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_朱红芳

合集下载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操作简便
皮下注射操作相对简便,易于掌握,对血管条件不佳或不宜进行静脉注 射的患者尤为适用。
03
减少副作用
皮下注射能够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适用人群
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的高危人群。
不宜进行静脉注射的患者
注射过程中的护理
核对患者身份和药物信息
确保注射对象正确,防止医疗差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选择腹部或上臂皮下组织,避开皮肤破 损、炎症、硬结等部位。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避免损 伤血管和其他组织。
注射后的护理
观察反应
操作考核
观察学员实际操作过程,评估其注射 技能、安全意识等。
案例分析
要求学员分析注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综合评价
结合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案例分析 结果,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价。
05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案例 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长期 抗凝治疗,经过皮下注射抗凝剂 ,血栓逐渐溶解,未出现出血等 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经验总结与建议
经验总结
在抗凝剂皮下注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护理规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和增加出血风 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建议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技能和安全意识。在注射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 况,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同时使用。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治疗效果。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常见的抗凝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通过循证护理的角度,结合自身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探讨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

要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合理确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剂量和频次。

在进行皮下注射前,护士需要进行患者的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等情况。

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等信息,以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护士可以根据临床实践指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地确定患者的用药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正确的注射技术也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中循证护理的重要内容。

在注射前,护士需要仔细观察药液的性状,确保药液无悬浮、沉淀等异常情况。

在进行注射时,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器具,注意消毒和穿刺技术,避免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在注射后要及时处理针头,妥善处理药物残余,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护士可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注射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皮下注射后的观察和护理也是循证护理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注射后,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了解患者的注射反应和不良反应情况。

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个人护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发生皮下注射区域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在观察和护理中,护士需要不断总结和归纳患者的体会和反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得到科学、安全、有效的护理。

科学的文档记录也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中循证护理的重要内容。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注射情况、观察结果、护理措施及效果等信息,为医疗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护士可以根据记录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沟通,促进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患者的综合护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肢体放松,以便于皮下注射操作。

5.3注射技术5.3.1皮肤消毒推荐意见:采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皮肤,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以减少皮肤感染风险。

5.3.2注射角度和深度推荐意见1: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一般为45度或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推荐意见2:对于肥胖患者,应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为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5.3.3注射速度和压力推荐意见:注射速度应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注射时不宜用力过猛或过轻,以免影响注射效果和患者感受。

5.3.4注射后处理推荐意见:注射后应用消毒纱布轻压注射部位,避免出血和局部血肿,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不良反应。

6、不良反应处理6.1局部不良反应推荐意见1: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肿、硬结、出血等,应及时观察处理,如局部红肿明显,可采用热敷或冷敷缓解症状。

推荐意见2:如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2全身不良反应推荐意见:如出现过敏反应、出血等全身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必要时停药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护理安全提示7.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不规范操作。

7.2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和护理质量。

7.3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和处理,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和患者安全。

7.4患者应按照医嘱规范用药,遵守医嘱要求和护理人员指导,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推荐意见12: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7.2局部感染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3: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局部处理。

7.3过敏反应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4: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发布时间:2022-07-27T05:35:33.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王娅娅[导读]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王娅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安徽安庆246003)【摘要】目的: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

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9例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同期100例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为参照组。

参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研究组皮下注射抗凝剂则使用腹部定位卡。

通过皮下注射抗凝剂定位卡护理循证方法研究患者接受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及自身对于皮下注射的知识知晓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生腹部皮肤青紫的几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皮下注射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选取循证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病人腹部皮肤青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知识知晓情况,值得推广开来。

【关键词】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效果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给药途径。

抗凝剂低分子肝素可阻止病人产生血栓,出血风险不高,抗凝功效强。

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若抗凝治疗不恰当,则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脂肪栓塞、肺栓塞情情况或因抗凝过度而造成患者出血,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1]。

为预防该种情况的发生,需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类抗凝剂1-2针。

然而不固定的注射易造成患者腹部皮肤青紫和皮下硬结,患者非常痛苦并害怕注射。

因此本文护士专门设计了“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标准卡”研究对病人疾病治疗情况。

本文旨在针对2020年我院收治的109例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进行抗凝剂皮下注射定位卡护理循证实践研究,取得理想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9例(1516针)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同期100例(1390针)急性心梗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为参照组。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 抗凝剂皮下注射概述 • 抗凝剂皮下注射前的准备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要点 •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培训与考核
01
抗凝剂皮下注射概述
抗凝剂的作用与重要性
抗凝剂的作用
抗凝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 性疾病,通过抑制凝血系统发挥作用 。
抗凝剂的重要性
注射后的处理
拔针
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无菌棉 签轻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出血和淤血。
VS
观察与记录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淤血、硬结等情 况,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处理。同时注 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 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
04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要点
注射后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淤血、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在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 下,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降 低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皮下注射的原理与适用范围
皮下注射的原理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脂肪组织 ,通过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范围
皮下注射适用于多种药物的给药,包 括抗凝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注意事项
以45度角进针,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容易刺入肌肉层,过小容易刺入血管 。
注射深度
根据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和注射器规格确定注射深度,一般为皮下脂肪厚度的三 分之二左右。
注射剂量的控制
剂量计算
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等计算所需注射剂量。
注射速度
控制注射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以免影响药效或造成皮下出血。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前的准备
注射环境的准备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临床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临床实践
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提高护士执行力
保证药物疗效
促进医疗安全 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小结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操作中,采用有规律地轮换注射 部位,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 褶垂直进针,不抽回血,注射时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 拔针,不按压,可以有效地降低了皮下出血的几率,减轻 病人的疼痛,缓解病人因住院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皮下注射时推注速度
• 注射速度采用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拔针(ⅡB级证据)。 • 张菊霞等的研究也证实,注射过程中使用推注时间为10s,然后停留 10s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 过快——刺激局部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过缓——针尖长时间留在皮下、药物 的刺激,加重局部疼痛、痉挛
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处理
穿刺抽吸
• 如果血肿很大,经上述治疗仍不能吸收消退的血肿,可用 无菌注射器抽吸或给予皮下血肿切开清除术,应严格无菌 操作,防止感染。操作完后用无菌辅料加压包扎。如一次 抽吸不净,可进行多次抽吸,直至血肿消退为止。
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处理
• 手术
• 腹壁血肿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临床实践效果
皮下注射后需要按压吗?
• 注射后无需按压(ⅡB级证据)。
• 对于注射后局部是否要按压,按压时间的长短争议较大。研究也较多。拔针后 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 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 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 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按压。
4. 皮下注射时是否抽回血吗
5. 皮下注射时的推注速度
6. 皮下注射的按压要求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8【总页数】8页(P709-716)【关键词】抗凝剂; 皮下注射; 护理规范; 专家共识【作者】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作者单位】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介入血管科; 介入发射学杂志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 R543.6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1]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或证据总结中均指出,抗凝治疗是VTE 防治基础[2-8]。

目前临床上可供皮下注射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类、磺达肝癸钠。

低分子肝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3-9]。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是间接Xa 因子抑制剂。

临床护理实践中,抗凝剂皮下注射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同时伴有局部疼痛,降低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但在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等细节上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10-16]。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现有文献及相关meta 分析,组织本领域护理专家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

1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临床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剂型、名称、制剂性状和规格等,见表1。

表1 临床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images/BZ_9_260_418_2268_472.png预灌式注射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液体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克赛液体磺达肝癸钠注射液液体剂型(安瓿瓶)达肝素钠注射液法安明液体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冻干剂型0.3 mL:3 075 IU / 有0.4 mL:4 100 IU 有有0.6 mL:6 150 IU 有有那赛畅液体 0.4 mL:4 100 IU / /0.4 mL:4 000 IU / /0.6 mL:6 000 IU 有 /赛倍畅液体 0.4 mL:4 000 IU / /普洛静液体 0.6 mL:6 000 IU / /0.2 mL:2 500 IU / /0.2 mL:5 000 IU / /贝米肝素钠注射液稀保液体 0.2 mL:2 500 IU /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万脉舒液体 0.4 mL:4 100 IU /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希弗全液体 0.4 mL:4 250 IU / /安卓液体 0.5 mL:2.5 mg / 有(自动回弹装置)泽瑞妥液体 0.5 mL:2.5 mg / 有(自动回弹装置)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博璞青液体 0.4 mL:4 000 IU / /吉派林液体 0.5 mL:5 000 IU / /齐征液体0.4 mL:5 000 IU / /注射用那屈肝素钙百力舒冻干粉 3 075 IU / /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冻干粉 5 000 IU / /2 注射工具选择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17-22]。

爱享文献_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爱享文献_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注射护理,可改善护理质量,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 【关键词】 抗凝药; 注射,皮下; 循证医学; 护理
本文作者:朱红芳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the use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ZHU Hong-fang,TANG Lei-wen,HE Xiao-
中华护理杂志 20第154年9 卷1 月第 510期卷第20114期年
专题策划—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研究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朱红芳 汤磊雯 贺晓莉 俞佳丽 徐群利 沈瑛 王丽 王上上 林莉 朱双爱 杨丽黎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 方法 运用循证方
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规范
mented after nurse training. Th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s among patients and nurses,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patients knowledge related to subcutaneous antico-
1 方法 1.1 问题确立
目前临床上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专科较多, 不同专科的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有着不同的理解
Chin J Nurs, January 2015, Vol. 50, No. 1 33
专题策划—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研究
第中49华卷护理第杂1志期201250年141年月第中5华0 护卷理第杂1 志期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摘要】目的:观察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实践效果。

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经皮下注射抗凝剂的52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常规组(予以普通的临床护理)、循证组(予以循证护理),两组分别26例。

结果:循证组皮下出血、血肿、疼痛、瘀斑、硬结等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P<0.05)。

结论: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服务,可以减少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值得广泛借鉴。

【关键词】抗凝剂;皮下注射;循证护理;不良反应抗凝剂是防治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包括肝素类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非肠道用药的抗凝剂以及达比加群、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药等等[1],尤其是低分子肝素抗凝剂,已成为术后预防静脉血栓的常用药,与普通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以及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经皮下注射之后能够获得令人满意似的抗血栓效果[2]。

但是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

所以,给予科学护理,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安全性,显得很有必要。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循证护理,备受推崇,在当代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3]。

故而本研究纳入52例经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作为护理对象,探讨了循证护理实践效果,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52例患者均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经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常规组、循证组,各26例。

循证组包括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22-73岁,均龄(48.91±13.33)岁;常规组包括1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21-70岁,均龄(48.85±13.29)岁。

两组基础资料匹配度较高,可比性充分,检验结果P值>0.05。

1.2方法常规组26例患者辅以普通的临床护理,平卧,于腹脐周5-10cm进行皮下注射,局部消毒清洁之后垂直刺入,然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结束后立刻拔针,并按压局部10min。

2020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凝剂皮下注射适用于VTE的预防和治疗,包括DVT和PTE。

禁忌证包括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严重肝功能损害、过敏史等。

在使用抗凝剂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抗凝剂。

对于高危患者,应在严密监测下使用抗凝剂,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注射部位选择和操作注意事项皮下注射抗凝剂的常用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前侧和臀部。

注射部位需轮换使用,避免反复注射同一部位引起局部皮下出血和疼痛。

注射前需消毒,注射时需保持注射部位干燥,避免皮肤感染和注射部位出血。

注射时需将针头垂直插入皮下组织,注射速度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注射后需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药液外渗和局部出血。

5不良反应及处理皮下注射抗凝剂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疼痛、肿胀和淤血等不良反应。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采取局部热敷、按摩和适当休息等措施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皮下出血、过敏反应等,应及时停止用药,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咨询医生进行处理。

6护理常规皮下注射抗凝剂的护理常规包括:①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②选择合适的注射工具和注射部位,并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③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④加强患者的宣教和护理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

7结语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的制定,旨在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细节,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3.1 适应证和治疗领域抗凝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①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②卧床患者存在VTE中、高危风险;③物理预防措施无效的高凝状态患者。

此外,抗凝治疗还适用于以下情况:①DVT伴有PTE;②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③中央型和混合型DVT;④癌症相关血栓形成;⑤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⑥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⑦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⑧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技术对瘀斑发生率的影响

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技术对瘀斑发生率的影响

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技术对瘀斑发生率的影响武慧英DOI :10.11655/zgywylc2021.06.075作者单位:030600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v enous t hromboembolism ,VTE )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1]。

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是VTE 防治基础,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导致瘀斑发生率高。

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2]。

为了降低我院骨科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瘀斑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预防及治疗效果,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操作技术前后瘀斑发生率及程度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员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培训前从2020年1月至5月骨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1±11)岁,共注射抗凝剂1220例次,其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378例次,达肝素钠注射液432例次,低分子量肝素钙410例次。

培训后从2020年6月至10月骨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1±13)岁,共注射抗凝剂1476例次,其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68例次,达肝素钠注射液542例次,低分子量肝素钙466例次。

抗凝剂全部使用预灌针剂。

培训前后接受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剂,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注射局部皮肤完好者。

排除标准: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有出血或有可能造成皮下淤血者。

1.2方法1.2.1培训前注射:选择腹部肚脐上下5cm ,左右10cm ,避开肚脐周围2cm ,常规消毒,注射前排气垂直进针,回抽无回血推药,注射完毕拔针按压3~5min 。

1.2.2培训后注射:对骨科护士培训并考核《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考核合格率100%(95分以上合格),使护士皮下注射抗凝剂操作技术同质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①病情许可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嘱患者尽量使腹部肌肉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作者:朱红芳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系骨科、冠脉支架植入、心脏外科等术后常见并发症,抗凝剂皮下注射是目前预防VTE 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至今尚无规范统一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标准和护理方法,需要建立合理的操作方法和护理规范,以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疗效。

ACE Star 循证护理模式是2004年由美国循证实践学术中心(the Academic Center for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Stevens 提出,是了解循证实践中多种知识应用的过程、本质、特性和各种形式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健康促进相关知识通过一定步骤整合应用于循证实践,进而形成系统化指南的一个模式框架,该模式为循证护理实践及科研证据应用提供了指导,包括问题确立、证据综合、转译评鉴、整合实践、效果评价5个步骤[1]。

我们运用循证护理ACE Star 模式,建立了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并规范护理,在临床各专科实践,并就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硬结和瘀斑发生率、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等来评价该规范的应用效果。

1方法1.1问题确立目前临床上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专科较多,不同专科的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有着不同的理解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5.0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23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作者单位:310016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朱红芳,贺晓莉,俞佳丽),急诊室(汤磊雯),神经内科(徐群利,沈瑛),心内科(王丽),监护室(王上上),呼吸内科(林莉),肾内科(朱双爱),护理教育部(杨丽黎)通信作者:杨丽黎,E -mail :yangll@朱红芳:女,本科(硕士在读),副主任护师,护士长,E -mail :zhuhf@ 2014-03-14收稿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朱红芳汤磊雯贺晓莉俞佳丽徐群利沈瑛王丽王上上林莉朱双爱杨丽黎【摘要】目的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

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规范护理,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患者资料表、患者问卷和护士问卷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并用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抗凝剂皮下注射知识的知晓率和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措施实施后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患者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掌握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

结论应用循证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可改善护理质量,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

【关键词】抗凝药;注射,皮下;循证医学;护理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the use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ZHU Hong -fang ,TANG Lei -wen ,HE Xiao -li ,YU Jia -li ,XU Qun -li ,SHEN Ying ,WANG Li ,WANG Shang -shang ,LIN Li ,ZHU Shuang -ai ,YANG Li -li【Abstract 】Objective To formulate standardized procedure of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nticoagulants and evaluatethe outcomes.MethodsThe standardized procedure ,positioning card and health education card for the use of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 wer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best evid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then were imple -mented after nurse training.Th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s among patients and nurses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 ,patients knowledge related to subcutaneous antico -agulants and nurses 'awareness to the standardized procedure.Results This practice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adverse reactions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lants ,increased patients 'knowledge and nurses 'awareness to the stan -dardized procedure (P <0.05or P <0.01).Conclusion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the use of subcutaneous anticoagu -lant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ensure the efficacy of medication and promote patient safety.【Key words 】Anticoagulants ;Injections ,Subcutaneou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Nursing Care和操作方法,在注射部位、穿刺角度、注射前是否需要排气和抽回血、推注药液速度、拔针后是否需要按压注射点及按压时长等很多操作细节上存在争议;在药物保存、用药时间点、用药后的观察点、不能同时使用的药物和患者的宣教内容等方面也缺乏关注和规范。

我们利用PICO工具描述问题,明确问题实践范围,提出具体结构化的问题。

P(Population,Patient,or Problem)表示问题针对的对象:接受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

I(Intervention)表示干预措施:建立并实施新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标准、用药规范以及宣教卡。

C(Control or Comparison)表示相比干预措施的对照组: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各护理单元的学习与个人理解而成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

O (Outcome)表示预期结果:抗凝剂皮下注射法的操作合格率;患者皮下出血、硬结的发生率;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掌握率;患者、家属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的知晓率。

本项目由骨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召集院内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7个护理单元(骨科、心内科、血管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监护室)的护理科研循证委员会成员、部分护士长及带教护士组成循证小组,医院护理科研循证委员会主席全程参与,进行指导。

时间为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

1.2证据综合根据PICO所列的循证问题,选择数据库BMJ-Clinical Evidence、BMJ-Best Practic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检索。

检索主题词为:抗凝,注射,护理,方法,禁忌,监测,保存,Anticoagu-lant,injection,nursing。

初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173篇,阅读文章和摘要后,最终纳入文献65篇,其中中文文献52篇,英文文献13篇。

包括实验研究/meta分析13篇,类实验研究13篇,非实验研究/质性研究6篇,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8篇,组织经验/专家意见/个案研究/文献综述25篇。

1.3转译评鉴1.3.1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采用Johns Hopkins医院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项目管理工具中的科研证据评价表和EBP非科研证据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1]。

将循证小组成员分成2个中文文献组,每组负责26篇文献;2个英文文献组,每组负责6~7篇文献。

每组2~3人,每人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各自完成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后在小组内再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或疑问则交至循证小组讨论协商判定。

1.3.2形成建议根据证据级别做出总结,并基于证据的推荐强度,与护理人员的临床专业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相结合,形成最终建议。

(1)注射部位选择腹部,有规律地轮换(ⅠB级证据)[2-4]。

多篇文献提出有规律地更换腹部注射部位,能明显减少出血。

建议注射部位为脐周左右10cm,上下5cm,避开脐周1~2cm,每针间隔2cm皮下注射。

(2)注射前不排气(ⅤB级证据)[5-7]。

临床上使用的抗凝剂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完毕该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处,使得针筒内无药液残留,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3)穿刺角度:提捏皮肤垂直进针(ⅠB级证据)[8-10]。

左手拇、示指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垂直进针皮下注射抗凝剂,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注射前不抽回血(ⅠB级证据)[3,6,9,11]。

2011年出版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规范,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技术中没有“抽回血”的步骤[12]。

临床操作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握笔式),很难抽回血。

(5)注射速度采用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拔针(ⅡB级证据)[13]。

张菊霞等[14]的研究也证实,注射过程中使用推注时间为10s,然后停留10s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

(6)注射后无需按压(ⅡB级证据)[11,15-16]。

对于注射后局部是否要按压,按压时间的长短争议较大,研究也较多。

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

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受到破坏。

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按压。

许秀丽等[17]研究发现,局部压迫3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