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中国古代人才培养与管理思想
浅论中国古代的人事管理之道
首先是知人,对于如何知人? 诸葛亮提出“七观法”:一是,问 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资之以 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 其 性 ;六 是 ,临 之 以 利 而 观 其 廉 ;七 是 ,期 之 以 事 而 观 其 信 (《将 苑·知人性》)。 唐代名臣魏征也提出了“六观法”。 这都是指要在 不同的环境中全面地去观察考察一个人。
覆 土 应 取 菜 园 表 层 土 20cm 以 下 的 新 鲜 壤 土 加 砻 糠 拌 合 或 用草炭土,晒干后,用 5%的甲醛液将覆土拌匀后,用薄膜覆盖堆 闷 24 小时以上,然后摊开,散尽药味后方可进棚使用。 4.5 发病后的处理
发生此菌后应立即停止向感菌床面喷水,使土面干燥,小面 积发生时用碳酸氢氨覆盖隔离; 大面积发生直接用干石灰覆盖 隔离后,尽早将受污染的培养料和覆土清除深埋或烧毁;然后对 菇房进行消毒。
双孢菇属草腐菌,培养料需经过严格发酵,最好进行 2 次发 酵,以消灭培养料内的病菌。 培养料堆制时不宜过熟、过湿,料要 偏碱性;含水量要控制在 55%~60%,pH 控制在 7.5~8,发酵料应 有弹性、褐色且具有料香味。 4.3 老菇房、旧床架要严格消毒
堆料进房前半个月,菇房、床架、墙壁及四周要用石灰水冲 洗、粉刷墙壁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液洗刷老菇房门、窗、墙壁及 床架。 培养料进房前 1 周,菇房要用甲醛或硫磺密封熏蒸一次, 用 量 是 甲 醛 10ml/m3 硫 磺 20g/m3。 培 养 料 进 房 前 2 天 开 启 所 有 门窗通风散气。 4.4 覆土材料要严格消毒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在《管子》篇中指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树,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已经道出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唐太宗在《贞 观政要》里有句名言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里所提到的“得 人”是指的人才,对于人才,历代有远见卓识的君王,无不孜孜以 求。周文王为了得到姜子牙,不惜力气,亲自为他拉车,刘备为了 得到诸葛亮,情愿三顾茅庐。
HRM10:中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8、勤于教养,百年树人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
计,莫如树人” 《管子· 权修》 •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 天下之人才”(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 百。……教之以礼义,论之以忠信,械之以刑典,威 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 行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 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诸 葛亮) •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关之盛衰”(欧阳修)
维护型封闭秩序道德特征
• • • • • • • •
避免贸易 要求顺从和接受纪律 尊重等级 实施报复 扩大闲暇 广施慷慨 显示坚忍 珍视荣誉
• • • • • • •
发挥超常能力 固守传统 要求忠诚 允许为任务而作假 具有虚夸性 具有排他性 认可宿命
商业型开放秩序道德特征
• • • • • • • •
血型与性格:B型
• 无法很好地完成别人所赋予的任务而喜欢因此是属于不喜欢集体行动的类型;情 绪不稳定,没有办法集中精神,但是表里如 一;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都一律平等对待, 所以不会用手段奉承上司,在功成名就时也 不会傲慢自大或仗势欺人;能够用柔软的手 段适应各种复杂的状况,却不能忍受没有变 化的生活;这种人虽然自由自在却是害羞的 人,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也不可能说出“我 爱你”这句话。
中国古代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思想选粹
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 的人事思想并蕴藏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左传》、《论 语》、《墨子》、《孟子》、《韩非子》、 (汉代)《史记》、《说苑》、《新论》、 《汉书》、(唐代)《贞观政要》、(宋代) 《资治通鉴》、《王临川集》等。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
纪律严明
法家主张严格的纪律和惩 罚措施,以确保组织成员 的行为符合规章制度和组 织目标。
服从与忠诚
法家强调组织成员对上级 的服从和忠诚,认为这是 维护组织稳定和统一的关 键。
奖惩与激励
奖惩制度
01
法家主张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和约束
组织成员的行为。
物质激励
02
法家认为物质激励是必要的,通过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来激
中庸思想的局限性
中庸之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管理决策过 于保守、缺乏创新。
仁义礼智信
信
儒家主张诚信为本,认为诚信是建立良好 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提高管 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仁
儒家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 和帮助的美德,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 础。
义
儒家主张义利合一,认为追求正当的利益 是符合道义的,但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义 和道德责任。
将中国古典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 相结合,推动其现代化转型。通过引 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方法,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同时, 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持中国古 典管理思想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加强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传播与推广 工作,提高其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 学术研讨会、出版相关著作等方式,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 鼓励企业将中国古典管理思想融入企 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实践中,提升企业 软实力和品牌形象。
道家思想还强调“柔中带刚”,即管理要刚柔并济,既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奖惩 措施,又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 诚度。
法家思想在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中,这种思想可以应用于组织结构和管理 体制的设计,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高效运转。
中国古代管理中人才培训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古代管理中人才培训的思想和方法刘广珠, 朱永豪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66061)E-mail:gzliu@摘要:本文从人才培训与管理的辨证统一关系,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及作用,人才培训的观点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管理中人才培训的思想,从因材施教的方法,启发式的方法,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管理中人才培训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培训中国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点和优良的传统,涌现出众多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管理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训的思想和方法。
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人才培训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1.古代管理中人才培训的思想1.1人才培训与管理的辨证统一关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先秦诸子认为,人本质包含的双重性本身,规定了人的本质是处于运动中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不同性质的发展变化的事物。
因而,人的本身就具备了相当强的运动发展性和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引导改造的可塑性。
因此,中国的先哲们认为,成功的管理应是首先对人进行教育的条件下的管理,而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环境本身就具有了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
所以,中国先哲们十分强调和重视发挥引导性教育在管理工作中的先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这就使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理论具有了相当特殊的性质。
即认为:管理应以教育性,引导性管理为主,而以规范性、防范性管理为辅。
从而使这种管理哲学理论对于各种人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各种管理实体具有了可实践性,因而,也就使这种管理哲学观点具有了科学的普遍性。
教道可以说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别于其它古文化的一个光辉的特殊文化层,是华夏传统文化中人性管理哲学的一种综合性、结晶性管理哲学观点。
[1]在管理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性,使人的专业能力素质获得巩固和提高。
韩非子说:“使士不兼官,故技长。
”也就是说,分工的相对稳定和明确,不仅对巩固协作,明确责任有利,更有利于人的能力素质巩固和发展,而人的能力素质的巩固与发展,会使岗位工作更有效的完成,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稳定和顺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是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培养员工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场景。
领导力发展
德行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和修养。在现代管理中, 领导者应注重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树立良好的 榜样。
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强调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领 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制定并执行长期发展计划,以实现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02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了 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
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注重家庭 伦理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整体性思维 。
法家思想
重视法制和制度化管理,强调规范和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01
以人为本
法家主张法制原则,认为法律是维护社 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主张依法治
国、依法管理。
刑无等级
法家主张刑无等级,认为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法
律的约束和制裁。
尚公去私
法家主张尚公去私,认为管理者应该 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个人私利,以 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重刑轻赏
法家主张重刑轻赏,认为严厉的惩罚 比奖励更能促使人们遵守法律和规章 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 理智慧
目录
CONTENTS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实践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六种方式一、古代系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系统管理思想十分丰富。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其建造,管理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
在建造工程上,明代一般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放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管理上,沿线设九个镇,每镇设总兵,上受兵部指挥,每镇之下又分级设“路”、“关”及城保、墩台,形成多级管理系统,信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传递迅速、反馈自如。
闻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工程也是系统工程的古代杰作。
该工程由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水利信息系统构成,融灌溉、蓄水、防洪、排沙于一体,合理地解决了分水导江、防洪防旱、引水灌溉、排除泥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系统思想的典范。
我国宋真宗年间,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一举三得”,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也是运用系统管理思想的典范。
当时,因遭雷击使皇城失火被焚,皇帝命宰相丁渭主持修复。
丁渭提出:将宫前大街开挖成河,取土烧砖,引汴水入宫,水运建材。
宫修复,以废砖烂瓦填平河沟,修复宫前大街。
这样,挖河一举解决了就地取土、方便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问题,省时、省工、省钱,符合管理的最优化原则,成为著名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实践范例。
二、古代信息管理思想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犯,因而及时传递信息、掌握敌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信息传播技术、方法都令人叹服。
长城上的烽火台就起着“信息源”的作用,白日以烟、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明代规定,来敌百人左右,一烟一炮示之;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五烟五炮。
这种信息传递,既定性(敌人来犯),又定量(来敌人数),烟炮配合,光声并举,相互核对,几小时之内就能把军情准确地传递至千里之外的指挥机关。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十分重视信息和情报的作用,《孙子兵法》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和成熟起来,并逐渐传入中国,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又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的行为。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其思想精华对现代企业人力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核心工作是:“选才”、“育才”、“用才”和“留才”。
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在几千年前就对上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其观点很多与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而有的观点甚至是对其有益的补充与完善。
一、‘‘i圭才”思想对于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学者们有着一致的观点,即“以人为本”。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
西周末年《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
管仲在回答齐桓公询问怎样治国时,给出的第一条策略就是“远举贤人,’(《中匡》),即选用贤能人才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管子·霸言》中进一步指出:“夫争人天下者,必先争人”;“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否则将导致“兵挫而地削”、“身残而国亡”的恶果。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唐太宗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司马光说:“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因此,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首先要确定人才的标准。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选才的标准方面十分强调“德才兼备”。
例如,在周朝就主张“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周礼·地官事徒》);孔子把‘仁”这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择人、择官的标准;苟子则认为,选才要智仁兼备,“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地,王霸之佐也”(《苟子·君道》);《墨子·尚贤》中提出,“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韩非认为,“选才”应坚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任人唯贤”原则。
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英才和人才培养
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英才和人才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视文化为国家的立身之本。
因此,中国历史上不断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英才和人才,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为全人类文化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古代中国文化英才的培养在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教育和考试制度。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被认为是对中国人文化的最大贡献。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只有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升学课程,同时也是当时教育的主导思想。
学生从小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入门经典,随后进入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并参加升学考试。
此外,在诗文创作方面,中国将“写作”视为一种基本的文化修养。
少年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写字,一步步培养他们对汉字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古代中国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文化英才培养不同,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在中国的历史上,官场通常是一个人才脱颖而出的场所。
在官场体系中,加官晋爵和赏罚等制度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
由于在官场上获得官职和禄位需要通过考试,因此,官场通常是一个人才选拔的渠道。
这些考试考察的内容多为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文化英才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做官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然而,这种官场文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例如克服依附性、推陈出新和打破人情迷雾等。
三、文化英才和人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化英才和人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时代。
各种文化和艺术作品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诗歌、词曲、戏剧、绘画等。
这些作品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人文精神和对社会的思考,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政府和社会已经从单方面追求官场文化转向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和拓展人才领域以满足社会的不断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深厚丰富,其管理思想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道德为本、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贯穿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借鉴。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使管理实践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探讨与借鉴,可以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促进组织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管理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未来,应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相互融合,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结合、新时代、现代意义、管理实践、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讲究礼仪和仁爱、尊重长辈和传统、重视道德和良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和节制,这种稳重和宽容的态度使得社会关系更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更为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孝道、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类关系、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关注,这种价值观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管理思想的重要性管理思想在组织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引组织行为和决策的理论体系,是指导管理者实践的理念和原则,是保障组织顺利运转的智慧和方法。
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思想是指导管理者行为的基石。
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者的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而管理思想为管理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帮助管理者解决各种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二、夏、商、周时期的管理思想
我们的祖先从窕窕冥冥的洪荒中走来,经 过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随着夏王朝早 期国家的建立,跨越商与西周发展到春秋 战国时期,漫长的前国家社会和国家社会 丰富的社会管理实践,已经意识形态化为 日趋成熟、各富个性而交相辉映的不同管 理思想,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早期古代管 理思想的知识宝库。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商王是商王朝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总代表,在其之 下,由许多新旧贵族,包括附庸于商王朝的方国 诸侯,组成比夏代更为庞大和完备的行政通知机 构。 权利机构有师、保、傅即后世的“三公”,在其 之下是两僚(卿史僚、太史僚)机构。权利机构 中各种职官分别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 宗教大权。 统治阶级借助于鬼神的意志来通知和麻痹被统治 阶级,神(鬼)治思想是商代意识形态的最大特 点。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代已经具有相当发达的文明,甲骨文、 青铜器和城市,构成了商代文明最突出的 特征。 作为奴隶制度的主要形式,商代的经济制 度已经基本完备,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可分为土地制 度、财政制度、商业与货币制度等。这些 经济制度与政治、军事制度相辅相成,为 商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夏代的管理思想
能否“知人”、“安民”是君主“德”的 重要表现。知人则明,能任用人;安民则 见爱,公民思之。 正因为禹的“德治思想”,“天下于是太 平治”。可惜,自禹之后,夏王朝一代不 如一代,日益腐朽,末代君主“桀不务德 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于是为商汤所 灭。
1、夏代的管理思想
夏代是奴隶制宗法制的逐渐形成时期。王 是一国之尊,又是家属之长,国家政权组 织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以“亲亲”、 “子子”为中心的政权和族权相结合,成 为宗法制的重要特征。
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论文
甘肃政法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08级本科2班学号: 200833010242姓名:薛淳泽指导教师:乔娟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 2010年 10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我国古代人才观概述 (1)(一)春秋战国时期 (1)(二)汉唐时期 (3)(三)宋元明清时期 (4)二、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管理 (5)(一)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 (5)(二)中国古代人才的使用 (6)(三)中国古代人才的管理 (7)三、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评析 (8)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薛淳泽[摘要]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
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历史久远、丰富的治国安邦之道,在如何选人、用人及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总结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才的思想。
[关键词] 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人才思想Abstract : Management is generated as a result of human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ver since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re. People are social animals, engaged in collective production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need to organize and coordinate actions, management has elected. China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of the Road, on how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and management, have a wealth of idea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ming up these ideas and experiences, good moder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reat value. Confucianism dominated the Chinese,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ers, in the deals for the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rosperous, business and other issues, the very high regard for humanism, expressed a wealth of respect, care, care of Talents.Keywords: selection of personnel; us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personnel; human thought一、我国古代人才观概述俗话说,知史而明智。
对古代人才培养制度的认识
对古代人才培养制度的认识古代人才培养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科技、政治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古代人才培养制度的一些认识:1.重视德育:在古代,许多文化都非常重视德育。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孝、忠、信、仁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是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基础。
这种重视德育的传统影响了古代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等级制度:在许多古代社会中,人才培养与社会等级紧密相关。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士人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但也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3.师徒制度:在古代,师徒制度是一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
师傅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和成长。
这种制度强调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技能的人才。
4.重视人文教育:在古代,人文教育通常被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中国古代,经典的四书五经被广泛传授,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智慧和文学素养。
这种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对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局限性:尽管古代人才培养制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局限性。
例如,这些制度往往注重传统和权威,可能抑制了创新和自由思考。
此外,它们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使得某些人群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的来说,古代人才培养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这些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它们也为现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求才理念
古代的求才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重视人才:古代的求才理念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认为培养人才是根本大事,只有培养出好的人才,才能建立好的国家秩序和社会道德。
2. 注重德才兼备:古代的求才理念强调德才兼备,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担当重任。
孟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智慧之头脑,能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处理事务。
3. 强调实践经验:古代的求才理念认为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胜任重要的职务。
因此,对于一些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用。
4. 提倡多元化:古代的求才理念提倡多元化,认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
例如《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天地的包容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
5. 追求持续发展:古代的求才理念认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因此,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和成就的人才,应该给予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持续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古代的求才理念强调重视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强调实践经验、提倡多元化和追求持续发展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才培养与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历史久远、丰富的治国安邦之道,在如何选人用人及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总结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的思想。
一、人才的选拔人才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意找贤纳士、延揽人才。
选人思想主要体现在选人的标准、吸引人的条件与选人的方法等方面。
选人标准历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
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人才兼备的选人标准。
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马光的思想。
德与才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
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阐述了德与才之间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这个看法颇为深刻。
司马光进而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素质,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与颠覆者多矣。
”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德有才的人,往往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对于这类贤才,瞎指挥或命令式的管理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墨子讲“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道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孔子也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不能把人才当做器具使用,而应以礼相待,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主权。
杰出的人才虽然不是惟命是从的人,但只要以礼相待,即尊重他们,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管仲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而争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圣王卑礼以下先天下之贤”,意即高明的统治者应甘心居于贤人之下,这就是“礼贤下士”。
他还说:对贤者要“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待之以礼”。
这里说所的“仁、义、德、信、礼”主要是指对人才要关心、要尊重、要信用。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认为善于用人的人,待人必谦下,不盛气凌人。
孔子也说:“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只有国君做到了以礼待臣,臣子才会忠心地辅佐君主。
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以礼招才”思想,已被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礼遇、尊重比高官厚禄更能吸引人才。
考核是选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严格的考核,就难以区分贤愚优劣,也难于做到合理运用。
管仲有一句名言:“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即对于人才,不经过严格考核不加以任用,不经过试用,不作为人才储备。
古代考核的办法主要有考试、招贤、自荐与推荐。
西周是通过逐级考试选择人才,入仕考试分三级五等进行:先由乡大夫进行“秀士”、“选士”的考试,再由司徒进行“俊士”、“造土”的考试;最后由学政大司从“造士”中选出优秀者交司马量才录用,别录用者称“进士”。
先秦时期主要是通过国君派人直接招贤或出榜招贤的方式选择人才,在春秋战国时期,自荐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如“毛遂自荐”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
孔子、孟子、管仲等人主张推荐,推荐的方式有官员举荐,贤人举荐和群众举荐等。
举荐选拔有赖于对人才的全面考察。
古代考察人才的具体方法有耳听、口问、考言、视声、视色、察情、观诚、观友、观隐与综合分析等。
如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诸葛亮提出“七观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些考察人才的方法为古代正确选择人才提供了依据,也为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借鉴。
二、人才的使用我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与思想家深知合理用人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用人思想。
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作治国之首物,为政之根本。
如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唐太宗讲“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思想发展的更为具体,他说:“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他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盖大楼是百年大计,靠的是一大批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治天下”更是长远大计,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人才。
“贤”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能”重要是指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本领。
荀子提出“无能不官”、“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认为没有能力的人不能任命为官吏,对于每个官吏的等级地位,要与他们的贤能程度相当,这也就是“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
管仲主张“察能授官”,是使用人才的总原则,认为“授事以能,则人上功。
”“毋强不能,毋靠不知,与不可,强不能,靠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强调只有根据人们的实际能力分配任务,才能鼓励人们积极争取立功。
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古代用人最忌求全责备。
司马光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是“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
司马光认真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发现无一不与当朝者用人政策相关,因而得出:“兴亡在知人”的结论。
可见,合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
只有知人,才能做到“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主。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古代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
管仲说:“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人,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这五个问题都是有关用人政策的问题,它说明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只有知人才能用人不疑,只有用而不疑才能不使小人谗言危害霸业。
宋代政治家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意为宁可择人时多费一些精神,看准了再用,但不可轻易任用却不信任,不敢放手让其施展才干。
用人不疑,就是对人才的充分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
三、人才的管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倡导人本管理,而管好人的关键是要重视人的利益需求,管理要做到分工合理,恩威并用,领导者要能够身先道御,以身示范。
“欲”和“求”是指人的欲望与需求。
正确认识与合理满足人的欲求,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之后受主、客观世界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欲求;欲求的发展有三条规律,第一是“欲不可去”,人人都有欲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第二是“欲不可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也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第三是欲物“相持而长”,亦即物质和欲望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增长。
荀子分析,人的欲望若得不到必要的满足,就会导致斗争、祸乱和贫穷;既要促进社会发展,又要防止祸乱,就应指定礼仪,以培养人的合理的欲望,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使人的欲望与社会财富的增长相适应。
人的欲望发展是有层次的。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把人的欲求分为两个层次:“仓廪实”、“衣食足”是低层的物质欲求,“知礼节”与“知荣辱”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可欲着,皆谓之欲”。
这里,王夫之把人的欲求分为生理、物质、权利和功名四个层次。
应该说,我国古代关于欲求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深刻的。
先秦时期,有些政治家就认识到,管理者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而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这是有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所决定的。
管仲就非常强调一种顺乎自然、遵循规律、合理分工的管理思想。
他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古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他以心比君,以九窍喻百官,认为君治百官,就想心制九窍一样,九窍虽受制于心,但心却不能代替和包办九窍的功能,否则就会“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
而心不干扰九窍之能,九窍就会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功能。
同样,君臣各有其职,也不应该相互干扰。
君主若不包办大臣的事,大臣自会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君主也不会因日常琐事缠身而政务烦心。
“心制九窍”的思想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已从哲学的高度,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了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性。
自古以来,刚柔相济就是公认的管理人的原则。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就是主张在管理中要将道德感化和制度约束两手并用。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重运用这一管理人原则。
例如,诸葛亮治军之方讲柔,他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已子。
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功之。
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他要求将领爱兵如之,爱民如子,以心换心,以情感人。
另一方面要靠法令、刑罚维护法律,规范下级行为,维护上级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有丝毫变通余地。
刚柔并济必须赏罚分明。
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诸葛亮在论及奖惩原则时,强调“诛罚不避戚”,“赏赐不避仇怨”。
唐太宗李世民也用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的原则:“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
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正确地使用奖惩可以引导人民的行为,这是古代管理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今天仍然普遍有效的管人原则。
领导者带好队伍,除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外,还需要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孔子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领导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
“以身先之”的前提是领导者个人的“身正”,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明领导者只有关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
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从而搞好领导工作。
修己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
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领导者要做到以身先之,必须做到自得自胜。
商鞅说:“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字胜者也。
”所谓“自得”,就是说要同一天下的人,首先要自己具备同一天下的条件,包括自己对天下形势及发展趋势的确切洞察,自己的素质、能力能够团结众人等。
所谓“自胜”,是指自己能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战胜自己的缺点。
而要自得、自胜,还必须做到自知、自省、自察、自律。
这方面,古代有许多论述。
如《吕氏春秋》写道:“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字省”,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