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赤霉病来源:互联网作者:乐土人发表日期: 2010/5/18 14:13:34 阅读次数: 184 查看权限:普通教程
2010-03-25 11:46:49 来源:农业科技网
【字体:大中小】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
率30~50%,产量损失5~15%。
(二)识别特征:
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可发病,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是由于种子带病或土里的病残体带菌引起的,轻则病苗长势弱,重则死苗,病苗没有穗腐时的粉红色霉层,只是根部变褐。苗腐春麦区易发生。
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变褐。
(三)侵染循环
为害小麦的赤霉病病菌主要来自土表的带病作物和带病植物残体。
稻—麦轮作区,主要是田间的残留的稻桩,
玉米—小麦轮作区,主要是玉米秸秆,
在其他地区,主要是是带病的麦秆、麦穗,棉杆,棉铃壳,杂草。
在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由雨水飞溅或风吹传播到麦穗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冬季麦收后,病菌转移到水稻,玉米,杂草,棉秆,棉铃壳或残留在田间的小麦秸秆和麦穗上。越过冬季,第二年又为害小麦。
(四)发生规律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麦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一旬平均气温15℃以上,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胀,大量释放孢子。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孢子。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环境条件,就会加重赤霉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或小麦密植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大。陕西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主要是因为灌溉,由于灌溉不当或排水设施不配套,地下水位高,地面积水赤霉病发生严重。
(五)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主体,采用高效、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
1.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
深耕灭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在常年赤霉病流行麦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为主的排灌水利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开沟排水系统良好的麦田,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有50%左右,重病年为30%左右。
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渠道与河湖畅通。
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制在麦株主根区系以下。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丰产小麦难以收割、脱粒,堆放在田间,或脱粒后未晒干时,放入室内,这样,由于麦粒学水分多,赤霉菌仍能蔓延为害,使病粒骤增而无法利用,损失严重。
因此,需不失时机抢晴收割、脱粒,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器烘干,以减轻为害。
2.穗期药剂保护
在小麦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药剂防治适期
一般情况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
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有连阴雨可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不能等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防治。在重病年至少要用2次药,间隔时间要短。在常年流行地区,第一次施药保护花期,是否第二次用药要根据品种抗性,以后的病情、及天气趋势决定。常用药剂多菌灵的药效保持期为5~7天。
特别注意:若第一次喷药用药量不足或错过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
补救措施:用加倍药量,周到防治,防治效果有60%左右,可挽回些损失。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1)防治效果80%以上的:
a 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
每亩用量:25%可湿性粉剂200克;50%可湿性粉剂100克40%胶悬剂100克;40%微粉剂100克;80%微粉剂50克;
施用方法:多菌灵主要是水剂喷雾。
常量喷雾,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为60~75升,喷药水孔径1.5mm;
中量喷雾,每亩用水30至4O升,喷药水孔径1mm,
低量弥雾,用风雷18型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水15L;
(如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药水孔径改为0.7mm)
低量弥雾以选择微粉剂、胶悬剂、可溶性粉剂为宜,不然,难以达到防治要求。
b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喷水量同多菌灵。
(2)防治效果在70%左右的:
a 福美双,又名TMTD
产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加水稀释166~250倍。药效期只有3~5天。
其他复配制剂
b 28%多井悬浮剂,(即复方多菌灵),为24%多菌灵和4%井冈霉素复配而成。每亩用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