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
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引言:手提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
然而,手提箱不仅仅是用来携带物品的工具,它也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载体。
本教学设计将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素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手提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2.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手提箱的设计和功能;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描述手提箱故事和回忆的短文;4.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小组项目,呈现一份关于手提箱的展示。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展示一张父亲的手提箱的图片,并提问:“手提箱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是否有一些关于手提箱的故事和回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2. 探究(15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分别观察并记录所带来的手提箱的特点、设计和功能。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集体讨论,例如:“手提箱的外形和尺寸有何特点?”“手提箱有哪些功能和设计上的考虑?”引导学生思考手提箱的背后设计理念和目的。
3. 分析(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手提箱进行深入研究。
鼓励他们挑战自己,通过分析手提箱的结构、材料和细节等,探究其设计原理和制造过程。
每个小组应撰写一份手提箱设计分析报告,并准备展示。
4. 写作(30分钟)让学生个别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手提箱上的故事和回忆的短文。
鼓励他们借助家长或亲人的协助,了解手提箱的历史和发展,并将个人经历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撰写一篇有深度和感情的作文。
5. 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手提箱设计分析报告,并分享其中的收获和感悟。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使用图片、图表和文字来说明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鼓励同学们之间提出问题,互相学习和交流。
6. 总结(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总结和分享今天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手提箱教学设计中的收获和成长,展示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教案:《父亲的手提箱》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和理解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通过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文章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及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b.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a.学生阅读故事《父亲的手提箱》。
b.学生个人进行本文读后问题的解答。
3.合作探究:(3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展示给全班。
-请描述故事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描述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人?-故事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动情?-故事中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问。
4.情感品味:(15分钟)a.学生针对故事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和亲情进行思考,并选择一个片段进行分享。
b.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互相提问和回答。
5.延伸拓展:(15分钟)a.学生边欣赏家庭情感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边绘制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的图画。
b.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或一幅进行解读,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6.反思总结:(10分钟)a.进行教师总结讲解,强调整个故事和课堂活动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b.学生个人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父亲的手提箱》文章2.教学PPT3.家庭情感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对文章中展现的父亲和孩子的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细节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情感品味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父亲的手提箱》这篇文章,了解作者与其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 教育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与其父亲之间的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细节描写的手法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父亲的手提箱》的打印稿,每人一份。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关键词。
3. 准备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受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感情。
3. 问题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如:“文章‘父亲的手提箱’有什么寓意?”“作者是如何表现父亲的形象的?”4.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手提箱的样式、颜色、气味等来表现父亲的?”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题,强调亲情的珍贵,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2. 请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手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如《背影》、《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手提箱的历史与文化
阐述手提箱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 联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 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课教
学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活动
设计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如手工制 作父亲节贺卡、编写感恩父亲的小 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 长。
特点
手提箱通常具有精美的外观和实用的功 能,可以装载各种物品,方便携带和运 输,是人们出行和商务活动的必备品之 一。
文化内涵解读与拓展
文化内涵解读
手提箱作为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家族观念、 传承精神、工匠精神等。通过对这些内涵的解读,可以深入了 解父亲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文化拓展
除了手提箱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外,还可以将其与相关的文 化元素进行联系和拓展,如文学、艺术、历史等。这些元素与 手提箱的结合,可以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有助于提 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情感传递:跨越时空的共鸣
情感的共鸣
通过父亲的手提箱,子女可以感 受到父亲的情感和经历,产生情
感的共鸣和理解。
跨越时空的沟通
尽管父亲可能已经离世或远在他 乡,但手提箱却可以成为跨越时 空的沟通工具,让子女与父亲进
行心灵的对话。
情感的延续
父亲的手提箱不仅是对父亲的怀 念和追忆,更是对亲情的珍视和 延续,让子女在感受到父爱的同 时,也将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
亲情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
1 2
传承的意义 父亲的手提箱往往承载着家族历史和记忆,通过 传承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延续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父亲的手提箱
四《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
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
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1. 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复合词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复合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描述和交流。
2. 教具准备:父亲的手提箱的图片、复合词卡片、单词卡片。
3. 教学步骤:
(1)导入:出示父亲的手提箱的图片,引出话题“父亲的手提箱”。
问学生对手提箱有什么了解?
(2)呈现:出示单词卡片“手提箱”,教学发音和拼写。
然后出示复合词卡片“父亲”,教学发音和拼写。
(3)解释:解释“手提箱”和“父亲”两个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单词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4)学习:出示复合词卡片“父亲的手提箱”,教学发音和拼写。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
(5)操练:出示其他的复合词卡片,如“妈妈的车”、“学校的图书馆”等,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卡片进行操练,以巩固复合词的使用。
(6)活动: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准备几个复合词的卡片,
两个学生一组,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使用复合词进行交流。
(7)拓展:通过讲解“爷爷的花园”、“奶奶的厨房”等复合词,让学生学会运用复合词进行描述,丰富词汇量。
(8)总结:总结复合词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巩固学生对复合
词的理解。
4.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复合词的构成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复合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描述和交流。
通过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图片、卡片和情境操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后,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教案标题:父亲的手提箱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故事《父亲的手提箱》,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家庭关系和情感。
3. 运用故事中的元素,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作文。
教学准备:1. 《父亲的手提箱》的故事书或故事的复印件。
2.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为什么?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阅读和理解:1. 分发故事《父亲的手提箱》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故事。
2.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标记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或有趣的部分。
3. 阅读完毕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包括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分析家庭关系: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中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讨论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和沟通方式。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和情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元素为参考,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作文。
2. 学生可以选择描述一个特殊的时刻、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或家庭的价值观等等。
3.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总结: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鼓励他们互相倾听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关于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与家人一起分享他们的作文,并进行家庭讨论。
2.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文制作成小册子,与同学们交流并展示。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作文,包括他们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家庭故事,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地点,了解更多关于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的历史背景。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父亲的手提箱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爱。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手提箱,引导学生观察手提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父亲的印象,导入课文《父亲的手提箱》。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巩固字词学习。
三、合作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2. 引导学生关注家人,珍惜亲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切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爱。
2. 学生通过课文找出父亲关爱作者的具体事例,进行交流分享。
三、小组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作者为何会对父亲的手提箱产生深刻的感情。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2.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人,关爱亲人。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体会家人的爱。
2. 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人的作文,培养写作能力。
七、板书设计父亲的手提箱关爱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珍惜亲情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爱。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学习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学习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过程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第一部分(3~7段):父亲交给我手提箱。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
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
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第一篇:《父亲的手提箱》教案《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
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
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2
《语文》教案(第一单)--第三课执教者:卢芳奋授课时间2012年秋季一年级语文第5、6课时授课地点各班级教室授课类型新授授课班级一年级各班授课课题父亲的手提箱(节选)教学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以课文写作线索梳理全文的方法,体会认识父爱,感恩报答父爱。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辅助手段教时安排(2)课时课次讲授课题课次实操重点1节梳理全文节2节品味探究课文主题节节节参考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内容方法、手段课堂调控导入: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总站着一位伟大的父亲,父爱如山,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父亲一直在默默的关怀注视着我们,这种爱也许是无声的,但肯定是最真挚最伟大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三课,再一次去感受父爱的伟大。
一、简介作者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
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
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着称。
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
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二、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父亲的手提箱》。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常常带着一个神秘的手提箱外出,引发作者的好奇与想象。
长大后,作者偶然发现了手提箱的秘密,从而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与朗读;难点:理解父亲手提箱的秘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父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以一个孩子对父亲手提箱的好奇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手提箱的秘密。
4. 朗读感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父爱。
5. 课堂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关于父爱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父亲的手提箱神秘好奇想象深沉理解珍惜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父亲的手提箱,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父爱的理解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父爱的故事,举办一个“父爱如山”的主题班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父亲的手提箱》。
这是篇关于父爱的文章,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常常带着一个神秘的手提箱外出,引发作者的好奇与想象。
长大后,作者偶然发现了手提箱的秘密,从而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
父亲手提箱教案4篇
父亲手提箱教案4篇Father's suitcase lesson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父亲手提箱教案4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父亲手提箱教案2、篇章2:父亲手提箱教案3、篇章3:父亲手提箱教案4、篇章4:父亲手提箱教案篇章1:父亲手提箱教案一、教学目标1、紧扣本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
2、分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简析本文特色,归纳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语句,赏析重点段落,理清全文脉络。
2、围绕课文线索,体味情感变化,感受父亲形象。
三、教学难点围绕课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体味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牵引、探究法五、教学工具图片、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介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奥尔罕·帕慕克是20xx年诺贝文学奖得主。
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
主要作品有《雪》、《伊斯坦布尔》、《我的名字叫红》、《黑书》《杰夫代特先生和他的儿子们》。
本文是20xx年12月7日在xxx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的节选。
(三)、破题设疑通过预习及宣读提示,我们知道手提箱是本文的线索,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但肯定不是为写手提箱而写手提箱。
因为xxx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一定谈到与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父亲的手提箱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父亲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父亲关爱儿子的感情,学会关爱家人。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手提箱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手提箱里的秘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父亲”、“手提箱”等。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关爱儿子的感情。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父亲会给儿子一个手提箱?手提箱里有什么秘密?4. 小结本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父亲的手提箱里的秘密。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如父亲为儿子准备的礼物、父亲的叮嘱等。
(2)学生讨论:父亲关爱儿子的表现有哪些?(3)小组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总结父亲的品质。
3.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体会亲情的美好。
4. 小结本节课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父亲的关爱,学会了关爱家人。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关爱家人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手提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手提箱的意义。
3. 课文学习: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词语。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父亲的手提箱作为家庭历史见证物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家庭历史的兴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家庭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父亲的手提箱的背景和意义。
2.家庭历史的挖掘和整理。
3.父亲的手提箱的象征意义。
4.家庭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父亲的手提箱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历史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实践法:布置学生采访家庭成员,挖掘和整理家庭历史,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父亲的手提箱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讲解家庭历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家庭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3.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4.实践:布置学生采访家庭成员,挖掘和整理家庭历史,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总结:总结父亲的手提箱的象征意义,强调家庭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父亲的手提箱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家庭历史的挖掘和整理的能力。
3.学生对家庭传统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
4.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文献资料:关于父亲的手提箱的背景和意义的文献资料。
2.图片资料:父亲的手提箱的图片资料。
3.影视资料:与父亲的手提箱相关的影视资料。
4.家庭成员的口述资料。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引导他们关注家庭历史和传统。
2.在实践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家庭传统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
4.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注重多样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法:布置学生采访家庭成员,挖掘和整理家庭历史,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初始心理状态
分析人物在故事开始时的 心理状态,如期望、恐惧 、矛盾等。
心理变化轨迹
追踪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 中的心理变化轨迹,分析 其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内心矛盾揭示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 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等 。
情感共鸣点挖掘
情感共鸣点概述
概括故事中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 点,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生的影响。
03
当代人面临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冲突
以父亲手提箱为引子,思考当代人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问
题。
跨文化交流启示
1 2 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提箱寓意
对比不同文化中手提箱的寓意与象征意义,促进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沟通障碍
通过父亲手提箱的故事,分析跨文化交流中可能 出现的误解与沟通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
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
时代背景
课文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变 革和机遇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的变迁给作者带来 了深刻的影响,也让他更加珍视亲情和人生的意义。
文学流派
作者的创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他注重描绘现实生活, 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具有 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对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以家族传承为主题,通过讲述家 族历史和传统,强调了家族在个
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创意写作或改编尝试
创作一篇以“父亲的手提箱”为题目 的短篇小说,注重描写父亲手提箱的 外观、内涵以及它在父子关系中所扮 演的角色。
以“我的传家宝”为题,写一篇散文 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家族传承的理解 和感悟。
改编本文为剧本形式,通过对话和舞 台提示,再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 交流。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父亲的手提箱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父亲的手提箱》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父亲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的思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父亲的手提箱》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的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的手提箱》这篇文章的打印稿和电子稿。
2. 准备一些关于家庭亲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家庭亲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父亲的手提箱》。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阅读《父亲的手提箱》这篇文章,教师在旁边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情感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鼓励学生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可以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
4. 深入探讨(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例如:亲情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家庭亲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以及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思考。
三、课后作业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以及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对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敬爱之情的表达情况,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 (一)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父亲的手提箱》的主要内容和构思。
2.感受父爱的深沉、厚重和伟大。
3.掌握描绘人和事物的描写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家、爱生活、懂情感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1.阅读《父亲的手提箱》,理解父子之间的感情探索。
2.反复品读父亲手提箱的意义,学习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表达父亲与儿子中充满感情的行为。
2.如何运用描写方法,达到准确的表达和感染力。
四、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背景。
2.阅读《父亲的手提箱》(1)全班课堂阅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全文表达的情感。
(2)小组分析,老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分析全文的主旨、情感和作者的描写方法,并在小组讨论中完成问题的研究及答案的撰写。
3.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1)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感受。
(2)教师辅导,为提高学生表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描写方法描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
4.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要对学生提出详细、有利的指导,将学习环节紧密且合理的相连,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渐明白故事含义,理解其诗意。
五、教学过程:1.开篇导入,讲述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本人。
2.课堂阅读,引导学生读懂全文的情感。
3.小组分析,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析全文。
4.小组讨论,引导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老师也可以给出适当的指导。
5.表达技巧教学,教师通过范文,为学生指导表达中的技巧。
6.课堂小结,把全文的重要内容、情感和主题进行总结。
七、教学策略:1.导读方法,采用简洁明了、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
2.最前沿的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思路,在课堂中探索自己的思想和产生新型的想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讨论,掌握和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和进一步的思考。
八、教学效果评价1.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
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父亲的手提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
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
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
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
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问题 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
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紧扣本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
2、分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简析本文特色,归纳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赏析重点段落,理清全文脉络。
2、围绕课文线索,体味情感变化,感受父亲形象。
三、教学难点
围绕课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体味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牵引、探究法
五、教学工具
图片、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
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
主要作品有《雪》、《伊斯坦布尔》、《我的名字叫红》、《黑书》《杰夫代特先生和他的儿子们》。
本文是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的节选。
(三)、破题设疑
通过预习及宣读提示,我们知道手提箱是本文的线索,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但肯定不是为写手提箱而写手提箱。
因为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的受奖演说一定谈到与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
他们又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带着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这只手提箱吧。
(四)、课文赏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1—7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父亲的手提箱是什么样的?
父亲为什么给我手提箱?
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
2、齐读8—10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是什么想法促使我第一次打开了父亲的手提箱?
打开父亲手提箱,儿子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感触?
3、自由读10—11自然段,感受生活中真实的父亲。
前文提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并不是我的父亲”,生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自信、坦然、快乐,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不断鼓励我从事文学创作。
4、齐读12—1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5、课外延伸,体味情感
延伸材料:
朗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语句。
观看莫言《讲故事的人》的视频。
(五)、解疑归题
见课件
(六)、学习小结
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这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表面上写手提箱,实则写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在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同时,又阐明了自己写作体验及文学主张。
十分契合发言场合。
这又是大师的匠心独运。
八、课外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九、板书设计
1、黑板板书:无
2、电子板书: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