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胜利之处已表示在优秀教案并在说课设计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第一,高估学生。
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缺乏,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方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
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第二,取舍不当。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进行一些大胆取舍。
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假如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节外生枝。
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_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学习这节课的时候,八年级历史刚好讲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这一部分。
我是知道这点的。
在上这节课前的几分钟,我让学生拿出历史课本看有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帮助学生理解本人的写作背景。
我认为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反语这种修辞和理解作者雨果站在人类的高度上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行为持赞同还是反对意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雨果的这种态度是爱国还是不爱国?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第一问,所有学生都回答的是“反对”。
我借此问“那雨果为什么要说英法联军干的‘漂亮’,还说这是给他们的‘全部赞誉’呢?”有几个学生马上想到了,在这儿用的是反语。
第二个问题出现的争议较大,两种观点几乎各占一半。
我试着问认为雨果爱国的同学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他们回答不上来,或者干脆说是“直觉”。
这个现象在我意料之中,这和狭义上的“爱国”思想有关。
经我解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雨果这种行为和精神,并从中有所领悟。
我认为这是开学至今我上的最成功的一课。
因为我不仅顺利的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学生接触到的一篇历史文献,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讲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的侵略,其中一位英军将领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描述了当时的战事和中国的形势。
通过这封信,学生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人民的苦难。
二、教学设计1. 感知阶段: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大致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
2. 体验阶段: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中去,体验中国的苦难和艰难。
3. 理解阶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并使用相关的知识点展现其文化底蕴。
4. 实践阶段:通过类似的历史文献或者外国媒体报道,引导学生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理解,帮助学生明白中国在那个时代的困境和现实,从而唤醒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体会1. 多元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和模拟情境的方式,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2. 让学生感受历史: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或图片,让学生感触到当时中国的困境和苦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献。
3.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篇文献,从而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
在实践阶段,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理解,了解时代的变迁与人类命运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情感的建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
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2、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3、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们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⑴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⑵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
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
⑶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
⑷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⑴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前言在现代教育之中,人们常常会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历史信息和价值观。
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时期,正是一段充斥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历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这样一篇以史为镜,教育后人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这篇著名文章进行反思和探究。
文本全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 Satirical 的作品。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一次嘲讽反思。
文章的构成形式是作者 John Hay 冒充当时的一位军官,给他的同仁 Butler 写信,要求提供一份中国历史方面的概述。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中国这个个体的知识与认识的落后。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 John Hay 模拟了一些英美对于中国的荒唐之言,将其与中国大陆上各个民族和地区进行比较。
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反对洋人的事件,指出中国的封闭简直就像是一只海星,各个臂膀之间相互独立。
在之后的段落中,作者通过巴特勒的口吻,以前十二个月为时间轴,追溯了联军远征的起因、进行及结果。
最后,作者更是或妄想,或真事流传,在信里捏造了中国人颁布《庚子勿忘国耻日》的假新闻,藉以表达对中国人反击的敬意。
对历史的反思这篇文章对于那个时代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的饱受外来侵略与荼毒,进行了当时人们难于言语的反思。
在中国人眼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更像是一个有根有据的“中国百科全书”,而西方读者则会从中领略到当时西方知识界对于中国的谬论。
本文作者 John Hay 的写作手法,细致入微,刻画了当时多重事件发生的经过,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命运联系。
无论是作为围观该历史事件的历史见证,还是作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进行思考的教材,这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对教育的反思这篇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文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传递信息与价值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 欣赏世界各国艺术代表建筑: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圆明园2.圆明园简介: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 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到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了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作者及作品: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2.字音词义三.整体感知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雨果的良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理想和斗志。
三、【过程和方法】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辅助他们自主学习课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以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点】4、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5、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6、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了解“铺陈”、“浪漫”“类比”“反语”等概念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3、掌握结合相关背景准确把握中心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介绍圆明园或作者导入。
2. 检查预习的情况,了解学情,为后面调整教学策略做准备。
3. 读通、读顺课文。
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读通、读顺课文是学好全文的基础。
可分这样几个步骤:(1)听读课文(范读或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给生字注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以“字词积累”为主,结合学情适当增补)。
明确生字的读音,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同桌间互相听读、听写、提问,注意字音、字形。
这一步骤需要扎实有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教师可以抽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 默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画文中重点语句。
(2)同桌交流,说说这封信是针对什么事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注意这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老师不必在课堂上做过细的讲解,只要大家能活动起来,去读书、去交流就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背景的介绍是必须的,由于没有多媒体,对于圆明园的了解不够直观。
对于雨果的精神解读,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他的博大的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还有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到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话。
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感觉效果较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自我感觉对课文的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轻负高质下,感觉自己的“精讲”功力须深化提高。
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没有时间观念,课堂气氛紧张不起来,学生投入不到真正的学习,整堂话我说得多,学生说的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问题的引导上,驾驭能力着实欠缺。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在这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环节里,我把“品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将“读”与“品”紧密结合,用读启发品,用品指导读。
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大部分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是显然不够的,所以,我必须设计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让他不只为“赞美”和“谴责”二词限制,能阅读得更有个性,能完成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而朗读和品评的形式恰恰可以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反语,在读中感知文章语言与思想,在品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中充溢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和碰撞。
可惜,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在实践中都会有它的不足,再精心的设计也难免会有实施上的遗漏。
这堂以“品读”为主的课上,本着“以学为主”的思想,我只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提及和发现的问题,有些对于文意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和深化作用的语句在品读时便没有涉及到,尽管在之后那个深化认识的板块中我又刻意地补充了一些,然而这种给予的痕迹过于明显,既不自然,也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感。
朗读品味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很可惜这个实录只能展现过程,没有音效,无法将课堂上学生从大胆尝试到极为精彩的朗读效果表现出来。
另外,既然是以读为主,课堂的预设性也就大大减弱了,你无法准确预知学生朗读的表现和对朗读的评价,那么,如何以读、品促进理解也就需要老师预先有极为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这个预先设计也就注定会是一种开放性的、多维度的方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校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教学对象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设计时间
课题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理应被服务于教学中,因此研究多媒体教学十分有必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多媒体的最大作用,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
2、介绍这封信的背后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何会为正义呐喊。
3、学生利用课本里面的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课文精读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图像、动画、视频等,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而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2)与雨果一起赞颂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增强爱国情感,痛恨侵略者,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的渗透应以学生作为主体,但这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实施随机调控,引导组织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个性化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为语文课堂内容服务,不可只重形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与反思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词语,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辨别赞美语言和反讽语言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
指导学生采用“默读—跳读—品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文情,并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学生先自主研读课文并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讨论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适时点拨。
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描绘心中的圆明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东方智慧的高度赞美之情,增强对侵略者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民族的爱。
2.品味文章多姿多彩的语言,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学习反语、对比的手法,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法国远征军回国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此次远征征求法国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反思设计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语段,体会反语的作用。
3.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感情。
重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3、检查字词赃()物箱箧()制裁()给()予恍()若琉()璃()珐()琅()眼花缭()乱惊骇()晨曦()瞥()见4、解词: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不可名状:5.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二合作探究:(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三达标反馈: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9、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除了枫丹白露宫以外,法国各地的博物馆也珍藏了来自圆明园的战利品。
法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乾隆皇帝的御用军刀和盔甲,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了中国宫廷画师唐岱和沈源奉乾隆之命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郎世宁绘制的宣扬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版画》……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二这篇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反思(2021最新汇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反思(2021最新汇编)《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反思田玲昨天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很多同学没有预习,就抛弃了原有的思路,临时调整,觉得还不错,今天下午教研时交流了,大家也认为有文味儿,就记录下来权作反思吧。
学生没预习,课文没读,自然生疏,从题目切入最容易接受。
自读,交流读出的信息:这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因为巴特勒上尉要带着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希望得到知名作家雨果的赞誉。
那么,雨果有没有给予赞誉?快速浏览,发现语言特点。
学生很快就发现充满讽刺,顺势告诉他们这就是修辞中的“反语”,请找出这些反语,以嘲讽的口吻朗读,感受反语的作用。
我们从雨果这名法国作家给他们国家的上尉写的信里,读出了雨果的什么品质或者精神?或者你认为他是一名怎样的作家?学生均认为他是一名正义感的人,还从课前导读中发现了雨果是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这个评价。
那么,在这样一个作家眼里,中国的圆明园曾经是什么样子?如今它又是什么景象?请使用雨果的描述,结合你去北京的所见,对比圆明园的今昔。
学生用“曾经的圆明园……如今的圆明园……”交流发言,感受圆明园曾经的富丽堂皇、琳琅满目,恍若置身月宫,与如今看到的断壁残垣形成鲜明对比。
继而请学生在对比基础上增述缘由,“这是因为……”可以使用文中语句,也可以自己表述。
然后进一步增加,“所以……”,自然而然引到主题。
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得到了锻炼,也发现使用关联词可以让语言表述更具条理性,同时,又对这份信的内容在表述的同时增进了理解。
最后,请学生回顾了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读了他这封信的感受或者想法,要求格式正确,说话有中心,长短不限,以此作为作业。
还可以想象一下巴特勒上尉读了这封信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述一下。
40分钟,很宽裕。
感受了反语的表达效果,使用对比方法抚今追昔,运用关联词追述了原因,理解了主旨,增进了爱国情感,复习了书信这种实用文体的格式。
(新)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在这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环节里,我把“品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将“读〞与“品〞紧密结合,用读启发品,用品指导读。
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大局部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是显然不够的,所以,我必须设计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让他不只为“赞美〞和“谴责〞二词限制,能阅读得更有个性,能完成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而朗读和品评的形式恰恰可以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挖苦侵略者的反语,在读中感知文章语言与思想,在品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中充溢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和碰撞。
可惜,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在实践中都会有它的缺乏,再精心的设计也难免会有实施上的遗漏。
这堂以“品读〞为主的课上,本着“以学为主〞的思想,我只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提及和发现的问题,有些对于文意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和深化作用的语句在品读时便没有涉及到,尽管在之后那个深化认识的板块中我又刻意地补充了一些,然而这种给予的痕迹过于明显,既不自然,也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感。
朗读品味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很可惜这个实录只能展现过程,没有音效,无法将课堂上学生从大胆尝试到极为精彩的朗读效果表现出来。
另外,既然是以读为主,课堂的预设性也就大大减弱了,你无法准确预知学生朗读的表现和对朗读的评价,那么,如何以读、品促进理解也就需要老师预先有极为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这个预先设计也就注定会是一种开放性的、多维度的方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且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
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学案含教学反思
学
板
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圆明园侵略者
赞美讽刺
奇迹强盗
文明野蛮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反思
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部分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本文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是显然不够的。我设计了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从而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反语,在朗读中感知文章语言,在品味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充溢的感情产生共鸣。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不可名状: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学习
重点
体会义正辞严的语言风格,学习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5.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