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合集下载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
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
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
自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
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
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
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 法







1、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 平衡,然后左右转头。 2、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1、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目标,逐渐使支
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短至1/2足长,在进行这一训练
时前臂首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
(二)平衡反应的检查
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它整合前 庭、视觉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 小脑相互作用的结果。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 身体重心的变化而变化,即具有适应性,是可诱发 出平衡反应的条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表 现出平衡反应障碍。
(三)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一)安全性训练平衡功能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地向各个方向到失衡或接近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

训练中要注意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他达到或接近失衡点;要密切监控以防出现意外,但不能扶牢患者,否则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效果;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二)循序渐进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5.从睁眼到闭眼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三、平衡训练方法1.训练体位平衡训练时,一般先从卧位(如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开始。

因为卧位的支撑面最大,最稳定,患者比较容易掌握平衡技巧。

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如站立位)。

2.训练次序训练顺序为: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其中对于截瘫的患者,主要训练体位是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而对于偏瘫患者则主要训练体位是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不论在什么体位下训练,首先需要控制头部的稳定,其次是颈部和躯干肌肉的协同收缩,来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一)仰卧位训练此种体位下的平衡训练主要适合于偏瘫患者。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1.桥式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

故应鼓励病人于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桥式运动。

2.桥式运动的方法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手指相握,胸前上举,注意患手大拇指放在最上面,以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下肢屈曲支撑于床面,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尽量抬高,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因完成此动作时,人体呈拱桥状,故而得名“桥式运动”。

平衡、呼吸功能康复训练

平衡、呼吸功能康复训练
大吸气并且持续吸气数秒钟。 5.开始训练3分/次~5分/次,3次/天~5
次/天,以后训练时间可增加至20分 /次~30分/次,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呼气训练
1.腹肌训练:腹肌是最主要的呼气肌。 2.吹蜡烛法: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口前10cm处,
吸气后 用力吹蜡烛,使蜡烛火焰飘动。 3.吹气球法:深吸气后将气球含入口中用力
为步行做好准

特殊的平衡训练
前庭功能的训练 1、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
保持平衡,然后左右转头。 2、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1、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 目标,逐渐使支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 短至1/2足长,在进行这一训练时前臂首先伸 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 下一个难度训练之前,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5s, 训练时间总共为5~15min。
阻断视觉输入, 如闭眼或戴眼罩
输入不确定的信息 如墨镜上涂液体石蜡

透过棱镜看事物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改变支持面面积和支持面的稳定性 双足平行站立→足尖接足跟站立→单
足站立→足跟站立→足尖站立 站立支持面:坚硬、平整→柔软、不平整
如:地板→地毯→体操垫→泡沫塑料→石 子地→可动支持面 患者在上述支持面条件下,以此减小支持 面面积训练,可赤足训练增加皮肤感觉。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
平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可
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衡功能 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自 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康复治疗--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

康复治疗--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
康复治疗--平衡功能的评 定及平衡训练
2021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14日星期六
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体位,完成 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 作、行走以及跑、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 保证。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专 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平衡功能评定 也就成为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四、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
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
练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五、适应证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二)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
四、平衡的感觉组织检查
(一)感觉检查
进行感觉检查前,应首先检查本体感 觉和皮肤触、压觉。足底和踝关节为重点 检查部位。
(二)感觉组织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选择与综合正确的感觉 信息的过程称为感觉组织。
五、结果分析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与姿势控制对 策的评定
关节肌肉功能异常可导致平衡障碍。
1、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周围肌肉肌 力下降将影响踝关节协同动作的有效利用;
本系统具有独特的诊断功能可对中
枢,本体感觉,前庭功能,视力等进行分 别检查并量化,因此可对骨科,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不同疾病导 致的平衡功能障碍进行鉴别诊断
可测量足底动态压力分布为偏瘫,
脑瘫,骨科疾病的评定提供大量的量化指 标;
1.
具有平衡训练和反馈训练软件系
统;提供有针对性的有趣性的11种训练模
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 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即为 身体重新确定站立支持面。

脑出血平衡协调训练方法

脑出血平衡协调训练方法

脑出血平衡协调训练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出血是指脑动脉疾病中出血所致的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脑出血平衡协调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立位训练立位训练是脑出血患者进行平衡训练的首要步骤。

患者可以选择在平坦的地面或者宽敞的房间内进行站立练习。

最开始可以选择在靠墙或椅子的辅助下站立,慢慢地减少外部支撑的力量,直到可以独立站立为止。

站立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端正、双脚平行,尽量保持平衡。

可以尝试闭眼站立,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

二、行走训练在完成立位训练后,脑出血患者可以逐渐进行行走训练。

可以选择在宽敞的空间内进行慢步行走,慢慢地增加步态的长度和速度。

可以尝试走直线、转弯、上下楼梯等不同的行走方式,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物,如椅子、桌子等,让患者绕过障碍物进行训练,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三、平衡训练器械除了基础的立位和行走训练外,脑出血患者还可以利用平衡训练器械进行训练。

常见的平衡训练器械包括平衡板、平衡球等。

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训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平衡训练器械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

四、康复训练课程在脑出血康复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参加专业的康复训练课程。

康复训练课程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理疗师组织和指导,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在康复训练课程中,患者可以接受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训练,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康复训练课程通常包括多种训练方法,如平衡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全面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五、日常生活中的平衡训练除了以上介绍的专业训练方法外,脑出血患者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

可以在刷牙、洗脸、做饭等日常活动中尽量保持站立姿势,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适应证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二)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

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 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 耐力低下
(二)平衡反应的检查 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它整合前庭、视 觉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小脑相 互作用的结果。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身体重 心的变化而变化,即具有适应性,是可诱发出平衡 反应的条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表现出平 衡反应障碍。 (三)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因感觉损伤而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可根据感觉组 织检查鉴别感觉损伤的种类。感觉组织检查通过改 变躯体感觉和视觉输入的准确性,能够系统地逐一 筛查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觉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有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虽然没有外周感 觉(躯体感觉、视觉、周围性前庭觉)异常,但仍 表现出平衡和协调运动障碍。它提示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可能使来自不同感觉输入的信息整合受到影响。
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法
(一)扩大稳定极限 (二)干扰视觉输入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五)实施干扰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 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
5
➢ 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动作的完成都需 要依赖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维持能力。
➢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 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发展。
3.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
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7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①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②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③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④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 握拳试验 ➢ 拍膝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旋转试验 ➢ 拍地试验
02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二、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安全性 ➢ 循序渐进 ➢ 个体化原则 ➢ 综合性训练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协调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前庭觉
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 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
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练习和活动来提高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控制、减少摔倒风险,并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平衡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平衡功能训练练习:
1. 单脚站立:尝试在一只脚上站立一段时间,然后再换另一只脚。

可以从几秒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时间。

2. 步行练习:在直线上缓慢行走,保持平稳的步伐。

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在走路时进行转身、踮起脚跟或闭上眼睛。

3. 倒立训练:使用墙角或椅子等支撑物,尝试倒立或站在头上。

这个练习可以有助于提高平衡感和核心稳定性。

4. 平衡板训练:使用平衡板或稳定球进行训练。

尝试站立在平衡板上,保持平衡。

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例如进行旋转或进行其他动作。

5. 瑜伽和太极:参加瑜伽或太极等活动,这些活动注重身体控制和平衡。

通过练习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平衡感和身体协调性。

平衡功能训练应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健康状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完整版)平衡功能训练

(完整版)平衡功能训练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教研室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 顿第一定律)。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教研室
平衡的定义
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维持自身稳定 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 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 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
利用视觉反馈: 患者的姿势非常关键,在正确的姿 势下才能进行正确的训练。矫姿镜 的使用几乎覆盖了整个训练过程, 偏瘫患者大都存在本体感觉较差的 问题,矫姿镜能帮助患者进行姿势 与重心的调整,当患者形成良好的 身体模式后,我们再慢慢撤掉矫姿 镜。有条件的可采用视频反馈的设 备进行训练也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静态平衡 C to
动态平衡
E 从睁眼到闭眼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D 逐渐增加训 练的复杂性
康复教研室
平衡训练的顺序
❖1.系统地有顺序的进行 坐位平衡→爬行位平衡 →双膝跪位平衡→立位平衡;
❖2.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最稳定位置→最不稳定 体位;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小;身体重心由低→ 高;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睁眼下训练 →闭眼下训练;无头颈活动→有头颈的活动。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面对姿势被干扰时,人体的动作反应模式 是复杂和多变的。大多数健康的个体会根据 控制所需,使用组合式的策略以维持平衡
康复教研室
二、平衡功能评定
assessment of equilibrium function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教研室
平衡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了解:基本概念 熟悉:平衡的目的 定量与定性的评定
掌握:Berg平衡量表的使用 常用技术操作训练方法
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体位,完成各 项日常生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 行走以及跑、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专业 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平衡功能评定也就 成为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
四、结果分析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与姿势控制对策 的评定 关节肌肉功能异常可导致平衡障碍。 1、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周围肌肉肌力 下降将影响踝关节协同动作的有效利用; 2、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其周围肌肉肌 力下降将影响髋关节协同动作的利用,使动 作反应受限或减弱; 3、原发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颈部 关节活动受限。

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 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 耐力低下
概 述
基本概念 平衡( balance)是指物 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 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 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 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 第一定律)。
支持面
支持面(support surface)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 立、坐、卧,行走)所 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 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 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 面积。
常见适应人群

平衡康复训练方法

平衡康复训练方法

平衡康复训练方法摘要:一、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概述二、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领域三、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实施步骤四、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疗效评估五、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普及与推广正文:平衡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针对身体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

它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概述、应用领域、实施步骤、疗效评估以及普及与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概述平衡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以神经肌肉功能训练为核心的康复方法,旨在通过锻炼患者的本体感觉、视觉、前庭觉等感觉系统,提高患者对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平衡功能障碍,如脑卒中、脑损伤、帕金森病等。

二、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领域平衡康复训练方法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特别是针对神经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等患者群体。

通过平衡康复训练,这些患者可以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受伤的风三、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实施步骤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在进行平衡康复训练前,康复治疗师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平衡能力进行详细评估,确定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需求。

2.制定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康复治疗师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训练频率、训练强度等。

3.训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4.调整训练计划: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训练进展和身体状况,不断调整训练计划,以确保训练效果最佳。

5.家庭训练:在康复机构训练的基础上,患者还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训练,巩固康复成果。

四、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疗效评估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平衡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如Berg 平衡量表、Tinetti 平衡量表等,对患者的身体平衡能力进行评估。

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31例

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31例

平衡是人体维持姿势与体位,并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所致严重运动功能障碍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自身控制和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重建和恢复平衡功能是加快康复进程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研究发现,传统功法八段锦能明显改善上肢和下肢力量及关节灵活性,平衡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方面也有一定疗效[1-2]。

为观察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笔者以单纯应用平衡训练为对照,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等方面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脑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31例张瑶1,李丽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摘要]目的:观察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62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

治疗8个疗程后,应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与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判定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评分和BBS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关键词]八段锦;平衡训练;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277.74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6)08-0716-03Treatment of31Cases of Balance Function Disorder after Cerebral Stroke byEight-section Brocade and Balance TrainingZHANG Yao1,LI Li2(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00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ight-section brocade combined with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fuction disorder after cerebral stroke.Methods:A total of62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ith balance fuc鄄tion disorder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31)and control group(n=31)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All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edical therapy.On basis of the med鄄ical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lance train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ight-section bro-cade combined with balance training.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and Berg balance scale(BBS)after8courses of treatment.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FMA-L and BB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the re鄄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Eight-section brocade combined with balance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balance function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Key words eight-section brocade;balance training;cerebral stroke;balance function disorder [收稿日期]2015-09-20[作者简介]张瑶(1991-),女,山东烟台人,2014年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特殊儿童平衡训练方法

特殊儿童平衡训练方法

平衡训练方法1、坐位训练偏瘫患者早期多由于不能保持躯干的直立而不能保持坐位平衡,截瘫的患者如果躯干肌肉瘫痪或无力也难以保持坐位平衡,还有许多其他疾患如帕金森病等也会引起坐位平衡障碍,这些情况均需要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主要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前者多适用于截瘫患者,后者多适用于偏瘫患者。

(1)长坐位平衡训练:临床中患者会根据自身的残疾情况而选用最舒适的坐姿。

一般来说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①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在水中治疗床上,采取长坐位,治疗师于患者的后方,首先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逐渐减少辅助力量,待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30min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②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在治疗床上取长坐位,患者坐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侧方或前、后方推动患者,使患者离开原来的起始位,开始时推动的幅度要小,待患者能够恢复平衡,再加大推动的幅度。

③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在治疗床上取长坐位a.向各个方向活动:可指示患者向左右或前后等各个方向倾斜,躯干向左右侧屈或旋转,或双上肢从前方或侧方抬起至水平位,或抬起举至头顶,并保持长坐位平衡。

当患者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平衡,就可以进行下面的训练。

b.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治疗师位于患者的对面,手拿物体放于患者的正前方、侧前方、正上方、侧上方、正下方、侧下方等不同的方向,让患者来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

c.抛接球训练:抛球、接球训练可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平衡能力,也可增加患者双上肢和腹背肌的肌力和耐力。

在进行抛接球训练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向患者抛球,同时可逐渐增加抛球的距离和力度来增加训练的难度。

(2)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训练。

能很好的保持端坐位平衡,才能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为步行做好准备。

①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开始时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待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②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坐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推动的力度逐渐加大,患者能够恢复平衡和维持端坐位。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直立姿势和稳定行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运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平衡功能障碍已成为一个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

因此,对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平衡功能评估方法1.肌肉力量测试:肌肉力量是维持身体平衡所必需的。

通过各种肌肉力量测试,可以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水平,从而判断整体平衡功能的强弱。

2.神经系统功能测评:平衡功能受神经系统控制,因此神经系统功能的测评也是评估平衡功能的重要手段。

例如,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触觉、视觉和前庭功能测试等都可以反映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调控情况。

3.平衡能力测试:平衡能力测试是评估平衡功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平衡能力测试包括单脚站立、走直线、闭眼站立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平衡能力水平。

4.姿势控制测试:姿势控制是维持平衡的关键。

姿势控制测试能够评估个体在改变姿势时的调整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判断平衡功能的优劣。

5.运动功能评估: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运动功能评估也是评估平衡功能的重要方面。

例如,步态分析、运动灵敏度测试等都可以反映个体的平衡水平。

二、平衡功能训练方法1.力量训练: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肌肉力量,从而改善整体平衡功能。

常见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器械运动等。

2.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针对平衡功能的特殊训练方法。

通过各种平衡训练器械或平衡训练动作,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3.神经系统训练:神经系统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来激活神经系统,从而提高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调控能力。

常见的神经系统训练包括平衡垫训练、光触垫训练等。

4.运动技能训练:运动技能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在运动中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进而改善平衡功能。

例如,练习跑步、跳绳等都可以锻炼平衡能力。

5.康复训练:对于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个体,康复训练是恢复平衡功能的重要途径。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治疗的一些原则(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了(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爱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③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握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④在患者仍倒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平功能的康复训练衡

平功能的康复训练衡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杨健平衡的定义平衡( balance)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平衡的分类•静态平衡:(平衡功能1级)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平衡功能2级)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平衡功能3级)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遵循的四字原则:动、等、定、变。

•动:平衡不是一潭死水,是动态的。

•等:平衡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总保持相等。

•定:保持平衡的特点:平横总保持稳定。

•变:当平衡的一边改变时,另一边也会随之改变以达到新的平衡。

平衡功能正常时:1、保持体位2、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3、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映影响平衡的因素1.重心高度2.支持面的面积3.重力线到支持面边缘的距离(稳定角)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态如蹲距式起跑‘预备’中运动员尽可能将重心抬高并前移,以减小前进方向的稳定角,以便快速破坏平衡。

平衡功能训练实验报告(3篇)

平衡功能训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平衡功能训练,评估和改善受试者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前庭平衡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了解不同训练方法对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和日常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无平衡功能障碍史。

三、实验材料1. 平衡训练设备:平衡板、平衡木、斜板、虚拟现实平衡训练系统。

2. 测量工具:静态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测试仪、前庭功能测试仪。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组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

2. 训练内容:- 静态平衡训练:在平衡板上进行站立、坐位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 动态平衡训练:在平衡木上进行行走、跳跃、转身等动作,提高动态平衡能力。

- 前庭平衡训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环境,训练受试者的前庭平衡能力。

3. 训练周期:每组训练时间为4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时长为30分钟。

4. 数据收集: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受试者进行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前庭平衡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静态平衡测试:实验组在静态平衡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静态平衡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动态平衡测试:实验组在动态平衡测试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动态平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前庭平衡测试:实验组在前庭平衡测试中的得分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前庭平衡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六、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受试者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前庭平衡能力。

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训练方法: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前庭平衡训练相互配合,全面提高受试者的平衡能力。

2. 训练强度:合理的训练强度可以刺激受试者的平衡系统,促进其功能改善。

3. 训练时间:4周的训练时间足以使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平衡功能的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的训练方法

站立,被拉向后倾 站立,被推向前
跷跷板前倾的平衡 跷跷板后倾的平衡
迈步——倒向前 迈步——向前保护性迈步
向侧面保护性迈步 向后保护性迈步
一条腿的平衡顺序
▪ 足部小的协调运动 ▪ 在地板上转动
手臂的保护性伸展
▪ 跌倒时 ▪ 当接近某物而出现危险时
(四)支撑面与平衡的关系
支撑面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维持平衡的 能力。支撑面大,体位稳定性好,则容 易维持平衡; ▪ 反之:随着支撑面的变小,身体重心的 提高,体位的稳定就需要较强的平衡能 力来维持。 ▪ 不同体位下支撑面的改变对人体维持平 衡能力的影响不同。
感谢您的关注!
度下降 ▪ (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三、训练原则
▪ 平衡训练可以加强关节的本体 感觉,刺激姿势反射,常用于 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而 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一)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平衡 ▪ 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
如“向左、向右”等声音刺激来指导矫正。 ▪ ③患者姿势向一侧倾斜时,治疗师不要立即
扶他,应轻轻地向倾斜方向推他,以诱发姿 势反射而使患者直立。
▪ ④训练坐位平衡时,偏瘫患者躯干不能直立,头渐 渐低垂、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时治疗师应推其两肩或使头部向 下,给予抵抗,与此相对应,患者的躯干则伸展。
▪ ⑤当偏瘫患者进行坐位训练时,若患者易向后方或 侧方倾斜,不能保持平衡时,可在患者患侧臀部下 方垫上一个小枕。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 平衡功能的正常依赖于以下3种因素: ▪ ①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

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一)安全性训练平衡功能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地向各个方向到失衡或接近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

训练中要注意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他达到或接近失衡点;要密切监控以防出现意外,但不能扶牢患者,否则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效果;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二)循序渐进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5.从睁眼到闭眼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三、平衡训练方法1.训练体位平衡训练时,一般先从卧位(如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开始。

因为卧位的支撑面最大,最稳定,患者比较容易掌握平衡技巧。

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如站立位)。

2.训练次序训练顺序为: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其中对于截瘫的患者,主要训练体位是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而对于偏瘫患者则主要训练体位是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不论在什么体位下训练,首先需要控制头部的稳定,其次是颈部和躯干肌肉的协同收缩,来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一)仰卧位训练此种体位下的平衡训练主要适合于偏瘫患者。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1.桥式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

故应鼓励病人于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桥式运动。

2.桥式运动的方法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手指相握,胸前上举,注意患手大拇指放在最上面,以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下肢屈曲支撑于床面,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尽量抬高,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因完成此动作时,人体呈拱桥状,故而得名“桥式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治疗的一些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了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爱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③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握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④在患者仍倒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自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

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

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活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

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

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

进而让他改将双手放自己双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

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制住球以进行帮助。

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上肢的变化同(7)。

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

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的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旋外展,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I)。

3)患者双上肢前上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

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

_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①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④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

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使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跟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7)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①走和越过障碍物;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三)改善协调
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Frenkel exercise)。

(四)辅助器具的应用
半侧身体共济失调的患者,生活能自理,但转移有困难,其健侧虽可代偿,但对于重症,仍应给予助行器帮助建立可靠的平衡为佳。

躯干共济失调者,下肢能进行良好的代偿,为保持稳定,他们步行时采用宽基底的方法,即两足左右分得更开,此时四足手杖对他们有帮助。

下肢共济失调者,如训练效果不明显,宜给带前轮的助行器,这样患者向前推进时不必完全提起它,可改善步行的稳定性。

为防止患者向一侧跌倒,用有平台型前臂手托的助行器更好。

下肢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基底加宽,为免踢及助行器,后者应采用超宽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