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共149页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2)消灭越冬菌源 ①处理病稻草 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
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 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 才能使用。 ②种子消毒 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 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 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 多过迟
(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当前我省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冈优22、汕优多系1号、Ⅱ优
838、汕优22号、冈优12、Ⅱ优802、辐优63、冈优多系1号。搭配 品种有: Ⅱ优501、Ⅱ优63等。应当注意,同一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 不能单一种植,几个抗病品种布置的面积也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以延 缓品种抗病性丧失。
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 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 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 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 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 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 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 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单元四 作物主要病 害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
一)水稻主要病害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
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 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 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 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 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 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 烂秧等。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农业防治
1、深耕灭茬 2、因地制宜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酵素菌沤制堆肥 4、适时合理灌溉 5、开沟排水
深耕灭茬,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秋种前翻 耕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 术,合理施肥,增加K,P,忌过多使用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适时,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3、秆腐
→ → 水渍状褪绿斑
淡褐色至红褐
粉红色霉层
色不规则形斑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4、穗腐
从开花到乳熟期淡褐色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或 青枯状。湿度大时,病小穗基部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橘(粉)红 色粘胶状霉层。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它们都是兼性寄生菌 •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 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多数为5 个,微弯曲,背腹分明,顶端钝圆,基部有脚胞,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到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大型分生孢子 着生于分生孢子团或分生孢子座上。

• 有性阶段子囊壳散生或聚 生于寄主组织表面或略埋 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 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色 或紫蓝色至紫黑色。
品种抗性
菌源量 气候条件
生育期农业 生态环境
赤霉病
发病很轻,抗性较强(如苏麦,宁7840等) 发病较轻,抗性中等(如翻山小麦,万年2号等) 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如安徽11号等)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
小麦生育进程 田间菌源量 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
浙江省农业科学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得出空中孢子浮游量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2024版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1]

2024版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1]

了解病原物的分类地位、寄主 范围、传播方式等信息,有助 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15
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害的流行条件、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等。
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如风雨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传播等,以便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病害的发生。
结合气象资料、品种抗性等因素,预测病害的发展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024/1/30
16
2024/1/30
04
防治方法与措施
17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择 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小麦品种。
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土壤 中的病原菌数量。
2024/1/30
精细整地
深耕细耙,提高土壤通透性,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抗病
能力。
合理施肥
2024/1/30
品质下降
病害侵染小麦后,会导致 籽粒不饱满、秕粒增多、 蛋白质含量降低等品质问 题。
经济损失
由于产量和品质下降,农 民收益减少,同时防治病 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
5
防治策略与重要性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 农业措施是防治小麦病害的基础。
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 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手 段。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能。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合 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0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小麦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

由禾本科镰孢菌[Fusariu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阶 段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引起。寄主范围广, 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水稻、 玉米、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 以及棉花、红麻、甘薯等作物。
症状: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 枯、茎腐和穗腐等。1.穗腐 初在小穗 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 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 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 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3 加强栽培管理 在秋苗容易发 病的地区,应避免过早播种;合理 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并 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 育,提高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在小麦拔节到抽穗阶段,
当病叶率达到1%,应喷第一遍药,以 后隔7-10天再喷1次。药剂可选用20 %粉锈宁乳油每666.7平方米30-50毫 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 平方米53-66克,或12.5%速保利可 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15-30克,或 25%病虫灵乳油每666.7平方米50克, 对水50-60千克叶面喷雾。
发病规律: 病菌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不能越夏,
但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 的自生麦苗或夏麦上发生为害,秋后通过气流传 到平原麦苗上引起发病。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条件 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 宜的环境条件。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 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 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该病一 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 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 下导致大流行。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冬 大小形状
小、狭长形

子颜 色
黑褐色
推排 列
基本上成行
表皮开裂程度 不破裂
叶锈
叶片背面 小、圆/长椭圆形
黑褐色 散生、叶鞘上成行
不破裂
杆锈
叶鞘/茎杆为主 大、长椭圆形 至狭长形
黑褐色 散乱、无规则 破裂、表皮卷起
2019/8/19
3
一、症状特点-条锈
条 锈 成 行
2019/8/19
4
一、症状特点-叶锈
叶锈乱
2019/8/19
5
一、症状特点-杆锈
杆 锈 是 个 大 红 斑
2019/8/19
6
二、病原
三种锈病都由双胞锈属(Puccinia)的不
同种引起。
小麦条锈(P. striiformis) 叶锈(P.recondita f.sp. tritici) 杆锈(P. gramins f.sp. Frifici)
9
二、病原
三种锈菌形态、生态要求
锈菌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冬形态大小 梭形或棒形 顶 椭圆 棍棒形 顶端 椭圆或长棒 顶

端壁厚3-5微米 壁厚3-5微米
子发芽适温
10-15℃
5-9℃
端壁厚5-11微米 20℃
2019/8/19
பைடு நூலகம்
10
三、侵染循环
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远程 气流传播所需条件是:
2019/8/19
7
二、病原
条锈菌:短生活史,缺性孢子与锈孢子, 单主寄生。 叶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鸟头、 唐松草。 杆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檗与 十大功劳。
2019/8/19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 • 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 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 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 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 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 胀,大量释放孢子。 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 孢子。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 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 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 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 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 流行。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 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 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 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 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 出现凋萎病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 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 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 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 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 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目录1 小麦全蚀病 (2)2 小麦白粉病 (5)3 小麦纹枯病 (9)4 小麦锈病 (14)5 小麦黑穗病 (20)6 小麦秆黑粉病 (24)7 小麦赤霉病 (25)8 小麦叶枯病 (28)9 小麦颖枯病 (33)10 小麦黑颖病 (35)11 小麦黄矮病 (37)12 小麦黄花叶病 (39)一三小麦胞囊线虫病 (41)14 小麦根腐病 (43)一五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16 小麦雪腐病 (46)17 小麦冻害 (48)一八小麦倒伏 (49)1小麦病害 2 1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1 症状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1.1)。

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 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病健株比较情况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1.2 病原病原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

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 3 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

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1、小麦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危害特征•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危害症状危害特征•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

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穗部均匀喷雾。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d。
江苏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 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 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施药后 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病 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 限制使用多菌灵。
药剂防治 ✓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
可选用药剂: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hm2 ✓ 5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 ✓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 40%多菌灵悬浮剂1500g/hm2 ✓ 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
颖片内侧壁侵入。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
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
成熟的小麦。 传播:风雨传播
侵染循环
发生条件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 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 病。 ✓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一、发生概况 ➢ 二、症状识别 ➢ 三、发生规律 ➢ 四、防治方法
一、发生概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染病麦粒中含 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危害 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危害也重。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且重发区域北扩、秆腐和穗腐 并重、严重减产与毒素超标并存。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演示PPT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演示PPT
•8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9
▪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 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 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 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 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 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 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 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 或全穗枯死。
•12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 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 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