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合集下载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

3. 分析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蚂蚁、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透明塑料瓶、细沙、白纸、尺子、秒表。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材料,但去除食物。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用白纸作为标记。

2.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蚂蚁,并记录蚂蚁的数量。

3.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食物,确保食物距离蚂蚁有一定的距离。

4. 观察并记录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包括取食时间、取食距离、取食数量等。

5. 分析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行为。

一部分蚂蚁负责寻找食物,一部分蚂蚁负责搬运食物,还有一部分蚂蚁负责清理食物残留物。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较强。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饼干碎。

3. 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远,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4.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部分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秩序。

五、实验分析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体现了蚂蚁的社会性。

在取食物过程中,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智能。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能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

3. 蚂蚁取食物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说明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

距离越远,风险越大,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也越长。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工合作、识别和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意识。

2. 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在取食物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七、实验建议1. 进一步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偏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深入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瑞金二中刘鑫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对蚂蚁通讯的探究实验。

实验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参与探究蚂蚁的行为,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参与探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也是为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体验用观察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能力目标:1.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爱护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课前指导学生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觅食多媒体展示教师完成该实验过程,思考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后继续完成探究实验五.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学习了《社会行为》后,教师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2.作出假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学生课外时间观察后作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3.制定计划用容器饲养一些蚂蚁,在离蚁穴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排出侦察蚁先进行侦察,然后大批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然后再侦察蚁返巢的路上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待大批工蚁出洞时,通过取走或者挪动纸片,观察工蚁行为,来证实蚂蚁是否通过气味来交流(计划制定后,展示教师做这个实验的过程,思考其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完成探究实验)教师实验展示:4.实施计划1.取一矿泉水瓶剪开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寻找一个蚂蚁窝,取一些蚁穴土壤铺上面,捕捉一些蚂蚁、蚁卵和幼虫,少许食物放置暗处饲养几天。

4.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课件(冀教版)

4.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课件(冀教版)
• (2)相关知识的认知准备,主要是通过课前的 视察和资料的收集,对蚂蚁有了全面的了解,从 而实现对实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实验操作奠 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3)针对蚂蚁好动的特点,告知学生实验过程 一定认真,要保管好每小组的蚂蚁。
• (4)在选取对照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差异, 实验中蚂蚁的数量不能太少。
本实验成功的经验
• 第一点,课内外结合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 究能力。新课标增加了大量的实验,目的就是培 养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如 果课堂上要把实验内容完成根本是不可能的,为 此,我就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分课内完成和课 外补充相结合的做法,采用先授课后实验,尽量 把实验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能有意 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假 想,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把注 意力从重视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 养他们的视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5、教法和学法分析
• 本堂课以视察和讨论为主线,主要采 用启示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视察、思考、 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 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 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视察法和实验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三、怎样探究
• 1、过程 • 图片导入,设疑导思
3、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1)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理 解所学知识、探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2)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 物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的良好途径,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究什么?
蚂蚁的觅食行为
为什 么?
1、选本实验的原因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剥照组?(2).实验条件是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胥更良好?绘图和拍照有何帮助?(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小论文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小论文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作者:黄琪1142041084摘要: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全部为雌性,但是不能生殖,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

工蚁有不同的体型。

有些头部和颚较大,负责战斗和保卫蚁巢,它们又叫兵蚁。

本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方法对不同的假设进行实验,并做相应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拍照记录和讨论,探究史氏盘腹蚁觅食运与食物种类和颜色的关系。

关键字:工蚁觅食颜色种类时间正文:1.认识蚂蚁此次我们所探究的蚂蚁为史氏盘腹蚁,遍及散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常见于山林等情况中筑巢,地下营巢,种群围不大。

2.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2.1实验过程:寻找一个蚂蚁窝,在蚁窝周围放置不同颜色的糖豆;每过5分钟进行一次记录。

连续记录20分钟;将四个角落的食物分别交换位置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并计数蚂蚁的数量。

2.2实验数据统计:(1)实验组1:20min记录数据(2)实验组2: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9:30 8 3 5 12 309:35 24 15 21 43 579:40 46 38 41 63 699:45 65 59 72 81 9420min记录数据2.3实验结果:图1(5min)图2(10min)图3(1h)2.4探讨:在实验过程中,最先开始有蚂蚁的是棕色糖豆,并且在随后30min,它周围的蚂蚁都是最多的;但在1h之后,由观察可以看出,5种不同颜色的糖豆上蚂蚁的数量基本相同,改变糖豆的不同位置得到的结果也基本相同,可以知道,蚂蚁的觅食和食物的颜色及摆放的朝向无关。

3.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3.1实验过程:在刚才的蚁窝周围放上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图所示:我们选取了同种蚂蚁的两个蚁窝,称之为A、B。

在蚁窝四个方向分别放置同量(食物切成大小一致的小丁)的四种食物-----肉类,馒头,苹果,鸡蛋白,记录蚂蚁搬运完食物的时间,并且四种食物轮换方向,各做一次,以此来探究蚂蚁的取食偏好。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3 . 4 小组代 表 汇报 交流
3 6 一
各小 组根 据 实验 情况 ,派 代表 进行 汇 报 交流 , 同 绕: 如何选 题 ?如何 分 工 ? 探 究过 程 中遇 到 哪 困难 ? 怎 样解 决 的 ?实验 现象 和结 论是 什 么 ? 有 何 收获 和启
4 . 1 教 学 困 惑
方 面 引导学 生 自我 分析 。
3 - 3 小组合作 进行探 究
教学重点 : 尝试 设 计 和实 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 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
各 小组 在组长 带领 下分 别进 行实 验探 究 , 并及 时
教学 难 点 : 尝试 设 计 和 实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能 进行 实验评 价 。
教 师要 引 导 学生 到 周 围环 境 中去 观察 动 物 的运 动 和 行为, 培 养学 生的 观察能力 和学 习兴 趣 。 基于 2 0 1 1 年 版 课标 和我校 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制定 以下 教学 目标 。 知识 日标 : 观察 蚂 蚁 的觅 食 行为 , 并 进 行 探究 实


7 8 9 1 0
甜饼干 、 成饼 干
辣椒油、 清 水 白糖 、 红糖 干面包、 湿 面 包 白糖 、 食 盐( 蚂蚁 工坊 )
在甜饼 干处聚 集蚂蚁 多
在辣 椒 油 处聚 集蚂 蚁 多 在 两 处 聚 集蚂 蚁 差 不 多 在 干 面 包处 聚 集蚂 蚁 多 在 白糖 处 聚 集 蚂 蚁 多
验;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合作 的过
程。 在 组织 讨论 的过 程 中 , 教 师需 要抓 住关 键 、 积极 引 导, 特 别要 关 注课 题 价 值 、 单 因子 变 量 的设 计 和 实 验 结 果 的分 析等 环节 。 其 中用 白糖 与黑 芝麻 作为食 物 的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己巢”周围出现。 这段视频 2、假设蚂蚁靠颜色来交流信息。
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 于是
……
我组织学生对“蚂蚁觅食” 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行为进行探究实验。
1、各小组在校园内的花池边寻找蚂蚁出没的地方
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 (蚁穴通风口),在距离蚂蚁出没的地方约 30cm 处分别放一勺白砂糖、 一小块油饼、 一小堆红色纸
将红纸屑拿走 ,2 个小组的同学继续观察 , 发现
配。
蚂蚁仍然大多数集中在油饼上 , 说明蚂蚁的取食与
3、工蚁:又称职蚁。是不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观察、
学 能力目标 思考分析能力。
目 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加强保护蚂蚁等小动物
标 情感目标 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意识。
验的过程。
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 其中的几只蚂蚁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 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
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 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 。蚂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
蚁对红纸屑“不屑一顾” 。 ( 观察时间 30 分钟 )
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
目: 膜翅目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
科: 蚁科
第一小组的记录: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弯弯曲曲
蚂蚁因食性不同科分为: 肉 的“向前冲”,终于有一只蚂蚁碰到了食物,用触
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角不停地碰碰这几种食物后, 用头部在食物上碰来

科学动物小实验报告(3篇)

科学动物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特点;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蚂蚁(种类不限,数量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透明胶带、食物(如糖水、肉末等)、放大镜、尺子、计时器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蚂蚁觅食行为: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

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防止蚂蚁爬出。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如触角、身体弯曲等,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结合观察结果,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如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2. 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3. 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4.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5.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6.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在培养皿内表现出明显的觅食行为,如爬行、触角接触、身体弯曲等。

蚂蚁觅食过程中,触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从而确定食物的位置。

2. 信息传递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蚂蚁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

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它会通过触角与其他蚂蚁接触,将信息传递给它们,从而引导其他蚂蚁前往食物所在地。

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同时,蚂蚁还能够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六、实验结论1. 蚂蚁的觅食行为具有明显的特点,如触角感知、身体弯曲等;2. 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触角;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教案一课题: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蚂蚁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觅食行为、社会行为等;掌握观察和记录蚂蚁行为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来观察蚂蚁的行为;理解蚂蚁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适应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对蚂蚁都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蚂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三、设计实验1.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选择观察的蚂蚁种类、观察的环境、观察的时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避免干扰蚂蚁、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等。

四、进行实验1. 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五、分析结果1. 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蚂蚁的行为特点。

2.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行为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蚂蚁行为的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题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作业设计:让学生观察其他社会性昆虫(如蜜蜂)的行为,并与蚂蚁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短文。

s41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s41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六、教学过程七、实验说明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

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

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蚂蚁觅食生物实验报告

蚂蚁觅食生物实验报告

蚂蚁觅食生物实验报告引言觅食是蚂蚁社会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蚂蚁个体及整个蚁群的生存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以增进我们对蚂蚁社会生活的了解,并探究蚂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觅食策略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材料- 一组蚂蚁(同一种类,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观察笔记本- 计时器- 实验观察场地(如玻璃箱、平板等)方法1. 确定观察场地并设置好实验环境,确保在实验过程中蚂蚁不会逃离观察区域。

2. 将观察场地分为几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放置一定数量的食物源,如小块糖果或食物颗粒。

3. 将蚂蚁放置到观察场地中,并记录蚂蚁的觅食过程。

4. 观察和记录蚂蚁觅食的时间、路径和数量等数据。

5. 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如改变食物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或改变观察场地的形状和大小等,以便分析蚂蚁的觅食行为。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 蚂蚁觅食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

一些蚂蚁迅速找到食物源,而其他蚂蚁则可能寻找更长时间。

2. 蚂蚁的觅食路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大多数蚂蚁会选择最短的路径去寻找食物。

然而有些蚂蚁可能会走曲线或绕行的路径。

3. 食物源的种类和数量对蚂蚁的觅食行为有影响。

当食物源较少时,蚂蚁更容易发现并聚集到食物周围。

而当食物源较多时,蚂蚁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去寻找食物。

4. 改变观察场地的形状和大小会影响蚂蚁的觅食行为。

较小的场地可能导致蚂蚁更迅速找到食物,而较大的场地可能增加蚂蚁寻找食物所需的时间和路径。

综上所述,蚂蚁在觅食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作出不同的策略选择,以便更快地找到食物源。

这种觅食行为的差异性对于蚂蚁个体和整个蚁群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对蚂蚁的觅食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蚂蚁觅食的时间、路径和数量等数据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蚂蚁生物行为和模拟蚁群优化算法的基础。

此外,对蚂蚁觅食行为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蚂蚁社会生活的机制,并有望为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蚂蚁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蚂蚁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背景蚂蚁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社会结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探究蚂蚁的行为特点,我们小组进行了蚂蚁生物实验。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群体行为以及蚁巢结构,以了解蚂蚁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了解其食物偏好。

2. 分析蚂蚁的群体行为,探讨其社会结构。

3. 研究蚁巢结构,了解蚂蚁的生存环境。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场所:校园内蚂蚁窝较多的区域。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透明胶带、塑料瓶、镊子、食物(面包屑、糖、盐等)。

3. 实验对象:蚂蚁。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a. 在校园内找到蚂蚁窝,用透明胶带标记。

b. 在蚂蚁窝周围放置不同类型的食物,如面包屑、糖、盐等。

c.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记录其食物偏好。

2. 分析蚂蚁的群体行为a. 观察蚂蚁窝内蚂蚁的数量和活动情况。

b. 分析蚂蚁的分工合作,如工蚁、兵蚁、蚁后的角色。

c. 记录蚂蚁的群体行为特点。

3. 研究蚁巢结构a. 用塑料瓶挖掘蚁巢,观察蚁巢内部结构。

b. 分析蚁巢的通风、排水等条件。

c. 记录蚁巢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a. 实验结果显示,蚂蚁对糖和盐的食物偏好较为明显。

b. 这可能与蚂蚁的生存环境有关,糖和盐在自然界中较为稀缺,蚂蚁对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2. 分析蚂蚁的群体行为a. 观察到蚂蚁窝内蚂蚁数量较多,分工明确。

b. 工蚁负责觅食、护理幼虫、清理蚁巢等任务,兵蚁负责保卫蚁巢,蚁后负责繁殖后代。

c. 这说明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和分工合作能力。

3. 研究蚁巢结构a. 蚁巢内部结构复杂,有多个通道和房间。

b. 蚁巢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有利于蚂蚁的生存。

c. 这说明蚂蚁在适应环境方面具有很高的能力。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具有明显的食物偏好,对糖和盐的食物偏好较为明显。

2. 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和分工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应对环境挑战。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1.了解蚂蚁的行为和进食方式。

2.探究蚂蚁群体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知——观察蚂蚁进食1.带领学生在室外观察蚂蚁进食——给蚂蚁喂食,一只蚂蚁会如何吸取食物。

2.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应该注意到蚂蚁进食的方式,是否会把食物带回蚁巢等细节。

二、讲解蚂蚁的进食行为1.通过PPT展示蚂蚁的解剖结构,并讲解蚂蚁用来进食的工具。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蚂蚁常常会把吃剩的食物带回蚁巢?三、分组实验——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行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称为“观察员”。

2.“观察员”坐在一旁,其余组员拿出一些面包屑或糖果碎片给蚂蚁。

3.观察蚂蚁正常进食的情况下,记录下来蚂蚁行动的路线、数量、进食的时间和地点等。

4.在上一步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蚂蚁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模式。

5.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模式,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题。

四、总结探究,提高学生素质1.引导学生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知道探究和实践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爱护生态环境,并了解蚂蚁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总结)1.引用新知:观察蚂蚁进食。

2.讲解蚂蚁进食方式和解剖构造,引导学生对于进食行为的思考。

3.分组实验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方式。

4.总结实验结果,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体会)此教案针对蚂蚁进食行为,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学习蚂蚁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是一堂非常富有趣味性的课。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目标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一、知识回顾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来源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

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一、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归纳总结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2)过程和方法1.提前2天布置观察实验任务,将学生分成7组,每组6人,简单说明实验要求,初步对蚂蚁在自然状态进行观察。

2.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结合教师指导、引导、提问、总结的教学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的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觅食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把学生分为6位,每组7人,每个人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有两个同学寻找发现蚂蚁生活的地方,两个同学制定实验计划,2个同学准备实验材料(不同食物),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实验表格,在炎热夏天7月2日,下午2:30,全体同学根据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地点在操场,健身场地,综合楼等,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的难点及突破的具体方法: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按照教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部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蚂蚁觅食和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做出假设;:根据每组同学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按照教材内容提示要求,有条不紊去完成。

实施计划部分,根据各抒己见制定探究计划,组织实施,把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六、实验准备:学生寻找蚂蚁巢穴,准备不同气味,不同颜色的食物,记录在本子上。

七、教学流程图:将学生进行分组(6组)→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寻找蚂蚁巢穴→观察蚂蚁活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观察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交流并对改进后探究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确定了探究的问题。

八、探究过程:情景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动物行为的研究,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动物行为的呢?学生回答:采用了观察法与实验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上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把全班分为六组,每组7人,并且每组都确定实验组长,由组长负责对每位同学分工,明确职责,并要求利用课后寻找蚂蚁活动场所,并对蚂蚁活动进行初步观察。

下面就各组观察情况进行全班交流。

第一组负责观察同学王帆,高岩,交流观察大蚂蚁活动情况:1.蚂蚁活动范围主要在蚂蚁洞穴方圆1平方米地方活动2.蚂蚁出出进进非常频繁,不知在干什么,有一只蚂蚁搬蝴蝶翅膀,非常神奇3.有个别蚂蚁把死蚂蚁搬回巢穴,而且运动迅速非常快第二组交流,观察了小蚂蚁运动情况1.很小的蚂蚁在搬比它重10倍的七星瓢虫的尸体.2.有些蚂蚁在搬干草大家想一想,蚂蚁这些活动情况是否属于蚂蚁的迷失行为,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蚂蚁这些行为是为了什么?我们一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阅读教材P66 ,制定探究蚂蚁觅食的行为的设计方案。

方案内容如下:探究活动一、提出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二、作出假设:(每组自选一个)1. 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三、制定计划:每组分工明确,各自准备实验的材料(各类不同食物),查找相关资料,做记录用的工具等。

组长负责设计观察时放食物的位置等。

四、实施计划:根据每小组制定的探究计划,分组实施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专门负责记录的同学设计好表格把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并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拍照和录像。

五、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和交流。

全班汇报。

第二组将实验结果交流。

吴天明交流1.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2.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2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蚂蚁只动了20厘米处的食物,,说明大多数蚂蚁觅食的活动范围只在洞口周围。

(观察时间20分钟)5.实验结果: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而且蚂蚁对甜食,特别能释放甜味气味的食物感兴趣第五组温媛交流1. 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2.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3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时间地点食物名称觅食蚂蚁(小)数量蚂蚁觅食的途径7月2日教学楼门前煮熟剥皮红枣核100 气味白糖0 气味甜瓜 2 气味方便面条0 气味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半圆形,蚂蚁只动了30厘米处的食物,,说明大多数蚂蚁觅食的活动范围只在洞口周围。

(观察时间20分钟)5实验结果: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而且蚂蚁对煮熟去皮的红枣感兴趣。

第六组 : 刘丽莹交流1. 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的颜色有关2.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2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时间地点食物名称觅食蚂蚁(大)数量蚂蚁觅食的途径7月2日综合楼后红皮花生0 颜色绿豆0 颜色黄豆0 颜色黑芝麻 1 颜色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巢穴周围蚂蚁很多,但都没有动这些食物,大约过了5分钟一只蚂蚁把一粒黑芝麻托着迅速的前进了,大约走了又4米距离另外一个蚂蚁洞穴80厘米的地方,放下芝麻跑了,我们观察了近6分钟这只蚂蚁在也没有回来,说明这只蚂蚁并不是对黑颜色的芝麻感兴趣,而是在学习本领。

(观察时间20分钟)5实验结果:蚂蚁觅食与食物的颜色无关系。

经过全班7个小组的交流都一直认为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那么蚂蚁觅食通过气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觅食活动呢?前面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是如何生活的?王帆争先回答说:我们发现蚂蚁在搬死去蚂蚁的尸体和死蝴蝶的翅膀。

另外一组的同学说:蚂蚁在搬干草和七星瓢虫的尸体,我们还录像了呢!这是为什么?我们网上查阅资料和老师给的资料中分析认为搬蚂蚁的死尸,把它搬到洞里掩埋,另一方面消除蚂蚁释放的干扰觅食的气味,影响寻找食物或联系同伴。

我们组认为蚂蚁搬干草,其它动物的尸体是为了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干草、动物的粪便、尸体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

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课后延伸拓展可能蚂蚁的这些行为还有的目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探究清楚罢了!尽管我们通过探究清楚蚂蚁觅食与气味有关,但是也还有不足的地方,因为时间短,没有更清楚探究蚂蚁觅食的行为到底还有那些。

蚂蚁一天中什么时间觅食行为最明显,把投食的时间确定为早、中、晚。

蚂蚁除对甜味特别感兴趣外,还是否对其他气味感兴趣?通过放酸、甜、苦、辣五种不同气味的食物进行探究。

小蚂蚁和大蚂蚁对食物的选择一样吗?这都有待于改进探究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各组根据以上问题重新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九、教学设计: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1.提出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2.作出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实验变量只有一个)3.制定探究的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协作)4.实施计划(实验在课外进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5.本组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十、教学反思:这节课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的教育资源,把野外蚂蚁的栖息地作为课堂,即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探究蚂蚁觅食的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初步学会如何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有些女同学主动参与性差,有些准备的不充分,食物单一,导致实验不明显。

小组团结协作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鼓励全体同学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

使每一位同学的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经常性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课堂讨论交流,而且引导学生既要体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又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为了克服在课堂上时间短的缺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探究。

并且有班长进行督导,老师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