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二十四节气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二十四节气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练习题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二十四节气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①)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②。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分割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做一候,3祗为一气,表示节气,全系列分成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健全。

公元前104,由邓公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宣布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晰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边线。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存有密切关系,它能够充分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窥见,节气的分割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用以充分反映季节的,将一分割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充分反映了四季的已经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从天文角度去分割的,充分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辛年、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充分反映气温的变化,用以则表示一中相同时期五脏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充分反映了降水现象,说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迎春、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充分反映的就是水汽凝固、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充分反映出来了气温逐渐上升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上升至一定程度,水汽发生面霜现象;气温稳步上升,不仅面霜激增,而且越来越肥;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篇1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天气和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总结。

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任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主要映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

大小暑、大下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

而惊蛰,清明等则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没或者部分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在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二十四节气(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春季立春2月4日前后雨水2月19日前后惊蛰3月5日前后春天开始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春雷乍动,动物苏醒春分3月21日前后清明4月5日前后谷雨4月20日前后春天中点,昼夜时长相同天清气爽,草木繁茂雨水增多,谷物生长夏季立夏5月5日前后小满5月21日前后芒种6月6日前后夏天开始夏季小麦,籽粒灌浆小麦收割,开始夏种夏至6月21日前后小暑7月7日前后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天中点夏天炎热,正式开始夏天炎热,到达极致秋季[立秋8月7日前后处暑8月23日前后白露9月8日前后16.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3分)17.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

(3分)18.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十四节气(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春季立春2月4日前后雨水2月19日前后惊蛰3月5日前后春天开始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春雷乍动,动物苏醒春分3月21日前后清明4月5日前后谷雨4月20日前后春天中点,昼夜时长相同天清气爽,草木繁茂雨水增多,谷物生长夏季立夏5月5日前后小满5月21日前后芒种6月6日前后夏天开始夏季小麦,籽粒灌浆小麦收割,开始夏种夏至6月21日前后小暑7月7日前后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天中点夏天炎热,正式开始夏天炎热,到达极致秋季[立秋8月7日前后处暑8月23日前后白露9月8日前后16.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3分)17.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

(3分)18.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2021年临沂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临沂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临沂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

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

“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

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

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

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

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

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

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

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

《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

”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

福建省漳州市莲花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莲花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莲花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当一种文化受另一种更具优势的文化影响时,这种文化就开始失掉原有文化的个性,原有文化的语言渐渐退化并最终消失,被优势文化的语言所取代。

当然,语言濒危禾消亡的原因比较复杂,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大量土著、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

某些弱小民族虽然得以幸存,但它们的语言却因文化同化而消失。

当原语者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种族灭绝时,语言也就消亡了。

导致种族灭绝的原因大致有:战争杀戮、外来疾病、自然灾难等。

现在的全球化市场使地理位置上的隔绝已不复存在。

城市化和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化的语言和支配性的文化模式,年轻一代会觉得自己的土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们放弃母语,开始学习主流语言。

同时族群的离散和迁移可以迅速摧毁一个语言部落。

语言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人类千万年创造的文化资源包括他们的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沉积、蕴含在他们的语言中,并依赖语言代代相传。

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将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宝库的损失,都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永远丧失,科学家们就无法探索人类尚不清楚的文化现象,人类也就永远摧毁了尚未了解的东西。

正如奇异的植物往往具有罕见的药物价值。

濒危语言往往蕴藏着独特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基因。

语言消亡了,那种文化特有的知识就丧失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独特窗户就关上了。

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

就像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样,丰富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类的天性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使人的思想意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不同族群语言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彼此间的新奇感和吸引力。

同时每一门语言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植根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群体的语言是同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亚于他们的宗教。

丧失了母语的人会找不到文化的归属感和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反而更难融入强势文化,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很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公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亲密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受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受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其次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消失,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头。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阅读答案:1.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4.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5. 二十四节气以气候和自然现象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6.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对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原文: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据历史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气候和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它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

比如,在立春之后的雨水节气,是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的时候,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好时机。

因此,人们会根据雨水节气的到来,开展田间的筑坝、翻晒、杀虫等农事活动。

又如,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露水较多,早晨地面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露水,因此被称为白露。

白露节气是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会赶着将成熟的稻谷割下来。

总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历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们与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密切相关,对农民的农作活动和食物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今,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二十四节气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农业、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而精细的时间体系,它不仅标志着季节的变迁,还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说明文阅读 答案版

说明文阅读 答案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3分)谷雨余世存①每年的农历三月中,即阳历4月19日一21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30度。

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此时最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布谷鸟开始唱歌,它的叫声既是“布谷布谷”,人们听来就又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或“阿公阿婆,栽秧插禾”……先民因此称此时的节气为谷雨。

②谷雨的物候是:“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第一个五天里,人们看到浮萍开始生长;第二个五天里,人们看到布谷鸟梳理它的羽毛;第三个五天里,人们在桑树上能见到戴胜鸟。

③浮萍不仅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兴寄。

中国人几乎都了然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意义,也因此对浮萍漂泊无定而感慨过人生的变化无常。

年轻的天才诗人王勃写过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同样年轻的天才诗人纳兰性德则说过“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④鸠的种类很多,如斑鸠、布谷鸟等,对谷雨节气的物候,后来人多认为是,指布谷鸟。

斑鸠的叫声是:“咕咕一——嘟! 咕咕一——嘟! ”相比而言,布谷鸟的叫要贴切得多。

不管如何,两者都有谷音。

这导致有人把二者混淆,如明朝张岱《夜航船》中说:“布谷即斑鸠。

”但张岱的展开并无错误,他由布谷引申说:“杜诗‘布谷催春种’。

张华曰,农事方起,此鸟飞鸣于桑间,若云谷可布种也。

又其声曰‘家家撒谷’。

又云‘脱却破裤’。

因其声之相似也。

”布谷鸟还有杜鹃、子规、催归、杜宇等名字。

⑤清明时节是杨花飘絮的时候,谷雨时节则是布谷鸟急切催促的时候。

对这个人类的朋友,中国人移情而寄托了无限的凄切、哀伤。

秦观写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写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当然,还有更积极的人生姿态,如王令的名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更伸展的人生坐标,如王维的名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最新文档】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word版本 (3页)

【最新文档】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的来历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

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

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

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读书笔记《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读书笔记《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读书笔记《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前言:好久没有看到把国学说的这么通透的书籍,有引用典籍,但更多是用现代语言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说清楚。

书太好了,只能找出了几点做了笔记分享之。

笔记:一、天人合一的心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人以阴阳法则,解释事物变法的原理,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此为一分为二。

阴阳转化,转化为四季,而四季又被古人分为八大节,八卦对应八节。

此为二生三。

八节各有三气,一气有三候,一候有五天。

此为三生万物。

二、节气春季。

中国的春季是从立春到立夏。

西方的春季是从春分到夏至。

二月二龙抬头。

是指,东方青龙星宿。

在2月二这一天的,夜晚,相继生离地平线。

三月三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也叫上巳节,是纪念轩辕黄帝的日子。

先秦时期是中国的情人节,是男女出来相聚的日子。

现在日本的女儿节就是跟给日本小女孩过的节日,也在这一天。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面两三天。

寒食节是根据先民生活的习惯,将传承的火种熄灭,因为春天,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在冬至之后天,过寒食节,一直到清明节,这几天是不动火的,清明节之后,是在重新钻木取火。

(我个人认为,这和春季,肝阴不足,丹阳亢奋,容易引发传染病,所以,从健康的角度说,做几天吃寒凉食物和进食,有助于滋补肝阴,平复干阳,预防传染病。

)天气划分平均温度,在十度以下算入冬,十度到度,算春秋,平均温度在度以上算夏天。

南北方温度的差异在春秋很小,在冬夏,非常大。

传统中国用立冬,作为一个划分,冬月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生活可以做,所以呢,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可以进学堂认字儿,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叫脱盲班扫盲班。

冬至。

月号是罗马人的冬至节,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

也是基督教的,耶稣诞辰的日子。

(历史上,关于耶稣的出生年月,一直有争论。

关于耶稣的出生年月,可能和阿波罗生日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上来看,当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也是做了相应的妥协,包括将安息日挪到了星期天。

)冬至是天文历法阴阳合历上是年7润的起计点。

余世存《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世存《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世存《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问题。

(14分)谷雨余世存(1) 每年的农历三月中,即阳历4月19日-21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30度。

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此时最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布谷鸟开始唱歌,它的叫声既是“布谷布谷”,人们听来就又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或“阿公阿婆,栽秧插禾”……先民因此称此时的节气为谷雨。

(2) 谷雨的物候是:“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第一个五天里,人们看到浮萍开始生长;第二个五天里,人们看到布谷鸟梳理它的羽毛;第三个五天里,人们在桑树上能见到戴胜鸟。

(3) 浮萍不仅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兴寄。

中国人几乎都了然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意义,也因此对浮萍漂泊无定而感慨过人生的变化无常。

年轻的天才王勃写过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同样年轻的的天才纳兰性德则说过“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4) 鸠的种类很多,如斑鸠,布谷鸟,对谷雨节气的物候,后来人多认为是指布谷鸟。

_____ 斑鸠的叫声是,“咕咕一一嘟!咕咕一一嘟!”相比而言,布谷鸟的叫要峻切得多。

不管如何,两者都有谷音。

这导致有人把二者混淆,如明朝张岱《夜航船> 中说:“布谷即斑鸠。

”但张岱的展开并无错误,他由布谷引申说:“杜诗’布谷催春种’。

张华日,农事方起,此鸟飞鸣于桑间,若云谷可布种也。

又其声日‘家家撒谷’。

又云‘脱却破裤’。

因其声之相似也。

” 布谷鸟还有杜鹃、子规、催归、杜宇等等名字。

(5) 清明时节是杨花飘絮的时候,谷雨时节则是布谷鸟急切催促的时候。

对这个人类的朋友,中国人移情而寄托了无限的凄切、哀伤。

秦观写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写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

当然,还有更积极的人生姿态,如王令的名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题及答案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练习语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题及答案,供考生阅读练习。

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原文: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篇一」二十四节气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

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

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

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

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

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

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

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

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

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

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

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

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

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

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

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

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

“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

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

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

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

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

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

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

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

《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

”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

《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

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

相对应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

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

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

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⑦小满,春光谢过,初夏来临。

时令的更替,亦如绿肥红瘦。

此刻,每一片中国土地也都种下“小满”的期待。

(选编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与“小满不满,干断思坎”中,“满”均形容雨水的盈缺。

B.5月间北方冷空气深入,遇上强暖湿气流,是造成华南一带暴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C.小满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生长发育的现象,因此人体生理活动此时处于最旺盛时期。

D.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用身体语言来把握时空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小满与雨水、农事、生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论说了人们对小满的观察与理解。

B.文章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的生命逻辑。

C.第⑤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D.第⑥段采用议论方式,由苦味在时空坐标中的意义推及谈其在生命坐标中的意义。

3.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是
A.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D.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D
2.B
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