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2)消灭越冬菌源 ①处理病稻草 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
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 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 才能使用。 ②种子消毒 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 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 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 多过迟
(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当前我省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冈优22、汕优多系1号、Ⅱ优
838、汕优22号、冈优12、Ⅱ优802、辐优63、冈优多系1号。搭配 品种有: Ⅱ优501、Ⅱ优63等。应当注意,同一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 不能单一种植,几个抗病品种布置的面积也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以延 缓品种抗病性丧失。
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 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 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 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 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 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 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 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单元四 作物主要病 害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
一)水稻主要病害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
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 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 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 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 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 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 烂秧等。
小麦七大病害ppt课件

• 4.2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 (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如适当晚播、控制播种量、 控制前期施肥量、增施磷钾肥和降低田间湿度等 措施。
• (2)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宁麦9号、宁麦13号等。
• (3)早播地区进行药剂种子处理和包衣,压低冬前 发病高峰。
• (4)早春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控制病害的发展和减 少损失。
19
• 3.2 小麦叶锈病 • 在3种锈病中,小麦叶锈病分布最广,在全世界小
麦种植区都有发生,我国西南和长江 • 3.2.1 发病症状 • 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
生、排列不规则,圆形至椭圆形的橘红色粉疱(即 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 形黑色冬孢子堆。流域一带发生较重。
麦面积的80%;云南流行区系包括滇中、滇西、滇 西北和滇西南高海拔地区;新疆流行区系包括伊犁、 阿克苏、喀什等地区。 • 陈研究员讲到,苏皖地区属于中东部流行区系, 但离菌源地远,一般年份不见病,但近两年在一 些地区也有发生。
26
• 3.4 小麦锈病的防治 • 3.4.1 抗病品种 • 西南麦区选用抗条锈病的品种,长江上游麦区审
孢菌烯醇(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玉米赤 霉烯酮等多种毒素。DON可导致动物拒食,食用 后可导致呕吐(也称“致呕毒素”),还可导致作 物免疫下降和致畸。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怀孕母 畜流产。我国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 布的小麦和玉米中DON的限量指标为1 mg/kg。
4
• 1.3 病害加重的原因 • 1.3.1 菌量 •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稻
21
• 3.2.2 侵染循环 • 多孢型转主寄生,可产生夏孢子、冬孢子、担孢
子、锈孢子和性孢子。病菌可在唐松草上进行转 主寄生。在我国病菌靠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 夏孢子入侵小麦秋苗,在秋苗上越冬,春季进行 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小麦病虫害图谱

赤霉病-田间发病状
5、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国麦 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
散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裸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 病害。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 出时病穗外包有一层浅灰色的薄膜,后薄膜破裂消 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 状明显。病株全部籽粒变成菌瘿,菌瘿较健粒短胖。 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白色,内部充满黑色粉末, 最后菌瘿破裂,散出黑粉,并有鱼腥味。
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 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 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 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
秆锈病-田间发病状
3.小麦叶枯病
真菌性病害。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原菌有1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镰孢菌引起的雪腐叶枯,小麦 德氏霉菌引起的黄斑叶枯,小麦壳针孢菌引起的交孢叶枯,交链孢菌引起的交孢叶枯等。由于病原菌种 类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
①、雪霉叶枯(又称雪腐叶枯) 叶上病斑较大,暗绿色, 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 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 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末干时病斑边缘 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 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成赤霉病。
叶锈病-田间发病状
秆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禾柄锈菌(小麦变种)引起的真菌性 病害。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 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 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 疱状的冬孢子堆。
小麦主要病虫害ppt课件

3
形成白穗的原因?
全蚀病前期
全蚀病中后期
全蚀病 黑脚
根腐病
纹枯病
4
5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发 生 非 常 普 遍 。 我 国 80 年 代 以 来 , 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 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 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发病 面积最大的病害。
15
全蚀病不同时期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稍矮, 下部黄叶多, 根及地下茎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 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 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似干早 缺肥状。病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 可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丝。
7
3、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 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 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 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 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 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 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 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10
初侵染与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
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冬前侵染期
越冬期
严重度
横向扩展期 增长期
白穗 倒伏期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病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 病菌生长温5-35度, 适宜温度20-25度
抽穗灌桨期
2024版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05
病虫害防治实践案例
案例一:锈病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锈病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黄色或橙 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合并, 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状的锈褐
色病斑。
发生规律
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于发生, 通常在春季和夏季雨水较多时发病 严重。
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案例四:纹枯病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01
纹枯病在小麦茎基部和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呈灰
褐色,边缘褐色。
发生规律
02
纹枯病在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下易于发生,通常在小麦生长
中后期感染。
防治方法
03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施肥;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井冈霉
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06
小麦病虫害防治展望与建 议
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创新
1 2 3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经费支持,鼓励科研 机构和高校加强相关研究,培育抗病抗虫新品种。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生物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研 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 术。
加强国际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我 国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加强社会化服务
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农民提供专 业化、社会化的防治服务。
推进统防统治
在小麦主产区推进统防统治工作,组织农民统一时间、统一标准进 行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 • 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 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 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 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 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 胀,大量释放孢子。 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 孢子。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 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 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 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 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 流行。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 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 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 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 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 出现凋萎病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 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 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 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 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 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何可佳
植物病理学
16
三、侵染循环
小麦杆锈病侵染循环
东北、西北、内蒙春麦
长江流域 华北冬麦
西北、西南晚熟春麦 及自生苗越夏
随气流逐渐 北移
何可佳
广东、福建、云南南部 越冬
植物病理学 17
四、发生流行条件
1、品种抗病性
• 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十分明显,一类为垂 直抗性,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因小种而异可 达到免疫和高抗,另一类为一般抗性,表现为发 病数量少,流行速度慢(慢锈)和流行延迟(迟 锈),与品种组织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关。
3
一、症状特点-条锈
条 锈 成 行
何可佳
植物病理学
4
一、症状特点-叶锈
叶锈乱
何可佳
植物病理学
5
一、症状特点-杆锈
杆 锈 是 个 大 红 斑
何可佳
植物病理学
6
二、病原
• 三种锈病都由双胞锈属(Puccinia)的不同种 引起。
•
小麦条锈(P. striiformis) 叶锈(P.recondita f.sp. tritici) 杆锈(P. gramins f.sp. Frifici)
何可佳
植物病理学
20
四、发生流行条件
2、菌源
年份
1955
我国条锈菌小种变化情况 小种 丧失抗病品种
条中1号 碧马1号、西北54、农大183等
1960 条中8、10号 玉皮、甘肃96、西北612等 1964 条中12、13号 南大2419、阿勃、北京8号等
3、杆锈病
• 其夏孢子在闽、粤东南沿海和云南南部越冬,其 越冬温度在10℃以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逐渐向 北推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 内蒙古春麦区,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晚熟春 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为主,另外在山东胶东、 江苏淮北自生苗上也可越夏。 • 我省杆锈菌菌源可能来自广东、云南等地。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
小麦病害

病粒形似麦粒,稍小,外皮灰褐色薄膜。病 穗通常为全穗受害,但也有半穗或部分小穗 受害。光、网腥黑穗病症状基本相同。
小麦腥黑穗病
病 原
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tida(Wallr)liro.和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Tul.] 均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腥黑粉菌属。 光腥冬孢子圆形或近圆形,茶褐色, 表面光滑无网纹。冬孢子中间混有不孕孢 子,无色透明。
网腥冬孢子圆球形,黑褐色,表面有 网状花纹。 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先菌 丝(担子)在其顶端产生成束线形小孢子 (担子包子)通常4-12个,担孢子有“+ ” “ –”差别,配对后形成“H”状的双核菌丝体, 侵染寄主。
小麦腥黑穗病
侵染循环
小麦腥黑穗病的侵染 来源: ①种子带菌 ②肥料带菌 ③ 土壤带菌。 小麦播种时,冬 孢子也随之萌发,从 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 点,菌丝随着小麦的 发育而生长发育,最 后进入穗部,破坏子 房,形成病瘿。如果 后期从伤口侵入的菌 丝只能进入分蘖穗中, 而主穗往往保持完整。 小麦腥黑穗病病害循环
加工期间,撒落的病麦、菌瘿碎块、加工下脚料和带菌粉尘将持 续累积,一旦进入农田,就会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病原孢子累
积到一定数量,遇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感病寄主,即可侵染发病。
小麦腥黑穗病
矮腥黑穗病防治方法
一、处理方法
1..严格进行种子检验,禁止进口和种植带菌的小麦种子。 2 .带菌的小麦原粮可运往春麦区及不能发病的冬麦区。或加工 后调运,麦麸与下脚料进行来菌处理。
小麦腥黑穗病
普通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包括光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光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统称为普通腥黑穗病。下面将普通黑穗 病和矮腥黑穗病分别介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d。
江苏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 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 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施药后 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病 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 限制使用多菌灵。
药剂防治 ✓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
可选用药剂: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hm2 ✓ 5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 ✓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 40%多菌灵悬浮剂1500g/hm2 ✓ 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
颖片内侧壁侵入。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
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
成熟的小麦。 传播:风雨传播
侵染循环
发生条件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 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 病。 ✓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一、发生概况 ➢ 二、症状识别 ➢ 三、发生规律 ➢ 四、防治方法
一、发生概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染病麦粒中含 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危害 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危害也重。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且重发区域北扩、秆腐和穗腐 并重、严重减产与毒素超标并存。
小麦病害

秆锈病在华东沿海、 长江流域和福建、 广东、 秆锈病 在华东沿海、 长江流域和福建 、 广东 、 广西的冬 在华东沿海 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严重。 1949~1966年的 年间, 福建省就有6次大发生 , 重者损 年的17年间 , 福建省就有 次大发生, 年的 年间 次大发生 失 40% ~50% 。 1956年江苏省的流行 , 造成减产 % ~80 年江苏省的流行, % % 年江苏省的流行 造成减产50% 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年来, % , 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 近 30年来 , 由于推广抗病品种 , 年来 由于推广抗病品种, 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危害。 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危害。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 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 胞。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 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黄变枯。 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黄变枯。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 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 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 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 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 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锈菌在特定区域内越夏和越冬, 锈菌在特定区域内越夏和越冬,菌源进行有规律的交 流而辗转完成其周年循环。 流而辗转完成其周年循环。这些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的 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称为“流行区系”。 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称为“流行区系” 我国已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 我国已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即:中东部 流行区系 、云南流行区系 、新疆流行区系 。 条锈菌的远距离循环播主要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条锈菌的远距离循环播主要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夏孢子可传播1000km以上。 以上。 夏孢子可传播 以上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演示PPT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9
▪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 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 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 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 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 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 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 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 或全穗枯死。
•12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 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 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 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 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 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形,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 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 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病 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 斑的识别要点。
单元四 害
作物主要病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
一)水稻主要病害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 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 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 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 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 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 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 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 多自气孔伸出,长有5-6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 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2个分隔。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 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 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病菌 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 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 稻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据研究, 四川稻区有7群18个小种,7群分别命名为A、B、C、D、 E、F和G,在每群中又包含几个生理小种,都是用阿拉伯 数字编号表示。如中A25、中B13、中B25等。 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 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 的一些品种。
稻瘟病侵染循环图
4发病条件 (1)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 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 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 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四川稻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 优2号,八十年代初就变成了感病品种,1986年全省开始推广抗性较 好的汕优63、D优63等替换品种,但近年来这两个品种又已逐渐丧失 抗病性。导致汕优二号、汕优63、D优63等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 主要是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其抗性基因单一,为病菌新 小种产生适应性变异和强毒力小种的增殖、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如 汕优二号大量种植,导致生理小种ZB群替代原来的ZG群成为优势小 种,使其该品种严重丧失抗性。汕优63、D优63等品种大面积种植; ZA、ZC群逐渐上升,又使这两个品种丧失抗病性。 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 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 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 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 一般呈正相关。
①慢性型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外层为黄色晕 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 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潮湿条件下, 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 ②急性型 多为椭圆形,鸟眼状,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 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氮肥施用过 多或感病品种的稻株上,病斑发生很快,危害最大,是稻 瘟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干旱,植株抗病力增强时,可转 变为慢性型。 ③褐点型 病斑成褐色小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周围有 黄色晕圈,病斑上无霉状物,常发生于抗病品种或植株下 部的老叶上。 ④白点型 病斑多数近圆形,呈白色,病部不产生孢子, 若温湿度适宜时,可转变成急性病斑。
(3)节稻瘟 多发生于穗颈以下1、2节上,初期为针 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 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 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 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 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 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3.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 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 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过 2-3个月便死亡。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起苗稻瘟,病稻 草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春季气温均温回升到15℃左右,四川约在4月上旬前后, 若又遇降雨,空气湿度大,露天堆放的病草就陆续产生分 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稻田。水稻叶片受初侵染 发病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的分生 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 扩大传播范围。水稻成熟收割,病菌在病组织内外越冬。
(一) 稻 瘟 病 稻瘟病俗名烂颈瘟、火风。此病在四川各稻区都有发生, 是当前水稻的主要病害。尤其是盆周山地常年发生严重, 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稻区一般减产1-2成,严重时可达 4-5成,甚至颗粒无收。 1.症状 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 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苗稻瘟 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 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 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2)叶稻瘟 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 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 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 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