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创新实验的设计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教材分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实验内容。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蚂蚁行为的主要类型,学会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合作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亲近动物,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2.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四、教学准备1.准备好各种食物。
2.各小组制作蚂蚁工坊。
3.《蚁后产卵》《捕食蟒蛇》视频剪辑。
4.《欢迎走进奇趣生物世界》视频制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
师:出示蛇的骸骨图片,在非洲热带草原深处,一条巨蟒被吃得只剩下骸骨。
到底谁是凶手呢?播放《捕食蟒蛇》的视频。
生:猜想谁是捕食巨蟒的凶手。
通过观看视频,说出捕食蟒蛇的凶手是蚂蚁。
师:蚂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无处不在,到处可见,整天忙碌地爬个不停,蚂蚁虽小,行为种类却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
师:对于蚂蚁的觅食行为你有哪些问题想提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怎样的假设?根据提出的假设,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
生:学生5位同学一组,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完成活动单1~3项内容)。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共同商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小论文)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作者:黄琪 1142041084摘要: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全部为雌性,但是不能生殖,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
工蚁有不同的体型。
有些头部和颚较大,负责战斗和保卫蚁巢,它们又叫兵蚁。
本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方法对不同的假设进行实验,并做相应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拍照记录和讨论,探究史氏盘腹蚁觅食运与食物种类和颜色的关系。
关键字:工蚁觅食颜色种类时间正文:1.认识蚂蚁此次我们所探究的蚂蚁为史氏盘腹蚁,遍及散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常见于山林等情况中筑巢,地下营巢,种群范围不大。
史氏盘腹蚁2.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2.1实验过程:寻找一个蚂蚁窝,在蚁窝周围放置不同颜色的糖豆;每过5分钟进行一次记录。
连续记录20分钟;将四个角落的食物分别交换位置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并计数蚂蚁的数量。
2.2实验数据统计:(1)实验组1: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9:30 11 4 15 46 29:35 36 29 31 63 109:40 50 31 56 87 429:45 66 20 63 90 6120min内记录数据(2)实验组2: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9:30 8 3 5 12 309:35 24 15 21 43 579:40 46 38 41 63 699:45 65 59 72 81 9420min内记录数据2.3实验结果:图1(5min)图2(10min)图3(1h)2.4探讨:在实验过程中,最先开始有蚂蚁的是棕色糖豆,并且在随后30min内,它周围的蚂蚁都是最多的;但在1h之后,由观察可以看出,5种不同颜色的糖豆上蚂蚁的数量基本相同,改变糖豆的不同位置得到的结果也基本相同,可以知道,蚂蚁的觅食和食物的颜色及摆放的朝向无关。
3.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3.1实验过程:在刚才的蚁窝周围放上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图所示:我们选取了同种蚂蚁的两个蚁窝,称之为A、B。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剥照组?(2).实验条件是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胥更良好?绘图和拍照有何帮助?(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_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_赵敏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动
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基于 2011 年 版课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油、清水一组等,还有一组学生利用蚂蚁工坊完成实 验。 3.2 集体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合作的过 程。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积极引 导,特别要关注课题价值、单因子变量的设计和实验 结果的分析等环节。其中用白糖与黑芝麻作为食物的 方案虽然存在科学性错误,但是极具教学价值,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可比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方面加以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无需形成规 范的术语表达。另外,学生围绕不同实验地点而争论 不休,有的主张在实验室中进行,有的则极力主张在 自然条件下进行,教师可以从实验科学性、可靠性等 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分析。 3.3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验室进行探究实验,发现蚂蚁受到惊吓、失去巢穴等 因素的影响,蚂蚁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常常没有出现 实验设计中预料的结果。如何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 境,探究蚂蚁在最接近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在自 然界中直接观察蚂蚁行为是否可行?
困惑之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提出问 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产生智慧的萌芽。在教学中,教 师常常重视解决问题,而忽视提出问题。李政道先生 曾说“: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教师应该向 美国妈妈学习:“孩子,今天上学了,给老师提两个好 问题!”如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指导,让学生 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呢? 困惑之三:如何科学评价学生探究能力? 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发展机制,同时实 验评价能力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 教师在教学中将其遗忘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 们都习惯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缺 乏了实践的检验,实验教学中没有组织评价,从而失 去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 也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4.2 创新之处 对本节课进行创新的宗旨在于让实验教学由基 于传递到基于发现、由静态构成到动态生成、由个体 思维到集体智慧,为此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开放 实验领域、构建反馈激励机制、提供集体学习支持。 4.2.1 在实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选择实验场所: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认为,本实 验在实验室中进行难以得到可靠可信的科学数据,因 为蚂蚁从野外被捕捉到实验室由于受到惊吓而逃生 或首先忙于筑巢等过程,根本无暇顾及觅食。学生按 小组分别在实验室内和室外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 程和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即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觅 食行为更真实,效果更明显。最终本实验的实验过程 选择在校园内进行,其余过程在实验室进行,既保证 了实验的真实性,又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 开放实验内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在实验 室内完成本实验,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根 据课程标准精神,倡导学生开展开放性、自主性的探 究学习,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人。如利用蚂蚁工坊观察日本弓背蚁的行为和探究它 们的觅食行为,实验的自变量并拘泥于食物的颜色等。
科学动物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特点;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蚂蚁(种类不限,数量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透明胶带、食物(如糖水、肉末等)、放大镜、尺子、计时器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蚂蚁觅食行为: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
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防止蚂蚁爬出。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如触角、身体弯曲等,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结合观察结果,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如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2. 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3. 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4.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5.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6.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在培养皿内表现出明显的觅食行为,如爬行、触角接触、身体弯曲等。
蚂蚁觅食过程中,触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从而确定食物的位置。
2. 信息传递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蚂蚁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
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它会通过触角与其他蚂蚁接触,将信息传递给它们,从而引导其他蚂蚁前往食物所在地。
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同时,蚂蚁还能够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六、实验结论1. 蚂蚁的觅食行为具有明显的特点,如触角感知、身体弯曲等;2. 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触角;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
小学观察蚂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开展了这次观察蚂蚁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2.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3. 掌握蚂蚁的社交行为;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实验材料1. 蚂蚁若干;2. 镜子;3. 玻璃瓶;4. 纱布;5. 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6. 记录本;7. 彩色笔。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1)将蚂蚁放在镜子上,观察其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2)记录蚂蚁的体型、颜色、触角、足等特征。
2.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1)在玻璃瓶中放入食物;(2)将蚂蚁放入瓶子中,观察其觅食过程;(3)记录蚂蚁觅食的时间、路线、数量等。
3. 观察蚂蚁的社交行为(1)将多只蚂蚁放入瓶子中,观察它们的互动;(2)记录蚂蚁的群体行为,如搬运食物、分工合作等。
4. 实验总结(1)将观察到的蚂蚁特征、觅食行为、社交行为等记录在记录本上;(2)用彩色笔将记录的内容绘制成图表,以便更好地展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发现,蚂蚁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头部有触角和眼睛,胸部有六条腿,腹部较小。
蚂蚁的体型细长,颜色多为黑色或棕色,触角细长,足部发达。
2. 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中发现,蚂蚁觅食时具有明显的路线,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寻找食物。
蚂蚁觅食速度较快,每次搬运的食物数量不多,但能迅速找到食物并带回巢穴。
3. 蚂蚁的社交行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蚂蚁具有明显的群体行为。
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时,其他蚂蚁会迅速加入搬运队伍,共同完成任务。
蚂蚁之间通过触角进行信息交流,表现出良好的分工合作精神。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觅食行为和社交行为。
蚂蚁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本次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装置及数据分析改进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装置及数据分析改进曾永娜(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新校天鹅湖校区合肥230000)摘要“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优化蚂蚁回收方法以及实验数据分析方式,使该实验更适合课堂教学,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锻炼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蚂蚁觅食行为实验装置数据分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关动物行为的一个重要实验。
通过该实验可以提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科学分析数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对动物的感情,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所以此实验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直接将蚂蚁放在纸盒中,蚂蚁会由于受到惊吓而到处乱爬,难以很好地控制实验变量和课堂秩序,因此很多教师会放弃该实验。
如何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这个实验呢?笔者和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可以从实验装置、蚂蚁的回收方法和数据分析几个方面使该实验更加适合课堂教学。
1实验装置1.1简易人工蚁巢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需要多次重复进行。
为了保证每一次实验都能正常开展,蚂蚁就必须有较长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所以需要最大限度模拟蚂蚁的生存环境。
基于此,笔者设置了简易人工蚁巢(图1)。
喂食区人工蚁巢由废旧塑料盒制作而成,盒内铺上湿润沙土至盒壁2/3高度处,以模拟蚂蚁的巢穴环境。
泥土与沙子按2:1的比例混合均匀,以保证蚁巢的松软质地,适合蚂蚁挖掘隧道。
泥土和沙子保持微微潮湿即可,如果太干,蚂蚁挖掘的隧道容易坍塌,太湿则不利于蚂蚁的生存。
由于蚂蚁爬壁力较强,在内侧盒壁涂抹防逃粉防止蚂蚁到处乱爬,使其专心在沙土范围内筑巢和活动。
沙土的最中间位置放一个塑料瓶盖作为喂食区,定期给蚂蚁喂食。
盒子上方盖上有透气孔的盖子,侧面紧贴沙土最上层打一圆孔塞上棉塞作为蚁巢出口。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
3. 分析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蚂蚁、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透明塑料瓶、细沙、白纸、尺子、秒表。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材料,但去除食物。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用白纸作为标记。
2.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蚂蚁,并记录蚂蚁的数量。
3.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食物,确保食物距离蚂蚁有一定的距离。
4. 观察并记录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包括取食时间、取食距离、取食数量等。
5. 分析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行为。
一部分蚂蚁负责寻找食物,一部分蚂蚁负责搬运食物,还有一部分蚂蚁负责清理食物残留物。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较强。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饼干碎。
3. 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远,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4.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部分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秩序。
五、实验分析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体现了蚂蚁的社会性。
在取食物过程中,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智能。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能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
3. 蚂蚁取食物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说明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
距离越远,风险越大,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也越长。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工合作、识别和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意识。
2. 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在取食物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七、实验建议1. 进一步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偏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深入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小学三年级作文观察小蚂蚁寻食的观察日记
观察小蚂蚁寻食的观察日记今天,我在花园里发现了一支勤劳的小蚂蚁部队正在寻找食物,我决定密切观察它们的行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坐在花园里的一颗大树下,准备观察小蚂蚁。
小蚂蚁们浑身黑亮,个头很小,活蹦乱跳的。
它们一起穿行在花园里,不停地找寻着食物的踪迹。
其中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块掉在地上的面包屑。
它立刻停下脚步,先转了几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然后马上穿过树根缝隙,充满勇气地继续前进。
小蚂蚁扛起了面包屑,继续向前走。
它们的速度虽然慢,但是一点也不懈怠。
我想,这也许就是小蚂蚁勇敢的特点吧!它们团结合作,完成每一次寻找食物的任务。
当小蚂蚁们回到它们的巢穴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它们并没有把所有的食物都自私地储存起来,而是将一部分分给了其他的小蚂蚁。
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即使是小小的蚂蚁,也懂得分享和关心。
时间一晃而过,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小蚂蚁依然在寻找食物的路上不停歇。
我想起了他们辛勤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禁为它们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观察小蚂蚁的寻食过程,我明白了坚持和团结的重要性。
也学会了分享和关心他人。
小蚂蚁们的行为让我领悟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在困难面前,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自从学习昆虫学以来,我对这个神奇的生物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了解昆虫的行为和生态习性,我进行了一项关于蚂蚁觅食行为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寻找食物的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方式。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一块正方形的实验盘,盘内划分成几个区域。
实验盘内放置了几个蚂蚁巢穴,并在盘的边缘放置了食物源。
为了模拟不同食物的情况,我们使用了不同颜色的糖水滴。
每个巢穴中放置了一只蚂蚁。
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蚂蚁的行进路径和觅食时间。
实验过程:在观察期间,蚂蚁们开始觅食。
我们观察到蚂蚁在出巢后会踏上地面,头部会左右摆动,似乎在嗅探食物的气味。
然后,蚂蚁会依靠触角和触脚的感知来寻找食物。
当蚂蚁发现食物后,它会返回巢穴并释放一种信息素,通知其他蚂蚁。
这种信息素可以引导其他蚂蚁迅速找到食物源。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蚂蚁的觅食路径呈现出一种非常有规律性的走向,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通道。
蚂蚁们遵循这条通道来回穿梭运输食物。
而当食物源的颜色不同时,蚂蚁们的觅食时间也存在差异。
蚂蚁对浅色食物源更为敏感,觅食时间更短;而对于深色食物源,觅食时间相对较长。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在觅食行为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协作和分工。
它们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觅食路径的建立,有效地组织和优化了觅食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食物的收集效率。
此外,蚂蚁对不同颜色食物源的敏感程度也可能与其视觉系统的特性有关。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蚂蚁在觅食行为中体现出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协作能力。
这种协作方式不仅可以在蚂蚁群体中提高食物的采集效率,也对其他昆虫群体的协作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此外,对于蚂蚁在不同颜色食物源上的机制和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昆虫视觉系统的功能。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蚂蚁的觅食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蚂蚁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觅食路径的建立展示出了高度的协作能力和分工合作。
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昆虫行为和社会行为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作业
•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蚂蚁的其它行为。 (如蚂蚁的繁殖行为、攻击行为等)
• 探究蚂蚁与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六、表达交流:
每小组与其它组交流探讨自己所得到的实 验结论。
•
• 实验结论摘要
根据取食食盐 和白糖蚂蚁
数量
根据取食白 糖和红糖蚂 蚁数 量
根据取食小 昆虫和馒头 块蚂蚁数量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味
道有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颜色
无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大小
无关
小结
• 通过本次实验,可得如下结论: • 蚂蚁的食性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喜欢
知识拓展
• 2.杂食偏肉食 杂食偏肉食的蚂蚁在比例上偏多, 它们亦可吃素亦可吃荤,不过,通常以荤食会更 容易吸引它们,而它们对昆虫几乎不挑食,一般 来说是来者不拒。在喂养时除了可以昆虫为食物 之外亦可以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来喂养。可用食 物举例如下: 肉食性以及死去的昆虫为主,加 上水果、蜜露为食。喂食时可以喂昆虫、鱼(可生 食)、熟的猪肉、熟的鸡肉……等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蚂 蚁 找 食
蚂蚁的互助行为
蚂蚁爬满了盛牛奶的袋子
想一想
通过观察以上几张图片,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蚂蚁在干什么? 2、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3、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4、蚂蚁觅食时喜欢互助吗?
身边事
• 蚂蚁是地球上的爬行小动物,是社会性 生活的群体,无处不在,到处可见,整 天忙碌的爬个不停,蚂蚁虽小,但蚂蚁 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干活都隐藏 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今天我们只 选取一点,让我们共同探究蚂蚁觅食的 奥秘吧!
知识拓展
• 3.杂食偏素食 杂食偏素食的蚂蚁种类与杂食篇 肉食蚂蚁种类有许多重迭处,唯一的差别是:当 昆虫尸体与甜食同时出现时,杂食偏素食的蚂蚁 较容易被甜食所吸引。
• 4.素食 纯素食性蚂蚁种类在所有蚂蚁种类中的 比例也不多,有的蚂蚁也是只吃某些特殊植物或 果食汁液,像国外的切叶蚁更是将树叶带回巢中 种植真菌并以真菌为唯一的食物。所以饲养到这 类蚂蚁就和饲养纯肉食性蚂蚁一样,必需先确保 能够准备好食物,否则也是会很有挫败感的。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蚂蚁爱吃什么食物?)
二、根据问题,做出假设。
(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三、针对假设,设计实验。
1、 每小组用到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2、 在实验中设置的对照组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 四、依照设计,完成实验。
•
• 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明确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 实验制作相应的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香的,有的喜欢小昆虫,有的喜欢馒 头,更多的喜欢甜食…… • 蚂蚁觅食更喜欢群体性。 • 蚂蚁觅食时非常认真。
知识拓展
• 知识点A:食性 了解所养的蚂蚁喜欢吃的东西、 需要的营养才能喂饱它们并给予充份的养份增进 蚁后生产! 蚂蚁的食性简单的分有下列几项: 肉食、杂食偏肉食、杂食、杂食偏素食。
• 1.肉食 最好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纯肉食性 蚂蚁的种类在蚂蚁的比例中较少,但是每一种肉 食性蚂蚁对食物的偏好各自不同,所以并非所有 的昆虫都可以拿来当所有肉食性蚂蚁的食物。所 以饲养时需备有该蚂蚁所爱吃的那一种昆虫,否 则常会造成误以为给足了食物,蚂蚁却不吃或饿 死,所以若无法准备好所饲养的蚂蚁所喜欢的食 物时,饲养起来是会很有挫折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