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比较诗学解读

合集下载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主观情感的抒发。
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 ❖ 布瓦洛《诗的艺术》:“写阿伽门农就该写他的骄
蹇与自私;写伊尼就该写他对天神的敬畏之情。” ❖ 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
是寻求引人入胜的情景。”“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 就形成情景。”所谓“有定性”是“就它对人的关 系来看”的,即它对人物形象有“实现的推动 力。”“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系来 了解。” ❖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每个典型都是一 个熟识的陌生人。”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真实地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典型说 ❖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 ❖ 贺拉斯《诗艺》:“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年的性格,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10比较诗学

10比较诗学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理论模式追求的是异质并存, 而不是简单趋同。
理论模式的存在不是要清除各 民族文学理论的差异,而是使各种 异质文学理论批评之间有更多的沟 通和交流,消除话语上的隔膜和抵 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 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 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 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
(二)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局 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 知之难,能之难也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二)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中西文论都讲究文学的真实性,但侧 重点不同。中国古人强调的真偏于主体感 受的真,而西方偏于所模仿的客体的真。
王维:《袁安卧雪图》“雪里芭蕉” 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其理入神,迥得天意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 也” 西方强调所模仿的客体的真实乃至细节 的真实。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在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厄尔·迈纳(孟而康):“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2.比较诗学
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
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2.比较诗学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若愚的理论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诗学和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总结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1.诗学
“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诗”和“技艺”两 个方面。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 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乐》)《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 法。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 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 诗学。
迈纳独创性地提出:原创性诗学的发展与确立, 是在一种流行文类被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 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之时。
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例二:风骨与崇高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朗吉努斯:“崇高风格 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 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 威力”,其本质是力量。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 劲、健、力:“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骨之力也。”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 本特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比较诗学不?比较诗学啊,就好比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就像连接不同岛屿的
坚固桥梁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就
好像中餐和西餐,风味截然不同!)中国古诗那韵味,那意境,啧啧,简直绝了!而西方诗歌呢,也有它自己的精彩之处,情感表达可能更
加直接和强烈。

(这不就像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打动人心嘛!)比较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

(就跟探索宝藏一样刺激!)它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是
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

(好比从不同
的角度去欣赏同一座美丽的山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哎呀呀,真的超
级有意思!)比如有些主题是全世界的诗人都爱写的,像爱情啦、自
然啦。

但不同文化里表达的方式又各不一样。

(就像同样是说我爱你,却有千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较诗学还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好像
突然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清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通
过和其他文化的比较,我们能更加珍惜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诗歌传统。

(就像发现了自家宝贝的独特价值一样。


总之啊,比较诗学就是打开诗歌世界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真的,不骗你!)它让我们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你觉
得怎么样呢?。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进 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 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规定。 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 从整个的诗学构架 、 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 运思方式, 到概念、 范畴的规定性内质,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二、阐发性原则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立起可比性关系 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然后 , 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它在三个层面上 展开。 展开。 (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 、 思想观念 、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 、 猜测、 选 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主讲人:张建ຫໍສະໝຸດ 主讲人:第十章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Poetics)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 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 具有的特征。 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1](P323)。

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

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

”[3](P27)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Common 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

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

厄尔·迈纳(Earl 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

”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

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

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

正如艾金伯勒所预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

”[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 朱光潜《诗论》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 出版,书中处处寻求中西美学与诗学的共同 规律,其诗学比较不仅是自觉的,并且具有 明确目的和追求的。 • 钱钟书《谈艺录》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 版。该书以传统诗话写成,但与传统诗话截 然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在谈论中国古典诗歌 时,印证了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使该书的许 多条目实际上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之篇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 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做比较 研究的重点,而同时中国诗学的巨大价 值也日益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 一些学者明智地意识到,若不考虑 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所谓一般的文 学理论。
(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概述
• 海外华裔学者及台港学者在中西比较诗学的 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 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 海外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作者旨在通过历史上互不相关的批评传统的 比较研究,揭示出某些观念是世界性的,从 而最终确定真正是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
• 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文学的最大成就,恰恰 是中西比较诗学。 • 1904年,中西诗学比较大师王国维发表《红 楼梦评论》,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这 两部作品皆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为后世诗学矗起了一座丰碑。 • 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 与诗学的先驱。
• 1908年,鲁迅发表长篇论文《摩罗诗力 说》,指出:“意者欲发扬宗邦之真大,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 自觉。”
• 世界各民族文论从不同的路径,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 艺术本质规律。 • 例如,中外理论家们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在于从个 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在于“以少见多”、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于“暗示义”,在 于“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或者说,艺术 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生体验 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最高度 的和谐统一,使之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无限的包容性。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诗学是研究诗歌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探索诗歌的本质、形式、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在文学领域,诗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审美价值。

一、诗学的定义和起源诗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源自希腊诗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形式,并提出了多种诗体论述。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通过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诗歌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诗学的主要内容诗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诗歌形式:诗学研究了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如诗的韵律、节奏、押韵等。

这些形式元素对于诗歌的美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诗歌主题和情感:诗学研究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恨、忧伤等,也可以探讨社会、自然和人生等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情感的挖掘,诗歌可以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深思。

3. 诗歌风格和流派:诗学探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流派,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诗学帮助我们理解和鉴赏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

4.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诗学还研究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和音乐、绘画、舞蹈等之间的联系。

这种跨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三、诗学的意义和影响诗学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 拓宽审美视野:通过研究诗学,我们了解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创作,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这种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加敏感地品味诗歌,欣赏到更多样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丰富文化传承:诗学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传统中的诗歌创作和价值观念。

通过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并传承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优秀诗歌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创作新意:诗学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诗歌,也激励了许多创作者创作新的作品。

通过学习诗学,创作者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启迪,增加创作时的灵感和创作技巧。

比较诗学鉴赏论

比较诗学鉴赏论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我 们发现不同文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手法有 着显著影响。
2
诗歌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共 性和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3
比较诗学鉴赏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诗歌的内涵和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 解。
比较诗学鉴赏论
• 引言 • 比较诗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诗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学鉴赏 • 比较诗学鉴赏的实践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定义
比较诗学鉴赏论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领域,旨在比较不同文化、语言和文 学传统中的诗歌理论、批评和鉴赏方 法。
范围
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 的各种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旨在通 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 的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差异的认知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 认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跨文化对话
在比较诗学的框架下,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者之间的对 话,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播与推广
借助比较诗学的方法,将不同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促进 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繁荣。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诗歌作品,揭示各种诗 歌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对话。
方法
比较诗学主要采用文本分析、跨文化比较和跨语言比较等 方法,对不同诗歌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深 入的比较和分析。
发展历程
起源
比较诗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中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比 较研究。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你知道不,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座神
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

比如说吧,中国
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那差别可老大了!但通过比较诗学,咱就能发
现它们之间那些奇妙的相似之处和独特的魅力。

你想想看,中国古诗那韵味,寥寥几个字就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而西方
诗歌呢,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像雪莱的诗,热情澎湃得很呢!这难道不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吗?
比较诗学可不只是简单地对比一下就完事儿了,它能让我们深入理
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

就好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诗
歌宝库,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再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西方的诗学理论,那也是各
有千秋啊!中国有“意境说”,强调诗歌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而西方有“模仿说”,注重对现实的再现。

这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思考和启发呀!
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们在不同的诗歌世界里穿梭,感受着各种不同的美好。

它让我们看到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
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诗歌这门伟大的艺术。

难道你不想也来踏上这场
冒险之旅吗?
总之,比较诗学是个超级有趣、超级有意义的领域,它能让我们对
诗歌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比较诗学,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宝藏!。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比较诗学是一门跨文化的研究学科,它涉及到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样式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还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文化学、语言学、审美学、哲学等。

本文将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比较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而是涉及众多学科,如文化学、语言学、哲学等。

由于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涵盖各种艺术形式的非常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因此,比较诗学需要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来支撑研究和理解。

其次,比较诗学是一门全球性的学科。

它涵盖了全球各国的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这需要研究者对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拥有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

第三,比较诗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

它需要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人们诗歌欣赏观念的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形式的演变。

因此,比较诗学研究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政治和文学背景。

其四,比较诗学是一门审美性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各种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还需要考虑人们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欣赏方式的不同。

因此,对于比较诗学研究者来说,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五,比较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研究学科,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它专注于对诗歌的研究,因此需要研究者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此外,比较诗学还需要研究者具备足够的比较能力,能够在诗歌文本体现出来的各种属性维度和文化元素之间建立联系和比较。

其六,比较诗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

它可以与其他文化研究学科和文学研究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从而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比较诗学的研究内容可以从语言层面、文学史层面、文化层面、叙事层面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

总之,比较诗学是一门涵盖了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它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批判思维、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 总体说来,中西文论各自有其相对完整 的体系和特征。
– 西方的诗学虽然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这样 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且各民族又自有其特 征,但它们毕竟处于相似的文化圈内,因而 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 – 中国诗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但 由于它们都植根于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传统 思想之中,故也显示出多方面的一致性。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 限定。
– “反讽”一词的界说
• 一般而言,西方文论术语在运用时都有一个大 致明确的定义,即使是标举直觉和非理性的批 评理论其术语也可作逻辑的分割。
中西诗学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均 有相应的术语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 • • • • 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1928) 范况《中国诗学通论》(1930)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1992) 王先霈《中国诗学通论》(1994) 余荩《中国诗学简史》(1995)
(二)比较诗学
• 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 曹顺庆《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 和表述方式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 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 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 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 的审美本质规律。”

比较诗学概论

比较诗学概论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四、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
(一)摹仿理论 将艺术的本质解释为是对外物自然的摹仿。 柏拉图:“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 无论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 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史诗和悲剧、喜剧和管弦乐等都 是摹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 式各不相同而已。”(《诗学》) 莎士比亚:“谁知道演戏的目的,都是仿佛要给 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看自己的小说,把小说比 作镜子。”(《哈姆雷特》)
四、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
摹仿理论:侧重分析作品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艺术 就是对于自然地摹仿。 表现理论: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时作 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 或作者内心世界的外观。 实用理论:分析作者对读者的影响,也就是文艺的 社会效用。 客体理论:不考虑作品与外部的关联,而孤立地将 其视为自足的独立的客体,按照它本身存在的模式, 以其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究是对世界文化的发掘及整理,是为人类 未来进一步走向相互理解和融合所作的持续的努力,比较诗学 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对于不同诗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凸现出它们各自的 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 2、随着比较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将能够从中探寻并提升 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建构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 提供理论基础。 3、比较诗学能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对 于研究者来说,比较诗学可以为其扩大参照的纬度,增添更宏 阔的视域、更多的文化向度,使其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思维模 16 式,避免封闭保守的倾向。


“诗学”可以定义 为关于文学的概念、 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
2、中国“诗学”

比较诗学_精品文档

比较诗学_精品文档

2021/10/10
8
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时期(1840-1919) 1、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王国维 2、现代性诗学的中国视野——裘廷梁、蔡元培 3、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1919-1987) 1、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 第一,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但西方偏重于形式的和谐, 而东方偏重于伦理内容的和谐。
• 第二,东西方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 东方更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 第三,西方再现艺术(小说、戏剧)特别发达,相应地发展了艺术典型理 论;中国表现艺术(诗歌)繁荣,相应地创造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2021/10/10
23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2021/10/10
24
表现说
• 《尚书•尧典》:“诗言志” • 魏晋南北朝: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 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钟嵘《诗品》:“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2021/10/10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0
(三)作品论——意境与典型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1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7
体系比较中要注意文论内部 的异质因素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8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9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2
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 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净化”(Katharsis)、“功能”、“反 讽”等 《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 “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 中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3
王国维“境界”说 在研究中寻找表现自身理论特色的术语, 是比较诗学的使命之所在。
3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 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 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 拗地导向比较诗学。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
41
(三)当代文学批评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
当代文学批评学的建立,是以对西 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 基础的。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批评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2
第三节
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3
一、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
(一)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梁启超:具有政治色彩的激进的小说观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0
(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胡适直接介绍并实践了杜威的经验主义 方法 梁实秋深受美国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思 潮的影响, 朱自清与语义学
李健吾等人对法国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0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1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44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 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 硕的成果。
——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5
(二)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传统文论的 体系特征
(三)建立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多元的 文学理论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0
理论模式追求的是异质并存,而 不是简单趋同。
理论模式的存在不是要清除各民 族文学理论的差异,而是使各种异 质文学理论批评之间有更多的沟通 和交流,消除话语上的隔膜和抵牾,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同”。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1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中西文论都注重文艺欣赏中的审美 感受,都看到了审美中想象和情感的作 用,但两者在审美的目的性有区别。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4
我国古人的审美更多地是一种体验活动, 体验的路线是“以意逆志”,与作者的 相会。并且这种体验是难以表述的领悟。
自见其趣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5
西方学者的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文 学作品被视为世界和可知事物的地图,通 过把握文学作品深刻的本质内容而获得发 现的愉悦。 聪明的读者绝不会把光阴虚掷,他要 在作品中寻找妙谛真知。 波瓦洛
52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3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4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55
34
黑格尔 尼采:开口便俗 斯宾诺莎:文字乃迷误之源 伽达默尔:语言的“桥”与“墙”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5
中国:空灵和神秘 西方:怀疑和多元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6
(三)诗无达诂与阐释学
《易经》:见仁见智 王夫之: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 而自得。 金圣叹: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 淫。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6
一、对比研究 (一)文学本体论——言志与模仿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7
诗言志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 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 摹仿。 ——亚里士多德 情感的宣泄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8
(二)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西方当代阐释学 接受美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7
中国文人偏重欣赏者的个人素养。 西方学者主要从时间距离的角度来论述阐 释差异。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8
三、流变研究
这是一种对文学理论批评在不同国度传播 和流变的研究。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9
(一)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学观念
46
二、理论模式的建构
(一)寻求共同的理论模式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7
世界 | 作品 / 作者 \ 读者
—— 阿布拉姆斯《镜与灯》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8
宇宙
↙↗
读者 ↖↘ 作品 —— 刘若愚 ↖↘ 作家 ↙↗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49
(二)理论模式的异质并存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2
(四)作家论——人品与诗品
文如其人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世也。 孟子
如果诗人成功了,那么这首诗本身就 表现出诗人当时试图干些什么。如果诗 人没有成功,那么这首诗就不是充分的 证据。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3
(五)欣赏论——逆志与求知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8
(一)“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
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 极作用。痛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创作的动力, 表现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 的艺术感染力。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9
司马迁:发愤著书 刘勰:蚌病成珠 钟嵘: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韩愈: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组织声要 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4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
首先,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 家、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 第二,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 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大师级人物)。
第三,研究某一理论家的思想来源。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5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
第九章
比较诗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
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 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
诗学(Poetics)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鉴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具体情况和当今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文学批评纳入比较 诗学的范围。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6
六 中和之美与片面的深刻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7
二、阐发研究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 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 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 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 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 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 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2
(二)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局 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33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 知之难,能之难也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这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 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 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6
哲学基础: 中国以道为源,无中生有,虚实相生; 西方以Being (存在)为本,从有到实体。 认识方式:认识与体认 思维方式: 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直观的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具体性和整 体性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