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19页word资料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芽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三、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四、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五、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肉才制作)一名词解释1 无菌术——即是针对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组成。
2 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而消毒指灭杀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3 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掉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4 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用化学的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手臂的消毒以及病人的皮肤的消毒等。
5 麻醉——是人类在不断地与外伤和手术引起的疼痛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随着外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学科向纵深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各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柱。
麻醉在临床上的任务是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和保证病人安全。
6 表面麻醉——将渗透性强的局麻药与局部粘膜接触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
7 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8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于支配某一区域的神经干周围,使此部位产生局限性麻醉。
9 区域阻滞——在手术区的周围和基底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10 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
11 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
12 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由HCO3-原发性减少或增加所引起的酸碱平衡失调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13 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由于呼吸功能异常导致H2CO3含量的原发性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酸碱平衡失调,则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14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挥发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所致,是临床上酸碱平衡紊乱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15 休克——是机体遭到强烈的损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攻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总结笔记
中医外科学多是以疾病的某一特征对外科疾病加以命名,一般依据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进行,也有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比如乳岩、肾岩翻花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特征痰指的是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以痰命名的疾病大致有疮痨性病变(流痰、子痰)和囊肿性病变(痰包、痰核),还有虽不以痰命名,但病因与痰有关,比如气婴、肉婴结核既是症状,又是病名。
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瘤:凡淤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结而成块状物称为瘤,一般分为六瘤:气瘤—神经纤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肿外科疾病的发生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常发生在肝胆经循行部位有夹郁夹痰的临床表现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一般情况下良性肿块多活动度好,恶性肿块活动度交叉,但是有的肿块不活动或者活动度极小却不是恶性,如皮样囊肿疮疡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必化腐成脓,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表现确认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皮下及甲下的辨脓)、点压法、穿刺法、B超外治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者粘膜,使之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包括外用药物、手术、其他疗法外用药物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膏药古代称为薄贴,现在称为硬膏,俗称药肉。
太乙膏、千捶膏均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阳和解凝膏用于阴证疮疡;咬头膏具有腐蚀性,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意手术切开排脓者。
薄型膏药适合溃疡便于勤换,厚型膏药适合肿疡便于少换油膏现称软膏。
金黄膏、玉露膏适用于疮疡阳证(金黄膏对于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合,玉露膏对焮红明显、肿势散漫者效果更佳);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适用于阴证;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适用于腐肉未脱,新肉未生或者日久不能收口;红油膏使用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适用于腐肉已净,创口不敛);疯油膏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湿疮;青黛散油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用于蛇串疮及急慢性湿疮、痄腮及各种油膏过敏箍围药古称敷贴药,是药粉和药液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内治法是指以方药内服治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根据皮肤病致病因素及病机的变化,分为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温通法、活血法、补益法、补肾法、软坚法、润燥法等。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2)[外治疗法]
6. 总结与提问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八纲辨证
(2)脏腑辨证
(3)六淫辨证
(4)卫气营血辨证
(5)皮损辨证
5.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治疗方法
(1)[内治法]
[辨证要点]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皮肤病的种类很多,目前已认识的就有两千多种。
(以每个人身上都有皮肤病为开始,向学生们介绍皮肤病的重要性。)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文献记载]
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来自早有记载:按春秋时代、汉代、隋代、唐代、明代、清代、建国后至今重点讲授有代表性的事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课 程 教 案
(供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教研室:外科教研室
教师:李红毅(皮肤科)
2009年8月
教研室主任签名:谭志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中医皮肤病概论
教学对象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授课形式
课堂教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感染:指病原体侵入机体,滞留与繁殖并引起局部和(或)全身炎症反应的过程。
脓毒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总称。
麦氏点:阑尾在腹壁的投影,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叶构成的三角区域,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先天或后天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
“疝气”。
直疝三角:腹股沟三角区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较薄弱,易发生疝。
齿线:又名梳状线。
由直肠柱与肛瓣游离缘联合而成,是皮肤和粘膜交界处,是内外胚层移行区。
内痔:由齿线以上静脉丛迂曲扩张,纤维支持组织松弛断裂致肛垫下移而形成的病理性肥大的柔软团块。
填空甲状腺疾病分类:气瘿,血,肉,筋,石;气,肉,瘿痈,石。
乳房触诊顺序: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呕血或黑便。
四个交通支:胃底食管下段,直肠下端肛管,腹前壁,腹膜后。
胆总管长7-9,直径0.4-0.8;胆囊管长2-3,直径0.2-0.4.胆汁构成:胆盐,卵磷脂,胆固醇。
疝的构成: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
肛瘘:内口,瘘管,外口。
简答: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判断:1.实质性脏器:如肝胰脾肾大血管损伤,主要为腹腔内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者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
腹痛呈持续性,一般不剧烈,腹膜刺激征不严重,体征最明显处一般为伤处。
肝管、胰管破裂可产生明显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移动性浊音是内出血有力证据,但属晚期体征。
2.空腔脏器:如胃肠道,胆道,膀胱破裂,主要为弥漫性腹膜炎。
典型症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血呕血等,伴全身症状,有明显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的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受限或消失,出血量一般不大。
腹腔感染和肠内容物吸收时可出现中毒,体温升高,面部潮红,脉率增加。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外科的起源与形成----原始社会
二、从实践手段升华至理论总结 春秋战国----隋唐
三、从局部辨证向整体辨证发展 宋----清
四、中医外科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
“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
“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提问
教具
PPt课件、激光笔、粉笔、教鞭等
教材
与参考书: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吴在德主编 2008年版;《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李曰庆主编 2008年版;吴师机《理沦骈文》 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消、托、补三大法则及具体运用。掌握外治疗法中有关阴证、阳证和半阴半阳证的常用药物名称和使用方法,掌握掺药的分类和常用药物,掌握中医手术疗法的分类和应用要点、适应症。
难点:各种外治疗法的正确运用
解决办法:药物疗法结合阴阳辨证、手术疗法结合临床病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疾病的命名: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颜色、形态、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等来命名
以部位命名(臀痈)
以疾病特性命名
疮疡(体表化脓性疾病)
顺证--正常 逆证---异常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包括历史与现在)
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30分)
根据时间顺序及主要学术发展阶段讲述,使学生对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有比较清晰的印象
授课形式
理论课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牙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一-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 -—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一一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肿疡初期促其消散3、箍围药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一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一-一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 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分类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方法的选择1、充分估计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况;2、根据手术需要;3、按麻醉药和麻醉方法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4、麻醉者的技术和经验。
三、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四、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五、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六、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 )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痿,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总复习总论1、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
2、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常见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乳痈、肛痈等。
3、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确定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4、内治法:消法(初)、托法(中)、补法(后)。
5、灭菌术: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干热灭菌法、环氧乙烷。
抗菌术:药物浸泡消毒法、甲醛气体熏蒸法。
6、外科输血适应症:急性出血;贫血或低蛋白血症;重症感染;凝血机制障碍。
第四章麻醉1、麻醉前用药:目的:镇静和催眠、提高痛阈、抑制腺体分泌、抑制不良反应。
常用药: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抗胆碱药。
(一)蛛网膜下腔麻醉1.麻醉平面:按阻滞平面分为高平面(T4以上)、中平面(T4-T10)和底平面(T10以下)阻滞。
2.麻醉中并发症: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3.麻醉后并发症:头痛;尿潴留;颅神经受累;假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中并发症:穿破硬脊膜;全脊椎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
麻醉后并发症:脊神经根损伤;硬膜外血肿;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硬膜外脓肿。
第五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1.补钾要求:补钾不宜过多过快,补钾的速度不宜超过20mmol/h,每日补钾量不宜超过100-150mmol。
如病人有休克表现,应先输给晶体或胶体溶液,尽快恢复血容量。
待每小时尿量超过40ml,再从静脉输给氯化钾溶液。
2.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呼吸的改变;神志变化;胃肠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的变化。
3.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增高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第八章休克定义:是机体遭受到强烈的损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教案(供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教师:李红毅(皮肤科)2009年8月教研室主任签名:谭志健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教案内页讲稿银屑病psoriasis一、定义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以红斑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
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冬季发病或加剧。
中医称为“白疕”、“松皮癣”、“干癣”、“狗皮癣”。
等。
✧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寒冷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亚热带地区✧如:西北欧:1.5%~2%;丹麦法罗群岛:2.84%;✧亚洲:0.2%~1%。
✧中国:0.123%(北方高于南方)【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疮疡诸候》: “干癣,……皮枯瘙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 “白疕,…皮肤干燥瘙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白疕,此证俗名蛇虱,…色白而痒,搔起白皮。
由风邪塞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1.中医病因包括内因(素体肌燥肤热、七情所伤)、外因(风热外袭、风寒外袭、湿热火毒)本病总的病机:气血失调,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2.西医3分钟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遗传、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代谢障碍、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的表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不全及炎症反应。
其他如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外伤或手术、饮食及药物影响等,亦与银屑病的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1.寻常型银屑病本病特征性皮损为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上覆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
刮去鳞屑可见半透明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再轻刮则可见点状出血,称为“Auspitze”证。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 总结重点
体征
发热
②呕吐
右下腹包块
体征
全身症状
脱水
黄疸
③发热与感染中毒
辅检
结肠充气试验
腹部体征
视
腹部膨胀
手足搐搦
低血钙
体征
视
早期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腰大肌试验
触
单纯性肠梗阻:轻压痛;绞窄性肠梗阻:腹膜刺激征
皮肤瘀斑
触
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闭孔内肌试验
叩
鼓音、移动性浊音
休克
叩
胃肠道胀气全腹鼓音、肝浊音界可缩小或消失
④症状轻的甲亢
⑤术后复发性甲亢
体征
明显消瘦,伴严重脱水,皮肤干燥松弛
胃蠕动波、
胃型震水音(+)
辅检
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
手术并发症
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
a血肿压迫气管b喉头水肿c气管塌陷d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鉴别诊断
良性甲状腺腺瘤
恶性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声音嘶哑,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致失音或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②明确腹膜炎
病名
胆道感染及胆石病急性胆道感染
胆石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病因】梗阻因素、感染因素、局部供血障碍、畸形
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呕血>500ml柏油样便“黑、亮”
溃疡活动期逐渐向深部侵蚀,将胃、十二指肠穿破,内容物进入腹腔
分类
胆石成份: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X线检查多不显影)、混合性结石
病名
急腹症
急性阑尾炎
肠梗阻
重症胰腺炎
以急性腹痛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中西医结合外科中医外科总论部分.3.2014
1881 胃肠吻合 Billroth
1882 胆囊切除术
Langenbuch
1894 乳腺癌根治术
Halsted
189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Codivilla
1909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Kocher
1912 血管吻合术
Carrel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史
■1960年--我国诞生第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 ■1980年--卫生部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
2 内治法三个总则具体应用
2.1 消法具体应用
◆清热解毒法:注意针对疮疡; ◆行气法:注意针对肿块;
◆活血法:注意针对肿块;
◆化痰法:注意针对肿块。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2.2 托法具体应用
2.2.1 托法分类 ◆透托法;
◆补托法。 2.2.2 代表方剂
◆透托方 透脓散
◆补托方 托里消毒散 2.2.3 药物组成规律
注意:(1)托法中透脓的方法和药物;(2)用托法未必有虚。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1.3 补法
■补法的概念: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 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补法的适应证: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 ,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2.3 补法具体应用
■补法分类: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方剂: 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滋阴方
,如六味地黄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六分。
八、瘰疬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终极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完结版)❀第一篇名词解释1 急性乳腺炎---亦称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期最初3~4周内,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
中医称为“乳痈”。
2 乳房纤维瘤---是由乳腺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
好发于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尤以25岁以前者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
本病属于中医的“乳核”的范畴。
3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
98%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2%,本病属于中医“乳岩”、“恶疮”、“失荣”等范畴。
4 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0%幽门梗阻由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由两种常见的原因所致:一是瘢痕挛缩引起幽门管狭窄、扭曲变形、二是由于幽门口的水肿所造成。
5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门静脉压力正常值约为 1.27~2.36kPa(13~24cmH2O),如其压力高于此界限,则定义为门静脉高压症。
其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继而破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6 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
7 腹外疝---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8 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4~6次,夜间0~1次。
尿频者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仅数毫升。
9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而不能自制,需即刻排尿。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2.中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与范围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细目一: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要点:1.疾病的命名原则2.专业术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致病因素2.发病机理细目三:诊法与辨证要点:1.诊法2.辨证细目四:治法与方药要点:1.内治法2.外治法第三单元无菌术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灭菌3.消毒细目二:外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点:1.化学消毒法2.物理灭菌法细目三:手术人员和手术室的无菌原则要点:1.手术人员和病人的准备2.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3.手术室的设置、消毒和管理4.医院感染及管理现状第四单元麻醉细目一:概述要点:1.麻醉方法的分类2.麻醉方法的选择细目二:麻醉准备与用药要点:1.麻醉前准备2.麻醉前用药细目三: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细目四:局部麻醉要点:1.常用局麻药2.局部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3.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细目五:椎管内麻醉要点:1.蛛网膜下腔麻醉2.硬膜外麻醉3.椎管内复合麻醉细目六:全身麻醉细目七: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术第五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细目一:体液代谢与酸碱平衡要点:1.体液的含量与分布2.水的平衡3.电解质含量与代谢4.体液平衡的调节5.酸碱平衡的维持细目二:体液代谢的失调要点: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2.钾的异常细目三: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代谢性酸中毒2.代谢性碱中毒3.呼吸性酸中毒4.复合的酸碱失衡细目四:外科补液要点:1.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2.外科补液的基本要求细目五:外科营养支持概述要点:1.正常营养需要2.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细目六: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防治细目七:外科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防治第六单元输血细目一:外科输血的适应证及输血方法细目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细目三:血浆及血浆增量剂细目四:自体输血与成分输血第七单元休克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及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病理生理细目二:休克对主要脏器的影响细目三:休克的临床表现与监测细目四:休克的预防和治疗细目五:外科常见的休克第八单元围手术期处理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手术前准备要点:1.术前一般处理2.术前特殊准备细目三:手术后监测与处理要点:1.一般监测2.恶心、呕吐、腹胀、呃逆的处理3.常用导管与引流物的处理细目四: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细目五:中医中药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第九单元重症救治与监测细目一:心、肺、脑复苏要点:1.概述2.心肺复苏3.脑复苏细目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要点:1.概述2.急性肾功能衰竭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急性肝功能衰竭第十单元疼痛与治疗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慢性疼痛的治疗细目三:手术后的镇痛细目四:癌症疼痛与治疗第十一单元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细目一:内镜外科技术细目二:腔镜外科技术要点:1.腹腔镜手术适应证2.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细目一:概述要点:1.外科感染的特点2.分类3.病因4.发病机理5.临床表现及检查6.诊断与治疗细目二:局部化脓性感染要点:1.疖和疖病2.痈3.急性蜂窝组织炎4.丹毒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6.脓肿细目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细目四:全身性感染要点:1.诊断2.治疗细目五:特异性感染要点:1.破伤风2.气性坏疽细目六:抗菌药物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细目七:中医药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第十三单元损伤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病因分类3.损伤的修复4.临床表现及检查5.治疗6.清创术细目二:颅脑损伤要点:1.头皮血肿2.头皮裂伤3.头皮撕脱伤4.颅骨骨折5.脑震荡6.脑挫裂伤7.颅内血肿细目三:胸部损伤要点:1.肋骨骨折2.气胸与血胸细目四:腹部损伤要点:1.概述2.脾损伤3.肝破裂4.胰腺损伤5.十二指肠及小肠损伤6.结肠与直肠损伤细目五:泌尿系损伤细目六:烧伤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七:冷伤细目八:咬蜇伤第十四单元肿瘤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西医病理3.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区别细目二:常见体表肿物要点:1.脂肪瘤2.纤维瘤3.神经纤维瘤4.皮脂腺囊肿5.血管瘤细目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细目四:食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细目五:胃癌要点:1.病因病理2.诊断与鉴别诊断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诊断2.治疗细目七:大肠癌要点:1.结肠癌2.直肠癌第十五单元急腹症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急性阑尾炎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肠梗阻要点:1.分类2.病因病理3.临床表现及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胆道感染及胆石病要点:1.急性胆道感染2.胆石病细目五:急性胰腺炎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临床分型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六单元甲状腺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细目二:单纯性甲状腺肿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三:甲状腺炎要点:1.急性甲状腺炎2.亚急性甲状腺炎3.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细目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要点:1.病因病理2.诊断3.治疗细目五:甲状腺肿瘤要点:1.甲状腺腺瘤2.甲状腺癌第十七单元乳腺疾病细目一:概述细目二:乳房检查细目三:急性乳腺炎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乳腺增生病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乳房纤维腺瘤要点:临床表现及检查细目六:乳腺癌1.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4.临床分期5.鉴别诊断6.治疗第十八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细目一:概述要点:1.手术适应证2.外科治疗方法细目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四:瘢痕性幽门梗阻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第十九单元门静脉高压症要点:1.解剖概要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第二十单元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细目一:克罗恩病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治疗细目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治疗第二十一单元腹外疝细目一:概述要点:1.腹股沟区的解剖2.西医病因病理解剖3.临床类型细目二:腹股沟斜疝细目三:腹股沟直疝细目四:股疝细目五:其他疝第二十二单元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细目一:上消化道大出血要点:1.诊断2.治疗细目二:下消化道大出血要点:1.小肠出血2.结肠、直肠、肛门出血第二十三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3.外科检查方法细目二:泌尿系结石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治疗细目三:睾丸炎与附睾炎要点:1.病因病理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四:前列腺炎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五:前列腺增生病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六: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要点:1.肾癌2.膀胱癌第二十四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剖与生理概要2.辨证3.治疗细目二:痔要点:1.痔的分类和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第二十五单元周围血管疾病细目一:概述细目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治疗细目五: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治疗二十六,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一,概述 1,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辨证3,治疗二,单纯疱疹 1,概述2,临床表现 3,诊断4,鉴别诊断 5,治疗三,带状疱疹 1,概述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4,诊断5,鉴别诊断6,治疗四,疣 1,概述2,临床表现3,诊断4,鉴别诊断5,治疗五,脓包疮 1,概述2,临床表现 3,鉴别诊断 4,诊断5,治疗六,癣 1,概述2,常见类型3,西医病理4,中医病机5,临床表现6,诊断7,鉴别诊断8,治疗七,疥疮 1,概述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八,荨麻疹 1,概述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5,鉴别诊断 6,治疗九,接触性皮炎十,药物性皮炎十一,湿疹十二,神经性皮炎十三,皮肤瘙痒症十四,银屑病十五,白癜风十六,斑秃十七,脂溢性皮炎十八,红斑狼疮十九,淋病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教案(供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教师:李红毅(皮肤科)2009年8月教研室主任签名:谭志健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教案内页讲稿银屑病 psoriasis 一、定义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以红斑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
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冬季发病或加剧。
中医称为“白疕”、“松皮癣”、“干癣”、“狗皮癣”。
等。
✧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寒冷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亚热带地区✧如:西北欧:1.5%~2%;丹麦法罗群岛:2.84%;✧亚洲:0.2%~1%。
✧中国:0.123%(北方高于南方)【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疮疡诸候》: “干癣,……皮枯瘙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 “白疕,…皮肤干燥瘙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白疕,此证俗名蛇虱,…色白而痒,搔起白皮。
由风邪塞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1.中医病因包括内因(素体肌燥肤热、七情所伤)、外因(风热外袭、风寒外袭、湿热火毒)本病总的病机:气血失调,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2.西医3分钟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遗传、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代谢障碍、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的表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不全及炎症反应。
其他如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外伤或手术、饮食及药物影响等,亦与银屑病的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1.寻常型银屑病本病特征性皮损为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上覆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
刮去鳞屑可见半透明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再轻刮则可见点状出血,称为“Auspitze”证。
临床按形态可分为点滴状、地图状、环状、回状、蛎壳状。
本病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尤以头皮和四肢伸侧多见,指甲和头发亦可改变。
少数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襞部,掌跖部较少发病。
通常对称分布,也有局限于某一部位者。
部位不同其皮损表现亦不相同。
病理①角化不全伴角质增生②角层中多核白细胞浸润(Munro’s microabscess)③颗粒层变薄、棘层肥厚表皮脚延长④真皮乳头部向上延伸⑤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2.脓疱型银屑病此型临床较少见,一般可分为泛发性及掌跖脓疱型银屑病两类。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1)症状在发脓疱前1-2d可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和烧灼感等。
发病后数周内可泛发全身,发疹期可一直有发热、关节肿痛。
2)①红斑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浅在无菌性小脓疱,上覆不典型的鳞屑,脓疱可融合成“脓湖”。
脓疱数日后干涸脱屑,其下又再发新的脓疱。
②皮疹可发于全身,而以四肢屈侧及皱襞部多见,指(趾)甲可出现萎缩、碎裂或溶解,甲床亦可有小脓疱;常见沟纹舌。
(2)掌跖脓疱型银屑病1)症状皮损有疼痛和瘙痒,伴低热、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
2)①损害为对称性红斑,斑上出现许多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
疱壁不易破裂,一般1—2周后即可自行干涸,结褐色痂,痂脱后有小片鳞屑,剥除后出现小出血点,鳞屑下又可出现成群的新脓疱,故在同一斑块上可见脓疱和结痂,指(趾)甲常被侵犯,致变形、混浊、肥厚及不规则的嵴状隆起,严重时甲下可有脓液积聚,常伴沟纹舌。
②皮损对称发生,多见于掌跖,也可扩展到指(趾)背侧,身体其他部位也常见银屑病皮损。
发于指趾端者(acrodermatitis continua)又称之为连续性肢端皮炎3.关节病型银屑病常继发于寻常型银屑病或多次反复恶化后,亦可先有关节症状,或与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同时存在。
关节症状与银屑病皮损呈平行关系。
(1)症状1)全身可有银屑病样皮疹,自觉不同程度瘙痒,同时呈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如受累关节红肿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等。
2)常伴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2)体征本病主要为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小关节特别多见,也可侵犯脊柱;受累关节发红肿胀、压痛、功能障碍、畸形变、甚至强直,严重时大关节亦被累及,大关节积液。
(3)并发症本病可伴发内脏损害,如风湿性心脏病,眼结合膜炎,肝、脾、淋巴结大,溃疡性结肠炎,肾炎等;约80%伴有指(趾)甲损害。
4.红皮病型银屑病此型常见于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或脓疱型银屑病消退后,也有初发即为该型表现者,但较罕见。
(1)症状1)自觉不同程度瘙痒,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2)伴发热、畏寒、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
(2)体征1)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可累及全身,初起在原发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大,最终全身皮肤呈弥散性红色或暗红色,炎性浸润明显,上覆大量麸皮样鳞屑,不断脱落,其间常伴小片正常皮岛;发生手足者,常整片的角质剥脱。
此时,银屑病的典型特征银白色鳞屑、点状出血等往往消失,但愈后常可见小片寻常型银屑病皮损;指(趾)甲亦受累变形、肥厚、混浊,甚至剥离而脱落。
2)口腔、咽部、鼻腔黏膜及眼结膜均充血发红,可有全身各处浅表淋巴结肿大。
该型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银屑病,病情顽固,常数月或数年不愈,治愈后容易复发。
【诊断要点】(1)寻常型银屑1)临床特点①典型皮损:银白色鳞屑、发亮薄膜、点状出血。
进行期,常出现同形反应。
②趾指甲出现点状凹陷,变形、肥厚失去光泽。
③皮损以头皮、躯干及四肢伸侧为主,黏膜损害较轻。
④初发多为青壮年,病程慢性,有一定季节性,冬重夏轻,可反复发生,亦有终身不愈者。
2)病程分三期①进行期:急性发作阶段,伴“同形反应”;②静止期:皮损稳定,旧疹不消,无新发疹;③退行期:皮损减少,变薄,逐渐消退,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脓疱型银屑病在寻常型银屑病基础上出现浅表的无菌性脓疱,可融合成脓湖。
皮损可泛发全身,亦可局限于掌跖,常见伴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及低钙血症。
(3)关节病型银屑病典型的关节改变,多侵犯远端指(趾)间关节,常不对称,关节红肿疼痛,变形及功能障碍。
常与寻常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同时存在。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增快。
x线检查见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的骨关节破坏。
(4)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全身皮肤弥散性潮红、肿胀和脱屑,在潮红斑浸润中,可见片状正常“皮岛”为本病特点之一。
伴发热、畏寒、头痛及关节痛等不适,表浅淋巴结肿大。
血象白细胞可升高。
补充内容【鉴别诊断】(1)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胸、背、颈及面等部位,无束状发,但常伴脱发。
皮损边缘不清,基底浸润较轻,鳞屑少而薄,呈油腻性,带黄色,刮除后无点状出血。
(2)毛发红糠疹在斑片处常能见到毛囊角化性丘疹,其损害表面覆盖密集的细小鳞屑,不易剥脱。
掌跖部位往往有过度角化。
(3)玫瑰糠疹鳞屑较薄,基底炎症轻,发病部位不定,皮损的长轴常与皮纹相平行,可自行消退,多无自觉症状。
(4)慢性湿疹发于小腿的慢性肥厚性银屑病应与小腿慢性湿疹相鉴别。
湿疹往往有剧烈的瘙痒,鳞屑不呈银白色,有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同时存在。
(5)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病型银屑病应与此病相鉴别,前者好发于小关节,尤其以指(趾)末端关节多见,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同时有银屑病皮损及指(趾)甲改变;后者常侵犯近心性小关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内治】首先提出本病总的治疗原则:1、慎用可导致严重毒副反应的药物2、治疗方案应因人因时而异静止期、消退期寻常型银屑病纯中医治疗为主进行期局限性寻常型银屑病中医结合西医局部进行期泛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西医全身治疗为主结合中医治疗3、进行期患者的外用治疗应温和(一)内治法(1)中药治疗本病辨证早期以血热、湿热、风热、火毒等实证为主,中期以血虚证多见,晚期多需从血瘀证论治。
部分关节病型银屑病表现为风湿寒痹证。
1)风热血燥证候: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疹多呈点滴状、斑片状、地图状,发展迅速,色鲜红,自觉瘙痒,常于夏季加重,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化斑方药:消风散合导赤散2)血虚风燥证候:病情稳定,皮疹不扩大,或有少数新疹,但皮肤干燥,小腿前侧肥厚,或有苔藓样变。
在关节伸侧可有皲裂,疼痛,可伴头晕眼花、面色胱白。
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散加减。
3)瘀滞肌肤证候: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皮损紫暗或色素沉着,鳞屑较厚,有的呈蛎壳状,或伴有关节活动不利,苔薄,舌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4)火毒炽盛证候: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鳞屑不多,皮肤灼热,或见脓疱,常伴发热,关节疼痛,口干引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
(2)西药治疗1)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甲氨蝶呤、乙双吗啉、丙亚胺、羟基脲等。
2)皮质激素仅用于红皮病型、关节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且使用他药无效者。
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不主张使用。
3)抗生素对于银屑病伴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及咽炎等,可选用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及头孢噻定等。
治疗脓疱型银屑病首选甲砜霉素。
4)维A酸类可选用阿维A酯(依曲替酯,银屑灵),对各种类型的银屑病均有效。
但主要用于严重银屑病,尤其是泛发性脓疱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
5)维生素类包括维生素A、C、D等。
2【外治】外治的总的原则:指出根据皮损炎症反应情况,选用不同药物。
1、进行期皮损广泛,禁用刺激性药物,并应分区用药,以免药物吸收多发生不良反应,可选用安抚保护剂,;2、静止期及消退期,以剥脱、消炎及抑制细胞增殖为原则。
进行期泛发性皮损和红皮病型可用青黛油、麻油调搽或用黄连膏煤焦油、松馏油、糠馏油外搽。
进行期局限性皮损、静止期可用10%硫磺软膏或枫油膏外搽。
钙泊三醇:大力士软膏角质促成剂: 5%~12%松馏油软膏0.1%~0.5%蒽林软膏1/8000~1/20000芥子气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小面积肥厚皮损用牛皮癣膏或肤疾宁外贴。
【其他疗法】(1)针灸1)针刺取穴,主穴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配穴头面部配风池、迎香、颧蓼,上肢配支沟,下肢配足三里、中隆。
10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主穴肺俞、神门、内分泌;配穴心、大肠。
留针20—3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穴位注射主穴:肺俞,配曲池、足三里,常用药为当归注射液,7一lO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3)埋线疗法取穴以背部为主,配用四肢穴位。
(4)拔火罐主穴配大椎、陶道、双侧肝俞或脾俞,配穴曲池、三阴交。
隔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