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趣谈
相声之古诗词趣谈(合集8篇)
相声之古诗词趣谈(合集8篇)篇1:古诗词趣谈古诗词趣谈大全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
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乙:太多啦!甲:能说说吗?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古代文化趣谈
时代特征的烙印之命名有人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不同的代号只是为了方便与他人相区别。
如果对于名字只是这样的认识,那么就显得太过肤浅。
不一定说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一定含着父母或长辈对我们地祝福与期望。
此外,名字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亦能反映出一个时代当时文化风俗等。
因此,命名也可以打上时代特征的烙印。
就拿我的名字来说。
XXX,X,是父亲给予的血缘姓氏;XX,总的来说是因为我五行缺水,而且是个女孩所以取名XX,且对我亦希望我美丽且有大度容人之量。
并且作为一个90后,我母亲她们那个时代女孩专用名兰、红、芬、芳、美、丽等都已过时,所以到给我们90后命名,我们的名字普遍比较文雅,而且相对独特一点。
至于如今的00后,父母们也许在孩子取名上则煞费苦心,什么生僻字,四个字的名字,西化的名字等什么的都比较常见了。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对于命名都比较讲究。
无论那个时代的人名,从中我们都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
从商朝采用天干地支命名,到春秋战国运用虚词和字对名进行补充,到魏晋时期追求骈偶,用虚字“之”,再到北朝崇尚佛学,命名多带佛教色彩……再到宋代命名“未老先衰”,再到建国初期命名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连……这些无疑都体现各个时代的特征。
就建国初期命名来说,名多以建国、跃进、立新、抗美、援朝、拥军、爱民等。
我们现在身边的长辈不乏有这样命名的。
正是那个时代,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因此这样的名应运而生。
不由得想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名与实的关系。
“名”,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符号活动,“实”,则是指客观实在本身。
名与实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名与实相对应,名与实相偏离,名产生实。
而这里的命名与时代特征之间,则是“以名举实”,“名实相依”,当然此名非彼名。
其实命名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亦是名实之间相对应的关系,每个时代的命名都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风俗文化、政治等时代特征。
如今的00后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这个问题上,可谓是绞尽脑子,费尽心思。
趣谈
趣谈:刘邦、项羽两人原本是文盲为何要作诗?两千多年来,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一直为人所吟唱所研究,但是两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在他们的传记中录存这两首诗,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
本文想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来讨论和打开几个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这几个问题风马牛不相及,而本质上它们却是互相关联的。
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两个从小未受什么文化教育的人,或者说,对《诗》《书》全无敬畏之心的人,突然会作诗?“刘项原来不读书”!《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不足学”。
《郦生陆贾列传》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更加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两首并非刻意写成的诗能够代代相传,至今人们仍然耳熟能详?当然,这跟一个人,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关。
于是,真正的问题毋宁是,为什么司马迁会在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中把这两首诗录存?如不记录,对反映刘项性格、秦汉之际整个中国的重大变局,以及古代某种特殊的政治哲学传统,有何妨碍?从司马迁起,正史就特别注意记述古人的文章和奏议,这使得每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些特殊的品格,而且使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有异于我们今天的史学传统。
中国古代看待政治、诗歌和作史,有一种独特而深厚的地方。
作诗在中国古代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诗的本质在于,作诗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本源”)。
“诗言志”,志和大道相关,诗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哲学。
和这无关的诗歌,起码在秦汉之前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为什么项羽会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作诗?为什么刘邦会在另外一个特定的时刻作诗?今人多从“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角度来看待垓下之歌,这种做法把人性理解得过于肤浅。
在我看来,此诗和爱情无关。
刘项之作诗不仅关涉中国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决断,更关涉古人对“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理解。
语文趣谈
语文趣谈有趣的顶真诗顶真诗,也叫顶针诗,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一种诗歌形式,顶真的修辞方法能起到流畅如行云的艺术效果,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李白有一首《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是顶真诗中的佳品:“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其实,不但有顶真诗,还有顶真小令。
元人小令中有一首无名氏的《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这首小令以自述的口气,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在修辞上运用了顶真的方法,读起来缠绵悱恻,柔情似水。
古人关于写作的比喻古人很重视对于写作技巧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名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用生动的比喻把这些经验表述了出来。
这里介绍几个例子。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把写作比喻为建房:“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我们写文章也必须先选好材料,想好结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李渔又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
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写文章又是这样,先要有成竹在胸,从文章的整体要求出发,对材料要有取舍剪裁,安排好各部分的衔接,注意前后的伏笔照应。
北齐的颜之推把写作比喻为骑马。
他说:“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这是要求写作中扣紧题意,围绕中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不要“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他还把文章比作人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可见他把思想内容看作是文章的生命,但又要求有高尚的才气格调和讲究的形式,正确地解决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语文中的数字[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趣味汉语史
一、外来词的吸收汉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的事件1、从西域借词(主要在中古)如:骆驼、猩猩、琥珀、琉璃、苜蓿、葡萄、石榴、胭脂、八哥、玻璃、菠菜、茉莉、西瓜2、借自佛教的汉语词汇(1)有关佛教的音译词:比丘、比丘尼、刹那、阿弥陀、袈裟、涅槃、舍利、夜叉(2)有关佛教的意译词:慈悲,导师、地狱、烦恼、方便、合掌、苦海、世界、习气(3)旧词新义3、蒙古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1)蒙古语借词施惠《幽闺记》三折:“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剌。
”关汉卿《哭存孝》中李存信曰:“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
”歹: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红楼梦》五十七回:“他们这里人多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
”(2)满语借词:阿马、阿哥、格格、贝勒、额娘、福晋、萨其马4、来自西方的借词(1)从西方语言直接借来的外来词可分几类:①参照本国同类事物,并在同类事物的名称前加上“番”、“西”、“洋”。
②纯音译的词。
英吉利,法兰西,欧罗巴,葛朗玛,德律风,赛因斯,德谟克拉西、的确凉,可口可乐,可可,咖啡,苏打,马达,模特,逻辑,幽默,浪漫,沙发,鸦片,海洛因。
③半音译的词。
冰激淋,卡车,高尔夫球,汉堡包,肯德鸡,比萨饼,萨克斯管,爱克斯光,道林纸。
④全意译的词。
轮船、火车、铁路、公司、银行、民主、独裁、赤道、冷带、热带、圣诞节、复活节(2)汉语从日语中引进了大批的意译词。
如:革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文明、劳动、环境、机会、机械、科学历史、政党、政策、观念、概念、目的、原则、主义、现实、情报、干部、同志等。
2、谈谈方言中语音词汇与语法的现象南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优越的低于条件,也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从南京方言中有着丰富的词汇1、同词异音:在南京话中,有相当多的与普通话同词异音的词语南京话:我[o] 锅[ko] 普通话我【uo】锅【kuo】2、同词异义:在南京话中,有部分与普通话同词异义的词语如:“胡椒”是指“辣椒”;干面是指面粉;绝对是指好极了3、义同形别:这是南京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最主要的差异如:老巴子:排行最小的子女;犯嫌:讨厌;意怪:恶心的意思4、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
汉字趣谈叹
汉字趣谈叹
汉字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的商代。
汉字的演变历程充满了趣味和奥秘,以下是一些有关汉字趣谈的例子:
1. 叹字之谜:汉字中“叹”字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字。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叹”来表示感叹、叹息、感慨等意思。
然而,“叹”字本身并不含有这些意思,而是表示“吹气”的动作。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吹气来表示感慨、叹息等感情,因此“叹”字就被用来表示这些感情了。
2. 神奇的“佛”字:在汉字中,“佛”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字。
它的字形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头戴发冠,身披袈裟,手扶拐杖,神态安详。
不仅如此,“佛”字的声音也非常相似,它与“否”字的发音几乎相同,只是声调不同。
因此,“佛”字在汉语中常常被用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我不信佛”等。
3. 有趣的“儒”字:在汉字中,“儒”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字。
它的字形看起来像是一个人,穿着儒服,手持经书。
在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儒”字就被用来表示儒家学派的人了。
同时,“儒”字也常用来表示学者、文人等意思。
这些汉字趣谈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字的内涵和外延。
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再读许嘉璐先生《古语趣谈》记
言与 文化关 系研 究 的学 者之一 , 许先 生 曾把 文化 分为 物质文 化 、 社 会文 化 、 哲 学 文 化三 类 , 而语言, 特别 是
实词词 汇 , 是 文 化 最 重要 的载 体—— “ 词 汇 对 于社 会
生活最 为敏感 , 这也 意 味着许 多文化 凝聚 于词 汇 。 ” [ 1 ]
《 中国古代衣 食住行 》 及《 古 语趣 谈 》 。最近 , 看到 中华
书局再版 《 古语 趣谈 》 的消息 , 我 立刻在 网络 书店买 了
一
第二 , 深入 浅 出。一般读 者读 古代语 言 和文化 类
的著 作 , 常常会感 到艰 涩难懂 。可是 , 如 同《 中国古 代 衣食 住行 》 、 《 古语 趣谈 》 做 到了文字 流畅 生动 , 表 达浅 显 易懂 。举 例言 之 。“ 声 近 义通 ” 问 题牵 涉 到 语 言 学 里 的一段公 案 , 三 言两语 很难 说清 , 即使说 清 了 , 初学 者也难 以理 解 。但 是许先 生 在《 猪八 戒 =唐 伯虎 ? 》 一 文中, 通过反 证三 条根 据 古音 规 律 而 来 的 比方 ( 刘 备 与 吕布为一人 , 宋 江乃 孙 皓 转 世 , 猪八 戒 原来 就是 唐 伯虎 ) , 支持 了 自身 的论 点 : “ 不 可只凭 声音 判断 ( 即使 古音学 的 知 识 运 用 得 对 ) , 还 必 须 在 文 献 里 找 到 证 明。 别把‘ 声 近义通 ’ 当成神丹 妙药 。 , , [ 6 ] 不仅 说 清 了 问题 , 而且 行 文 饶 有 趣 味 , 令 读 者爱 不 忍 释 。当 然 ,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桂林 师范 高等专科 学 校学报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文化趣谈之回文诗的鉴赏第一次接触回文诗是在大学了,在某一个课堂上老师展示了一些回文诗,顿时感觉这些文字是那么美妙。
在那之前我没见过回文诗,也没听过这样一种类型的诗,也许是孤陋寡闻,但当我接触到他时,便真心觉得这样的诗真的很有意思,是中华汉字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汉字文化总是这样博大精深,让人惊叹。
回文诗,也写作“回纹诗”、“回环诗”。
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
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
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以及汉字文化的神奇趣味。
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
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它是中国文人墨客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清人朱存孝说:“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所谓"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词从尾字倒读至开头一字,也能成为一首音韵和谐、文意通达的诗词。
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七言绝句,题为《记梦》。
诗云: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把这首诗倒过来,从最末一字回读,则成为: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情趣。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一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如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的《四时山水诗》,写春、夏、秋、冬四季,就是用的这种艺术手法,每个季节一句诗,仅用10个字,叠字回环诵读成一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意境完整,描写四季景物,光色陆离,让人回味无穷,被世人誉为回文诗之珍品。
古代方言趣谈:朝堂之上,鸡同鸭讲
古代方言趣谈:朝堂之上,鸡同鸭讲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50期每个朝代都有普通话在今天,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方言对大众交流的影响正在弱化。
方言要么是晚会小品中逗趣的工具,要么是承载各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在古代,我国的疆域之内有着多种民族语言,而汉语更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真是南腔北调,鸡同鸭讲。
交流建立在某一共同平台上,古代其实也有普通话,称之为“雅言”、“通语”。
“雅”训为“正”,“雅”和“夏”两字古音相通,“雅言”就是夏言,西周王都一带是夏地,王都之音被认为是正音,所以,夏地的语言就成了当时的通用语。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鲁国的孔子给门生传授《诗》、《书》等儒家经典时,即用“雅言”。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的弟子三千,如果孔夫子操着一口山东话,那估计很多来自各个诸侯国的学生都听不懂他讲课,即使孔圣人的讲义再精辟,对学生来说也如天书一般。
那么,古代人在朝堂上是如何交流的呢?当然是用“官话”。
“官话”这个称谓,一直到明代才出现。
顾名思义,“官话”是指官吏所说的话,也是一種共同语。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朝廷内执事官员的地域情况就比秦以前诸侯国时更为复杂,东西南北各地都有,若各地官员都用自己的方言议论朝政大事,那势必无法沟通,国家将衰亡于旦夕之间。
可以推断,每个朝代都有共同语作为“鹊桥”沟通各方言区的人。
而共同语的基础语音,一般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近水楼台先得月,人情事理使然。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
宋代国语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并以中原雅音为正。
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谈谈学习古代语言文化趣谈的意义
谈谈学习古代语言文化趣谈的意义
了解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汉语文学发展的脉络。
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去尝试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思考,重温他们的情感和志向。
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生长。
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
因为古代人面对的很多问题,对生命的困惑,在我们现在也是要面对的,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汉语,又称中文、汉文,其他名称有国文、国语、华文、华语、唐文、中国语,普通话,还有唐话、中国话等俗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
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
古代书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
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仍通用的使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
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
发音。
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名人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智慧树中华传统文化趣谈答案
智慧树中华传统文化趣谈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出土文献考察,简帛主要是在哪一段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A.战国至汉晋B.唐代到宋代C.元代到清代2.根据汉代的度量,经书主要使用多长的简来书写?()A.一尺二寸B.八寸之简C.六寸之简D.二尺四寸3.《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哪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A.湖北郭店B.长沙马王堆C.临沂银雀山4.下列哪个堪称是汉代西北历史资料的宝库?()A.居延汉简B.临沂银雀山汉墓C.云梦睡虎地秦简5.下列哪个墓葬没有出土《老子》?()A.云梦睡虎地秦墓B.湖北郭店楚墓C.长沙马王堆汉墓6.现存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A.大克鼎B.大盂鼎C.毛公鼎7.被誉为“石刻之祖”的是?()A.秦刻石文B.燕然山刻石C.石鼓文8.时代最早的儒家石经是?()A.熹平石经B.开成石经C.三体石经9.诸侯使用青铜器的标准是?()A.九鼎八簋B.七鼎六簋C.五鼎四簋D.三鼎二簋10.后母戊鼎出土于哪个考古遗址?()A.周原遗址B.殷墟遗址11.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A.罗振玉B.王国维C.王懿荣12.甲骨的出土地是?()A.河南安阳小屯村B.河南南阳小屯村C.山东安阳小屯村13.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中国哪个王朝的都城?()A.夏B.商C.周14.下面哪种植物是经常出现在《楚辞》中?()A.桑B.黍C.枣D.白芷15.下面哪一项不是《诗经》为后世开创的文学文化传统?()A.典雅的礼乐文学B.真挚的人间情感C.深沉的现实忧患D.恢弘壮丽的个性抒情16.下面哪一诗篇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A.《郑风·野有蔓草》B.《邶风·击鼓》C.《小雅·蓼莪》17.下面哪一诗篇是表达周王朝礼乐文化的?()A.《小雅·鹿鸣》B.《郑风·溱洧》C.《邶风·新台》18.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A:罗振玉B:王国维C:王懿荣19.什么是《诗经》的“风雅”精神?()A.比兴象征B.神话想象C.注重情感D.批判现实20.《楚辞》中出现的“美人”有什么象征含义?()A.美丽女子B.明君C.賢臣D.美政理想21.古人所说的“三生万物”,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即天地人三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类事物。
汉字趣谈:吹(319)
汉字趣谈:吹(319)80岁的快乐老人用书法演示汉字的起源和你一起趣谈汉字的故事汉字趣谈: 吹'吹'(chui1),这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的'吹'字,有多款不同的写法,其组字符号主要是由一个张开大嘴跪跽着的人形+'口'(意为撮起嘴唇急速地吐出的一团气流)所构成,两形会意,表示用嘴向外吹气。
(也有认为,'吹'是吹奏乐器之状,'口'是吹奏乐管的园口。
)金文'吹'字承续甲骨文字形。
小篆是依据'欠'字的演变,左边是一个'口',右边上部是'彡'(气),右下部是'人'。
隶书写成'吹',楷书缘此写作'吹'。
'吹'的本义是撮起嘴唇急速地吐气。
说文解字释:'吹,嘘也。
'《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ci1)。
''吹'引申为吹奏乐器。
《礼记.月令》:'命乐正入学吹。
' 意思是:命令乐师入学学习吹奏的技能。
杜甫《遣兴》诗:'高楼夜吹笛。
' 又引申出'吹鼓手、吹打乐(器)'等。
'吹'又引申为大然界的吹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风飄飄而吹衣。
' (五代)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 '吹'又引申为关系破裂。
如'他们俩吹了'。
'吹'还引申表示说大话、自夸。
'吹牛、吹嘘'等。
趣谈汉字——电子书
汉字趣谈付文斌上小学时,老师讲解“臭”字,说:“自大一点就是臭”。
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上高中时,老师剖析“伪”字说:“人为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为文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的游戏,但也让人过目难忘,发人深思。
比如“富”和“穷”两个字,过去富人很大程度上可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
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偶数最大,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
“搂”和“贱”两个字也很有趣,要想拥“女”入怀,除去“手”外,还需要“米”,也就是钱,不先给予“米”,想搂也难。
“贱”字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卑贱的了,但因为钱太管用了,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作为一种汉字修辞格的拆字,还被广泛地运用在字谜中。
随便举两个例子罢。
有句谜语“共同北上,一致对日”,作者把谜底“冀”字拆成“共、北、日、日”四字,解读时先将“共”同“北”拼起来,“北”字放在上面,再将“对日”即两个“日”及“一致”拼成“田”字,谜底在解读者的拼合中随之而出。
还有一句谜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此谜谜底为“踵”,把它拆分可得“千、里、足”三字,这三字是这个谜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足”,起之于“始”(即前面);“千里”在“足”字之下(即后面);“行”作动词用。
无一闲词,底面天然配合。
这种“拆字”的游戏,常常让我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
如果你能经常留心玩索,就会发现汉字是一种充满灵性、意味无穷的文字。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
即使是同一个字,经过不同的组合也会有不同意味。
古代汉语趣读
古代汉语趣读古代汉语趣读灵动摇曳的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也是组合性最强的语言,一个字往往可以和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能表示多个意向,有的语意正说反说都行,并且有些词还可以颠倒用,不但意思明白,而且词义有趣多变。
比如:“好不容易”和“好容易”,—个有'不”字,一个没“不”字,但意思相同。
“了不得”与“了得”,—个有'不”字,一个没“不”字,按《辞海》注释,前者是“异乎寻常的意思,如“他的本领真了不得”;后者是“有能耐,本领高强”。
两者意思并不相反,而是相同。
但是“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虽然说法相反,表意却是相同的。
反语修辞也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语言手段之一。
比如: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
这个意思还可以这样表达:这个人实在是聪明极了(用嘲弄的口吻说)。
“好歹”一词,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
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
有些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把它颠倒过来念,意思仍然不变。
如: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喜欢——欢喜、累积——积累、登攀——攀登等等。
有的内容相关联的字颠倒后,意思仍然相近或相关,例如:积累——累积、夜半——半夜、胆大——大胆、少年——年少、雪白——白雪,等等。
但是,还有更多的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是不能随便颠倒用的,如:生产——产生、现实——实现、气节——节气、面相——相面、官宦——宦官;有些不由近义的字组成的词也不能随便颠倒,如人名——名人、上马——马上、人情——情人、乡下——下乡、故事——事故、带领——领带等等,上述类型的词语如果颠倒了它们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或相差很远。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东西的名称,如果把它倒过来说,正好表明了这种东西的用途,例如:羊圈——圈羊、铺盖——盖铺、铁锤——锤铁、门锁——锁门、锅盖——盖锅、瓶塞——塞瓶、牙刷——刷牙、床罩——罩床、手套——套手、口罩——罩口、鞋垫——垫鞋、水车——车水、风扇——扇风、鱼网——网鱼等等。
趣谈文言文d原文和翻译
趣谈文言文d原文和翻译一、当止不止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搏:抓,扑,捕捉。
⑥窘迫:处境困窘急迫。
⑦窦:孔穴。
⑧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⑨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⑩灼:炙、烧。
【古文今译】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行路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
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翻来覆去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捉住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
打柴人处境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象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天空的光亮,最终,他反而走出山洞。
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
这件事足可作为当止不止人的警戒啊。
二、齐人欲金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宥篇》【古文今译】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
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
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三、张丞相好草书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辗然子《拊掌录》【古文今译】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但是擅长。
【传统文化】汉字文化趣谈
【传统文化】汉字文化趣谈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请先具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播放歌曲《中国娃》。
鉴赏歌词:(姓啥从那百家姓里查祖藉在那黄土高坡大槐树底下家在神州又名叫华夏走到天边不改名咱叫中国娃)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那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最爱做的事儿呀是抱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这首歌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吃、喝、说、写等角度写出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化,引起所有中国人的共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今天,我们就一同追根溯源汉字发展史,探究汉字文化。
二、汉字起源1文字起源自从有了人类,大概就有了语言。
但口头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很大局限,不能保存,不能准确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既能代表语言的声音,又能体现语言的意义的载体——文字。
所以说,语言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2文字最初的形式最初,文字的形式是结绳系扣。
后来,就转为图画,用图画来记事和交流、以事物的形象代表事物。
这种办法启发诱导古人慢慢造出了真正的文字,这些文字跟图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字形很可能就是描画某个东西,所以我们管这种文字叫做“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我国能确定的最早的形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3 汉字之祖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是轩辕黄帝的记事史官,他创造的鸟迹文字,结束了远古绳结记事的历史,开辟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先河。
相传仓颉从小生得奇伟,四目重光,聪明好学且又博闻强记,成人后被黄帝任命为史官。
汉字古今趣谈
汉字古今趣谈
赛男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汉字的含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当然大多数是恒久不变的,如日、月、星,但也有不少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如"走",现在是步行的意思,过去则是跑步之意,"木兰辞"里"双兔傍地走"即是此意;又比如"牺牲",现在是指为崇高的理想去死,是动词,过去则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是名词;再比如"下流",现在是指流氓行为。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赛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锁具古今历史文化趣谈
2.古今同形异义称谓词语趣谈
3.梳理源流沟通古今——谈《汉字源流》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4.趣谈古今画龙事
5.汉字古今趣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趣谈汉字(五年级)
我爱汉字 汉字的地位
汉字和汉语 是联合国工作语言文字之一
其他五种语文是: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
阿拉伯语。
我爱汉字 汉字的地位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源文字,是
汉族人民独立创造、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字符号体系,公元前
1300年前,中国人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金文和甲骨文。汉字经 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仍然作为记录汉语的主要文字工具被 广泛应用着。汉字是人类的活化石,是一种自源文字的完整标 本。它在世界文字史上的地位没有那一种文字可以代替。
汉字纠错
脉博(搏) 气慨(概) 峻(竣)工 追朔(溯) 松驰(弛) 粗旷(犷) 打腊(蜡) 迁徒(徙)
易写错的字(括号内是正确的)
精萃(粹) 震憾(撼) 了(瞭)望 渲(宣)泄
重迭(叠)
渡(度)假
凑和(合) 侯(候)车 修茸(葺) 寒喧(暄) 亲(青)睐 脏(赃)款
汉字纠错
1
易念错的字(括号内是正确的)
汉字 趣事逸闻
‚奔驰‛和‚笨死‛ 德国名牌汽车Benz,我国通 行的翻译是‚奔驰‛。海外有 华人戏用‚笨死‛,幽默之至 可见,用汉语翻译外来词,用 了褒义字,可以上天,用了眨 义字,也说新语》记载一则有关 字谜的故事:曹操嫌新修的门太大, 不直说,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 字,众人不明白曹操的意思,问杨 修,杨指着字说:这不是一个‚阔‛ 字吗。他嫌门修得大了。
笔画少
汉字趣事 数量
《汉语大字典》 《中华大字典》 《康熙字典》 《史记》 《说文解字》
• 徐中舒主编,1990年出齐,收54678字。
• 民国陆费逵等编著,1915年成书,收44908字。
• 清朝张玉书等编著,1716年成书,收47043字。
汉字的趣谈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繁衍、发展,后来,便有了人类文化。
按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是先有文化而后才有文字的。
这样说来,汉文化,就是汉字的根基。
汉字起源,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故象形字最早出现。
而象形,又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因而就有多种的表现手法,这就产生了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又造出形声字来,就出现了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了。
这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汉字不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华夏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渐创造发明与积累起来,以后通过某些人的搜集、整理、总结,才逐步完善与完成的。
即使是从秦始皇时代至明、清时代,都一直存在着官方推行的法定文字与社会上流行的俗体字(大众通用字)并存。
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方言字并没有被收进字典里。
我国地域辽阔、广袤,人口众多且居住极其分散,许多地方的方言字是很难收集的。
或许法定字与俗体字,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
理由是,即使收进了典籍作为法定字,而社会上随时都有可能造出新的流行俗体字。
这是循环发展的关系,是无止境的。
认真学习汉字,熟知汉字的写法,了解汉字的字义与历史,这对我们增长知识,加深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也是很有趣的。
如“大”字,《甲骨文字典》虽然列出17个不同的写法,然因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故写法上大体相同且形似,均是一个站立的人伸开双臂的形象。
大,《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
在天地之间站立着一个人,伸开双臂似一画,是以人得一为大也。
天地之间,即宇宙间,如果没有人类的出现与存在,也就没有思想的存在,就无所谓大与小了。
若没有人类的出现,那只是个混沌鸿蒙之宇宙,而无所谓世界了。
天大矣,无限大也。
然而,如果没有人,没有人鼎立其间,没有人的出现,没有人类的存在,便什么也不是了。
世界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
有人,才是大。
无人,便不存在大与小之分别了。
只有人,才有思维,才有思想,才能产生和分辨出世上那无穷无尽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趣谈
王立(本站顾问)
汉语使用汉字,语音变化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从丁公陶文看出,4000多年前
的汉语句式已与甲骨文句式差不多了.<<尚书>>有古文和今文,古文确实是三代史书,但与楚简对比就知道,现在的版本已经与先秦,秦汉时不一样了.
用S代表主语,用V代表谓语动词.用O代表宾语,汉语基本上属于SVO结构.藏语,羌语是SOV结构,高山族语言是VSO结构.易洛魁人莫哈克部的莫哈克语,宾语在动词两边同时出现.如"我读书",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的甜头尝到了书读书的甜头".这是轩辕黄帝的语言吗?羌族是炎帝后裔之一,羌语有声调,与汉语相似,却是SOV结构,与汉语不同.汉语应是不同语言互相影响,彼此融合的结晶.
国外有人推测,大多数印第安语言有亲缘关系,印第安人故乡在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中国人陆续到美洲去,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文物证据.从语言学来讲,印第安语言保存了使用者迁出故土时的特征.比如玛雅语与汉语词汇对比发现,玛雅语与汉语分离是在5000年前.这一结论与少昊生活在5000多年前相符,也与玛雅历法大周期从公元前3114年开始相符.如果东亚语言学家能到美洲研究印第安语言,应当能取得更大的突破.这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藏语与汉语是否同源?国内外学者已有过不少探索.藏语SOV结构,但有四声(部分方言无声调).藏语名词,代词,数词,动词等许多基本词汇与汉语同源,如数词一至十,代词我,吾,汝,其,发音相近或相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词靠全部借用.古汉语"其"与藏语gji的用法相对应,更是借用无法解释的,这只能说明,古藏语与古汉语的同源词的真实背景是,变化较小又与其它语言接触少的古藏语保存着原始特征,变化很大的汉语在上古时代的一个基础语言应与古藏语同源.这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学者应当予以考虑.
汉语的声调演化可从文献和现代方言来推求.王力先生认为古汉语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各分长短.在声调中音高音长都起决定作有,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里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似.古人讲话现在的人听不到,汉语与外族语对译时的译音词成为揭开谜底的钥匙.在梵语来的音译词中.梵语低调音节总译作去声汉字,所以知道去声是低平调.梵语高平调音节总译作上声汉字,所以知道上声是高平调,平声为中平调.东汉时入声有-b,-d,-g,-s韵尾,现代汉语方言中都消失了.
汉字的注音方式主要有反切,就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相拼,如"东,都宗切".一般认为反切从东汉末开始.但这以前已有用例,不是注音,而是正式的表达.<<诗.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鸿历来释为鸿鹄,可鸿鹄怎么会进入鱼网?得到鸿鹄是好事,与上下文意境矛盾.闻一多先生指出,苦龙是蛤蟆的别名,切音为鸿.<<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终葵二字是椎的切音,指
圭上尖下贺,首作椎形(黄生<<义府>>).由于语言演变,唐宋时的注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有的已经不同了.如"亥,胡改切",读上声,今读去声.
先秦的书面语与口语差距不太大,<<诗经>>今天读来不太容易,周代则是口头上唱的.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可古代文人一味仿古,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人还在用文言文.白话文在唐代已经出现,叫变文.元曲,明清小说把人民的活语言融入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改用白话文的基础.<<山海经>>主要部分在战国时代已成书,可其语言比其它同时代文献平易,这是由于作者或口述者为巫,采用的是口语,比其它文献更接近于中古和现代的语言.
西汉征服西域后,汉语,汉字成为西域的通行语文.朝鲜,日本,越南没有自已的文字的时代,人们学汉语,用汉字写作.日本早期史书<<古事记>>全用汉语,现在的人们学外语觉得难,外国人学汉语同样难,可古代,周边各族各国采用汉语汉字,不也很难吗?这是当时中国文化的地位使然,没有强迫,没有命令,他们自愿学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