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金银器-特点-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枝鸿雁纹银匜(唐)
鸿雁衔绶纹银匕(唐)
鸿雁衔绶纹银匕(唐)高12cm 1989年西安市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匕为银质。首呈椭圆形,后带一鸭首形柄,通体錾花。匕首正反两面均饰鸿 雁衔绶纹,周围配以折枝花、莲叶等。图案中鸿雁站立在莲叶上,口衔绶带 ,振翅欲飞。匕正反两面饰以错落相致的缠枝、莲枝、飞鸿等。匕通体为鱼 子状地纹,匕侧视以一伏鸭,做工精良、技艺娴熟。其錾刻线条流畅、自然 ,再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唐)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唐)高16.2㎝,边长14.8㎝,重 1660g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 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为银质, 钣金成型,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 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 合。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唐)高23.1cm,重299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 寺博物馆藏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 以铰链相接。盖面錾两只飞龙,张 牙舞爪,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火 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 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 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手合 掌,一为双手捧莲。侍列眷属中除 天龙部众外,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 形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者所虔 奉,更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
孔雀纹盝顶宝函(唐) 孔雀纹盝顶宝函(唐)
高10cm,宽均为12㎝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 历史博物馆藏 器身方正,盝顶。盒身正面为一 对振翅扬尾的孔雀,立于莲座之 上,口衔下垂莲蓬状物,余白则 衬以山峰、花鸟、流云、萱草。 右侧刻双童戏犬,亦以花鸟流云 填充余白。后面正中为对称的一 株莲蓬折枝,鸿雁站立于蓬头或 根部两侧。盖顶中心为忍冬四出 花,外绕忍冬八出花结,四角有 三山花角隅纹样。把人物、风景 、花鸟自然地布置于宝函各立面 上,突显自然气息,这种装饰手 法在唐代金银器图案中可谓别具 一格。
唐朝金银器特点及介绍
二、唐代金银器特点及介绍 • 唐代金银器:宽纳包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唐代金银器繁荣因素: 1、与游牧民族的渊源。 2、与外来文明关系密切,以粟特、萨珊、 拜占廷为主的三个器物艺术系统对唐 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受到“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传统 养生观念影响。统治者笃信神道,追 求长生不死,对金银器的发展无疑是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唐)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 唐 通高15.1cm,座高4.5㎝,重651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像系采用失蜡法(失蜡法,先在模子中用蜡制成所 需器形,然后往模的一孔注入铜水,模子中的蜡遇热 后融化,便会从另一孔流出,即得成型的青铜制品。 )浇铸而成。通体分为三大铸件,即首、身、火焰身 背光。佛像坐于莲台之上,莲座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并 凿出花瓣纹饰。佛像除面、胸、掌、束腰外均采用鎏 金工艺。其神态安祥超然,比例适度,做工精细,是 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作品。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杖(唐)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 杖(唐)长196.5cm
,重2390g,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 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为银质,通 体錾饰花纹并涂 金,杖杆为圆柱 形,中空。
鎏金捧真身菩萨(唐)
鎏金捧真身菩萨 唐 通高38.5㎝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全器为银质,分成菩萨和莲座两部分。菩萨浇 铸成型,高髻,头戴花蔓化佛宝冠,面颊丰腴 ,仪态万千。菩萨手捧的金匾为长方形,用银 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饰一周宝相 花,匾文竖行六十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 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 寿万春圣枝万叶八方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 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诞庆日记。"
Fra Baidu bibliotek
六瓣凸花银盘,唐
六瓣凸花银盘,唐,高1cm ,口径 15.5cm,1972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 出土,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宽 沿平底六瓣形,锤击成型,模冲花纹, 盘心为一朵五瓣形团花,外绕一株阔 叶折枝花。纹饰涂金。下有三足,已 失。唐时的花鸟绘画已有相当的发展, 加之花鸟题材在工艺装饰中又占有重 要位置,从而使这一类的工艺制品无 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 大的发展。
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唐
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唐, 高5.8㎝,口径14㎝,腹深4.2㎝, 重313g,1958年耀县柳林背阴村 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锤击 成型,花纹平錾,通身鱼子纹地, 内底一只鸿雁展动飞翔于花丛中, 羽翅、尾毛皆刻划细致。内腹壁 饰三层花瓣纹,由小至大,交错 配置。
鸿雁折枝花纹银盘,唐
乐伎八棱金杯 高6.1㎝,口径7㎝,重378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种促进。
二、唐代金银器特点及介绍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唐)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唐)通高15㎝,厚0.2㎝,长 20㎝,重35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笼是盛装茶叶的器皿。笼子由上盖、提梁、笼 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 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 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 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 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 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 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 整套茶具中的一件,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我国首 次发现,弥足珍贵。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唐)高7.2㎝,口径21.2㎝,壁厚0.12㎝,腹径17.2㎝,腹深7.1㎝,重 57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圆形稍扁、弇(yǎn)口圆唇、 斜深腹、圜底,通体素面,光洁富丽。此为纯金钣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錾文:"文思院准 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 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获,副小供奉宫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其形制与仰韶文化 的弇口钵十分相似。从錾文上得知,此钵乃唐宫廷金银器作坊--文思院所制,因此也代表 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唐)高16.2㎝,边长14.8㎝,重 1660g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 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为银质, 钣金成型,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 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 合。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 唐 高13.5cm,重91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用纯金制成,通体錾饰花纹。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 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两只展翼旋绕的凤鸟,尾部呈阔叶状,四周衬饰西番莲和花 蔓;斜刹各錾出两只引颈翘首的鸳鸯;立面边栏各錾四只振翅飞翔的鸿雁。构图左右对称 ,意趣盎然。
四龙戏珠金手镯(唐) 四龙戏珠金手镯(唐)
纵长6.7cm,横长6.3㎝ 1988年咸阳机场唐墓出 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 的装饰品叫作"钏",俗 称为"镯"。
纯金四门塔(唐)
纯金四门塔 唐 高7.1cm,重184g 199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 式,主要用来保存舍利。此塔用纯金铸成 ,由塔身和塔座构成。塔身为单层,下部 錾出砌石纹样的台基,台基的四侧门下錾 刻出象征性的条石垂带踏步,阑额錾连珠 菱形锦纹。塔顶为四角攒尖形,塔檐叠涩 外桃,四侧坡面均錾饰瓦纹,塔刹为硕大 的火焰宝珠。塔体饰忍冬和阔叶卷草,塔 坐四侧壁錾饰一周仰莲瓣。
二、唐代金银器特点及介绍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通高17.8㎝,腹深10.2㎝,重654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 博物馆藏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 。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 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 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 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 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
鸿雁折枝花纹银盘,唐,高3cm ,直 径24cm,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侈口, 圆底,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盘内底 中心饰以阔叶折枝花与鸿雁,盘壁散 点装饰阔叶折枝团花六株,口沿为椭 圆形朵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盘 底刻划有"一十一两二分"字样。其纹 饰贴金,在大面积的银色器皿上,发 射着耀眼的金色光芒,显示出唐代文 化艺术所追求的富丽华美的风格。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唐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唐)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唐)高13.1 ㎝,边长10.5㎝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 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盝顶盖镀 金,正方体腰身。盖身以司前、铰链 相套,加锁钥。盖质地为纯金,中心 粘贴一朵宝相团花。函体四壁均以红 绿宝石嵌成三重宝相团花,每重之间 镶有金丝和珍珠。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唐)
银芙渠(唐)
银芙渠 唐 高41㎝,重53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古名芙蕖 或芙蓉,现称荷花,春秋战国时已 用于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莲 花便作为佛教标志。这对银莲花是 唐宫室于咸通十四年(873)赐给法 门寺的供佛具,即十大供奉之一的 华(花)供养。花属纯银打造,层 层堆旋,分外逼真。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唐
钏面直径4.6㎝,钏面(戳高)2.8㎝,总重21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该器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作双弧形,椭圆形钏面 ,钏面凸出于环外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出 四出十字形三钴杵纹,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
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 ,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 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
代。
鎏金龟形银盒(唐)高13.3㎝,长27.7㎝,宽14.9㎝,重818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龟形银盒(唐)
鎏金龟形银盒采用钣(bǎn)金、模压、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加工制成,是一种可开 启、盛放茶叶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龟状,龟首昂起、尾部向下弯曲、深腹、平底、四腿紧 贴腹体,左足前掌履地,如行如走,极具动态。这枚龟盒不仅反映了唐代尚龟的民俗,也 体现了唐高超的金银器加工工艺。
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唐
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唐 高1.4㎝,口径15.3㎝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 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 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 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 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 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 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liú, 鎏金是我国特有的镀金方法,把溶解 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 作装饰,所鎏的金层持久不退。)处 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 历史博物馆藏 银锅平底、侈口,腹部向外鼓出 一圈圆台。锅唇部焊有与锅口平 行的双耳,双耳上立环状把手。 锅体锤击成型,通体素面无纹。
折枝鸿雁纹银匜(唐)高8.7㎝,直径20.5㎝,足径12.5㎝, 流长8.5㎝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折枝鸿雁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口沿处焊 接向上微翘的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一对 ,内有墨书题记"廿一两"。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唐)高24.7㎝,口 径12.3㎝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 寺博物馆藏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 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 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 该坛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 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 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 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 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