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五)

公共管理学(五)
8
2、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定的政策行为主体提 出并促成其最后确定,这一过程就是政策议 程的建立过程。 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公共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詹姆斯· 安德森把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机 制分为如下四种触发机制:一是政治领袖的 触发;二是危机事件;三是抗议活动;四是 通讯媒介的注意 。
金登政策议程多源流分析示意图
指 标
问题源流
焦点事件、危机、符号 反 馈
政 政 策 之 窗 策 议 程
国民情绪
政策源流
政治源流
政府变更、议席变化等 利益集团
11
3、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的含义
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包括从政策方案规划设计 、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 的过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构是公共政 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公共政策制定是整个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公共政策制定 的流程包括宏观的政治体系中的政策制定流 程和微观政策规划与设计的流程。
12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是从决策的视角对政策的规划 与设计。遵循决策的一般路径,它包括发现问题—— 确立目标——方案拟定、评估与抉择——政策合法化 几个阶段。一般来说包括: (1)确立政策目标:短期、中期、长期 (2)政策方案拟定、评估与抉择:完全理性模式、 有限理性模式、渐进决策模式、混合扫描模式
17
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及其矫正 (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策敷衍;二是政策附加或阻截; 三是政策抵制;四是政策扭曲。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矫正措施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 •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原则和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我们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具有如下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3.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最重要、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公共政策正确与否、质量优劣、时效有无都必须经过政策执行才能得到检验。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过程中反馈过来的实践经验与政策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和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政策执行坚持法治原则,有利于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政策执行坚持创新原则,就是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5.政策执行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尽可能减少政策执行成本,保证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一)政策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多种政策执行理论:1.行动理论将政策执行视为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的行动;2.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3.因果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作是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关注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管理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是一种管理过程;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6.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二) 执行主体
1、政策执行组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三)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规定性 2、受动性 3、主观差异性
(四) 政策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 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 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戴尼丝·施柏丽认为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关 键在于培养正面的府际运作关系。关于联邦与地方 官员的彼此互信程度以及上级机关监督介入情形, 将府际运作关系分为:
•①合作共事型 •②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 •③逃避式各自为政型 •④争斗式各自为政型
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 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换的外部自然条件。
2、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 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 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细分为社会 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第四节 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
(二) 客观原因
政策质量低劣常常是造成执行效果 不佳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政策目标错位或模糊不清; (2) 政策“打架”; (3) 政策不可行; (4)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 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 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 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矫正偏差的对策包括 以下几方面: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 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06 公共政策设计、执行与评估

06 公共政策设计、执行与评估
者来说,用一个完整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 题对其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善的方案去解决 一个正确的问题大得多。

从一定程度上说,认清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 的一半。
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点 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公共政策问题与社会问题、公共问题(1)

问题:是指社会状况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往往是产生社会紧张状况的原因。 社会问题:就是由社会内部矛盾引发的人与人 的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对社会造成 了广泛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现实状况和期望状 况的差距。
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Maximum Principal)
4.分配普遍原则(Distributive Principal) 5.持续进行原则(Principal of Continuity) 6.人民自主原则(Principal of Autonomy) 7.紧急处理原则(Principal of Urgency)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
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求,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
不行动。
因而,公共政策前提是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的性质
1、公共政策乃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
2 、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 行动,或说是目标导向的;
3、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 4、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 的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与社会问题、公共问题(2)

公共问题: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是人们的价值、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某种威胁 而出现的问题,有时也泛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 的某种危机和困境。
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 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并认同 这种公众的政策要求时,公共问题就变成为公 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

《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

1.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①相互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②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③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④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

2.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①公共问题的形成;②公共政策机关的产生。

③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3.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

①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

②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即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③政策的法制化。

即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的过程。

4.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①法制部门的审查。

②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③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5.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①提出议案。

②审议议案。

③通过议案。

④公布政策。

6.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①政策目标调整。

②政策方案调整。

③政策措施调整。

④政策关系调整。

⑤政策主客体调整。

7.政策调整的特点:①渐进性。

②局部性。

③动态性。

8.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形式有:1)政策的增删。

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等进行增补和删减。

2)政策的修正。

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所作的修改和订正。

3)政策的更新。

这是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1)重新界定问题。

政策制走者根据评估和监控反馈回来的信息,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政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

2)提出调整方案。

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认识制定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要明确应该调整的部分以及要采取的形式,然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

3)选择调整方案。

这是对若干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加以执行。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_OK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_OK
19
5.思想库
思想库在公共决策中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机构。 第二,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第三,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即注重评估 政府的各种政策和计划,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医师”作 用。 第四,向政府机构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 备机构。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2005年11月14日早晨5时40分,沁源县第二中学组 织全校初二、初三13个班的900多名学生来到汾屯公路 上跑操,学生们跑到汾屯公路118公里+206米处,在公 路上调头返回。前面12个班都调头返回去了,尾随其后 的初三121班转弯时,一辆车号为晋D13513的东风带挂 大货车突然碾压过来,在一片惊呼和惨叫声中,学生们 纷纷倒地。东风带挂车“扫”倒一大片学生后,撞断路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 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这些途径主要有:一是以 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权 利;二是利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与公 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三是使用各种威胁性的方式去反对某 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 的要求,追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四是通过参加利益 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 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决策;五是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 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一、公共政策主体 二、公共政策过程
12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3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理论

2.公共问题的类型 (1)按地域和行政区划分: 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问题 全国性公共问题 地区性公共问题 和社区性公共问题 (2)按公共问题的性质分: 管制性公共问题 基础性公共问题 服务性公共问题 保障性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点 (1)相互关联性 (2)主观性 (3)可变性
4.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途径 (1)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 存在并加以注意 (2)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反映问题 (3)部分公民、民间组织或媒体通过呼吁或 请愿的方式提出问题,引起有关公共决策机 构的关注 (4)专家、学者通过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的方 式提出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共政策是公 共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的重要准则,是公共管理实践的 灵魂。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在职能范围 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经过政治活动所选择 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 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 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 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的制 定者为出发点,认为制定政策的政治领导 人所形成的政策偏好会具体化为下层行政 官员执行政策的行为,所以这种途径关注 的焦点是政策的制定者,着重研究政策制 定者的偏好对具体政策执行者、从而对政 策执行效果的影响。
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 执行者为出发点,认为具体执行政策的每 一个下层公共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和他们 所采取的执行政策的措施,是政策执行成 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这种途径关注的焦 点是政策执行者,并着重研究他们执行政 策的具体举措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分类模拟题15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分类模拟题15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分类模拟题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22.00)1.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实现______,简化行政审批制度。

(分数:1.00)A.党政分开√B.政企分开√C.政事分开√D.政军分开E.党企分开解析:[解析] 明确组织权责即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关系。

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是执行组织权责明确的表现之一。

2.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渗透着______的冲突、斗争和整合。

(分数:1.00)A.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B.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C.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D.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E.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解析:[解析] 由于执行人员的身份多重性,一方面代表国家一,另一方面代表本地区、本部门、本团体,其中又掺杂着个人利益,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渗透着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斗争和整合。

3.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者的能力结构包括______(分数:1.00)A.创造性思维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人际交往能力√D.社会活动能力√E.组织管理能力√解析:[解析] 执行人员的能力影响着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行,其中政策执行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学习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对于有效的政策执行都是必不可少的。

4.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包括______(分数:1.00)A.政策规定性√B.受动性√C.主观差异性√D.能动性E.广泛性解析:[解析] 公共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政策规定性、受动性和主观差异性的特点。

5.政党制度影响着政策执行的______(分数:1.00)A.组织机构设置√B.人员配备√C.执行沟通√D.执行评估√E.执行监督√解析:[解析] 公共政策执行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执行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从一定程度上,比政策的制定更复杂、更困难。

政策的执行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内容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的依据;政策执行是修正、补充和改进政策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与影响又是形成新的政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过程理论、调适理论、博弈理论以及综合理论模式。

公共政策能否成功的执行受到客观环境、执行人员、执行对象、执行资源以及政策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是由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活动以及一般的准备活动,如思想动员、组织落实、物质准备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沟通、监督与控制)以及总结阶段来组成。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与引导手段等。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概述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独立性。

传统的公共行政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官僚组织的职责。

这种观点认为政策的执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

其特点为:①政策执行是政府组织的单方面事务。

②政策执行是一种闭合结构,是政府组织自身的权力分配与关系的调节。

③政策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④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是由政府组织自身由上自下的控制。

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偏颇。

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既是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同时它又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互动的结果。

其特点为:①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种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结合与互动过程。

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开放链。

不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民众与社会的参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更需要民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

③政策的执行者对执行对象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识、与妥协。

政策执行的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①政策执行为科层制的控制过程;②政策执行是上下阶层的互动过程;③政策执行是政策与行动相互演进的过程。

公共管理过程——公共政策分析_OK

公共管理过程——公共政策分析_OK
15
(四)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政策出现利益 上的排他性,乃是一种零和赛局的政策。
16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17
一、政策问题的性质
• (一)传统的政策分析学者通常将公共问题视为封闭问题(Close-ended Problem) 或第一类问题(First Type Problem),或称之为“温顺的问题”(Tame Problem)。学者李特尔(Rettle,1972)认为,这类问题具有下列十个特征:
41
【1】公正无偏原则 【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 【3】个人受益原则 【4】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 【5】延续性原则 【6】信息完备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弹性政策原则
42
三、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估计需要
确定目的
决定目标 回馈
评估
设计方案 评定后果 选定方案
设计执行
43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
44
26
(三)问题构建的方法
1、边界分析 (1)饱和抽样
(2)问题陈述的引出 (3)边界分析
27
28
2、类别分析
(1)逻辑划分 选择一个类别并将其分解为构成部分
实质相关、穷尽、互斥、一致性、层级差别等原则 (2)逻辑分类
将情势、物体或人组合成更大群体或类别的过程
29
贫困家庭数量变化的分类和解读
分类
24
25
(二)问题建构过程中的“第三类型错误”
当我们认定政策问题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后设问题的性质相符合, 我们所搜索到的后设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我们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 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 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后设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 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就是“第三类型错误”。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1、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⑴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⑵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直接形式间接形式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外,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2、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3、公共政策的分类⑴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政策首先可以分为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子,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成本。

程序性政策,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⑵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这种分类方法基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相关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管制性政策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团体或团体联盟之间的冲突。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的管制政策近似,涉及对某些事物或某些团体的限制和控制。

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⑶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还可分为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

⑷涉及公共物品的政策和涉及私人物品的政策4、公共政策的作用⑴导向功能⑵管制功能⑶调控功能⑷分配功能。

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动

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动
执政党、政府为主 团体、公众参与 政府为主、 市场参与 公众为主,中介 机构、政府配合
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评估
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 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
PART ONE Copyright
公共政策与公共权力(治国)
环境 环境
支持
公共权力系统 作为
政治 决定
不作为
输入
要求
第பைடு நூலகம்部分
公共政策活动
Public Policy
public policy Action
PART ONE
公共政策活动
公共政策活动的性质 公共政策活动的特点 公共政策活动的作用 公共政策活动的领域 公共政策活动的类型 公共政策学科的历史
PART ONE Copyright
1、公共政策活动的性质
PART ONE
Copyright
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性质
公共政策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体的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公共政策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 公共政策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PART ONE
Copyright
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潜规则 规 章 章 程 道 德 习 俗 传 统 等 命 指 报 规 计 通 等 令 示 告 划 划 报
• 阅读提示:在阅读时,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家庭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属于公共政策吗? ②企业中的决策并不是董事长一个人或董 事会中的几个人拍脑袋就完事的。企业决 策也带有公共性,但它是公共政策吗?③ 在全球治理中,解决哪些问题的政策才算 是公共政策?
解决问题的政策活动链
解决全球 公共问题
解决国家 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对政 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以 确定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
1
政策调整建议
根据政策效果评估结果,提 出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决策
者提供参考。
政策终止或延续
根据政策效果和评估结果, 决定是否终止无效政策或延 续有效政策。
政策学习与改进
总结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政 策制定和实施水平的提高。
03
政策执行与监控
推动政策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执 行,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
策的贯彻和执行效果。
02
政策资源配置
组织和调配资源,确保政策实施 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得到保障。
04
政策调整与完善
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和反馈,及 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确保
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评估与调整
政策效果评估
政策网络分析是一种用于揭示政策制定和执 行过程中各种行动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方法。 它关注政策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并分析这些互动如何 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政策网络分析 ,决策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政策的动态性和 复杂性,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政策的挑战与改革
环境政策
针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气候 变化等方面的政策,以维护生态平衡 和可持续发展。
外交政策
涉及国家间关系、国际合作、国际安 全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国家在国际舞 台上的利益和地位。
不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点与实例
社会政策特点与实例
具有福利性和公平性,如社会保障政策、义 务教育政策等。
经济政策特点与实例
THANKS
感谢观看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 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问题,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政策执行

第七章  政策执行

第七章 政策执行学习目标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非但难以解决现有政策问题,可能还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公共政策执行不仅是检验政策质量的惟一环节,而且政策执行还是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政策决策者要根据政策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正和完善政策,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一节 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涵义、特点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对于政策执行的含义,不同的政策科学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加以界定:美国学者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Aaron B. Widavsky)认为:可以将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

1查尔斯·O·琼斯(Charles O. Jones)认为:执行是一系列指向使一个计划生效的行动,而组织(设立组织机构、拟订政策措施、获得执行资源)、解释(将政策内容转变成可大众能接受和可行的计划和指示)和应用(提供日常的服务和设备、支付各项款项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活动。

2马杰(R·S·Montjoy)和图尔(L·J·Toole):政策执行是落实某一项政策所作的各项决定。

3斯诺(C·P·Snow)和特里林(L· Trilling):执行是把问题解剖成具体可以管理的工作计划,再将这些计划分配给专业化的机构去落实。

因此,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4美国学者爱德华兹等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贷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佣人员和创设机构的活动。

2公共政策性质与类型

2公共政策性质与类型

公共政策导论-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1.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形式?①国会立法——基本形式国会在宪法“授予权利”和“默示权利”的限度内行使其立法权。

②总统决策途径:a在内阁中具有独断权;b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不断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

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国会把立法权委托给总统)、外交决策、防务决策。

③政府机构决策: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决定往往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充分的信息。

④司法决策——最高法院形式:a司法审查:裁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b推翻先前的判决;c司法命令,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具体办法。

1.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政策过程的两大特征和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I、两大特征:A从宪法规定的权利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

B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II、表现形式:A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往往以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形成国家的公共政策直接形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政策性文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间接形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类型:i中共中央与其他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文件ii中共中央单独提出政策倡议iii国家有关机构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B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形式: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决定权C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行政决策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利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就所面临的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D国家审判机关:司法机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并没有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

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

¨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

¨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权力部门感受到必须要解决某种社会公共问题,否则,可能产生极为消极的后果,于是把某种公共问题纳入解决议程,这时,社会公共问题转化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诉求: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一)公共政策的定义一般认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法权主体制定的对适用法人、自然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政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战略、规划和计划以及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等。

在有些情况下,公共部门不采取任何行动也代表着一种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法权主体意志的体现。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构成了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社会、不同的政策领域,公共政策会有不同的属性,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会有一些共同的属性。

1.价值相关性一般认为,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阶段与价值紧密相关,而政策执行阶段则应该追求理性化与科学化,做到价值中立。

实际上,政策执行阶段同政策制定阶段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政策执行同样会受到执行者、政策对象信奉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绝对的价值中立是难以实现的。

与政策的价值相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利益相关性。

可以说,多数公共政策都关系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公共政策要发挥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不仅必须符合程序条件,而且必须以政策对象的接受为实践条件,无论政策对象是因为政策符合其利益与意愿而自愿接受,还是因为慑于政府的威力与惩罚而被迫接受,都是如此。

否则,政策就没有约束力,难以付诸实施,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政策。

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3.权威性和强制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与其合法性紧密相连的。

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既然政策的合法性在本质上是通过为公众所认可、接受的合法化过程取得的,那么,只要政策具有合法性,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同样,这种权威性的取得可能是因为政策符合政策对象的利益而被他们自愿服从,也可能是因为政策对象慑于惩罚而被迫接受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政策首先可以分为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 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子,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会直接 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成本。 ➢程序性政策,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 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三、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还可分为物质性政策 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 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 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思考题
1.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2.议行合一体制下公共政策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3.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4.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5.公共政策能够发挥哪些社会功能? 6.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二、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 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这种分类方法基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相 关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 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管制性政策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团体或团体联盟之间的冲突。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的管制政策近似,涉及对某些事物 或某些团体的限制和控制。

第二章_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第二章_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14





地方政策的制定必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中国的地方政府有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策可划分 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基层政策-乡级政 权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针对本辖区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决 策)。 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地方政策具有明显的中观性:既依据中央政策的原则规定, 也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既受中央的监控,也须征得下级 地方政府的同意与支持,即具有政策执行的功能,也具有 政策指导的功能。 地方人大决策获得法的形态的那一部分是地方性法规、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行政决策获得法的形态的那一部分是地方性规章。 地方政策中未获得法的形态的那一部分,以及基层政策, 是地方政府及基层政府发布的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3
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 程中,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 值观指导下进行的。政策制定 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 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 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 “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 这就是在进行价值判断。
24
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政策 对低层次的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但它往往都是概括性很强的原 则规定,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 行为,可操作性不强。只有把 高层次的政策逐层分解并加以 具体化,才能使之转化为低层 次、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助政策。
门咨文;②立法否决;③委托立法:在总统行使立法 权的情况下,行政决策无须履行国会的立法程序而直 接成为公共政策的完成形态;④外交决策:外交承认 权、提出谈判和签约的权力、同国外缔结行政协定; ⑤防务政策:有权在世界任何地区部署军队,有权命 令军队作战。
6



行政法规: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 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 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措 施、决定、命令被统称“国家政令”,具有相 同的法律效力。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在本部门权限 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大都以部长令的形 式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后,有关政策执行的研究就成为政策科学中的一大热点。人们也渐渐取得共识:“政策过程”的涵义并不仅仅指政策制定,同时包括政策执行。并非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完结后人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预定的目标的。事实上,同样的政策由于其执行及反馈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后果是大相径庭的。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有时会存在巨大的鸿沟,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有效的政策执行,可以达到目标;相反,政策执行不当或不力,则非但难以解决原有的公共问题,可能还会使问题恶化。
与选择理论相近的观点是将政策执行视为是一种交易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就是政治上讨价还价 (bargaining) 的过程。在政策执行中,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目标群体之间需经过一系列的政治交易。各种力量在互动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与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
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进行了规定与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行动理论学派、组织理论学派、因果理论学派、交易理论学派、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博弈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所有这些理论学派可以归纳或合并为三大类: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
二、公共政策执行由一系列行动构成
这种对政策执行的看法也是博弈理论的观点。美国公共政策学者 E .巴得什 (EugeneBardach) 以博弈理论来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他认为政策执行的核心在控制上。因而政策执行过程就会在“议价”、“劝服”、“策划”这三种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可以将政策执行视为是一种赛局,它包括:竞赛者 ( 政策执行人员与相关人员 ) 、利害关系、策略与技术、竞赛的资源、竞赛的规范 ( 取胜的条件 ) 、公平竞赛的规则 ( 不得作弊 ) 、竞赛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等。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加者的策略选择。
上述三种对公共政策执行本质的认识都有其片而的地方,但也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应当将这三者科学地综合起来考虑。公共政策执行应当是政策执行者有选择的、有组织的、复杂的行动过程。政策实施中的有选择性表明,政策执行既与执行者的能动性有关,也与基于利益的选择有关。政策执行的有组织性表明,政策实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政策执行必须有序地进行。政策执行的行动性表明,政策实施是将政策规范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精心操作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行动理论学派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思想。在政策制定阶段,人们得到的只是一些抽象的行动规范,即应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关于行动的价值判断。它所描述的只是一种预期中要求达到的理想状态。要从存在政策问题的现状出发,把包含预定在内的理想状态实现出来,就必须行动。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将政策的抽象规范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政策执行的行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具体活动,主要有制定政策执行的计划,建立政策执行组织,招聘和培训政策执行人员,筹集和配备必要的物资和经费等。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策的制定者、政策的执行者以及目标群体等组织和团体,归根到底都是由个人构成的,而作为一个普通经济人都会关心新政策能为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同时也会考虑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这种个人的理性化的“经济人”行为决定了政府的行为。因此,决不可以将政府行为过分理想化,政府同样存在“经济人”的缺陷。当政府的利益与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同样会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组织理论学派强调了政策执行中组织因素的重要性。政策执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组织过程。首先,政策执行中存在多种因素,比如,人员、物资、经费、范围、时间等等,要有良好的政策执行,就必须将这些因素最科学、最合理地组织起来。其次,政策执行中必须设立专门的组织,只有通过组织才能将政策执行者的才能、知识、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同一个目标。第三,政策执行中的组织特性最集中地表现在对政策执行的危机预测与有效防范上。政策执行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不确定风险和危机。只有借助于有组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预测风险、建立防范机制。
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txt
第一节 公正政策执行的性质
一、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973 年,以 A. 维尔达夫斯基( A.Wildavsky )、 J. 普端斯曼( J.Pressman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感兴趣。他们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奥克兰市政策执行失败的案例分析,强调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使政策科学从理论的科学成为行动的科学,就必须研究政策执行问题,以便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架起桥梁。
同时,政策执行也是错综复杂的。与政策制定相比较,政策执行同样是一个有自身结构、有一定模型、有一定程序、也有一定困难的过程。因此,必须对政策执行的性质、政策执行的模型、政策执行的原则、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政策执行的程序进行研究。威尔逊就认为,执行一项政策要比制定一项政策困难得多。
上面只是从静态的结构上阐述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政策执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政策的动态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政策执行的困难性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从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执行政策的环境、条件与制定政策时的环境、条件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必然给政策实施带来困难。其次,政策制定阶段所拟定的方案、计划,虽然也经过反复论证,甚至经过一定范围的试验,但一进入大规模的政策实施阶段,原先潜在的问题、未预料到的问题,这时就会渐渐显露出来,也会给政策执行造成困难。第三,在政策执行中,公众、团体、政策部门会因为认识上的、实际利益上的差异而产生种种矛盾,甚至冲突,这也会造成政策执行的困难。所有这些都会使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脱节,执行时使政策发生严重变形走样的情况。
四、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是一种利益选择
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运用权威对社会利益进行公正的协调,因此,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的过程。对此,公共选择学派作了研究。这一学派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公共选择理论。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的。一个有理性的“经济人”必定是一个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在政治领域活动的人,同样是“经济人”,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政策的执行者,都会遵循“经济人”规则。
三、公共政策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系统
执行政策的行动决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政策的实施必须是有组织的活动系统。对这一点,组织理论学派作了很好的研究。这一学派的代人物是 J. 佛瑞斯特。他认为,组织问题是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环节。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组织的努力,任何政策目标都只能停留在构想的阶段。
政策并不是通过一两次行动就能得到贯彻和实施的。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本身来说,它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行动理论学派强调要对政策执行中的行为性质加以研究。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C. 琼斯、 G. 爱德华和 C. 霍恩。爱德华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贷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佣人员、创设单位”的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