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规定精编WORD版

合集下载

流动儿童疫苗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疫苗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疫苗管理制度一、制定目的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安全,防止传染病在流动儿童中的传播,提高儿童免疫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或监护人。

三、疫苗接种管理(一)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由当地卫生部门负责管理,包括疫苗的储存、配送、接种等工作。

(二)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和接种证明,确保接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疫苗接种需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执行,确保儿童接种到相应的疫苗,并遵循接种间隔的时间要求。

四、儿童健康档案管理(一)对流动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接种记录、身体健康状况、发育情况等内容,确保及时记录和更新。

(二)健康档案需妥善保存,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便于日后查询和管理。

五、疫苗接种宣传和教育(一)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增强流动儿童和家长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六、危机事件处理(一)一旦发生疫情或传染病暴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和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及时通报疫情信息,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和检测工作,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七、责任和监督(一)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成效。

(二)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保证儿童按时接种疫苗,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

(三)对于违反规定或造成疫情蔓延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确保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八、制度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本制度内容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工作的需要。

以上就是关于流动儿童疫苗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确保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接种单位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单位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单位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一、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二、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在暂住地居住2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

在暂住
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可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并出具预防接种证明。

三、预防接种单位每月定期比对"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儿童保健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的个案信息,重点搜索"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和"儿童保健系统"中有记录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未包含的免疫空白儿童。

四、预防接种单位每季度应到当地外来人口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流动儿童情况,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记录,并及时接种。

五、本地儿童迁移时,应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带既往接种史证明到寄住地接种单位继续完成相关疫苗接种。

外地儿童迁入时,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索查既往接种史证明,无接种证或接种史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种。

六、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每名适龄流动儿童都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户、入托、入园、入学手续。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规定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规定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规定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附件: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控制流动儿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籍外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且年龄在7周岁及以下儿童。

第三条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流动儿童按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

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流动儿童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

第四条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属地建证属地接种的原则。

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制定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计划免疫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各级卫生、公安、教育、。

计划生育、工商等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要按照《黑龙江省计划免疫条例》规定的职责要求,配合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第二章流动儿童报告卡和预防接种卡、证管理第五条全市建立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与学校、托幼机构、居委会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等单位的协作,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六条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应有专人负责流动儿童报告和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七条房屋出租单位或个人发现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

各乡镇、办事处、街道居委会应当加强房屋出租人的管理,使其履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的义务。

第八条全市实行流动儿童转卡转证制度。

流动儿童应当持原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签发的预防接种证到暂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验证登记手续。

预防接种单位要主动向流动儿童监护人索取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篇: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要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

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至少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4、为流动儿童提供接种便利。

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诊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5、要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

本省和外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在客户端建立预防接种个案,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

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外省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将接种信息记录到预防接种证上,并在客户端建立临时接种登记。

6、要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

接种单位要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录入客户端并根据实际变更居住状态;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第二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附件: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控制流动儿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籍外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且年龄在7周岁及以下儿童。

第三条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流动儿童按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

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流动儿童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

第四条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属地建证属地接种的原则。

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制定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⒈目的
⑴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流动儿童的感染,制定本管理制度。

⒉适用范围
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接种单位,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学校和其他接种单位。

⒊接种对象
⑴接种对象为所有流动儿童,包括常住流动儿童和临时流动儿童。

⑵常住流动儿童是指在流动儿童服务机构常住地点登记,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的儿童。

⑶临时流动儿童是指在流动儿童服务机构暂时居住不足6个月的儿童。

⒋流动儿童健康档案
⑴每个流动儿童应建立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疫苗接种记录、疾病史、过敏史等。

⑵健康档案应保密,仅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家长开放。

⒌接种疫苗
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流动儿童应接种相应的疫苗。

⑵接种时间和接种间隔按照疫苗说明书和相关指南执行。

⒍接种责任
⑴接种单位负责对流动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

⑵家长应积极配合接种单位的工作,保证流动儿童按时接种疫苗。

⒎疫苗接种记录
⑴接种单位应详细记录每个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包括接种时间、接种疫苗、接种剂次等。

⑵接种记录应及时上报到区域卫生健康管理部门。

附件:
⒈流动儿童健康档案表
⒉疫苗接种记录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流动儿童:指由于特殊原因(如父母工作调动、下岗失业等)迁往他乡居住的儿童。

⒉预防接种:指通过注射疫苗等手段,提前给予人体免疫力,
从而预防某些传染病。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 引言流动儿童指的是常年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儿童,他们由于短期或长期的流动性,面临着较高的疫苗接种管理难题。

为了确保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预防接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以确保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得以有效管理和执行。

2. 管理目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目的是:1.确保流动儿童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接种所需疫苗。

2.提供流动儿童接种疫苗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疫苗接种知识普及。

3.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接种记录准确可靠。

4.组织开展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和家长的接种意识和参与率。

3.1 流动儿童接种登记针对流动儿童,应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流动轨迹、疫苗接种史等内容。

相关部门应根据流动儿童信息,定期更新和核对个人档案。

3.2 疫苗接种服务针对流动儿童,应建立疫苗接种服务点,提供接种服务。

服务点应设置在方便流动儿童前往的地点,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等。

同时,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宣教,增强其对疫苗接种的了解和认同。

3.3 疫苗储存与配送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质量与安全,要建立相应的疫苗储存管理制度。

疫苗的储存、运输和使用都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严格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防止疫苗变质和失效。

3.4 接种记录管理对接种的流动儿童,应及时、准确地进行接种记录。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接种记录管理系统,确保接种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要进行接种后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报告。

4.1 流动儿童接种登记流程1.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填写接种登记表,提供相关信息。

2.工作人员核实并录入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和接种史。

3.流动儿童接种信息更新后,及时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4.2 疫苗接种服务流程1.流动儿童前往疫苗接种服务点,如社区卫生服务站。

2.工作人员核对个人健康档案,根据疫苗接种计划提供相应疫苗。

3.接种完毕后,工作人员更新接种记录,并提供相关宣教。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6岁的儿童。

2.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预防接种单位应主动搜索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

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切实落实责任区域的预防接种工作。

4.预防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应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进行一次流动儿童的入户调查以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5.对于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及时登记,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卡,实行卡的分类管理。

对于无预防接种证者,需为其补办接种证、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或补种。

6.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

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可由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建立临时接种登记表,并出具预防接种证明。

7.预防接种单位应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转卡登记;可利用春
节等民俗节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8.学校和托幼机构在为流动儿童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要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未办证和未接种的流动儿童,责成监护人限期到预防接种单位办证、补种。

9.组织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访谈交流、举办知识宣传讲座等,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 引言流动儿童是指由于家庭搬迁、务工、探亲等原因,暂时或长期居住在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地区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了确保流动儿童的健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2. 管理制度的目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保护水平,降低患病风险;统一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程序,确保接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管理和传递,促进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内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3.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该机构应具备完善的接种设施和设备,并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

3.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服务流程针对流动儿童的特点,制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应包括接种咨询、接种登记、预防接种疫苗供应和接种记录等环节。

3.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的协作与配合。

涉及部门可包括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

3.4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加强与户籍所在地预防接种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便于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跟踪和管理。

4. 实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建议为了顺利实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加强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完善流动儿童接种服务网点,提供方便快捷的接种服务;加强与户籍所在地预防接种机构的合作,实现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共享和互通;组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巡回服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5. 结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范本)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范本)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 引言现代社会流动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需要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本文档旨在介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内容和相关要求,以期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加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工作。

2.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目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流动儿童能够按时接种疫苗,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确保流动儿童的免疫保护;•加强流动儿童健康档案管理,确保疫苗接种记录准确完整;•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统计与分析机制,及时掌握流动儿童接种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内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内容:3.1 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预防接种工作组织机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领导和协调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配备专业的预防接种医生和护士,确保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点的建设在流动儿童密集的地区进行预防接种服务点的建设,确保流动儿童能够方便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服务点要具备完善的接种设施和设备,并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

3.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管理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记录每个流动儿童的接种史和接种情况。

档案管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确保档案的准确完整。

3.4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采集与统计分析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采集与统计分析机制,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健康管理工作方案,提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

3.5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接种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普及预防接种的知识,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4.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责任分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责任分工如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领导和协调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医生和护士负责流动儿童的具体接种工作;•预防接种服务点负责提供方便快捷的接种服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统计分析部门负责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分析;•宣传教育部门负责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工作。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docx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docx

附件: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控制流动儿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籍外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且年龄在7周岁及以下儿童。

第三条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流动儿童按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

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流动儿童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

第四条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属地建证属地接种的原则。

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制定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计划免疫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各级卫生、公安、教育、。

计划生育、工商等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要按照《黑龙江省计划免疫条例》规定的职责要求,配合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第二章流动儿童报告卡和预防接种卡、证管理第五条全市建立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与学校、托幼机构、居委会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等单位的协作,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六条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应有专人负责流动儿童报告和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七条房屋出租单位或个人发现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

各乡镇、办事处、街道居委会应当加强房屋出租人的管理,使其履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的义务。

第八条全市实行流动儿童转卡转证制度。

流动儿童应当持原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签发的预防接种证到暂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验证登记手续。

预防接种单位要主动向流动儿童监护人索取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

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儿童,视为未接种。

对未接种流动儿童要以迁入时间为准,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预防接种。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一、管理目标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确保其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文档,规范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

二、管理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所有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三、管理责任3.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负责为流动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服务。

3.2 卫生部门:卫生部门应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监督和培训工作。

3.3 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的监督,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接种程序4.1 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应对流动儿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温等指标。

4.2 疫苗接种:根据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和流动儿童的个体情况,医疗机构应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服务。

4.3 疫苗接种记录:医疗机构应及时记录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并提供接种证明。

五、疫苗供应与储存5.1 疫苗供应:医疗机构应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确保及时供应所需的疫苗。

5.2 疫苗储存:医疗机构应建立疫苗储存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要求。

六、人员培训与交流6.1 医护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接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6.2 经验交流: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经验交流,提高预防接种管理的水平。

七、法律法规及注释7.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7.2 《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该条例详细规定了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附件:附件1: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记录表附件2:疫苗储存管理制度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给人类的疾病。

2.预防接种:指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提供主动免疫保护。

3.流动儿童:指在国内流动的未成年人,包括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流浪儿童等。

4.疫苗:指含有病原体的抗原,通过接种进入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防御机制。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市(市、区)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7岁以下儿童。

2.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

3.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

每月到当地流动儿童管理相关部门或村(居)委会收集流入、流出儿童资料。

每季度开展1次流动儿童的入户调查,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对儿童的迁入、迁出情况,及时做好登记。

4.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

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以下的儿童,可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接种并出具接种证明。

5.接种单位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实行卡(簿)的分类管理,无预防接种证者需补办。

6.实行流动儿童转卡、转证制度。

流动儿童迁移时,原预防接种单位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转入流入地接种单位;流入地预防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

7.流入地接种单位以流动儿童迁入时间为准,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预防接种或补种。

接种时,应当在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卡(簿)上做作好记录,同时将个案信息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

8.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应单独进行统计汇总,按时上报市疾控中心。

9.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规定作好记录。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无删减范文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无删减范文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 引言流动儿童是指常住地与出生地或就读地不一致的儿童。

由于流动儿童处于特殊的环境下,其接触疾病的风险较高。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十分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明确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权益和义务,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提供指导。

2. 适用范围本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管理流动儿童的机构和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托幼机构、社区卫生中心等。

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3.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记录3.1.1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记录应当完整、准确。

预防接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接种档案,包括接种时间、疫苗名称、接种剂次等信息。

3.1.2 流动儿童迁往新的地方后,应向新的预防接种机构提供接种记录,并将接种记录与原接种机构进行核对。

3.2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提醒3.2.1 预防接种机构应当及时向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提供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明确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2 预防接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接种提醒机制,对于接种时间逾期的流动儿童,应进行方式或短信提醒。

3.3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强制性3.3.1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属于法定强制性行为,接种机构有权利要求流动儿童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

3.3.2 对于拒绝接种或逾期未接种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机构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处置。

3.4 流动儿童全程健康监测3.4.1 接种机构应当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的监测体系,并进行定期统计和报告。

3.4.2 接种机构应当对流动儿童进行全程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提醒。

4. 附则4.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待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4.2 对于未满周岁的婴幼儿,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进行接种管理。

4.3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流动儿童,应由相关部门进行单独管理。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精品整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区)、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且≤6周岁的儿童。

二、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免疫接种服务。

三、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和健全出生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与公安、劳动、城建、妇联、街道等部门的沟通,在有关单位确立联系人,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数量、特点、分布等情况,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分布与变化,收集新出生儿童资料,对适龄儿童要建卡、建证,及时提供免疫服务。

四、城市地区至少1个月,农村地区至少每3个月对流动人口开展一次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工作。

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计划内生育与计划外生育儿童,都应享受同等的免疫接种服务。

每次接种后,要填写预防接种证,并交待清楚下次免疫接种地点和时间。

五、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按照《福建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实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对未免疫的儿童要及时进行补种,并办理预防接种证。

六、当儿童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到原负责该儿童免疫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预防接种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对新迁入儿童,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免疫接种。

对无接种凭证的6岁内儿童,视为未接种,应按国家免疫程序要求进行预防接种,以迁入本地时间为准,1年内完成基础预防接种。

七、预防接种单位要根据流动人口的从业和工作特点,选择适宜时间和方式通知免疫服务时间和地点。

每年至少进行4次查漏补种活动,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通知免疫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除实行定时定点免疫接种服务外,要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免疫接种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在农贸市场、流动人口集居地定期设立固定或流动接种点,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服务时间,提高免疫接种率。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二、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三、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

四、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五、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篇:8.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要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

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至少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4、为流动儿童提供接种便利。

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诊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5、要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

本省和外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在客户端建立预防接种个案,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

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外省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将接种信息记录到预防接种证上,并在客户端建立临时接种登记。

6、要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

接种单位要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录入客户端并根据实际变更居住状态;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第二篇: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一、预防接种证、册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二、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册、证。

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册由乡级预防保健单位保管。

预防接种册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销手续。

三、接种单位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的儿童尽早进行补种。

四、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接种单位主要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对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外来适龄儿童寄居当地3个月以上,应建立预防接种册、证,并及时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规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附件: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控制流动儿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籍外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且年龄在7周岁及以下儿童。

第三条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流动儿童按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

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流动儿童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

第四条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属地建证属地接种的原则。

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制定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计划免疫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各级卫生、公安、教育、。

计划生育、工商等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要按照《黑龙江省计划免疫条例》规定的职责要求,配合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第二章流动儿童报告卡和预防接种卡、证管理
第五条全市建立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与学校、托幼机构、居委会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等单位的协作,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六条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应有专人负责流动儿童报告和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七条房屋出租单位或个人发现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

各乡镇、办事处、街道居委会应当加强房屋出租人的管理,使其履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的义务。

第八条全市实行流动儿童转卡转证制度。

流动儿童应当持原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签发的预防接种证到暂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验证登记手续。

预防接种单位要主动向流动儿童监护人索取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

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儿童,视为未接种。

对未接种流动儿童要以迁入时间为准,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预防接种。

第九条预防接种单位应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域流动儿童进行一次预防接种证、卡的核查工作,及时补卡、剔卡和消卡,剔出的卡片由接种点妥善保管。

第十条公安机关、学校和托幼机构在为流动儿童办理入户(含临时户口)、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检验预防接种证明;对未按规定接种的流动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责成其监护人限期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为其补种。

第三章预防接种
第十一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应当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计划免疫常规管理。

区卫生局在农贸市、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固定或流动接种点。

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接种时间,提高免疫接种率。

第十二条预防接种单位在进行预防接种前,应当公告接种时间、地点和对象。

预防接种单位为儿童实施预防接种后,应当如实填写预防接种证,并按照预防接种报告制度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有关数据。

第十三条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定期到公安、工商等部门和行政村、居委会收集流动人口资料。

城镇每3个月、农村每6个月组织一次流动儿童摸底登记、查漏补种活动,并将活动情况逐级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十四条区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应当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从业人员和医院妇产科业务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做好新生儿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五条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产科应当固定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24小时内完成卡介苗、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工作,并填写《新生儿首诊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新生儿家长或监护人在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携带《新生儿首诊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到暂住地任务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第十六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妥善保管,遗失的要及时到接种单位补证。

免疫接种卡由预防接种单位指定专人保管。

第十七条预防接种单位及工作人员对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当按照预防接种规范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存有关资料,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所在地疾控预防机构。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预防接种事故的调查、鉴定、处理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进行。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
并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危害后果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计划免疫规定,未完成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任务的;(二)不履行法定职责,拒绝配合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三)违反计划免疫技术规范,造成预防接种责任事故的;(四)玩忽职守,造成疫苗失效或冷链设备严重损坏的;(五)擅自收取一类疫苗接种费用或擅自提高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收费标准的;(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规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