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_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例题解析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2)等高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A.8689米 B.9003米C.8999米 D.9009米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
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
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山峰 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4)等深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程标准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非是要求只熟悉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一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置不行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明白得概念,概念明白得了,具体估算确实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功效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因此,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通过阅读讲义资料,明白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定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进程与方式】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窗直观明白得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画图,着重明白得学习明白得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度日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并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记录
教师在课件中选出一幅地形图,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山体部位
按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思考,也可要求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识 别地形图中描述不同地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山体判读
课型
专题复习课
课时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通过教师 指导学生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引导学生复习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体的部位及坡度的陡缓
重点
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断
难点
利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 决策略
复 习
地形图的判读
注重对概念的讲述,并加强习题练习,有助于学 生的理解
山体部位的判读是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便于掌握
精习
知识梳理:
知识运用: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结对互考,进一步落实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拔概念
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概念
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的概念:
把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山体部位的判读
阅读教材p25,说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及区别
阅读教材p25,描述等高线的概念
阅读教材p26图1.37,分析判断山体部位的依 据
播放课件,解读学习目标
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并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记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课题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主备人审查人备忘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岳、山脊、山谷、鞍部和悬崖等基当地形;2.会利用等高线计算某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3.能在地形图上辨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种类。
想想同学们,你知道怎样把复杂的地形表示在平面图上吗?谈谈你的想法。
填一填读课本 P24-28 内容,达成以下填空:1. 地球表面有高峰,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__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所谓的等高线是指把 ______________点连结成的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_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_________。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周围渐渐降低的地形是_________,等高线出现重叠的地形是 _________。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曲折部分向低处凸出的地形是_________,而等高线的曲折部分向高处凸出的地形则是___________,两个山岳之间的地形是__________。
5. 陆地表面的地形种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种绿色是 _______,黄色是 _______,中间绿色,周围黄色的是________。
6.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上 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的起伏情况。
比一比阅读 P25 图 1.36 等高线地形图不一样的山体部位图,回答以下问题:①你感觉等高线地形图中最简单辨识的是哪一种地形?为何?②你感觉等高线地形图中最难辨识的是哪一种地形?你能想出更好的辨识方法吗?③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你更喜爱哪一种?为何?练一练1.泰山玉皇顶(1524 米)与世界最顶峰珠穆朗玛峰(8848 米)的相对高度是()。
A.10380 米B.1532 米C.7324D.8380 米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则是()A .山谷B .悬崖C .山脊D .山顶3.在下边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山谷的是()4. 以下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能够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情景导入: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 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方法引导:读1.35,学生自主探究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与区别。
问题引领:1.甲乙两点的高度是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2.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的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
3.何帅地图上查到的高度是,而在山脚下看到的高度是。
教师讲述:区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是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转承)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活动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方法指引:读图1.36 及课本25 页文字。
问题引领:1.等高线的定义。
渭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习目标】1.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掌握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会判断坡度的陡缓、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3.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识别各种地形。
4.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5.能绘制一副地形剖面图。
【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主学习】1.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是用图来表示。
2.,称为海拔。
,叫做相对高度。
3.,叫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线。
4.从等高线或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5.在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底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
6.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_______。
7.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判定山体部位观察课本P25图1.36,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①山峰②山脊③山谷④陡崖合作探究二认识五种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区别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海拔形态特征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合作探究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结合课本28页活动说明,在图1.43上把地形剖面图剩余部分补充完整。
【课堂构建】【拓展延伸】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如确定水库或坝址,选择引水线路,确定铁路公路线等等。
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工程量小;“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仅仅被距离地稍近或稍远所迷惑,而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关键,以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读图完成下列题目1、拟在本区建一座水电站,用\\标出坝址位置,建在这的原因是2、若将小河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条更合理?为什么?【优化训练】1.读右侧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冃标知识目标:(1) 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势髙低和坡度的陡缓等特征。
(2)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度。
(3) 能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和简单的地形剖血图。
(4) 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5)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能力目标: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冃标:(1)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口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能够根据盂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口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设计(设计者:)園国画園固回•导入新课[提问]我先做一个小调查,谁爬过泰山的玉皇顶?泰山的玉皇顶属于什么地形类型?(山地。
)[提示]下面播放一段有关山地地形的录像,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试着描述一下这种地形的特征。
(高耸、陡悄、起伏大。
)[视频播放]山脉录像。
[提问]人们如何在平而图上表示山地高低起伏的形态特征呢?•合作探究[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学住讨论回答]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展示课件]教材笫24页图1. 34 “地血高度的计算” o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为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髙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宜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公开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嫩江三中导学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
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缓,(易或难)攀登。
但距离远。
(2)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远或近)。
合作探究★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①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②在自己拳头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
③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弯曲规律。
④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
2.如何区分山谷与山脊?
达标
检测
一、完成教材P26活动题1.2.
巩固提升二、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请将图中五个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填入下表。
代号甲丙丁EF GH 地形部位名称
2.甲地的海拔是米;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⑤
⑤。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辨别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每当看到同学们穿着这身校服,老师就高兴,因为这身校服是你长大了的最好证明,它证明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
希望在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表现,展示出中学生的个性风采,好不好?大家在订制校服时,怎么知道自己该穿多大的校服呀?(生:量身高)你是怎样量出自己身高的?请演示一下。
嗯,从脚踏的地平面到头顶的高度,就是我们的身高。
那,一座大山,它的高度该从哪里算起呢?高矮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又如何在平面地图中准确的表现出来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变身为地理探险家,一起去探索地形图的奥秘。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展示目标】首先查看我们的探险目标(展示目标,请生大声读,师评价)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的地。
探险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快乐大搜索!GO!2.【快乐大搜索】请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的相关内容:读课本23页前两个自然段,观察图1.34,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指出二者的区别。
3.同桌交流,学生发言。
明确:先前所说的大山的高度,从海平面算起的叫做海拔高度。
【师生活动】大家都有所收获了吧?那位探险家来展示展示你的收获?学生展示交流,评价4.【慧眼识图】(试金石一):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一位藏族老人对他的孙子说:“这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000米。
”“不对,爷爷说的不对,书上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
”爷爷和孙子所说的高度指的是该山的什么?5.【师小结评价】看来,各探险家们独具慧眼,收获不小!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二)等高线地形图1.【过渡】大家在搜寻时,我也没闲着。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等高线地形图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D处为缓坡,E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瑞昌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9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自主探究】1.学生观察书本P25页图1.36,思考图上有什么?①方向标②闭合的曲线③线上标有数值等2.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生注意观察并读课本P24页内容及图1.34,图1.35,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①什么是海拔?②什么是相对高度?③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什么意思?(2)想一想:①相对高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②什么是等深线?③等深线上的数值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思?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3)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海拔高度数值。
(5)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
等深线上的数值一般是负数,表示在平面以下深多少米。
4.学生仔细读课本P25页图1.36,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填入下面表格中。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示意图等高线图表示方法闭合曲线外低内等高线弯曲部【合作探究】1.同桌合作,利用书桌上的书本叠起来,模拟山体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的制作原理。
2.观察书本P25页地形实体图与等高线图,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3.观察等高线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思考:它们有什么规律?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都是相等的(该数值叫等高距)。
【拓展探究】教师展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激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山脊、山谷还有哪些技巧?作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交点的海拔数值比两侧高的是山脊,反之是山谷。
2021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1)
(一)自主学习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___,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
2.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在地图上连成的线,叫做_________;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在地图上连成的线,叫做____________。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4.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的地形部位为 ( )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陡崖
5.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
6.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登山活动,目标是图中某地区的山峰,计划分四个小组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最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应是 ( )
4.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_______(相等,不相等)。
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海洋通常用____色表示,平原一般____色表示, 山地一般用___色表示.
6.与等高线有关的地图有、、。
7.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和五种。
(二)合作探究
1. 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我国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那么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多少?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是多少?珠穆朗玛峰对于吐鲁番盆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地面起伏情况
4.把课本P28图补充完整。并描述沿直线AB地形的起伏状况。
(三)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当堂检测
1.四周高、中间相对低平的地形是()
阜宁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地形图的判读学案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预习要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3、达标练习(1)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等高线月稀疏,表示坡度越。
(3)等高线均为曲线(4)等高线一般不、不(除陡崖外)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5)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6)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7)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2、问题展示(1)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2)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深线?(3)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4)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5)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6)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7)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五种地形类型各有何特点?(8)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3、方法总结(1)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2)(3)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过500米超过500米低于500米不一定低于200米相对高度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4) 剖面图的绘制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4、拓展交流(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2)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课题 1.4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1.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在地形图上能识别五种主要陆地地形的类型
重点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备注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对地形图如何判读。
自主学习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
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书第16页,图1.29)
四.其他常用的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_________或者_________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
着上不同的________来判断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学生
自己
完成
团队合作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甲米;乙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2.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
_______米以上。
⑶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注意
山地
不同
部位
等高
线的
表示
方法,
坡度
陡缓
与等
高线
疏密
的关
系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
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______________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反馈练习1. 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
A. -132米
B. 1668米
C. 132米
D. 900米
2.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
3. 某人的左右两侧是山顶,前边后边是沟谷,则他位于()
A. 山谷
B. 鞍部
C. 山脊
D. 盆地底部
4.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A.______ C.______ E.______ F.______
⑵从A到B,山体的走向是____,A 、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
⑶从C到B 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____。
⑷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_____米。
教学
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