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传播学第八章: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1)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 (2)组织的自身因素,包括技术、传媒人员的个 人喜好。 (3)受众的因素(受众的爱好、公众利益,突出 人文关怀); (4)信息自身的价值因素;
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论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本章内容
• 大众传媒的特点 •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及其制约因素
经营目标 宣传目标 公共性和公益性目标 • 把关人理论及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Nhomakorabea众传媒的特点
传播者身份的特殊性——影响的巨大性
1、它是一种社会组织,并非个人——信息采集能 力强大;
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 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形成过程:
信息:各类信息符号——排列组合——完整特定意义的 讯息(传递知识、消息,重要的是传递观念、价值)— —约束人们行为
传播活动的总体:反复、大量传播,使某类信息传播形 成规模,呈现出特定时期、特定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
信息环境的特点
自古有之;
不仅起到告知作用,而且有制约人行为的 作用;
大众传播的发达,使人们意识到它的独立 性——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美国李普曼),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藤竹晓)和“拷 贝支配”的社会(日本清水几太郎)
大众传媒依据哪些原则 塑造我们的信息环境?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 经营目标 • 宣传目标 • 公共性与公益性目标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经营目标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 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也由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信息流的海量化,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定义、特征、把关过程、把关人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展示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此变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而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对传媒把关人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研究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magazines, television era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media 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not only just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gatekeeper"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respects of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ecking process, “gatekeeper” functio 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This paper will also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atekeepers exist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re-defines the role of gatekeeper.Key words: New media gatekeepers Role study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s research引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处于信息链条的首端,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
传播学重要理论
传播学重要理论一、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1、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较早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
他们在《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一下三种功能(前两种为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⑴授予地位。
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⑵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就渴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⑶麻醉精神。
接触媒介耗费时间,疏于行动,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
缺陷:概括的不够全面。
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能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贡献:明确的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
2、“两个环境”理论根据李普曼的见解,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与此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及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
即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有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
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地大大缩小了。
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
3、“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预言”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的“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么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社会学者默顿的“自我达成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提示:既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同时又必须认真对待其负功能。
受者:不轻信大众媒介信息,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尽可能多接触各种媒介,比较、鉴别、思考,迫近事实真相。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传播学重要的概念
一、关键的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8、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9、媒介:Media(Medium)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4、宣传:Propaganda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概念的发展与嬗变
DC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概念的发展与女亶变陈宇恒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不再享有信息控制的特权,用户的媒介接触逐渐成为个人兴趣、社交网络以及智能化个性推荐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中,大众传播时代经典的“把关人”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革新.从前扮演着“把关人”和内容生产者角色的记者与编辑正在向新闻策展者转变,与此同时,社交策展、算法策展、策略策展等其他策展主体也不断涌现出来,它们同时作为新闻策展的主体共同塑造当今的媒介生态环境.关键词新闻策展;新媒体;把关人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50-0031-02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以职业记者为生产主体、通过“把关”将新闻呈现给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被移动互联网的多节点网状互动模式所取代,用户生成内容与众包新闻模式相伴而生。
无处不在的手机等移动性终端设备具备摄影摄像功能,不断为社交平台上的公共论坛、人际网络与个人账号上注入即时、碎片化的信息流,加之其特有的社交元素(评论、转发、点赞)赋予信息以新的传播价值,大大挑战了专业媒体对时间维度(时效性)和空间维度(信息渠道)的掌控力⑴。
因此,在当下的新闻实践模式中,新闻生产与把关体现为职业记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动态实践,专业媒体不再掌握对新闻事件进行阐释的主要话语权,新闻业正呈现出“液化”状态[2]o其中,专业记者与编辑的职业身份正在模糊化;传统的新闻生产与把关模式向公众、社交平台、专业媒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式策展新闻模式转变。
正如《真相》中所说的:“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民服务。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⑷。
”策展新闻强调的正是一种专业媒体与各策展主体之间的协同对话。
而新闻策展人既可以是专业记者,也可以是业余公众,还可以是各种社交媒体策展平台W=1专业媒体:从“把关人”到新闻策展者新闻策展是一种侧重于通过与社会大众的协同式对话来进行内容生产、实现知识与观点共享的传播手段。
传播学考点
传播学复习资料目录一、全书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2二、名词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2三、每章重点总结- - - - - - - - - - - - - - - - - - -4四、补充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11一、全书总结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记得具体分析,不然只得一半分,具体分析结合相关章节)1、努力创造良好的传播情境。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像合适的传播者进行传播。
2、努力提高传播者的素质和专业权威性。
3、努力研究受传者的需要和各类特性,根据受传者的需要来制定传播内容。
4、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传播;5、根据受传者的特性灵活选用各种传播技巧。
6、努力消除噪音的影响二、名词解释1、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动作、颜色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有双重含义:a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工具、中介物或技术手段;b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4、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人性格内向、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5、容器人:“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现象
网路传播中的“把关”现象班级:10408班姓名:曹晓强学号:19号“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他认为,在为家庭选择菜肴的过程中,家庭主妇实际上起着一种“把关人”的作用。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认为编辑是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人”。
其后,不少学者指出,除了编辑,记者、编审、总编都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都是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
简而言之,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具备一定新闻专业知识、素养,并就职于大众媒介组织的新闻工作者担任了“把关人”的角色。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等职业新闻人依然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利,但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像在传统媒体中一样垄断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决定最终能够进入公众视线的信息数量和内容。
这是因为在网络中,除了各种传统媒体的电子形式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等具备较强组织性的网站,还存在着诸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诸多“自媒体”网络形式。
这些自媒体为网民提供了发声平台,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发布信息,其所发布信息的内容、时间、具体平台等,均由网民个人“把关”。
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承担起网络传播中部分筛选、发布信息的职能,改变了受众在传统大众传播活动中相对被动的地位。
由此,“把关人”角色不再是记者、编辑的特有身份,而是被数以万计的网络民众共享,“把关”角色泛化。
“把关”标准趋于多元化、主观性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告诉我们,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主要由记者“把关”的新闻采集阶段和主要由编辑“把关”的新闻加工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虽然“把关”看似只是记者与编辑的个人行为,但是记者与编辑的价值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即主观判断要遵循一定的组织把关标准。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认为,新闻选择的把关标准主要受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这九种要素的限制,即包含上述要素的信息才有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卡,最终进入受众的视野之中。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卢因个人层面“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实质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诞⽣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量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③1933年,德国的纳粹执政后,⼤批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第⼀、这是⼀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命的时代,两次世界⼤战相继爆发,交战国纷纷利⽤各种传播媒介进⾏⼤规模宣传第⼆、⼆战前⼣的美国已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学习传播学的意义第⼀,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第⼆,有助于以⾼传播决策的科学⽔平;第三,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2.四⼤奠基⼈及贡献〃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从政治⾓度研究传播学(1902-1977)博⼠论⽂《世界⼤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⑴环境监视功能(帮助⼈们了解把握环境的变化保证⼈类社会的⽣存与发展环境监视是⼤众传播的最主要功能)⑵社会协调功能(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⑶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将前⼈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赖特的“四功能说”:第⼀,环境监视;第⼆,解释与规定;第三,社会化功能;第四,提供娱乐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整治功能的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表现: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醉作⽤”负⾯功能:⿇醉功能拟态环境歪曲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式的再现,⽽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选择,加⼯,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们提⽰的环境。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
反馈
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从输出向输入),或叫信息的部分 倒流。目的:更好地调节系统的输出状况。
反馈概念的通用意义:信息的反向传播; 特定意义: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 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Nhomakorabea 新闻媒介重要观: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
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把关因素都处于 次要地位。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 - 输出信息 = 把关过滤信息
怀特理论的最大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 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都程度 不同地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钳制。
怀特理论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探讨打开门路,一系列修正完善的把关学说, 既充实了传播的内容,也深化了对把关问题的认识,使把关说成为传播学 的一大理论板块。
交流中的主要网络,在传播活动中作用巨大。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 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源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体现着自由资 本主义的时代特征。主张对新闻事业不加任何限制,允许传播媒介自由 行事,随意去报道一切事实。(代表人物:弥尔顿、卢梭、杰斐逊、约翰•穆勒)
1. 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
2. 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潜在控制因素。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第八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1.群体性
2.专业性 3.机构性 任务
自
(2)监督政府,启发公众; 制 自 (3)提供娱乐; 然 作 (4)保持财政的自给自足。 信
收 集 信 息 非 (1)服务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大众传播者的任务
因 素
息
然 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媒介
发 送 信 素 息
传者
受众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大众传播者的“把关人”的角 色
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以下
几方面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
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有关“把关”的五种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卢因的“把关人”概念(Gate Keeper)
大众传媒的阶级性
西方 企业法人和公共法人形态为主 中国 企业经营方式的事业机构形态为主
与各大财 团、利益 集团保持 口径一致
名义上独 立,本质 上偏向政 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广告盈利
政府的宣 传机构, 与政府口 径保持完 全一致
大众传媒的双重属性
上层建筑 通过新闻选择, 构建精神文化, 服务于经济基础, 潜移默化地为政 治和阶级服务
“守门人”
若干“检查点”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 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 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 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 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若干“检查点” 若干道“门”
信 息
二、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新 闻 N 来 源
N1 N2 N3 N4
N1’
主要媒介理论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
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
主要媒介理论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更大的社会 结构
主要媒介理论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大量 的受众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 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 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讯息
解码 解释 者 编码
讯息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 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 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 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主要媒介理论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大众传播重点总结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
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
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
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019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段)名词解释:一、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学: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
三、信息:1、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和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还有一种操作性的定义,称信息是用以减少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基本特征:A、事实性。
任何信息总是产生、传达在事实之后,先有事实,而后才有信息。
任何信息总是客观地反映某一事实,从本质上说,是附属于事实的,离开了事实也就失去了意义。
B、传递性。
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更谈不上信息的效用。
信息总是处在一定的流动过程中,即信息流。
C、时效性。
信息的效用有一定的期限。
一旦超过期限,效用就会减少,甚至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信息自身的因素
湖南卫视所选择的娱乐节目,皆引用的是国 外娱乐节目中的环节以及操作流程,从而使得节 目更有趣味性,吸引受众,像《快乐大本营》, 经常邀请热播的电视剧组或当红艺人,谈论热门 话题,表现信息的时新性和时效性。除了转播央 视的新闻联播外,湖南卫视也有一些新闻节目, 对新闻的删选,显示新闻本身显著性和重要性的 影响。
湖南卫视秉 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 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 。
六 受众因素
湖南卫视针对的是80.90后,因而推出的娱乐 节目,以及韩剧等适应这个团体的方向,才能取 得成功。 现在娱乐节目的受众基本上都是80、90后, 为了迎合此类受众的品味,从而借鉴了韩国等国 家的娱乐节目的编排方式,走出了一条有益于湖 南卫视的道路。 2009年的收视统计,湖南卫视在 35 岁以下 人群中收视排名第一,女性人群中排名第2 。更 好地说明了受众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一现象,更 好地促进了湖南卫视的受众化倾向。
三 社会、文化因素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对于文化的需 求也日趋增加,并不能仅仅满足于主流文化。央 视一直是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而湖南卫视另辟蹊 径,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发展通 俗易懂的大众文化,迎合了受众的娱乐心理,所 以收视率高。 但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日渐浮夸,繁忙的 日常生活使得压力增大,娱乐节目可以缓解压力, 有主流文化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 经济因素
首先这个一飞冲天的是被粉丝叫做“芒果台”的湖南 卫视,这个位居中午省市,既没有区域经济优势,也没有 政治资源的省级卫视,从上市之后,收视率却一路飙升。 经济因素有所影响是无可厚非的。 湖南卫视在其确立方向之前曾经也走过一段困难之路, 但是由于确定了其中娱乐化节目的盈利之实,开始走入娱 乐倾向,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湖南卫视的大片的娱乐节 目以及电视连续剧的引入。 广告费用也是其中一个重大来源,因此,湖南卫视又 积极引入各种韩剧来吸引大众,吸引广告商,从而确保了 收入。
五 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因此,在 进行把关的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 把关。 湖南卫视的目标湖南卫视利用娱乐这个平台开始打造除北京,上 海后的第三娱乐商业基地。因此,娱乐是湖南卫视自身的定位。 湖南卫视的对象是35岁以下的男女,所以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 例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就是邀请当时流行的人物, 吸引这些群体的观看。 功能:湖南卫视并没有担任教育以及法制宣传等功能,它以娱乐 功能为主,因而走的娱乐化路线。 湖南卫视的重点放在了打造娱乐品牌上,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 给湖南卫视的效益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收视率很高,有时另央视都 汗颜。
八 传播者个人因素
欧阳常林,男,汉族,195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毕业于武 汉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职称。历任湖南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对外部 副主任、湖南电视台华夏电视国际合作公司(湖南华夏影视传播有限 公司前身)总经理和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副 书记、副局长兼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湖南电视台台长,现任湖 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兼湖南电视台台长。 2001年元月,欧阳常林成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湖南卫视为主体的湖南电视总台台长。 此后,欧阳常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员竞聘、大幅调整栏目。 2004年,欧阳常林大胆将视野放眼全国,将湖南卫视定位为“快乐中 国”。湖南卫视原来传统的新闻综合性频道,也一举变更为“以娱乐、 资讯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并由此开创了湖南电视延续至今的广 阔局面。 传播者的个人特质也是影响把关的重要因素。
一 政治、法律因素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初期,省级电视的消费都由中央统一配放, 从而各个省级卫视也无需自我调查。直至中央感 到财政压力,从而分配到各地方的资金取消,进 行自给自足,并给予一定的权利。因此湖南卫视 走出娱乐化的道路,并成立了娱乐公司,遵循法 律,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娱乐化道路。
七 技术因素 湖南卫视由于是电视媒体,因此选择的 是视听传播手段,选择的信息与报纸杂志 广播等有所不同。由于湖南卫视是地方性 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因此,技术往往无 法与央视相比,所以它的节目方式往往是 使用录播的方式,而不采用现场直播。新 闻的投资投入也无法像央视一样,拥有高 级记者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湖南卫视并 没有选择以新闻为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娱 乐。
大众传播与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第五组
湖南电视台是湖南省最权 威的电视机构,1997年1 月1日湖南电视台第一套 节目正式通过亚洲2号卫 星传送,频道呼号“湖南 卫视”,湖南卫视上星播 出之后,推出了《快乐大 本营》、《玫瑰之约》、 《晚间新闻》、《新青 年》、《音乐不断》等一 系列名牌栏目,在国内外 产生了广泛影响,确立了 娱乐传媒的强势品牌地位。 被中国媒体誉为“快乐旋 风”、“玫瑰花香”的 “湖南电视现象”,一时 间风靡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