为3.0%~7.6%,田问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

其中,安徽稻桩株带菌率同比高1~2倍,沿江麦区达11.1%~24.3%;淮北麦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一般为10.0%~28.6%;江苏稻桩株带菌率大多在1%~5%,沿淮及淮北部分地区超过10%,且单个稻桩带菌量也显著高于往年;河南平舆玉米秸秆带菌率为2.5%。

另据专家测定,江苏小麦抽穗期穗带菌率近100%,麦壳也成为病菌的载体。

田问稻桩和玉米秸秆等植株残体存量大、带菌率高,导致病菌数量巨大,极大地增加了小麦受侵染的概率。

3.2品种抗性差,大部麦区主栽品种易感病江汉、江淮重发麦区小麦主栽品种易感赤霉病,加之其他麦区感病品种跨区引种到长江中下游麦区,抗性普遍较弱,抗性品种比例低;黄淮及其以北麦区主栽品种大都表现高感,导致赤霉病流行风险加大。

江苏等地的扬麦、宁麦等当地品种虽有一定抗性,但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菌源量大的年份仍发病较重,且栽培面积有限,大部麦区主栽品种为鄂麦、郑麦、襄麦、周麦系列和‘烟农19’、‘百农207’、‘淮麦33’、‘济麦22’、‘华成3366’等,多表现感病,部分品种病情发生严重。

3.3扬花期大范围多次连续降雨过程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大部麦区气温偏高1~4℃,且出现多次连续降雨过程,4月12-15日、4月21-23日、4月30日-5月2日、5月5-7日、5月11-12日多次连续降雨,致使与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大部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易感病期相遇,加重了赤霉病的扩展蔓延,也促进了病菌的侵染和显症,特别是5月上中旬的降雨对小麦赤霉病的显症十分有利。

2017年秋季小麥播期降雨偏多,稻茬麦播期普遍推迟且不整齐,生育进程差异大,扬花期极不整齐。

江苏等地调查,同一地区生育期相差7d左右,即使同一地块,差异也在3~5d,由此造成易感病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几率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统防统治的难度、降低了防效,加重了病害流行危害。

3.4预防力度和效果各地差异大小麦赤霉病重在预防,预防的及时性和预防的效果直接影响病害的流行危害程度。

2018年,江苏和安徽等常年重发的地区在防控药剂上以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的复配剂为主,多菌灵、多酮等为主的复配剂使用较少;剂型以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为主,粉剂使用较少;施药机械以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等为主,且统防统治面积大,如江苏、安徽统防面积分别占防治面积的63.8%和44.5%,保证了大面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江苏小麦赤霉病总体发生较轻,田问病穗率平均在2%以下,严重度大多为1级。

一些地区出现漏防、弃防情况,导致田问病情严重,如湖北个别田块病穗率在80%以上。

黄淮北部和华北麦区预防意识普遍不强,不想防、不愿防,遇到流行年份,往往措手不及,造成病害严重发生。

4预防控制对策建议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的第一大病害。

在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上,应在加大选育抗性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精准监测和预警,坚持预防为主、分区治理的原则,大力实施统防统治,最大限度减轻病害流行和危害程度。

4.1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农业措施的应用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是基础。

应加大抗病品种选育力度,培育和筛选一批适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等小麦赤霉病常发区的抗病品种。

在赤霉病连年重发区,应考虑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尽量避免稻麦、玉麦轮作,或者直接调减小麦种植面积。

同时,应认真总结各地利用品种合理布局、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等农业防治措施减轻病害发生、降低田问菌量的做法;尽量适期整齐播种,避免生育期差异过大而增加病菌侵染几率和统防统治难度。

4.2加强小麦关键生育期与病菌孢子释放过程监测,实施精准预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菌最关键的侵染时期。

当此期与病菌子囊孢子释放期吻合且遇连阴雨天气时极易造成病害大范围流行。

应准确监测病原菌子囊壳成熟度、病菌孢子释放高峰期和弹射高度等,分析其与天气条件、小麦生育期、不同品种发病的关系,突破小麦赤霉病精准预测的技术瓶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各生态区不同品种的精准预报模型。

结合短期天气预报,实现对小麦赤霉病的精准预警和适时预防,助力农药减施增效。

同时,应做好病菌抗药性、病菌结构变化等的监测,及时指导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4.3坚持预防为主、分区治理策略根据不同麦区病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提出分区治理目标和策略、技术路线和措施,以及防控工作要求等,指导各地实施科学防控、可持续治理,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保障小麦生产稳定发展。

研究病害全程防控技术措施,提出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各环节、各节点小麦赤霉病防控要点和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同时,充分发挥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作用,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防治时问、统一施药作业等“五统一”服务,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防控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