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练习卷答案
中职语文《宋词二首》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一宋词二首练习与思考一、理解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乱石穿.空早生华.发还酹.江月更那堪.此去经.年参考答案:乱石穿.空:插人。
早生华.发:通“花”,花白的。
还酹.江月:洒酒祭奠。
更那堪.:忍受。
此去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请你结合诗词内容具体说说写了哪些景物,想到了哪些人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乱有穿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缅坏了一代名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建功立业的历史;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以及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奇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有自己功业未建年老无为的感慨。
三、《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运用哪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来描绘清秋离别的画面?体会一下此景此情是如何有机交融,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
参考答案: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描绘萧瑟凄冷的秋天送别的场面。
这些景物描写,“景语即情语”,字字写景面字字含情,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极具感染力。
四、这两首词的风格截然不同。
试说说这种不同的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题材有庄媚之别。
《念奴娇》则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
是作者苏轼被谪黄州时的一首怀古之作。
柳水《雨霖铃》是为歌妓乐伶撰写的曲子词。
表现了作者在京城失意行将南下时和恋人作别的留恋难舍之情。
在取材上没有脱出“媚态”,写的是男女离情和离怀别绪。
2.格调有高低之别。
《雨霖铃》把离别之情点染得一波三折、低回婉转;而在《念奴娇》里,作者用高亢宏阔的调子表达了激越豪迈的气魄。
3.手法有曲直之别。
在取景上,苏词从大处落笔,选取大江、故垒、惊涛、乱石等显景,注重气势的刻画;而柳词则从小处着眼,选取寒蝉、长亭、烟波、暮霭等幽景,重视气氛的渲染。
用笔上,苏轼粗笔勾勒,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景,不够细腻,但气势已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二句写周瑜不求其全,不拘其细,而其人已风姿卓然、英气逼人;柳词则用工笔细描,典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酒醒在杨柳岸边已叫人肝肠寸断,“风”、“月”前各着一“晓”、“残”字,更是凄清冷落之感倍增。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5苏轼词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基础运用层]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雪:比喻浪花C.一蓑烟雨..任平生烟雨:沙湖道中雨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C[C项,这里指由眼前的风雨上升到人生中的风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夜.缒而出C[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⑤却容不了当权派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A[要根据句间关系和句子的主语来确定句子顺序。
]4.下列各项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B项为借代,其余为比喻。
]5.下列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

《苏轼词两首》第一部分课内知识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故垒(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怀瑾握瑜(yú)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uān)C.间隔(jiàn) 蓑衣(suō)应和(hè)狼狈为奸(bèi)D.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不久,过一会儿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任:担负(任凭)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D.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A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
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
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4.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遥想/杳渺B.樯橹/蔷薇吟啸/萧瑟华发/白桦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波涛/韬略D.蓑衣/绳索竹杖/依仗酹酒/醴酪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柳永和苏轼词两首(已整理) -题目和答案

柳永词两首检测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8题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ēn) 豪奢.(s hē) 暮蔼.(ǎi) 钓叟.莲娃(sǒu)B.天堑.(qiàn) 吟.赏(yín) 都.会(dū) 重湖叠巘 (xiàn)C.珠玑.(jī) 罗绮.(qǐ) 嬉.笑(xī) 因咽.废食(yē)D.千骑.(jì) 羌.管(qiānɡ) 骤.雨(zhòu) 良辰.好景(chén)2.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C.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借代。
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乃千古写景丽句。
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此先点后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极言百姓生活富足,不分昼夜,歌舞升平。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骤雨刚歇,秋蝉长鸣、长亭晚照、悲凉、凄清。
这是典型的哀景写哀情手法。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在整首词中属虚写,因为这是想象。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习题1附答案(人教版)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1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时题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句和第()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代的(),诗人以()字贯穿全诗,诗中()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
参考答案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从实际出发看待问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坚持,相信经过努力就会出现新的契机,有新的转变。
2、庐山西林寺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正面侧面3、题写,书写。
4、怀疑,似5、三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宋陆游游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2一、组词。
莫( ) 腊( ) 疑( ) 浑( ) 漠( ) 蜡( ) 凝( ) 晖( ) 二、补充成语。
( )精会神自相( )盾舍( )为人 ( )盆大雨守( )待( ) 波( )壮阔三、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香蕉梨哈密瓜 ( )2、赤橙黄绿青蓝 ( )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时间作词的情形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⑵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情感: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3~15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1]苏轼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2]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3]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释:[1]这两首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
[2]弋(yi)人:猎鸟人。
[3]苕霄(tiáo 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此画抓住了野雁欲飞未飞的瞬间,从静止中画出动来,再现出野雁的精神状态。
B.第一首“北风”以下四句,描写了苕害冬日黄昏的风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也衬托了野雁的形象。
C.第二首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徐行”“俯仰"写野雁的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野雁的神情。
D.第二首五、六句,诗人吐露了仕途遭受打击后的不平心绪,同时寄寓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磊落情怀。
14.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下列诗句没有体现画面外意趣的一项是(3分)()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B.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C.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
( 徐渭《题风鸢图》)D.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15.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 分)13. (3分) B 14. (3分) B15. (6分)第一首赞叹画之高绝以及描写画的背景,第二首写野雁闲洁的品质,以及求画雁的本意,评分细则:赞叹画之高绝1分,描绘画的背景1分,任意一处联系了诗句1分;野雁闲洁的品质1分,求画雁的本意(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不同流合污的追求等) 1分,任意一处联系了诗句1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高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高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
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
11.《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答案:10.B11.(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
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2 宋词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22 宋词二首同步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浪淘.尽()故垒.()羽扇纶.巾()还酹.江月()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淘:(2)雄姿英发..英发:(3)羽扇纶巾..纶巾:(4)故国..神游故国:(5)早生华发..华发: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二、阅读能力训练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后面的问题。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景,用了“穿”、“拍”、“卷”这几个动词,非常形象生动,请说说理由。
(1)穿:(2)拍:(3)卷:2. 下列选项中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 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 虚实结合。
不仅写出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化具体为抽象,从对自然伟力的赞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 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3. 作者在词中是如何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的?(用原文回答)4. 下列选项中对“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这种儒将装束显示出周瑜神情的从容娴雅。
B.“强虏”指强大的敌人,“强虏灰飞烟灭”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水军大败的情况。
C.“谈笑间”说的是曹操的水军不堪一击,因而使周瑜在谈笑之间就轻松取胜了。
D. 此句隐含作者对英雄业绩的艳羡,以及因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人教版必修四2单元《柳永词二首》《苏轼词两首》同步基础训练(包含答案)

《柳永词二首》《苏轼词两首》同步基础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差(cēn)堤.沙(dī)天堑.(zàn)珠玑.(jī)B.罗绮.(qǐ)豪奢.(shē)叠巘.(yǎn)羌.管(qiāng)C.钓叟.(sǒu)千骑.(jì)骤.雨(zhòu)都.会(doū)D.凝噎.(yē)暮霭.(ǎi)那堪.(kān)寒蜩.(chóu)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故垒料陗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B.吟萧萧瑟何仿也无风雨也无晴C.赤壁芒鞋纶巾一樽还酌江月D.公瑾狼狈雄姿樯橹灰飞烟灭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C.同行皆狼狈..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美好优越B.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C.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D.便纵有千种风情..风情:风流情怀5.对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C.今宵/酒醒/何处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下列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标题。
B.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D.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7.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第22课《宋词二首》(练习)【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

第22课宋词二首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一尊还酹.江月()竟无语凝噎.()暮霭.()樯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乱石穿空穿:(2)早生华发华:(3)檣橹灰飞烟灭樯橹:(4)一尊还酹江月酹:(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堪:(6)此去经年经年:3.给下面空白处填上课文中的诗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
(2),,卷起千堆雪。
(3)遥想公瑾当年,,。
(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5)今宵酒醒何处?,。
4.文学常识填空。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苏轼,字,号,我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华横溢,堪称诗词文书全才。
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2)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柳永。
他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词风。
5.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如“念奴娇”“雨霖铃”之类便是。
()B.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多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C.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
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
()D.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B.“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水调歌头苏轼练习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水调歌头》苏轼【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二、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故垒(lěi)还酹(lèi)樯橹(qiánɡ)B.萧瑟(sè) 料峭(qiào)蓑衣(suō)C.纶巾(lún) 狼狈(bèi)沧桑(cānɡ)D.绚丽(xuàn) 珠玑(jī) 公瑾(jǐn)2.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樯橹灰飞烟灭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通“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3.下列各项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A.若属皆且为所虏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念奴姣故垒西边B.遥想浪涛尽小乔初嫁C.萧瑟人道是乱石川空D.周郎任平生山头斜照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B.一蓑烟雨任平生C.一时多少豪杰D.惊涛拍岸二、语言表达7.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
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8.请从陶渊明、苏轼、鲁迅、巴金中任选两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②与画线语句构成排比。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找到真谛。
瞿秋白,一个文弱的书生,放下了成名成家的荣耀,拾起了革命的重担,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渡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跟踪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文本落实]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念怒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该词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滔滔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和悠远的时空背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由现实进入神游的境界,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息了。
玩味这言近旨远的句子,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D.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有人评论它“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堪称“千古绝唱”。
解析:B项,“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有误,因为前面几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毫不平庸萎靡。
答案: B2.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事迹及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诗词阅读及答案】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阅读答案及解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阅读答案及解析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苏轼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痰痰跑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闷,孤灯何事牛栓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1.这首诗的首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恳请详细分析。
(5分后)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首联及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工整例如碎米通常飞舞地上,河水凝固成冰,仿佛有人哭泣般冷涩流动阻塞,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绘了大雪纷飞、天气炎热、冰天雪地的景象。
(修辞学2分后,译者诗句2分后,归纳1分后,共5分后)2.【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孤苦无依和敬佩喜悦之情。
天气寒冷,诗人靠近朋友,飘泊无依,魏人黄师就是在深夜送去豆腐酒,使寂寞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
抒发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救的敬佩、喜悦之情。
(总写下思想感情2分后,分析4分后,共6分后)全诗: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痰痰跑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闷,孤灯何事牛栓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关右土豆腐徐似酒,扬州云液却例如豆腐。
欲?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
对雪苦不堪言而令饱暖,外木船应当已厌歌怒。
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
苏轼《雨晴二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雨晴二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二首(其一)①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②木芍药:牡丹花。
③殿:在最后。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通过“浮萍”“蛙声”“梅子”等意象来写季节变换,景如画,景有情。
B.首联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C.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D.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但从“拄杖”“挑菜”“不见人”可看出实则孤寂落寞。
17.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三)古代诗歌阅读(3+5=8分)16.C“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不准确,应该是作者通过海棠生命短暂,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故选C。
17.①拟人。
“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感伤。
②对比。
通过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善解人意的木芍药的喜爱和赞美。
③借物抒情。
借对木芍药的赞扬,表达自己虽被贬谪,孤寂感伤,依然要坚守自我的心志。
赏析:“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殷勤”“独自殿”将“木芍药”人性化,同时殷勤的芍药花,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由此可见,借物抒情,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内心充满了“迟暮”之感。
结合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分析,表达自己虽被贬谪,依然要坚守自我的心志。
古诗词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苏轼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②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③。
【注】①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冬到杭州任通判,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
岁云徂,谓年岁辞去。
徂,往。
②青春:春季。
③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
《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离开朝廷南来已三年,恐怕自己终身奔走于宦途而不能践偿其政治抱负。
B.因桃符一年一换,诗人自比“桃符”,寄托了自己在新的一年仕途晋升的愿望。
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来反衬出自己的衰病老迈。
D.本诗抒发了除夜感慨,“桃符”“烟花”“屠苏”等意象照应节令,节日氛围浓厚。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寄托了自己在新的一年仕途晋升的愿望”曲解文意。
由“退归”可知,本句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含有退隐之意。
故选B。
15.末句“不辞最后饮屠苏”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饮屠苏酒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最后饮”,表明了他年事已高。
②诗人“辞”掉的是富贵荣华,表明他不再以仕途不畅为意。
③“不辞最后饮”又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表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蕴的能力。
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
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最后饮”,表明了他年事已高。
“烟花”二句,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反衬自己的衰病老迈。
“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诗人“辞”掉的是富贵荣华,表明他不再以仕途不畅为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词语解释
1、聊:姑且
2、擎:举着。
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3、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4、尚:更
5、霜:白
6、会:会当,将要
7、天狼:这里隐指西夏8、黄:黄犬
9、苍:苍鹰
二、主旨:
作者在密州作地方长官出猎的历史典故委婉的抒发了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为国效力边疆,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文学常识
宋朝苏轼
四、内容理解
1、(苏轼)作者自己孙权用来指作者自己
2、出城打猎渴望报效国家
3、西夏
4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
5、“魏尚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6、“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