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合集下载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操作简便
皮下注射操作相对简便,易于掌握,对血管条件不佳或不宜进行静脉注 射的患者尤为适用。
03
减少副作用
皮下注射能够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适用人群
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的高危人群。
不宜进行静脉注射的患者
注射过程中的护理
核对患者身份和药物信息
确保注射对象正确,防止医疗差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选择腹部或上臂皮下组织,避开皮肤破 损、炎症、硬结等部位。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避免损 伤血管和其他组织。
注射后的护理
观察反应
操作考核
观察学员实际操作过程,评估其注射 技能、安全意识等。
案例分析
要求学员分析注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综合评价
结合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案例分析 结果,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价。
05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案例 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长期 抗凝治疗,经过皮下注射抗凝剂 ,血栓逐渐溶解,未出现出血等 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经验总结与建议
经验总结
在抗凝剂皮下注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护理规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和增加出血风 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建议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技能和安全意识。在注射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 况,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同时使用。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治疗效果。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1.注射前准备抗凝剂注射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身份信息、药物剂量、注射部位等,确保注射无误。

同时,要检查药物是否过期或变质,确保药物质量安全可靠。

在注射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注射部位选择皮下注射部位应选用腹部、臀部、大腿前侧等较为肌肉丰满的部位。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应选择腹部或臀部,避免选择大腿前侧等肌肉较少的部位。

注射部位应清洁干燥,避免注射到有瘀血、皮下结节等异常部位。

3.注射技巧在注射时,应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组织中,注射速度应缓慢、均匀,避免快速注射造成局部疼痛或皮下出血。

注射完毕后,应将注射器缓慢拔出,用干净棉球或消毒纱布轻压注射部位,避免药液外渗。

4.注意事项注射后应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注射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避免注射部位擦伤、碰撞等,避免剧烈运动等。

同时,应告知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重要事项,以保证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和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保证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共识的要求进行操作,注重细节,确保注射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实现抗凝治疗的最佳效果。

推荐意见1:对于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是单次注射还是长期注射,最好选择腹壁作为抗凝剂注射部位。

腹壁注射部位的范围是从左右肋缘下方1厘米到耻骨联合上方1厘米,左右至脐周10厘米,避开脐周2厘米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的注射部位选择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臀部或大腿是更适合的部位;对于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小时)的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需要先通过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的厚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才能进行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肢体放松,以便于皮下注射操作。

5.3注射技术5.3.1皮肤消毒推荐意见:采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皮肤,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以减少皮肤感染风险。

5.3.2注射角度和深度推荐意见1: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一般为45度或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推荐意见2:对于肥胖患者,应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为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5.3.3注射速度和压力推荐意见:注射速度应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注射时不宜用力过猛或过轻,以免影响注射效果和患者感受。

5.3.4注射后处理推荐意见:注射后应用消毒纱布轻压注射部位,避免出血和局部血肿,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不良反应。

6、不良反应处理6.1局部不良反应推荐意见1: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肿、硬结、出血等,应及时观察处理,如局部红肿明显,可采用热敷或冷敷缓解症状。

推荐意见2:如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2全身不良反应推荐意见:如出现过敏反应、出血等全身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必要时停药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护理安全提示7.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不规范操作。

7.2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和护理质量。

7.3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和处理,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和患者安全。

7.4患者应按照医嘱规范用药,遵守医嘱要求和护理人员指导,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推荐意见12: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7.2局部感染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3: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局部处理。

7.3过敏反应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4: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 抗凝剂皮下注射概述 • 抗凝剂皮下注射前的准备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要点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培训与考核
01
抗凝剂皮下注射概述
抗凝剂的作用与重要性
抗凝剂的作用
抗凝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 性疾病,通过抑制凝血系统发挥作用 。
抗凝剂的重要性
注射后的处理
拔针
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无菌棉 签轻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出血和淤血。
VS
观察与记录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淤血、硬结等情 况,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处理。同时注 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 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
04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要点
注射后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淤血、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在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 下,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降 低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皮下注射的原理与适用范围
皮下注射的原理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脂肪组织 ,通过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范围
皮下注射适用于多种药物的给药,包 括抗凝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注意事项
以45度角进针,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容易刺入肌肉层,过小容易刺入血管 。
注射深度
根据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和注射器规格确定注射深度,一般为皮下脂肪厚度的三 分之二左右。
注射剂量的控制
剂量计算
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等计算所需注射剂量。
注射速度
控制注射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以免影响药效或造成皮下出血。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前的准备
注射环境的准备

001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001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①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 ②存在VTE中、高危风险 的卧床患者; ③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 施无效患者。
①DVT伴有PTE; ②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 ③中央型和混合型DVT; ④癌症相关血栓形成; ⑤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 ⑥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 ⑦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⑧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注射部位
推荐意见: ■ 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如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 或大腿; ■ 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 射时,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 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 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 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注射前是否排气
■ 抗凝剂注射前排气易致针尖药液残留,由于其特有的药 理作用,有诱发并加重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可能。
■ 目前,临床上常用抗凝剂多为预灌式注射剂型,针筒内 预留0.1 mL空气,可在注射完毕刚好填充于注射器乳头和 针梗内,使得针筒和针梗内无药液残留,既保证剂量准确, 又避免针尖上附着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减少局部瘀斑、 硬结发生。
相对禁忌证: ①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伴 或不伴意识障碍; 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③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④同时应用乙酰水杨酸、非甾 体类消炎镇痛药、右旋糖酐、 噻氯匹啶、皮质类固醇治疗时, 有增加出血危险。
抗凝治疗潜在风险
①血液系统异常,如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 ②免疫系统异常,如过敏/类过敏反应; ③消化系统异常,如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④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如注射部位皮肤血管炎、皮肤坏死、炎性结节、紫癜或 红斑、水肿或荨麻疹、疼痛等; ⑤肌肉骨骼系统异常,如骨质疏松(见于>3个月长期治疗)。 其它罕见不良反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逆性高钾血症等。 其中,不同部位出血、注射部位荨麻疹、水肿及疼痛较为常见。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循证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循证实践
❖ (4) 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患者第一次注射抗凝剂时,主管护士必须给予患者宣教 卡,对使用抗凝剂的原因、重要性、注射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宣教并反问,确保患者知晓抗凝 剂皮下注射相关内容并能配合执行;每次注射前护士必须使用腹部定位卡,帮助找到合适的 注射点。避免在同个点注射或间隔小于2cm,减少瘀斑和皮下出血的发生。 同时把抗凝剂 皮下注射的操作标准和用药规范列为全院性制度,作为各专科必须掌握的知识和业务考核的 重点之一。
讨论:1.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能提高 患者的护理质量
方法:4.整合实践
❖ (5)培训护士: 通过对护士进行培训,解读用药规范与患者宣教卡、观看并演示操作标准 ,由各护理单元的带教护士进行操作考核。保证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100%合格(90分以 上)。
方法:5.效果评价
❖ (1)患者基本资料: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培训前抗凝剂皮下注射组 收集119例病例,男 70例,女49例;年龄(61.1±16.8)岁; 培训后抗凝剂皮下注射组收集104例病例,男60 例,女44例;年龄(61.2±14.2)岁。培训前后接受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1、采用Johns Hopkins医院循证实践项目管理工具中的科研证据评价表和EB P非科研证据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
❖ 2、将循证小组成员分成2个中文文献组,每组负责26篇文献;2个英文文献组,每组负 责 6~7篇文献。每组2~3人,每人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各自完成文献质量评价 和证据级别评定后 在小组内再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或疑问则交至循证小组讨论协商判定 。
方法:4.整合实践
❖ (3)制作患者宣教卡:提醒患者关注到下列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牙龈出血、大小便出血 、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 瘀斑、疼痛;局部或全身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 发冷、 头晕、胸闷等。嘱患者如果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 结、瘀斑。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 按揉,以免 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皮带、裤带不能扎得过紧。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
A
VTE 治疗:
①DVT 伴有 PTE; ②急性周围型DVT 伴有血栓延伸; ③中央型和混合型 DVT; ④癌症相关血栓形成; ⑤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 ⑥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 ⑦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⑧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14
4.2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肝素或其衍生物过敏;
于药物吸收,同时可防止针头刺入肌层引起疼痛和出血; ③ 易于把握进针深度,缩短进针行程,减少对腹壁皮下组织损伤; ④ 易于固定针头位置,防止针头移位; ⑤ 组织内外穿刺点在同一垂直线上,按压皮肤表面穿刺点的同时能够对深部组织穿
刺路径起到压迫作用
A
28
6.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
推荐意见 8:注射前不抽回血。
推荐意见 2: 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 ① 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 ② 对妊娠晚期(妊娠 28 周至临产前 48 h)
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 B 超测定腹部 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下 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长度后,予以左右 腹部轮换注射。
A
前上侧腹部 中上侧腹部 中下侧腹部 前下侧腹部
A
24
6.3 注射部位轮换
推荐意见 5: 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2 次注射点间距 2 cm 以上,
可以明显降低注射局部药液浓度过高引A 起的出血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适症状
25
6.4 注射前是否排气
推荐意见 6: 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A
35
08
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

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

XXXX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2、注射工具选择3、适应症和禁忌症3.1 适应证3.2 禁忌证4、知情同意5、操作流程和步骤5.1 注射部位5.2 注射体位5.3 注射部位轮换5.4 注射前是否排气5.5 注射角度5.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5.7 注射速度与拔针5.8 注射后是否按压5.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6、整合实践6.1 身份识别6.2 操作前评估6.3 操作前准备6.4 注射流程6.5 健康宣教6.6 注意事项7、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策略7.1 皮下出血7.2 疼痛7.3 渗(漏)液7.4 过敏反应7.5 弯针/断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抗凝治疗是VTE防治基础。

目前临床上可供皮下注射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类、磺达肝癸钠。

低分子肝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是间接Xa因子抑制剂。

临床实践中,抗凝剂皮下注射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同时伴有局部疼痛,降低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但在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等细节上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

因此制订本规范,以实现我院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和标准化。

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临床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剂型、名称、制剂性状和规格等,见表1。

2、注射工具选择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预灌式注射器由玻璃针管(中性玻璃)、活塞(橡胶)、针帽(橡胶)、推杆和/或注射针组成,其优势在于有完好密封的包装系统、高精度微量灌装,剂量准确,应用方便。

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

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

XXXX医院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2021版)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2、注射工具选择3、适应症和禁忌症3.1 适应证3.2 禁忌证4、知情同意5、操作流程和步骤5.1 注射部位5.2 注射体位5.3 注射部位轮换5.4 注射前是否排气5.5 注射角度5.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5.7 注射速度与拔针5.8 注射后是否按压5.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6、整合实践6.1 身份识别6.2 操作前评估6.3 操作前准备6.4 注射流程6.5 健康宣教6.6 注意事项7、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策略7.1 皮下出血7.2 疼痛7.3 渗(漏)液7.4 过敏反应7.5 弯针/断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抗凝治疗是VTE防治基础。

目前临床上可供皮下注射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类、磺达肝癸钠。

低分子肝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是间接Xa因子抑制剂。

临床实践中,抗凝剂皮下注射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同时伴有局部疼痛,降低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但在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等细节上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

因此制订本规范,以实现我院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和标准化。

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临床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剂型、名称、制剂性状和规格等,见表1。

2、注射工具选择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预灌式注射器由玻璃针管(中性玻璃)、活塞(橡胶)、针帽(橡胶)、推杆和/或注射针组成,其优势在于有完好密封的包装系统、高精度微量灌装,剂量准确,应用方便。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VTE防治基础。

本共识基于护理循证实践,从护理人员临床专业经验和患者感受及愿望出发,建立了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旨在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从而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

1、该领域护理专家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

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2注射工具选择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3适应证VTE预防: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存在VTE中、高危风险的卧床患者;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施无效患者。

VTE治疗:DVT伴有PTE;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中央型和混合型DV;癌症相关血栓形成;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其它治疗领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由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等疾病的抗凝治疗。

4知情同意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5操作流程和步骤5.1注射部位推荐意见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

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 cm,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左右至脐周10 cm,避开脐周2 cm 以内。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
④同时应用乙酰水杨酸、非甾体类消 炎镇痛药、右旋糖酐、噻氯匹啶、皮 质类固醇治疗时,有增加出血危险。
15
05
知情同意
医疗运用
16
05 知情同意
向患方介绍抗凝
治疗,告知抗凝
剂皮下注射适应 证、禁忌证。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 凝治疗的潜在风险、 对策和注意事项,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
属的疑问,缓解其 紧张、焦虑情绪。
处理对策:
①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②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③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 ④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 以腕部力量穿刺, 进针轻、 稳、准; ⑤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 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⑥儿童患者应限制 1~2 名家长陪同, 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
抗凝剂皮下注射 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2019年8月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医入疗运医用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
1
目录
01. 背景
05. 知情同意
02.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06. 操作流程和步骤
03. 注射工具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7. 整合实践
04. 适应证和禁忌证
08. 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 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医疗运用
26
6.5 注射角度
推荐意见 7: 左手拇指、示指相距 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 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
医疗运用
27
6.5 注射角度
垂直皱褶注射法:优点
① 皮下细小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到破坏; ② 局部皮下间隙增大,有利于与肌肉层分开,使药物完全进入深层皮下组织,有利

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

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5.2注射体位:
上臂外侧注射———临床常见体位为平卧位、坐位。 患者配合程度常与年龄、疾病状 态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平卧位注射时,三角肌能够完全放松;坐位时,上臂常见摆放
姿势有自然下垂、上臂叉腰及上臂外展 90°(置请于在椅此背处)添。 加上臂标自题然下垂可使三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5.8.注射后是否按压
传统皮下注射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片刻,但按压不当(时间过短、时间过长、 用力较大等)均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预灌式注射剂针头较普通 1 mL 注射器短、
细,创伤小,通过预留空气封堵注射器乳头,请在防在止此针处芯添药加液浪标费题的同时,可避免组
织内药液溢出和拔针时残余药液渗入皮下。 有研究报道,按压 3~5 min 能明显降低 穿刺部位出血风险。长时间(>10 min)按压后出血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护士对过 长时间按压难以贯彻执行,临床上常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然而由于按压力度、 时间很难掌握,易造成相反结果。 推荐意见 10:拔针后无需按压。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 按压 3~5 min。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3.适应症和禁忌症 4.知情同意
这两部分内容由医师执行,在此不在阐述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5.操作流程和步骤
团结 博爱 诚信 求精
5.1.注射部位的选择:
皮下注射部位主要为:①腹壁。 腹壁是国内外公认的皮下注射首选部位———腹部区 域皮下组织层较厚,可降低药液外渗风险;所含神经纤维较少,痛感相对较轻;注射
平卧位时,双腿呈伸直状态,因此腹肌紧张,腹壁皮肤张力大,皮肤皱褶不易提捏或
捏起较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VTE防治基础。

本共识基于护理循证实践,从护理人员临床专业经验和患者感受及愿望出发,建立了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旨在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从而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

1、该领域护理专家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

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2注射工具选择
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
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3适应证
VTE预防: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存在VTE中、高危风险的卧床患者;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施无效患者。

VTE治疗:DVT伴有PTE;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中央型和混合型DV;癌症相关血栓形成;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其它治疗领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由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等疾病的抗凝治疗。

4知情同意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5操作流程和步骤
5.1注射部位
推荐意见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

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 cm,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左右至脐周10 cm,避开脐周2 cm 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如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5.2注射体位
推荐意见3:腹壁注射时,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腹部。

推荐意见4:上臂外侧注射患者宜取平卧位或坐位。

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患者肩部放松。

5.3注射部位轮换
推荐意见5: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5.4注射前是否排气
推荐意见6: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5.5注射角度
推荐意见7: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

5.6注射前是否抽回血
推荐意见8:注射前不抽回血。

5.7注射速度与拔针
推荐意见9: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5.8注射后是否按压
推荐意见10:拔针后无需按压。

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5.9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
推荐意见11: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敷、理疗。

6整合实践
6.1身份识别: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

6.2操作前评估:
(1)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评估患者局部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6.3操作前准备:
(1)护士职业素质准备;
(2)患者:注射部位清洁,符合注射要求;
(3)环境:清洁、安静、安全,温度、光线适宜;
(4)用物完备:治疗盘、弯盘、预灌式抗凝剂、复合碘棉签、无菌棉签、利器盒、快速手消毒液、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

6.4注射流程
(1)使用预灌式抗凝剂,无须排气,气泡在上;
(2)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按数字顺序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3)消毒:有效碘含量为0.45%~0.55%的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两遍,范围直径≥5cm,自然待干;
(4)保持左手拇、示指相距5~6cm,提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
(5)于皱褶最高点快速垂直进针,毋需抽回血;
(6)缓慢匀速推注药液10s,药液推注完毕针头停留10s,快速拔针后不按压;
(7)操作前、中、后认真核对身份和药物信息,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皮下注射后健康宣教;
(8)终末处理、洗手、记录、签名。

7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7.1皮下出血处理对策:
(1)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2)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湿敷贴、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7.2疼痛处理对策:
(1)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2)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3)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
(4)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以腕部力量穿刺,进针轻、稳、准;
(5)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6)儿童患者应限制1~2名家长陪同,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

7.3渗(漏)液处理对策:
(1)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
(2)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宜。

7.4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1)注射前充分评估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HIT病史者禁用。

(2)注射后发生HIT患者,可选择阿加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需停用低分子肝素并选择替代抗凝用药。

(3)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贴有止痒、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

7.5弯针、断针处理对策:
(1)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或深部组织陷入。

(2)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3)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使之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X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

8结语
本共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诠释了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在若干细节上达成共识,形成多条推荐意见。

希望本共识能够成为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保障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使广大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患者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