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83954a90bb4cf7ec4afed0fe.png)
龙源期刊网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作者:陈玲
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8年第08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糯垌镇101岁的老中医廖旭光,被人们称为“飘逸爷爷”。
廖旭光是廖家的第三代中医,对跌打刀伤、伤寒杂症等都有所研究,尤其对中草药药性的把握和运用,更是深得周边村民认可。
老人平日就在自家门前坐诊,无论是慕名而来的患者,还是朝夕相处的乡邻,面对众人的问诊,廖旭光老人丝毫不含糊。
他细看掌心和把脉,最后一一道出每个人的症状,就诊者听后频频点头。
廖旭光老人不但医术高明,并且宅心仁厚,助人为乐。
本着“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为了能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老人常常到山里去采药、尝药。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就喜欢找他把把脉,看一看。
找廖旭光老人看病,一般问诊拿药都是免费的。
岑溪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学礼、知礼、讲礼,是岑溪人的传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0722e516a8956bec0875e335.png)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作者:周一海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7期在广西岑溪市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他的名字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爷爷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真不愧為是个‘飘逸’的老大爷。
”最近,笔者慕名来到塘坡村采访了这位老而不衰的“飘逸”老人。
长寿不老肉和飘逸人生百岁老中医廖旭光大半辈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
艰难的处境增强了他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粗茶淡饭使老人晚年避免了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威胁;风雨飘泊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筋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老人年高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今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从根本上消除了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有重要关联。
“长寿不老肉”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块,加上少量盐,再放入在山里采集到的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上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 - 100克。
廖旭光爷爷从70岁起就天天吃这“长寿不老肉”。
他说,“长寿不老肉”能很好地增强骨骼肌和心肌的力量,一个人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会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
特别是在老年人的肌肉组织里,肉碱含量明显减少。
老年人适当地每天补充肉碱,肌肉力量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体内脂肪也会减少。
已有研究证明,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是一种最明显的衰老现象,而肉碱也在保持免疫功能正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脂肪氧化比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更能满足免疫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正是因为常吃“长寿不老肉”,才使自己百岁之年仍体魄健壮,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老而不衰。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新世纪老人,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合,注重“飘逸”中“有礼”。
百岁老中医百岁老中医传道:平常心,静如水
![百岁老中医百岁老中医传道:平常心,静如水](https://img.taocdn.com/s3/m/1ee72ed587c24028905fc357.png)
百岁老中医百岁老中医传道:平常心,静如水一向百岁老人中以女性居多,因此102岁的蒋伯鸾先生就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他是男性老寿星,还因为他是中医教授和针灸专家,人们渴望知道他的长寿经验。
可是,他却只说了6个字:平常心,静如水。
当笔者走进蒋伯鸾的精神世界时,才猛然醒悟到:最深奥的,也是最简单的!平常心,静如水,正是老先生长寿经验之精华概括。
采访蒋伯鸾老先生真是不容易,因为几十年前他就给自己订了一条原则: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宣传自己。
老先生很威严,说一不二,许多记者都在他面前碰了钉子。
所以,100岁之后,他依然不肯破了“老规矩”。
在笔者反复说明是特意为老年朋友传播长寿经验之后,老先生才破例答应接受采访。
蒋伯鸾是天津中医学院的退休教授、针灸专家,在中医界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治疗及教务主任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比如他招收并参与教学工作的“五七班(1957年中医班)”就涌现了石学敏、戴希梦等一批优秀人才……保姆张敬琴刚介绍了这么几句,就被老先生拦住,他说,只谈生活,不谈工作!旁边张敬琴的爱人悄声说,老先生就是这么耿直率真、个性鲜明,不许谈名说利,他认为名利都是过眼的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用。
解放前蒋伯鸾就是名医了,还曾在天津的黄家花园一带有幢小楼。
“文革”中他家被赶出小楼,就住在这样一个两居室的单元房里。
后来,“落实政策”一些人要回了自己的住房。
他却不肯要回房子,随遇而安。
蒋伯鸾一生养育了3个儿子3个女儿,儿女们个个有出息,也很孝顺。
如今,他的儿女均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
从1984年开始,张敬琴夫妇来到老先生身边照顾他的生活,他们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
我以为,身为老中医他肯定能谈出一套长寿经验的,但是他说:平常心,静如水。
六个字足够了。
张敬琴的爱人说,老先生不是不能说,也不是不爱说,平时他跟我们聊起生活故事和中医知识来,也是滔滔不绝一套一套的,他说足够了,就是足够了。
蒋伯鸾有一个高30厘米,直径66厘米,圆形的“宝座(棕垫子)”,1998年以前,每天上午、下午,他都要在此盘腿打坐,少则2至3小时,长则4至5小时,闭目养神,纹丝不动。
百岁名医
![百岁名医](https://img.taocdn.com/s3/m/5ebac207e87101f69f319505.png)
听说上古时代有一个高寿的人,他能掌握好天地自然的规律,能把握好天地间的阴阳,吸纳它们的营养与精气,好好地守护自己的元气和精神,身体健壮,所以能与天地万寿无疆,这就是人长寿的圭臬。
在春城昆明有这样一位老中医,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从医70年,治愈的患者遍布省内外以及日本、越南等邻国,每每施以圣手药到病除,被滇中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岁名医……百岁名医在圣爱中医馆,雕栏画栋,古朴典雅的坐诊阁楼里,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百岁名医陈兆一。
他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
他是云南中医界标杆式人物,他的高风亮节,大器之举,甚至大智如愚,宛如五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印记:采天地之正气、历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尊者。
为人纯正,不计较得失,活得洒脱和率真;性格温顺而亮节,为人处事低调而不失高雅。
而他的医术正如他的为人处世:简单、稳重、实用。
普通得随处可见的草药,在他的调教下晶莹剔透,凤凰涅槃,那浸透千年沧桑历练的中药奇葩,变得璀璨夺目。
他是我所见过的大隐隐于市的贤者。
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名往的浮华尘世间,显得那样特立独行,从他身上依稀看到药王孙思邈的影子。
2009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组知晓圣爱中医馆有个百岁名医,千里迢迢过来采访他,直到央视的采访者过来昆明他都拒绝采访。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世人趋之若鹜,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而陈老将功名利禄视如粪土,这种洒脱和率真让人肃然起敬。
可当央视的人说,我们做这个节目,主要是为了向像您老一样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奉献毕生心血的中医药人士致敬的时候,陈老妥协了,对于一个从20世纪过来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积贫积弱屈辱生活的人,20世纪是一个抹不去绕不开无法释怀的残酷岁月……中医世家“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4729f6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6.png)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是一位爱心满满的老人,她年轻时就开始学习中医,毕竟这一班子技术要求很高。
贫穷使老中医奶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她始终没有迷失方向,坚持着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她和老伴子一起定居在一个陌生的小山村里,她安置了一所中药店,开始传播中医知识,把中医知识付诸实践。
在那里,每一件小病都可以靠中药来治,奶奶就把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转达给当地的老乡们,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疾病。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中医奶奶的名声可以说是传遍了全乡。
治病的疗效也越来越好,人们都发现,奶奶几乎可以治好所有慢性病,疑难杂症,她的技术无人能及。
当奶奶年纪大了,她的子女也已经不在身边的时候,周围的老乡们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每当夜里,奶奶会出来到山林间,谈他们自己经历的故事,帮助当地的穷苦百姓。
老中医奶奶把他那只有爱可以表达的眼睛和他温情的眼神殚精竭虑地投射到每一个病人身上,为每一个病人祈祷。
当太阳慢慢升起,老中医奶奶终于用他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族。
老中医奶奶的传奇一直绵延至今,当人们提到老中医奶奶的时候,都带着一种传统本色的感染力,激发着人们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更切实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的治疗技术。
百岁国医大师长寿有方
![百岁国医大师长寿有方](https://img.taocdn.com/s3/m/347b559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4.png)
百岁国医大师长寿有方作者:王幸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年第02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里有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便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国内第一批名老中医、国医大师颜正华。
颜正华生于1920年,是当今中医界国宝级的人物。
他14岁步入岐黄,师承戴雨三和杨博良两位名师,熟读四大经典医书,为孟河学派第四代传人,救人无数。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还热衷于中医教育,执教60余年,早已桃李满天下。
现在,颜老已是百岁高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很多患者和朋友前来求医问药的同时,也向他讨教长寿养生的方法:“颜老,您身体这么好,把您的养生诀窍说说吧!”颜老往往一笑,坦言自己天性乐观,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年轻时住在大学里,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操场慢跑3圈,差不多1200米,接着又去打10分钟太极拳,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到了50多岁,体力慢慢不行了,慢跑3圈就改成了慢跑20分钟,太极拳还是照样打。
下午四五点钟没事儿了,去户外再散步1小时……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
在延缓衰老、养生益寿方面,颜老将自己的养生诀窍概括为几点,即:“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锻炼、劳逸结合。
”这些都与健康的心态、生活习惯和饮食有着极大的关系。
颜老日常饮食最注重杂食,从蔬菜水果到杂粮主食,只要牙口允许,颜老都会适当摄取。
一天之中,颜老最重视早餐的质量,在颜老早餐桌上出现频率较高的食物就是牛奶、豆浆、红枣。
颜老偏爱吃蒸枣,并有独特的做法。
吃蒸枣时,颜老会把枣皮一点点剥开,去核后只吃枣肉,同豆浆一起食用。
这种吃法一方面增加了大枣的口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
颜老吃蒸枣会严格控制总量,大枣吃3颗,小枣吃5颗,避免增加脾胃负担。
吃红枣也有禁忌,颜老提醒,吃红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颜老吃的是红枣,是入药的枣,而不是生枣(如冬枣)。
古书中记载,多吃生枣会令人热渴膨胀。
一位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一位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1996b96c1ed9ad51f01df2ae.png)
一生经历坎坷,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谦虚豁达;上世纪30年代主编《国医周刊》,与吴棹仙、任应秋为“岁寒三友”;中医临证70余载,医理精深,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双手号脉,著书百万言……
6月初,在重庆采访期间,听说这里有一位百岁著名老中医,特意前去拜访。
1985年,四川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同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名中医称号。
链接
知足常乐为长寿秘诀
熊老是老中医,世人一定以为他有长生不老的灵药。其实,熊老也曾身体不佳,其子女透露,病重时他曾三次写过遗嘱,但仍然恢复了健康。
熊老毕生喜读书,尤爱钻研中医药学和佛学。他认为,中医防病治病是养生的一个核心内容,防病治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本身具有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熊老说,佛教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作用。
熊老认为:一个人长寿,首先要心理健康,而知足常乐,更为重要。归纳熊老长寿之道有五个方面: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心正心诚,心静生慧;坚持阅读,常撰论著。
熊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声音宏亮,语言含蓄哲理。他曾手书《养心健身箴》,赐予儿女作为共勉:“静以养神,动以强身;乐以解忧,寿以全真;恬淡寡欲,保精长生;性情舒畅,心神自宁;饮食有节,百病不侵。临事谨慎,化险为夷;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气平和,千祥云集;知足常乐,百福姘臻;忙里偷闲,永保青春。”表达了他心静如水、乐观向上的颐养之道。
老中医名叫熊寥笙,1905年8月24日生于重庆巴县,跨过了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里程的老人即将步入他105岁的人生。他也是记者听说、见到的中医界年龄最高的老寿星了。
见到熊寥笙先生,是在重庆市中医院的病房里。据家人介绍,今年4月央视夕阳红栏目的记者采访时,熊老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谈了40多分钟。一周前因胃出血,住院输液,未能进食,故说话有些无力。但见记者来访,老先生执意要坐起来。谈起中医中药,熊老略作思考,声音提高了许多,“中医中药要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不能分开。中国还是要靠中医,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灵活,应用范围很广。中药一定要把真伪弄清楚,现在社会上假药很多,影响了中医的声誉。”他还特意告诉记者,他出了一本书,介绍了700种中药,对后人学习中医会有帮助。
名医干祖望的百岁人生
![名医干祖望的百岁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7c92cddcf61fb7360b4c657a.png)
名医干祖望的百岁人生可能有不少人知道,医生是一种相对比较辛苦、比较劳累的职业,虽然能够帮助诸多患者解除病痛,可往往“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往往解除不了自身的病痛。
医家本身长寿者似乎不多,而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干祖望教授却活了104岁。
干祖望教授有一句名言:“医人首先医己,一个无病的人,才能做个称职的医生。
”干老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十分注意自己身体力行。
80多岁时,他还能大气不喘地爬16层楼去病房查房。
后来他年过百岁,被尊为“百岁名医”时,也一直坚持在医疗第一线。
医者长命百岁,这是很不容易的。
干祖望教授是如何成为“百岁名医”的呢?话要从头说起。
1912年9月,干祖望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现属上海市)的一个书香门第,5岁入私塾。
1929年,17岁的他被祖父送入嘉善名医钟道生门下学徒,他平时除了跟师待诊,还要做扫地、挑水、擦灯罩、配方、磨药等杂事。
为了学习治疗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时常用的擒拿术,他苦练“三指抓坛功”。
22岁时,他学成出徒,在金山县张堰镇挂牌行医,以外科为主,治疗外伤所敷药膏全是他自己用麻油熬制的,由于疗效显著,备受欢迎。
1935年,干祖望进入上海东亚医学函授学校学习4年,获得毕业文凭。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卫生防疫工作差,每年都有“疫喉”流行,干祖望凭借娴熟的擒拿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成为当地有名气的中医。
1947年,干祖望任松江中医公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师公会监事。
1952年,干祖望到北京进修学习,逐步了解西医耳鼻喉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掌握了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此后,他在国内率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取得了单凭西医无法达到的良好治疗效果。
1956年,国医大师叶橘泉欣赏干祖望的才华,将他调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1972年,干祖望创办了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耳鼻喉科,后被卫生部确定为第一个国家中医耳鼻喉科医疗中心,他也成为我国中医耳鼻喉科学创始人。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501feebbceb19e8b9f6ba40.png)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厚德为基清心为上湖南省岳阳市著名老中医王昌松于今年1月1日,因病辞世,享年112岁。
王昌松1902年农历7月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文桥镇一中医世家,10岁从父学医,15岁独立行医,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退休后继续行医。
上世纪50年代就成为屈指可数的“湖南省名老中医”之一,1999年被载入《世界神医》大辞典,被列为世界名中医、中华传统医学专家。
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享誉遐迩。
他曾获“中南区种痘特等模范”、“湖南省名老中医”、“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健康老人”、“岳阳市建市30周年感动岳阳人物”、“岳阳市首届道德模范特别奖”、“岳阳市终身名医”等荣誉称号。
这位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声誉的老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得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王昌松把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诊所内挂着对联:“历三朝变幻风云活国活人德高望重千秋远;享百岁霞觞福寿祝公祝裔柱馥兰香万古长。
”此联道出了王老的心声:长寿之道,厚德为基。
他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8点准时步行至诊所,上午就在坐诊看病中度过。
午休过后,他有时呆在家中看书、听听戏曲、看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时去逛逛药材市场或图书城……这是他每天的大致日常生活。
他悬壶济世90余载。
90多年来,王昌松始终视病人为亲人,注重高疗效低费用的原则,扶危济困。
他1988年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后,自费租房义诊,平均每天为20多位病人把脉看病,从没休过节假日;从不收取挂号费用,拒收红包,至少接诊病人15万余人次,免收挂号费80多万元。
面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更是分文不取,甚至还资助其生活费及往返路费。
他言传身教,不仅让女儿、孙子孙女传承其衣钵,更带徒20余人,弘扬医术医道。
湖北监利县农民邹文忠患病前来求医,由于家境贫寒,在以后长达30多年的日子里,每次过来看病,除了看病开方,临走时王昌松都要送他回家路费;36岁的四川人陈名,来岳阳打工,患有“肺结核、乙肝大三阳”,因经济拮据,精神几度崩溃,王昌松又慷慨解囊,给予他长达5年的免费治疗,又让他的妻子在诊所中免费学医,并每月发给她800元工资,以此资助他们生活;91岁高龄的葛正湘因当年战事连年,亲朋失散,劳苦一生,疾病缠身,长年居住在敬老院,王老念其伶仃孤苦,十几年来嘘寒问暖,免费为其治病,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情怀
![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730284b803d8ce2f01662343.png)
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情怀作者:张天鸣李建杰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53期很多人都知道洪洞县有个老中医叫孔祝三,但很少人知道他已经是个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对于他的养生之道更是鲜为人知。
孔祝三,名庆华,字祝三,汉族,1920年8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东孔村。
先生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本草备要》《脉决》《汤头歌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条辩》《证治准绳》《外科症治全生集》《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医经精义》《血证论》等医学书籍,他都熟读于心,甚至可以背诵下来。
他师从多位祖传名医,与祖传名医张学聪、张学恭学习丸散膏丹等成药的制作。
后遇一位精通外科疮疡的李姓名医,擅长炼制丹药红升丹、白降丹,并有一秘方《大红伤药》,此药止血止痛、抗感染,用于疮疡能祛腐生肌,孔祝三尽得其传。
后拜临汾名医张永智(孔祝三岳父)为师,张先生后为洪洞县人民医院著名中医骨科,张永智也为祖传名医,其为六代,传于接骨膏药方、烧伤方、褥疮方、生肌散(专治各种伤口不愈合、不收口,去腐生肌)、桃花散(刀伤破伤疮疡药)、冰硫散(治疗阴囊湿疹)、三黄散(外涂治疗无名肿毒)等家传秘方。
从药铺当徒到出师行医,白天出诊,夜间读书就是他的日常。
1946年,游学南通的孔祝三结识了当地中医朱良春,以医会友,甚是投缘并互相敬重,后应朱良春邀请在其开办的南通中医学校教书育人。
1947年,应朱良春介绍赴南京参加考试院举办的全国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及格,取得中医师证书,当时全国仅100名获证医师。
同年,他重返故里后在县城关帝楼西边开办诊所,挂牌行医,但他依然未曾停下学习的脚步,1951~1956年期间,他于山西省第三期中医进修班、山西晋南专区针灸医生训练班学习,均取得优异成绩。
1956年,调入洪洞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
1959年,被山西省晋南医学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
1980年,获主治中医师。
国医徐景藩恬淡随缘 修身养性
![国医徐景藩恬淡随缘 修身养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e3412eccbff121dd368355.png)
国医徐景藩恬淡随缘修身养性简介:徐景藩,1928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1696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9年,他又以医术和人格魅力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他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
徐景藩虽已过耄耋之年,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这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知足常乐起居有常徐景藩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是养生保健之道。
他自编自练松筋操、颈项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来达到强壮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
他一贯主张饮食宜清淡,五味应适度,不要吃得过饱,还应注意劳逸结合。
人生天地之间,得天地之气而生,生病总是难免。
徐景藩对付身体小恙,就自己开点中药汤剂,少则1~2服,多则5~6服,总能药到病除。
这既是源自他对中医药学的坚定信心,也是对自己医术的信心。
心理保健仁术济世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的太过与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徐景藩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就可消除许多烦恼,若为贪欲所羁绊,犹如东汉之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徐景藩不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仁术济世,作为脾胃病专家,他还有独特的养生“膏方”。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
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是精力不济、头晕、腰酸、乏力等。
徐景藩说,出现这些症状,先要调脾胃。
例如,膏方滋补就是人们传统进补的最佳方式。
膏方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味药物组成方剂,制成补膏,用以补养身体。
案有好书读书为乐徐景藩认为,读书养性是莫大之乐。
特别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术,他反复阅读,温故知新,其中乐趣,难以言表。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四得孙菊生:靠练书法强健身体李谷一是个“野菜迷”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四得孙菊生:靠练书法强健身体李谷一是个“野菜迷”](https://img.taocdn.com/s3/m/19530b5a240c844769eaeec5.png)
龙源期刊网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四得/孙菊生:靠练书法强健身体/李谷一是个“野菜迷”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4期百岁老中医的养生四得文/大众夏禹甸老人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生于1913年11月14日,他少时酷爱中医,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十分仰慕,可惜那时家贫没有入学深造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夏老终于自学成才,1947年他的著作《伤寒论新诠》问世。
这在当时是个了不得的新闻,因此他成了医学界令人瞩目的人才。
解放后,他被调入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工作。
20余年间,他编写了《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方药备要》等著作和大量教参资料,对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临床帮助极大,影响波及全国。
夏老身为国学中医大师,深得养生之道。
他生活简朴,心态平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比起生命来说,什么事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长寿的关键。
夏老说:“我的养生经验有四个‘得’字,就是吃得、拉得、走得、睡得。
”90岁之前他一餐可吃2碗饭,90岁以后,每餐只吃六分饱,粗茶淡饭,不多吃荤,小菜水果天天吃。
夏老的消化功能正常,每天定时大小便。
他每天还要到校园里走上一二次,每次半小时,天气好就多走一些,累了就在路边坐一坐,不让自己过分劳累。
因为生活有规律,想得开,夏老从不失眠。
孙菊生:靠练书法强健身体文/刘春友期颐老人孙菊生出生于1913年,是享誉画坛的书画大家,他画的猫活泼精妙,意趣盎然,且书画相映,被尊为“猫王”。
孙老幼年时,体弱多病、畏寒怕冷,成年后身体却愈发康健,极少生病。
已是百岁的“猫王”童颜鹤发,精神矍铄,一缕银须飘洒胸前。
孙老讲话时中气十足,思维敏捷;创作时运笔稳健,妙趣横生。
问及孙老长寿之道,他常言:“身体好、精神爽完全得益于我的职业。
教。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https://img.taocdn.com/s3/m/f7b58236f78a6529647d5389.png)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铸就大医风范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9年第11期年且百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见证了中医的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巨大价值,他以自身传承创新的学术成就,实践了“发皇古意,融会新知”的思想,今年8月10日这八个字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作为“我的座右铭”播出,他以当代大医的代表,成为杏林学子追慕的典范。
有别于坎坷风潮成就在道术并重朱良春先生承接中医历史,经历了近代坎坷的发展道路。
中医学术的沧桑巨变,在他身上也有很深的烙印。
他学习医学的1934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已经出版十多年,“废医验药”是当时风尚,《伤寒论》方药受重视,《内经》阴阳五行受质疑,“中西医汇通”已经悄然转向“中医科学化”。
南京政府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通过废除中医案,中医药界求生存的斗争,仍然在风起云涌的过程之中,朱良春先生虽然不处于风口浪尖,但是时代的风潮不会让江苏省镇江市成为避风的港湾,也不可能不影响临近上海的南通城。
朱良春先生“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朱良春身患结核却能劫后余生,得益于被中医救助,休学一年之后,改学中医,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为当代中医增添了一段传奇。
一开始学习中医,他没有选择设在上海的中医学院,而是投奔传统中医积淀最深厚的孟河,跟随太医后人马惠卿先生抄方一年,成为杏林传人。
跟师中途改投苏州国医学院,由传统迅速步入现代,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医学。
1937年淞沪大战硝烟未散,他只身来到上海,追随章次公先生临证实习,得名师指点,勤工俭学在红十字会医院治病救人,然后于1938年开业行医。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救治登革热、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依靠中医学术练就过人胆识。
抗战胜利后,办全日制中医学校,历时四年,培养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
这个时期的中医教育,正在经歷时代变革,他们自编教材,授人以渔,教学相长,也使自己根基更牢。
百岁老中医演讲稿范文
![百岁老中医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2026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f.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一名百岁老中医的心得与感悟。
回顾我的一生,从年轻时的勤奋学习,到如今白发苍苍,我始终坚守着中医这一伟大事业。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讲述我的中医之路,以及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一、我的中医之路1. 初识中医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常常为邻里乡亲看病,他的医术高明,口碑极佳。
这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敬仰之情。
在我15岁那年,我毅然决定跟随父亲学习中医。
2. 勤奋学习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漫长的中医学习之路。
我深知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积累和实践。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我每天起早贪黑,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我还虚心向父亲请教,将他的临床经验融入自己的实践中。
3. 临床实践在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后,我开始尝试为病人看病。
起初,我信心满满,但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患有严重胃痛的病人,由于经验不足,我未能准确判断病情,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4. 持续进步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我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国内外医学动态。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分享经验,取长补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的医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二、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1. 中医的价值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传承中医作为一名百岁老中医,我深知传承中医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倾注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
如今,他们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岁寿星谱——董廷瑶:修养情志,清静养心吴贻弓:每天早餐四个一
![百岁寿星谱——董廷瑶:修养情志,清静养心吴贻弓:每天早餐四个一](https://img.taocdn.com/s3/m/d0ec4393ff00bed5b9f31dc5.png)
龙源期刊网 百岁寿星谱——董廷瑶:修养情志,清静养心/吴贻弓:每天早餐四个一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1期百岁寿星谱——董廷瑶:修养情志,清静养心文/施小六[寿星小传]董廷瑶先生生于1903年,浙江宁波人。
他幼承庭训,18岁时继承祖业,20多岁时蜚声甬城,成为当地名医。
1937年到上海开业。
1951年,他邀集中西医同道集资创办联合诊所,后进入公办医院。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并首批晋升为上海市中医主任医师。
1977年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
1981年担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兼任上海市中医研究班主任,并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顾问、《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顾问。
1983年受聘担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5年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1990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同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董老先生于2002年2月28日逝世,享年百岁。
[长寿秘诀]董廷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重视情志的修养,尽力控制各种损害健康的情绪发生。
他说:“中医把七情‘喜、怒、哀、乐、思、恐、惊’称为情志。
七情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七情太过,人体在剧烈的刺激下,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如大怒伤肝,悲哀思虑太过会引起气郁等。
所以人的七情与健康长寿有直接关系。
”生活中董廷瑶尽量做到“清静养心,少怒、少忧、少悲、少思”,以保养神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干扰。
他秉性耿直,喜怒容易溢于言表。
他遇到发怒时,就赶快用理智来控制自己,并预嘱别人来提醒他。
他也有焦虑伤心的时候,产生后也尽量控制自己。
董廷瑶为人心胸豁达开朗,泰然对待一切,很少为私事多虑,无过喜过悲之时,白天投身工作,夜晚勤读医书。
他说:“我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从读书中陶冶心神,遇到心上不悦之时,能很快自行辟解,宽慰自己。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91bec34959eef8c75ebfb336.png)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百岁国医大师,养生不一般
![百岁国医大师,养生不一般](https://img.taocdn.com/s3/m/d33ae10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9.png)
百岁国医大师,养生不一般
吴焕林
【期刊名称】《家庭健康》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生于1916年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即将过百岁。
老人家至今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步履安稳。
这与他注重养心养德和规律有节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整体配合分不开。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吴焕林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最有名的中医养生专家:国医大师的养生忠告
2.画坛高歌百岁人——百岁
寿星王康乐的养生经3.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的"牧羊式"养生观4.不一般的百岁老太
太5.养生贵在普通的事天天做——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心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
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
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他竟能一口气地连投三次球,把旁边的观众看得瞠目结舌。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百岁老人。
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
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
他说,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平淡是真,知足是福。
豁达的廖旭光经常教育晚辈说,要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这也是他延年益寿的法宝之一。
良好的生活习惯
廖旭光坚持4条生活戒律,活出了一个精彩的自我。
一戒懒惰。
近年来,廖旭光体力尽管不如百岁之前好,但每天在家诊病之余,早晚坚持散步,不扶杖,不气喘。
他讲,勤劳好动,血脉流通,脏腑清爽,延年增寿。
二戒烟酒。
廖旭光一生非常节俭,不沾烟酒。
大米、玉米、薯类、豆类、蔬菜等他什么都吃。
他说,生活清淡,有益身体。
吸烟饮酒过量,有百弊而无一利。
三戒名利。
古人云:心不近佛,不可为医。
廖旭光一生医德高尚,从不追名逐利。
他行医80多年,拯救垂危病人无数,只收脉礼,从不接受病家馈赠的财物。
他认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受之何益。
由于廖旭光一生以救困扶危?槔郑?免费为许多贫困病人诊病施药,病人赞他,积德如山,故尔长寿。
他却答道:“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询是至理。
”
四戒忧愁。
廖旭光常说:“修身莫如养性”。
他一生襟怀
宽广,性情豪爽,从不与人争强计胜,不自寻忧烦,更不为不快之事动肝火。
遇事往往平心静气、泰然处之。
事毕自行其乐,或与儿女相聚散心;或与邻里一起聊聊天;或一杯清茶、椅上一躺。
廖旭光说,人之有生,唯有精神,精神不散,身体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