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10课 导学案【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第四中学高中物理 第10课 运动图象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第四中学2015高中物理第10课运动图象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自主学习】1、位移-时间图象: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是具体反映运动物体的随的变化关系,从图象中不但能确定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还能求得任意时间物体的位移,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和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速度-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是反映运动物体的与的变化关系。
根据图象能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如是匀速、还是变速,变速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
【思考与交流】v-t图象与x-t图象1). 轴的意义:①横轴①横轴②纵轴②纵轴2). 点的意义:①任一点①任一点②与纵轴交点②与纵轴交点③两图象交点③两图象交点3). 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随变化的规律反映随变化的规律4). 图象的作用:a. 可知任一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知任一时刻位移的大小和方向①图象在t轴之上表示①图象在t轴之上表示②图象在t轴之下表示②图象在t轴之下表示b. 可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判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象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图象倾斜程度越大表示c. 可判断运动性质:可判运动性质:能分析上图中①--⑥的运动情况吗?能分析上图中①---⑥的运动情况吗?【自主预习探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问题1、右边v-t 图象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加速度较大的运动是哪个?说明理由练习:1、如图所示,则①表示物体做 ;②表示物体做 ;③表示物体做 ;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 ;2、如图所示的速度一时间图象中,质点A 、B 、C 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a A =________m /s 2,a B =________m /s 2,a C =________m /s 2,其中________的加速度最大.在t =0 s 时________的速度最大,在t =4 s 时________的速度最大,在t =________s 时,A 、B 的速度一样大.【自主探究】2、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问题1、右边s-t 图象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速度较大的运动是哪个?说明理由练习1、如图所示,则①表示物体做 ; ② 示物体做 ;③ 表示物体做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相遇时的________相同。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0课《散文两篇》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散文两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技能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霞》教学目标: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涵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作者名片】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背景资料】“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即宣扬以母爱、童真之爱、自然之爱为内容的“爱的哲学”思想,“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014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人教版必修1)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知识拓展】1、明至清前期(1368-1840)的欧洲状况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政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英、法、美三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2、名词解释出超: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又被称为贸易顺差;入超: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入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又被称为贸易逆差;3、虎门销烟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
烟贩在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
林则徐并建议缴出一箱鸦片,则赏茶叶五斤。
美国及荷兰烟商承诺永不再贩鸦片,义律却从中破坏,缴烟途中运走鸦片,又以各种理由拖延缴烟时间。
林则徐将计就计,也延长封锁十三行的时间,义律无奈如数缴烟。
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
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
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
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
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
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
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
高一历史第10课导学案答案
第十课答案问题引领:1.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1)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外国商品没有市场。
而且国内的手工业较发达,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在国外广受欢迎。
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列强,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对战争是预谋已久。
而中国方面:(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2)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
【预习自测】1.C2.C 试题分析:因为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3.A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
故应选A。
BCD项多少都能体现对此事件的价值判断4.C5.D 7.A 8.C 9.B 10.C 11.C【合作探究】6.这种观点不对。
因为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
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
中英之间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12. (1)需求: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想打开市场。
理解: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
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2)趋势:呈上升趋势。
态度:清政府进行了严厉的禁烟运动。
分析态度: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杜绝鸦片走私的决心和措施,因为走私总量在不断增加。
(3)事件:指虎门销烟。
理解:所谓“暴行”也指此事件,说明英国政府对中国禁烟的强烈不满,但销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壮举。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姓名:班级:日期:【学习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学测评】1.结合教材,完成辽宋金元统治时期时间轴辽(916-1125)西夏(1038—1227)金(1114—1234)蒙古与元朝(1271-1368)发源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地位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4年,女真族举兵反辽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政权建立916年,契丹首领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1115年,女真族首领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2.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对外扩张938年,从后晋割占幽云十六州—1.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2.绍兴和议后,疆域向南扩展到淮水—大散关一线1.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统治制度1.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因俗而治,蕃汉分治)2.行营: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党项族称谓的官称1.基本沿袭唐宋制2.猛安谋克制: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即兵农合一3.金世宗统治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材料一: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新人教版 第10课 学案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2.总结归纳战争造成的影响。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考点1 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中国________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________政策。
(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________,威逼广州。
(2)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___》。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________。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_______。
3.结果:(1)1858年签订《_______》: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______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签订《_______》: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______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导学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单元第三单元学科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3、通过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来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重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播放《秦朝的灭亡》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他自称秦始皇。
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利用视频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展示各种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例如:老百姓的生活、修建阿房宫、建造骊山陵园等等)史料: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当时全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徭役繁重、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师:阅读材料,找出秦朝的暴政有哪些?(提示:还有秦二世更加的残暴)师:回答非常正确。
那同学们,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生:秦的统治太残暴了,人民生活很痛苦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师: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面对残暴的统治,人民都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只能反抗了!历史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学生角色扮演)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课标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1
《谈中国诗》导学案主备人:孙秋菊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本文的字词成语。
2、通过比较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明确中国诗歌的特点。
3、理解分析本文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4、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知识储备】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题目解说: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金朝的盛衰(1)“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大哉乾元——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_______”。
(2)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________地区。
2.元朝政权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
1271年,________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3.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________。
(2)行省制度①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________。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________;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思考3: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什么?山川形便犬牙交错(3)边疆管理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管理________地区。
北庭都元帅府、________;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________。
(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保障________的统治利益,推行________政策。
5.元朝灭亡(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随堂演练:1.据记载,辽大安七年(1091年),彭汝砺使辽,见辽朝官员上朝情形:“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豪酋;其右青紫而立者数十人。
第十课第1课时导学案
第十课假如我是你第1课时平等与尊重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知识目标:认识平等与尊重的意义,了解其基本要求。
学习重点: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作用。
学习难点: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学习步骤:预习环节: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应该获得的知识或你读后的收获,用铅笔做好笔记。
2、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并由小组长执笔概括提炼出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展示环节:1、各小组派出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收获。
2、教师做点评、并根据实际归纳总结3、小组间相互交流、巩固学习成果。
个人用钢笔在课本上做好勾画、笔记。
预习思考:一、平等待人。
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待人不仅是法律的规定,更是文明社会的理想和道德的要求。
2、地位或作用:平等待人是人类精神需要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
3、怎么做:在与同学交往时,我们不应因家境、身体和智能等方面的原因歧视他人,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二、尊重他人。
1、作用:受到尊重,是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尊重;每个人也都应该尊重他人。
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内在要求。
2、如何做: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自由、合法权利、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言行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创造等。
3、中学生尊重他人的意义:尊重他人不仅是保证我们学习进步和人际交往成功的需要,更是作为现代文明青少年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尊重他人。
反馈环节:1、怎样理解“人生而平等”?答: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条件不同名单人生而平等。
因为:第一,人与人的平等受限是人格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法律上,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力,法律社会的任何一个公民都拥有与其他任何人同等的权力。
【教师】2020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10课赤壁赋导学案1
【关键字】教师《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学案导学2022秋语文粤教版必修1素材:文本助读 第10课 散文两篇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散文两篇“欢快是一抹微云,苦痛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际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秀丽的黄昏。
”《霞》表现了世纪老人冰心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验——苦痛亦可成为人生的一种景象,成为秀丽人生的不行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的家在哪里?》借用清爽自然的语言、精致细致的结构、空灵幽寂而又略带叹惋的情调,倾吐了内心深藏的情愫。
学问链接1.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文坛祖母”。
现代有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1926年,冰心在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高校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高校和清华高校等校。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格外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
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期望儿童们能有一颗奇特的心。
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
2.背景探寻晚年的冰心开头写另一种回忆录——人物回忆。
冰心总是满含着泪水回忆和描写往事。
冰心说,这些年我为故人写怀念与悼念的文字,手都写软了,泪都流干了。
冰心的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她发表的每一篇散文作品,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引发一阵小小的轰动。
像《霞》、《我的家在哪里?》、《绿的歌》、《空巢》、《我恳求》、《我感谢》等,真是熟透而美极,令人读之爱不释手,再一次震惊了文坛,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受到读者的崇拜和爱戴。
3.文体学问散文依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生疏和感受,也带有深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布满饱满的感情。
高中政治必修1人教版:教案导学案〖精品〗(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第10课
【教学设计】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四、学情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
一、复习目标
法国议会制总统共和制、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特点
二、知识清单
1.法国议会制总统共和制【必修一课本第43页】
①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②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此后由于政局不断动荡,共和制与帝制反复变换。
③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④1875年宪法
A、内容:
a、议会掌握立法权,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
有权选举总统。
内阁对议会负责;
b、总统掌握行政权,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
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共和派提出的关于“共和国总统”的选举方式的条款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必修一课本第44页】
B、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在线】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度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2.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①德意志统一
1864—1870年,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持着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内容:【必修一课本第45页,重点记第4点】
a、帝国是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民政自治权,其余权力均归中央政府;
b、皇帝控制行政、军事大权,任命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
c、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d、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包括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和
财政上拥有否决权。
B、影响
a、积极: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b、消极:保留着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残余,使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高考在线】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
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