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合集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17
三是生育进程不齐,三类苗占比高。
• 今年早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提早3—5天, 迟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迟5天,预计齐穗 期在4月15日至5月10日之间,前后25天 左右,大面积将出现边抽防控难度加大, 加之抽穗期扬花时段与高温高湿天气高 度吻合,加大了赤霉病暴发流行的概率。
18
四是气候条件有利。
• 据区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份我区 雨量接近常年,气温偏高,小麦齐穗扬 花期间,只要遇到持续2天15℃以上的阴 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 病大流行。
3
1、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
•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 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 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 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
4
二是田间菌源充足。
• 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 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 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 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 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 黄熟后基本停止。
分蘖减少,逐渐枯萎;孕穗期剑叶受害,
影响正常抽穗;穗期危害后,结实率下
降,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
40
41
三、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粘虫 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必须认 真贯彻“主动出击、适期防治、药肥混 喷、一喷三防”的防治策略,全面打好 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总体战,势夺 夏熟全面丰收。
20
3、粘虫
• 偏重发生。主要发生特点: • 一是发生早。沿海地区2月23日见卵,比去年
早2天。 • 二是卵量高。沿海地区百把累计诱卵240块,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防治麦病虫害得到了有效 控制,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05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
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实现精准喷药和 高效防治。
遥感监测技术
利用遥感卫星和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小麦病虫害发 生情况,提高预警和防治的及时性。
病虫害危害后的小麦籽粒不饱满、 品质下降,如赤霉病导致的麦粒腐 烂等。
经济效益损失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 质的下降会导致经济效益的损失, 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02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01
02
03
04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的 小麦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
可能性。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要求,适时用 药,适量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安全用药
轮换用药
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程,避免农药中毒事 故的发生。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应轮换使用不同 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 生。
其他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板 诱杀等防治害虫。
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 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为农民提 供科学、准确的防治建议。
防治策略的优化
1 2 3
生物防治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 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
综合防治
推广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 成本。
防治效果
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山东地区小麦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ppt精品医学课件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ppt精品医学课件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 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
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 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
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 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 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
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 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农业防治
1、深耕灭茬 2、因地制宜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酵素菌沤制堆肥 4、适时合理灌溉 5、开沟排水
深耕灭茬,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秋种前翻 耕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 术,合理施肥,增加K,P,忌过多使用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适时,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3、秆腐
→ → 水渍状褪绿斑
淡褐色至红褐
粉红色霉层
色不规则形斑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4、穗腐
从开花到乳熟期淡褐色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或 青枯状。湿度大时,病小穗基部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橘(粉)红 色粘胶状霉层。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它们都是兼性寄生菌 •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 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多数为5 个,微弯曲,背腹分明,顶端钝圆,基部有脚胞,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到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大型分生孢子 着生于分生孢子团或分生孢子座上。

• 有性阶段子囊壳散生或聚 生于寄主组织表面或略埋 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 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色 或紫蓝色至紫黑色。
品种抗性
菌源量 气候条件
生育期农业 生态环境
赤霉病
发病很轻,抗性较强(如苏麦,宁7840等) 发病较轻,抗性中等(如翻山小麦,万年2号等) 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如安徽11号等)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
小麦生育进程 田间菌源量 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
浙江省农业科学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得出空中孢子浮游量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虽然是一种多循环病害,但再侵染次数有限,作用 也不大。
发病条件
气象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 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 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 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 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子囊 壳深蓝至紫黑色。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无色,弯纺 缍形,多有3个隔膜。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病菌生物学及生理分化: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 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的 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 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 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病害控制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有一些可利用的中抗和耐病品种。但 没有高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和 使用时间;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 区要注意排水降湿;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 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
小麦赤霉病
小 麦 赤 霉 病
赤霉病病粒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此 外 , 黄 色 镰 刀 菌 F. 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也可 以引起赤霉病。

优选小麦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演示ppt

优选小麦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演示ppt

2、锈 病
【识别要点】杆锈 主要危害茎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
和穗部。夏孢子堆大,隆起高,不规 则散生。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 ,导致同一侵染点叶正反面均出现孢 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面大。
第14页,共58页。
【调查】类同小麦白粉病 调查面积略大,样点增多。
第15页,共58页。
【调查】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普查方法: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记载病 株数、侵茎数和病情指数,统计病田率,记录结果并汇 入表。
第27页,共58页。
小麦纹枯病病情调查表
调 调 茬 播 耕 生 株发病 茎发病
各级严重度株数 病 病
查查 口 期 作 育
情田
日地
方 期 调病 病 调 侵 侵
指率
期点

查株 株 查 茎 茎 0 1 2 3 4 5 数
4.春季发病初期 ,用三唑酮、烯唑醇等喷雾防治; 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5.生物防治 麦丰宁B3
第32页,共58页。
5、赤 霉 病
【识别要点】赤霉病 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
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 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潮湿时 在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 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可出现黑色颗 粒状物。
二、小麦主要病害的
识别(认知症状)
调查(什么时间发现) 防治指标(什么时间需要防治) 病害管理(防治)
第3页,共58页。
1、白 粉 病
【识别要点】危害叶片、叶鞘、茎杆和穗部。初发时产 生小黄点,逐渐扩大为园形或椭园形病斑,表面生一层白
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后期在霉层中产生小黑 点。
第4页,共58页。
株数 率 株 数 率 级 级 级 级级 级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
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

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
公斤。
症状 病原物 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流行预测 防治
Wheat head blight
主讲 刘群增
概述
•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 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 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 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 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 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 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 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 是穗腐。
国丰农技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 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黑龙江 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
度流 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 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国丰农技
国丰农技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在病菌致病 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 细胞膜的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褐色颗粒 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 水分和养分输送面出现凋萎病状
无性态形态
F. graminearum F. avenaceum
▪禾谷镰孢大型的分生孢子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有 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3~6个,聚集时呈粉红色粘 稠状;小型分生孢子为单 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 般很少产生。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流行规律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 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 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扬花 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 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此时,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 40%以下为轻发生。在有大量菌原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或有大雾及露水大天气,气温 若保持在15℃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 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 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其大型分生孢 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 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p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 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 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 禾谷镰孢
谢谢观看
分布范围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等 地经常流行为害。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生物农药使用原则
选择适当的生物农药,掌握正确的用药时机和用药量,注意用药安全
生物农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控制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数量
生物防治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害虫数量变化、病害发生程度、产量损失等
评估方法
田间调查、室内测定、统计分析等
生物防治效果评估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评价生物防治技术的效果,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正确使用方法和剂量控制
01
使用前仔细阅读药剂标 签和说明书,了解药剂 的性能、使用范围和使 用方法。
02
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情 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品 种和剂型。
03
按照推荐剂量使用,不 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 量。
04
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 方法,确保药剂能够均 匀覆盖到目标部位。
避免药害和残留问题
01
04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与实践
天敌昆虫利用及保护
天敌昆虫种类
01
瓢虫、草蛉、食蚜蝇等
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方法
02
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人工饲养释放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03
控制蚜虫、吸浆虫等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生物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生物农药种类
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
加强田间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01
02
03
田间观察
定期巡视麦田,观察小麦 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 害迹象。
记录分析
对观察到的病虫害情况进 行详细记录,并分析其发 生原因和发展趋势,为防 治提供依据。
及时处理

《小麦主要病虫害》课件

《小麦主要病虫害》课件

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方式,增加天 敌,保持田间生态平衡,也 可选择专业杀虫药。
小麦斑潜蝇危害
病因
斑潜蝇的危害大大地影响 了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症状
造成小麦叶片、鞘片、颈 部等部位的不同程度受损, 产生不同形状不同严重程 度的条纹、小斑、大斑。
防治
综合治理为主,采用旋转 耕作,引入稻姬线虫、蚜 茧蜂、粉虱寄生蜂等天敌, 定期喷药。
2 症状
秆部内侧出现小黑点,发病区域逐渐向上,形成宽且深的黑褐色坑状,壁刻有细栅线。
3 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定期处理农田秸秆,根据药剂使用周期进行喷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麦蚜虫危害
病因
受气温和气候变化等影响, 小麦遭受昆虫侵袭。
症状
小麦叶片出现黄变和脱皮, 最后变成枯黄色,严重时叶 片干枯,无法修复,导致收 成减少。
叶脉显影。
3
防治
使用抗病品种,充分施肥,绕开大田 连作,及时喷药。
小麦叶枯病
病因
由拟青霉菌引起,多在阴暗潮 湿的环境下发病。
症状
叶子上出现黄色圆形斑点,逐 渐扩散至整片叶子枯黄死亡, 呈蓝灰色,上覆白色霉层。
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施用适量氮肥 和钾肥,及时喷药。
小麦秆腐病
1 病因
由丝核菌和镰刀菌等共同引起的病害,多在秸秆中过冬。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本课件将 介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帮助您更好地保护小麦。
小麦条锈病
病因
由条锈菌引起,多在潮湿天气 和高温下易发生。
症状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 扩散为长而窄的橙色条锈。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

小麦主要病虫害ppt课件

小麦主要病虫害ppt课件
白穗和赤霉病
3
形成白穗的原因?
全蚀病前期
全蚀病中后期
全蚀病 黑脚
根腐病
纹枯病
4
5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发 生 非 常 普 遍 。 我 国 80 年 代 以 来 , 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 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 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发病 面积最大的病害。
15
全蚀病不同时期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稍矮, 下部黄叶多, 根及地下茎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 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 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似干早 缺肥状。病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 可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丝。
7
3、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 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 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 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 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 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 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 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10
初侵染与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
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冬前侵染期
越冬期
严重度
横向扩展期 增长期
白穗 倒伏期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病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 病菌生长温5-35度, 适宜温度20-25度
抽穗灌桨期

赤霉病麦中毒汇报ppt课件

赤霉病麦中毒汇报ppt课件

急性中毒症状
恶心、呕吐
赤霉病麦中毒后,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消 化道症状。
腹痛、腹泻
中毒后,患者腹部可出现阵发性绞痛,并伴有 腹泻。
头晕、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中毒表现
1 2
3
消化不良
长期食用赤霉病麦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神经系统损害
建立小麦制品的追溯体系,实现来源 可查、去向可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大对小麦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的监管力度,确保小麦制品的质量安 全。
05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急性中毒治疗措施
立即停止摄入
一旦发现赤霉病麦中毒, 应立即停止摄入含有毒素 的食物,防止毒素继续吸 收。
洗胃和导泻
心理治疗
对于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可给予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
效果评价及预后观察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实验 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预后观察
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了 解病情的变化和转归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 者对赤霉病麦中毒的认识和防范
加强社会支持和资源整合
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赤霉病麦中毒事件对社 会造成的影响。
THANKS
意识,减少再次中毒的风险。
06
社会影响与心理干预
社会舆论引导及宣传教育
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及时向公众发布赤霉病麦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病例 数量、病情严重程度、防控措施等,以避免不实传言和恐 慌情绪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

小麦病虫害图谱PPT课件

小麦病虫害图谱PPT课件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一种麦蚜,属于昆虫 类,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集中在小麦 背面、叶鞘及心叶处为害。我国为害小麦的蚜 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 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以成虫和 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 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 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 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④、交孢叶枯 叶上病斑小型、卵圆形、梭
形、不规则形,初期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气候潮湿时病斑上生浓厚黑色霉层,即病原 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 叶片枯死。
4.赤霉病
病菌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刀菌,有性态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玉蜀黍赤霉菌,为真菌性病害。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 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 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 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 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 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田间发病状
2.小麦锈病
有三种类型,俗语说:“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成个大红斑。”
虫瘿比健粒短而粗,近球形,最初油绿色,后期变为 黄褐色至黑褐色,顶部有小钩,外形与小麦腥黑穗病粒 相似,切开虫瘿,内含白色丝状物的线虫,如加水一滴, 片刻即有线虫游出,成虫肉眼可以看见,虫体线形,两 端尖,头部较钝圆。
健苗和病苗
小麦虫害—1.小麦吸浆虫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 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 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 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末干时病斑边缘 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 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成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穗部均匀喷雾。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d。
江苏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 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 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施药后 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病 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 限制使用多菌灵。
药剂防治 ✓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
可选用药剂: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hm2 ✓ 5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 ✓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 40%多菌灵悬浮剂1500g/hm2 ✓ 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
颖片内侧壁侵入。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
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
成熟的小麦。 传播:风雨传播
侵染循环
发生条件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 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 病。 ✓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一、发生概况 ➢ 二、症状识别 ➢ 三、发生规律 ➢ 四、防治方法
一、发生概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染病麦粒中含 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危害 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危害也重。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且重发区域北扩、秆腐和穗腐 并重、严重减产与毒素超标并存。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孢颜 色
鲜黄
子排 列
成株排列成行,

虚线状,幼叶
成轮状排列
表皮开裂程度 开裂不明显
叶片/叶鞘 茎杆
茎杆 叶鞘/叶
中等大,圆/椭圆形 最大 椭圆-长方形
桔红
深褐色
散乱、无规则
散乱 无规则
开裂一圈
a
大片开裂,并向外 翻卷
2
一、症状特点
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发生部位
叶鞘/叶片背面
冬 大小形状
越冬温度在10℃以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逐渐向 北推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 、内蒙古春麦区,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晚熟 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为主,另外在山东胶东 、江苏淮北自生苗上也可越夏。 • 我省杆锈菌菌源可能来自广东、云南等地。
a
16
三、侵染循环
小麦杆锈病侵染循环
东北、西北、内蒙春麦
• 轻病年(<20%):雨日在50%以下,雨量少于170mm,RH<80%。
a
38
四、发病条件
2、品种抗病性 • 目前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的能力强,病菌侵入后 往往局限在受侵染的小穗或其附近发病。 • 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 的品种抗病。 • 地方品种比改良品种抗病。 • 同一品种前期抗后期感病,以开花期最感病,田 间发病盛期多在花后10-15D。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与杆锈三种。70年代以前我省杆锈严重,由于抗锈品种推广,目 前条锈和叶锈发生较多,但不严重。
一、症状特点(夏孢子、冬孢子堆)
条锈成行叶锈乱 杆锈是个大红斑
a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多数为5 个,微弯曲,背腹分明,顶端钝圆,基部有脚胞,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到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大型分生孢子 着生于分生孢子团或分生孢子座上。

• 有性阶段子囊壳散生或聚 生于寄主组织表面或略埋 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 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色 或紫蓝色至紫黑色。
带菌的种子置于室内,其上的赤霉菌可存活21个月 之久。
赤霉菌的适应性强,在北极、沙漠和世界最 高峰以及飞机高空孢子捕捉,可发现禾谷镰刀菌、 燕麦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的踪迹。
赤霉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多种栽培作 物和野生植物。
小麦赤霉菌不同菌株有致病性分化。
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因素
品种抗性
菌源量 气候条件
生育期农业 生态环境
赤霉病
发病很轻,抗性较强(如苏麦,宁7840等) 发病较轻,抗性中等(如翻山小麦,万年2号等) 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如安徽11号等)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
小麦生育进程 田间菌源量 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
浙江省农业科学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得出空中孢子浮游量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做到科学栽培,科学管理,减少小麦赤霉病的 发生和危害。 PS: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影响根系发育,抗 病性下降。开沟排水良好以雨停田间不积水为 标准
1.掌握好防治时期 2.选用优质的防治药剂 3.掌握好用药方法
化学防治
扬花期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的关键。 1,掌握好防治时期: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 到扬花5%时,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 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 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 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麦子 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 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 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中国农化招商网防治 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2,选用优质的防治药剂:选用咯菌腈,甲基硫菌 灵、苯醚甲环唑、烯唑醇、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 3,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重点是对准小麦穗部均 匀喷雾,阴雨天要高浓度喷雾
• 子囊壳内生丛状子囊。子 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短 柄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 呈双行或单行斜列似麻花 状。
其他特点
禾谷镰刀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尤其对低温 的忍耐力。
病组织存放于室内或土表,无论荫蔽或晒露,其中 的病菌可保持活力8个月。
成熟子囊壳在低湿(40%~6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 可存活一个月。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3、秆腐
→ → 水渍状褪绿斑
淡褐色至红褐
粉红色霉层
色不规则形斑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4、穗腐
从开花到乳熟期淡褐色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或 青枯状。湿度大时,病小穗基部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橘(粉)红 色粘胶状霉层。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它们都是兼性寄生菌 •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 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第三组:黄新宁、李江江、 郑思敏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小麦穗枯病、烂麦头、红麦 头,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病害。病穗上常 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河南省新郑市召开小麦赤霉病及“一喷三防”防控现场会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安徽省2012年小麦赤霉病呈严重的流行趋势
1、苗腐 2、茎基腐 3、杆腐
4、穗腐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1、苗腐
早期症状是根鞘、芽鞘、真根、子叶逐步呈 褐色水渍状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 在空气或者土壤潮湿时,土中残留种粒和枯死 苗上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2、茎基腐(脚腐)
茎基部受害初期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 最后导致植株枯萎死亡;有别于根腐病。
其他防治方式
不失时机的抢晴收割,脱粒,做到随收随脱粒,避 免麦子过湿时打捆堆垛。入仓前麦粒摊开晾晒,或 者烘干机烘干。防止后期赤霉病的传播危害。
THANKS
危害分布
危害分布
危害表现
1、病麦的淀粉成分降低,还原糖增多,可 溶性氮素及脂肪酸增加。
2、用作种子不易发芽,且发芽后幼苗发育 不良,并增加病害初次侵染的菌源量。
3、病麦粒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 暗,面筋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农业防治
1、深耕灭茬 2、因地制宜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酵素菌沤制堆肥 4、适时合理灌溉 5、开沟排水
深耕灭茬,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秋种前翻 耕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 术,合理施肥,增加K,P,忌过多使用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适时,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
如 何 防 治 ?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农业防治
3. 药剂防治
4. 其他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初侵染源来 源比较广泛,侵染时期比较集中。防治方面选择以农业防 治为基础,以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喂主体,在预测预报的 配合下,穗期喷药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努力把赤霉 病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 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