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研讨课教案_1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感受诗歌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而且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才会清晰。
另外学生对诗歌欣赏还不知如何入手,我选用名家讲座中的欣赏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学会赏析。
学“名家”的读学“名家”的赏,因此,我采用了大量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从中学会欣赏诗歌。
二、学习目标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下面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从画面内容中请同学们猜猜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播放视频。
2.学生猜课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导入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今天的课题,并讲了自己的理由,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二)作者简介1.播放作者介绍视频,学生边观看边听边记下相关要点。
(经过处理的视频只有画面和声音,没有文字出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后记下的相关内容。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背景介绍出示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读,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是个诗的国度,而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因此这个时期也称诗唐。
唐朝诗人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有飘逸洒脱的诗仙李白,有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有瑰丽奇绝的诗鬼李贺……今天我们学习唐朝的一位大家,他是山水田园的代表人物,因为其诗歌多含有禅意,因此人称诗佛,他就是王维。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评价其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旧知回顾我们学过无数的诗歌,其中恐怕唐诗是最多的,其中我们学过或者听到过哪些王维的诗歌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zhài)》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渭川田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四)初识王维诗歌的特点前面说过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那几句诗歌就是例证。
看似平凡的描写缺画面感极强,并且用语极为平凡。
就以《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
诗人并未用一个生僻的字,看似也没有用任何手法,却能将大漠中一缕孤烟冉冉升起,长河中落日与水相接的水天一色的景象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
正如《红楼梦》中香菱的评价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教学设计1竹里馆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治所在近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
2背景简介《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时期。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
加之他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3.题目解读《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 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4.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重点字:篁(huáng)2.读准节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疏通诗意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⑵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4.诗歌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考点梳理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2、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人教201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受诗歌意境,描绘诗歌画面美,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3.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重点】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画面,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王维高雅的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迁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人物导入:(出示灯片)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学生猜到是王维,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轮流背诵。
(《相思》《杂诗三首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导语:同学们知道《鹿柴》这首诗出自他哪一部诗集吗?(《辋川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辋川集》中的另一首诗:《竹里馆》。
二、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
(点拨:语气平和语调舒缓,读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指名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3、齐读。
三、品读诗歌(一)观画面之美1、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在诗中做批注);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在诗中用另外一种符号批注出来)。
指名上台板书。
共同明确: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2、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边听吟唱边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揣摩诗人的心境。
(播放童声演唱版《竹里馆》)(指名提问,生答。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画面。
指名展示。
(二)悟诗人志趣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诗歌诵读提示中说“全诗人与物浑然一体,营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后,班级展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竹里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林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竹里馆》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意,标注生僻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竹里馆》的诗意,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自然之美。
2.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其与诗歌意境相结合。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竹里馆》的诗意。
2.请举例说明诗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课堂小练笔:请以“竹”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肯定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王维的诗作,深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0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
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
“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他的诗呢?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节奏、词义、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景?幽篁、深林、明月②诗中的人物有那些活动?独坐、弹琴、长啸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拟人宁静淡泊、志趣高雅环节三:悟1、迁移训练;本诗与《山居秋暝》比较阅读2、王维诗歌语言赏析:平淡自然3、主旨归纳;悠然闲适,自得其乐4、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竹里馆》优质课设计教案_1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诗词相关知识、背诵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提升朗读、背诵、质疑等方法,感悟内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歌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竹里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并补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学生感情朗诵三、整体感悟1、学生自读,然后交流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使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每句中的关键词。
(1)内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意境:______________ ___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五、学生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入声字、平仄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
2.了解入声字、韵字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吟诵、吟唱)2.拓读法3.比较法教学过程(注意:课前在主板书上写好全诗并标好平仄。
)(一)导入全班吟诵《登幽州台歌》吟诵导入师:同学们,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我们通过短促的入声字“不见”“独”了解到陈子昂无人赏识遇的寂寞苦闷,时空浩渺的人生孤独;这一声怆然而涕下,作者开口度极大的“下”字,又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无尽的悲凉与伤感。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另外一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竹里馆》,首先我想请小组接龙,每人说一句你对王维的印象。
师:大家畅所欲言,说到了王维的诗作特色,文学地位、生平经历等,那么这是不是王维的全部?今天我们将继续通过吟诵来走近《竹里馆》,走近诗佛王维的真实内心。
(二)品音韵之美(1)音韵大师师:之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根据吟诵符号为这首诗歌划分平仄。
现在我想请台下的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对方划分的平仄是否正确。
(同桌互评1分钟)(拍两位同学的导学案,借助希沃link明确正误)(2)最美诵读师:我们以一横代表平声,以一竖代表仄声,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手势来跟我一起正确诵读诗歌。
(三)通古人之情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是需要吟的,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听姚老师的吟诵,并且尝试跟着我吟诵两遍,结合自己的吟诵感受和对诗文的理解思考:(1)主问题:你从本诗的声韵和文义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声韵<平仄、入声字> 文义:意象、注释、背景、关键词句)师:首先请聆听姚老师的吟诵,帮助大家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师示范吟诵)接着请大家跟着我一句一句地吟诵,我的声音会大一些,大家可以尝试跟着模仿,并逐步体会诗歌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竹里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走近王维,感知田园。
2、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吟诵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诗人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吟诵入境。
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吟诵《渭城曲》。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小组学习,感知诗意1、知作者:(学生回答)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2、解诗题:《竹里馆》3、品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教师赏析“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这样一个清静的世界,没有尘世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诗人并不孤单。
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竹里馆教案教学目标: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
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3、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水准高的班能够先让学生实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
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
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理解的目的。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2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
3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维在竹林中独自享受宁静的景象。
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美,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也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高洁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欣赏中学习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里馆》的原文、译文和注释;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竹里馆》,了解诗人和诗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竹里馆》的原文,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如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等,教师点评并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竹子、月光等,并欣赏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竹里馆》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竹里馆》教案设计
一、课题:《竹里馆》
二、教材:《竹里馆》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本诗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比喻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诗歌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古人对于美好的追求;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古人的文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比喻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2.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古人对于美好的追求;
3.了解古人的文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1)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竹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丽,引出本课的主题;
(2)播放《竹里馆》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于竹林的情感,引出本课的主题。
2.学习:
(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内容,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中的意象、比喻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于竹林的追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古人对于美好的追求;
(3)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人的文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
3.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竹里馆》公开课设计教案_1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作内容并熟能成诵2.通过品读想象,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心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处于起始阶段,几乎没有古诗词赏析水平。
通过课外古诗词的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学会诵读古诗词、积累古诗词,学习抓住景物品味诗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内心,理解诗人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作内容并熟能成诵教学难点:品读想象,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心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由北宋文学家秦观观《辋川图》不治而愈的故事,引出《竹里馆》,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于漪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一幅能治病的画”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对《辋川图》充满好奇,进而产生向往之情,为走进诗作欣赏景物打下基础。
1.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准节奏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静听,推荐应该注意的字。
2.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指名朗读,依次读带节奏的诗,无节奏的诗,草书的诗,狂草的诗。
3.三读,要求读懂意思,把握语速学生结合诗旁注释,理解诗的内容,体会写景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生来说中,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吟咏诵读中加深感悟。
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要通过听读、单个读、齐读、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达成熟能成诵的目标,并理解诗作的内容。
王维笔下的竹里馆美在哪里?(屏显)事:独坐弹琴长啸【设计意图】“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景和事的品读中体会竹林的幽静,体悟诗人内心的宁静。
四悟一种心境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心境呢?(屏显)王维其人: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尚佛教。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标重新肯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语只言,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感情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当然,这种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上的重复,最重要的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的体验。
引领学生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形成具体的思维,使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的更清晰。
所以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读"“赏”“拓"。
二、教学目标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点读等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基础赏,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达到较深刻的认识。
3、通过诗歌拓展,扩大学生对古诗的了解,热爱诗歌,热爱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导入:孔子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日暖玉生烟的蓝田建造了一座私人园林,设计了二十个景点,每个景点王维都赋诗一首,并且让同样隐居的好友裴迪和诗一首,最后编成了一部《辋川集》再画一幅辋川图,辋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园林地位。
竹里馆就是其中一景,这是一处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
那么王维是怎么描绘这里的景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读:1、范读,生点读,生齐读。
2、作者介绍(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3)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教案2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读”课题课时安排 1课时课的种类讲读课1.听读、译读、美读诗歌,理解背诵全诗。
目2.播放“微课”视频,抓住意象,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标3.感觉作者文雅的生活情味和心里的淡泊。
教课要点 1.利用“微课”资源,抓住意象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课难点 2.感觉作者文雅的生活情味和心里的淡泊。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看图说话(PPT展现图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学生思虑样的感觉?形成感官印象师:诗人王维曾在这里居住,并以这里的景命名创作了一首诗,叫《竹里馆》。
讲堂导入沟通回答2.齐读诗题,谈谈“竹里馆”指的是什么?师:竹里馆,辋川别墅的名胜之一,房子四周有竹林,故名。
此诗是作者暮年隐居时创作的。
【PPT展现学习目标】齐读目标1.“秒懂百科”播放王维简介生看,增补说明:王维诗、书、画都很闻名,音乐也很初步认识精晓。
他对山川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他创建理解作者了水墨山川画派,别的,还兼擅人物。
生读,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先期的诗多数反应现实,后期则加深印象多是描述田园山川,王维最善于的也是田园诗。
苏轼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听读,读准字音(师读);从停留、重音的角度指导学自读感悟生朗诵。
(PPT展现诗文)。
译读,读懂粗心(自读);即用增字法变为现代汉语的理解诗意赏读入境意思。
小组沟通美读,读出节奏(齐读),带着享受、沉醉,读出感情。
读出美感过渡:经过频频朗诵,我们对诗歌有了基础的理解,下边经过“微课”资源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悟,我从(歌氛、居生活、作者理想)三个方面来品尝。
第一看“微”,依据介的歌意象的有关知,同学达成自主学任1,2,3。
【播放微源,学生自主学】1.从意象看歌氛歌中作者了哪些意象 ?些意象造了一种怎的氛?(“微”自主学任1,2)板:幽篁;琴;;深林;明月(意象)幽静安静,清爽人的月夜幽林(氛)2.从意象看居生活自主学思虑回答“全部景皆情”,作者作的目的不直接表,常常借意图象达。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33
《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这首诗。
2、改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秦观观《辋川图》引入《竹里馆》。
二、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标出重音和停顿。
2、齐读。
适当拉长声音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理解诗歌内容。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凝练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思想情感。
听音频朗读,闭上眼睛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幽篁、琴、人、明月……琴声悠扬、啸声轻快、溪水潺潺……2、简要概括诗的大意。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阅读材料,读懂深意。
要想真正读懂诗,还得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材料一: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史书记载,王维生于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的良好教育,诗人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十六岁时就有了仕进之心,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可谓少年得意。
他一方面热衷求仕,一方面又随其母学佛,受佛家消极避世的影响较深。
当他后来看到国家政治走向下坡的时候就产生了隐退之心,特别是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来不及逃出,为安禄山所得,将他拘禁起来,强迫他做了伪官,虽然最后被赦免,但王维已经对官场和世俗有了厌倦之心。
材料二:盛唐的夜晚是这样的: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花坊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水绣齐针美,平金法,画山水,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丁祭佾[yì]舞备,铜镜云鬓美.——《盛唐夜唱》长安的夜生活丰富而又热闹。
风流才子、美丽佳人,杯盏交错,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盛景。
可这些都不能让诗人内心得到快乐,白天在朝堂上恭敬谨慎,夜晚他要回到竹林之间,他要避开这尘世的喧嚣和名利的羁绊,与自然对话、在与天地精神往来中寻求惬意,寻找生命真正的美好。
七年级下语文《竹里馆》谢欢欢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274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竹里馆》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上部分的第一首诗歌,用平淡的文字带学生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部编版七下的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尤其注重感知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做批注”这种阅读方法,从自读篇章《黄河颂》到名著学习“圈点勾画学习《骆驼祥子》”无一不在强调“做批注”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
通过《竹里馆》一诗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认识王维还可以通过学习解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二、设计理念《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中要求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诗歌,诵读是第一步。
当然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是从语感、节奏等多方面感悟诗歌的情感。
接下来,引领学生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会更为清晰。
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
“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在赏的过程中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引导学生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来赏析诗歌。
最后在课堂总结时以当堂背诵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学会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
五、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音频(《高山流水》片段、《十面埋伏》片段)、已誊写好《山居秋暝》的大白纸、水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设置一个与“竹”有关的谜语,通过“我说你猜”的活动,自然引出“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所以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译
1、注释
幽篁( ):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对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环节三:赏
(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
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不过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环节四:重点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八、课堂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九、课堂练习题: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用“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十、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大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已经到了秋天。
朗朗的明月透过松林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涓涓流淌。
竹林中传来喧闹的欢笑,那是浣衣少女正往回走;水上的莲叶摇摆晃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就让那春光逝去、花草凋谢吧,山中的秋色自有一番魅力,人们当然愿意在此停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因为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反复的诵读,理解本首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组合作)
1.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诗派代表诗人.
2.诗中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空山、新雨、晚来、秋,平淡朴实的词语,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更营造出一种清幽境界.一个”空”字不但用以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情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画的各项要素,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洋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暗寓了作者的隐逸之情.这个联中”春芳歇”与首联的”晚来秋”形成对照,相得益彰.
明月松间照, 见静
清泉石上流. 听动
竹喧归浣女, 听
莲动下渔舟. 见人的活动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动
总结艺术特色
1、动静结合
2、视听兼有
3、情景交融
4、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