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根肿病

合集下载

十字花科根肿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小白菜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由于该病传染力强,传播途径多,危害损失大,防治困难,被称之为十字花科作物的“癌症”,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该病分布广,在我国的华南、东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生。

十字花科根肿病专门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如白菜、青菜、芥菜、萝卜、甘蓝、苤蓝、花椰菜、小白菜等多种栽培和野生种蔬菜的根部,造成主根或侧根出现大小不等、形似手指状、短棒状或球状的瘤,严重时须根上的瘤多达数十个,串生在一起。

感病后可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该病危害大,防治困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现就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参考。

症状特点根肿病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根部,引起主根或侧根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形似指状、短棒状或球形的肿瘤。

发病初期病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发黄,晴天高温时表现下垂、萎蔫(似缺水),开始时晚间尚可恢复,最后发展成永久性萎蔫。

病根初期表面光滑,后期龟裂、粗糙,极易遭受其他病菌的侵染而腐烂,最后根部腐烂,全株枯萎死亡。

病原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是芸苔根肿菌,是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

病菌在被寄生的寄主薄壁细胞内形成大量密集、似鱼卵状的休眠孢子囊堆。

休眠孢子囊单胞,近球形、壁厚。

直径约2.8~3.9微米。

发生规律该病病原是一种真菌,病原真菌主要以休眠饱子囊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腐解后,这些休眠饱子囊散落在土壤里,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命力达5~6年之久,这就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该病通过灌溉水、昆虫、土壤线虫或耕作、农具以及病残体堆肥等在田间传播。

如果菜苗或种子带菌,就可以把病害从病区传到非病区。

在条件适宜时,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有长短不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从植株的根毛侵入到表皮细胞内,病菌刺激寄主,使细胞分裂加快,体积增大而形成肿瘤。

发病条件根肿菌喜欢酸性土壤,以pH5.4~6.5的土壤最适宜。

土壤温度20~25℃、湿度60%左右最适于此病发生。

根肿菌每季只进行一次侵染。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壤 呈 酸性 或 微 酸 性 , 壤 p 土 H值 在 5 ~ ., 也 成 . 68 这 5 为 十字 花科根 肿病 发生 的 主要 环境 因素之一 。 在生
产 中有农 户 用撒 施 石灰 的方 法调 节土 壤 的酸 碱 度 , 且 以增 施有 机肥 来代 替化 肥 , 取这 些措 施 的地 块 采
后 可影 响地 上 部 的 生长 , 期病 株 叶色 变 淡 , 长 初 生
迟缓 、 矮化 , 现 出缺水 症状 , 部 叶片 常在 中 午萎 表 基
蔫 , 晚恢复 , 早 后期 基部 叶片 变黄萎 蔫呈 失水 状 , 严
重时全株枯 死 。
根肿 病发 病率 明显 低于其 他 未采取 相应 措施 田块 。
措 施如 下 。
土壤 p H值 58 6 .~ . 5发病重 ; 年种植 十 字花科 作物 连
的地 块 、 于病 田下 游 的地 块及 撒施 带 有病 残 体 的 位
未 腐 熟 厩肥 的地 块 发 病 重 ; 势 低 洼 、 水 不 良的 地 排
田块 发 病较 重 ; 干旱年 份发 病轻 。
当的十 字花 科作 物 品种是 降 低发 病率 、 少 损失 的 减
重要 途径 之一 。
在 寄主 根部 肿大 的细胞 内形 成休 眠孢 子囊 , 子 囊 孢
密 集呈 鱼卵 块状 , 形 , 胞 , 色或 略 带 灰 色 , 球 单 无 膜 壁光 滑 。孢 子囊 萌发 产 生游 动孢 子 , 动孢 子椭 圆 游 形 或 近球 形 , 径 为 1 ~ . t 同侧 着 生 不 等 长 直 . 36 x 6 m, 尾鞭 式双 鞭毛 , 可在 水 中短距 离游 动 。
① 轮作
与 非十 字花科 蔬菜 轮作 。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及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及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及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是常见病害,在一些地区可严重发病。

主要危害大白菜、小白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自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受害。

1.发病特点本病菌为芸苔根肿菌,仅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以白菜型蔬菜为主。

病菌以孢子囊在土壤或未腐熟的厩肥中越冬越夏。

病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一般能存活4年以上。

田间最初侵染源来自土壤和未腐熟的厩肥带菌。

病菌又可随菜苗、泥土携带传播到无病区。

病菌从菜苗的幼根或根毛侵入,并刺激根部细胞加速分裂,造成根部畸形肿大,导致植株输导组织受阻,地上部生长缓慢,叶片萎蔫,重者根部腐烂,植株死亡。

根肿病以土温18 ~ 25℃最易发病。

据观察,一年中9月中旬~11月和3 ~ 4月为发病盛期。

主要危害大白菜、油白菜、芥菜、萝卜和春播油白菜、花瓶菜。

以9月中旬~11月是全年发病高峰期,盛夏和严冬极少见发病。

一般苗期发病重于成株期。

不同地块发病轻重不同,酸性土壤pH值在5.4 ~ 6.5时根肿病发病严重。

以土壤含水量70% ~ 90%最易发病。

连作地菌源积累,土壤带菌率高,发病严重。

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的,土壤酸化会加剧病害发生。

菜地用脏水灌溉,会促使病菌传播,更有利于发病。

2.防治措施防止根肿病的发生,应采取杜绝菌源、合理轮作、改良土壤并结合必要的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①加强检疫。

根肿病目前还仅限于局部地区发病,因此,应严格检疫制度,禁止从疫区调运菜苗,防止根肿病从疫区传到无病区。

②合理轮作,减轻发病。

菜地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4~5年以上。

有条件的采取水旱轮作,能有效减轻发病。

③选用无病菌苗床。

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壤确实不带菌的田块做苗地。

为确保菜苗不发病,苗床可用30%土菌清800倍液喷洒苗床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播种,并用新土盖种。

④增施石灰,调节土壤pH值。

酸性土壤在整畦前,每667平方米(1亩)用石灰75 ~ 100公斤撒施于畦面,然后整畦,把土壤pH值调至微碱性。

或者在菜苗定植后用2%石灰水浇根,连续浇2 ~ 3次,可减轻发病。

根肿病

根肿病

(一)侵染与传播
(二)发以休眠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 越冬越夏。以雨水、灌溉水、线虫、昆虫 和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也可随带病根的 菜苗,菜株或带菌泥土的转移传播。越冬 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从根毛或侧根 的伤口侵入寄主。
(二)发生条件
1、土壤湿度大:低洼积水地和水改旱的田块 易发病。 2、土壤偏酸:最适PH6.2,PH7.2以上发病。 3、土壤缺钙:氧化钙不足, 粘重土壤透气性 差,利于发病。 4、气温适宜:9-30℃都可发病,最适温度 是23度。 5、土壤中存在病原菌,特别是连年种植十字 花科蔬菜的连作田中,有大量的芸薹根肿 菌的休眠孢子囊存在,是该病发生的主要 条件。
(三)生产危害
1、苗期感染,主根肿大: ①叶菜类:产量减少40—100% ②花菜类:产量减少60—100%
2、中后期感染,须根肿大: ①叶菜类:产量减少10—40% ②花菜类:产量减少20—50%
四、病害控制
1.实行检疫 4.土壤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
1.flv 2.flv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 害。13世纪即在欧洲发现1874年俄国的Wornin 首先对该病进行描述。我国于1936年在台湾的 大白菜上即有报道,大陆于1955年发现。目前, 该病在全国均有分布。
症状及病原 发病规律 病害控制
一、症状
根肿病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根部, 引起主根或侧根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形 似指状、短棒状或球形的肿瘤。初期瘤体 表面平滑,渐变粗糙并龟裂,因有其它杂 菌混生,最后使肿瘤腐烂发臭。由于根部 受害,植株地上部亦出现明显的症状,其 特征主要是病株明显矮小,叶片由下而上 逐渐发黄,晴天高温时表现下垂、萎蔫 (似缺水),开始时晚间尚可恢复,最后 发展成永久性萎蔫 。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

河南农业2016年第8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郑抗巨丰等。

传统无籽西瓜栽培区,嫁接栽培是目前防治枯萎病的主要技术。

2.推广适宜的轮作模式。

根据沙区现有的种植结构和模式,西瓜田轮作6~7年以上不结实,可与主栽作物花生、甘薯隔两年轮作,可有效降低西瓜枯萎病发病程度,再结合选用抗枯萎病品种栽培。

3.大力培育西瓜种苗专业化、标准化育苗基地,规范化嫁接栽培技术,确保绿色高效生产需要。

一是加强对瓜农、育苗专业户、农资经销商的产前技术培训,引导农户开展插接育苗,杜绝砧木与西瓜双温堆沤,杀灭病虫源。

(二)合理使用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1.预防病毒病。

从苗床到大田环境,防控传毒蚜虫、粉虱危害,基本可控制病毒病发生。

从西瓜幼苗期开始至膨大期可选用0.5%葡聚烯糖可溶粉剂4 000倍液、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300倍液、2%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60~300倍液等药剂1~2种,每隔7~10d 交替喷施1次 ,连喷3~5次,同时兼防其他病害。

2.早防早控蚜虫危害。

播种前用高巧60%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3 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8 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 000~4 000倍液,每隔10~15d 喷施1次。

3.及时防治红蜘蛛。

6—7月是高温干旱期,勤观察西瓜叶背面,发现点片发生时及时施药控制。

选用0.5%藜芦碱醇溶液800倍液、1%苦参碱6号可溶性液剂1 200倍液、0.5%印楝素乳油800~1 000倍液、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螺螨酯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240g/L、25%丁醚脲乳油500~800倍液、5%唑螨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重点喷施叶背面。

河南农业2016年第8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时期为种植后出苗至5叶期,在5叶期前病菌侵染主根形成主根根瘤,5叶期后病菌再侵染形成侧根根瘤,侧根根瘤对产量影响不大,所以该病的防治适期为播种至5叶期前。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安全生产。

本文将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发生规律1. 主要发生期十字花科根肿病主要在植株生长旺盛期发生,通常在种植后2-3个月内发病,且随着植株的生长扩散范围也会逐渐扩大。

此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

2. 发生环境十字花科根肿病一般在温度15-25℃、湿度80%左右的环境下易发生。

并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较高、土层深度较浅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根肿病。

3. 病原菌根肿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线虫,其感染蔬菜植株通常是通过土壤、种子、残根等途径进行传播的。

二、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适量施入有机肥或者骨肥、氮、磷、钾等适宜的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植株根系强健,从而减少病菌侵染。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选购种苗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较高抗病力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土壤消毒利用生物菌剂、化学药剂、热力消毒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地降低根肿病的发生率。

4. 增强管理加强植株的管理是预防蔬菜根肿病发生的关键。

在种植期间要注意加强植株的营养供应,定期修剪枝叶、清除病残物等,保持良好的农田卫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综合防治在防治根肿病时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如不同时间段用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比如施肥、喷药、消毒等,以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十字花科根肿病是影响蔬菜病害的常见病害之一,针对其特性,我们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结合生产实践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以保障蔬菜的安全生产。

同时,针对其发生的规律,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加强病害的防治措施,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威胁粮食安全的植物病害,它通过损害作物和多种植物的根系组织,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导致植物枯萎等不良影响。

目前,由于其全球性的农业危害,国际研究团队不断改进和开发新的综合防治技术,解决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病毒有关。

这些致病菌和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攻击植物,从而导致根肿病的发生。

其中,病原菌、真菌和放线菌是通过直接侵入根系,分泌腐蚀酶、脱水酶等,破坏根系细胞壁,引起根系损伤而引起根肿病的;病毒则通过寄主植物传播,它能够破坏植物根系的细胞,并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最终导致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

目前围绕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鉴定病原菌方面,研究者认为,清楚了解十字花科根肿病病原菌的分类可以为对病原菌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有研究显示,在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中,主要的致病菌为脱羧乙醛酸乳杆菌(NRs)和脱氧乙醛胞嘧啶酸乳杆菌(OPRs),其中棉花根肿病的主要致病菌为NRs和OPRs,大豆根肿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脱氧乙醛胞壁酸(OPLs)、脱氧葡萄糖酸乳杆菌(OGRs)和长瘤根肿病病原菌。

此外,研究者也开展了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因子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例如,研究发现青霉菌可以产生多种致病蛋白,从而抑制植物细胞生长;青霉烯苷微量添加,能够增加植物对病原菌抗性;青霉烯苷的添加,还能够抑制植物胁迫耐受性的低温反应。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小麦抗蚜虫反应抗性基因可以抗拒小麦密茬十字花科根肿病的侵染,谷草芽孢杆菌活菌的施用可以抑制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等。

此外,当前关于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还包括种质改良、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环境管理等方面。

在种质改良方面,研究表明,通过对抗蚜性草本、抗病毒和抗菌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以获得一些抗根肿病的品种。

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的区别

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的区别

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识别与防治技巧!近年来,随着蔬菜生产不断发展,复种指数越来越 高,连作现象十分突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及根 结线虫病为害日趋严重,产量损失高达30%以上, 同时根肿病及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又促进了软腐细菌 的感染,导致作物发育不良,叶片萎蔦甚至枯死。

十字花科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症状相似,都表现为 根部肿大,地上部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

但 两者病原及发病条件不同,防治技术差异较大,正 确识别是防治两种病的关键所在。

一、病害识别1>病状特点:①根肿病只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发病于根部,根系受病菌刺激,细胞加速分裂,部分细胞膨大,以致形成肿瘤。

肿瘤一般成纺锤形、手指形、不规则畸形,大的如鸡蛋,小的如粟粒。

在主根上发病时,肿瘤个大而数少,在侧根上发生时个小而数多。

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常发生龟裂,且粗糙。

其他杂菌侵入后可造成腐烂,由于根部发生肿瘤,严重影响对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所以地上部出现萎驀。

但在后期感病的植株,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②根结线虫病不仅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的根部上,还发生在胡萝卜、茄子、番茄、萬苣、生菜等的根部,作物根部感染根结线虫后,受到根结线虫释放的。

引喙乙酸等生长激素的影响,造成细胞恶性分裂,形成根瘤或根结。

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侧根上,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结。

剖开根结,内部有许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

一般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的新根,再度侵染则形成根结状肿瘤。

轻病株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重病植株矮小,叶片萎蔦,渐黄枯,严重时全株枯死。

③根肿病和根结线虫病田间简易诊断可根据解剖根部的肿瘤或根结进行区别,在肿瘤内是否有乳白色洋梨状的根结线虫的成虫,这是最准确的诊确依据,根肿病的肿瘤内什么也没有。

2、发生规律:①根肿病是由真菌芸臺根肿菌侵染引起的。

病菌在根肿上产生休眠胞子囊,肿瘤腐烂后,休眠胞子囊散落在土中越冬或越夏。

因此,曾发生过根肿病的菜地,或连续栽种十字花科蔬菜的菜地(白菜类和甘蓝类蔬菜),由于病菌胞子囊在土中逐年积累,病情会逐年加重。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技术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技术
10 克 于 土 表 ,可抑 制 病 菌 生 长 , 0千 减
(70 0 云 南省 临 沧 市 临翔 区 67 0
轻 发 病 程 度 ; 可 每 亩撒 施 草 木 灰 5 ~ 农 业局 ) 也 O

1 . 合理轮作。实行蔬菜与葱蒜类 、 豆类 作物实行 轮作或 水旱作 物轮作 , 均能有效减轻发病率 。 2选 用 无 病 菌苗 床 或 进 行 苗 床 消 .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或5 %多菌灵可湿 0 5 毒。 苗床地应选择排灌方便 、 土壤不带 性粉剂 ,或7%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
十 字 花 科 龌
十字花科 根肿病 主要危 害 白菜 、 青菜 、 甘蓝 、 菜 、 卜、 芥 萝 油菜等十字花科作 物 ,苗期至 成株期均可发病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症 状 和 发病 规 律
1 . 症状 。主要危 害作物根 部 ,病 株 主 根 或 侧 根 肿 大 、 畸 形, 后期 肿瘤表皮颜 色变 褐 、 粗糙 、 腐 10 0 千克 ,定植后用02 .%石灰水浇根 , 朽发 臭 , 根毛稀少 , 植株萎蔫 、 叶黄 , 严 连续 浇2 3 , ~ 次 可减轻发病 ; 长期 间 生 重 时全 株 死 亡 。 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 ,并对病穴及周 2发 病 规 律 。病 菌 主 要 以孢 子 囊 边 撒 施 生 石 灰 消 毒 ;收 获 后 或 病 田换 . 在土壤 、未腐熟 的厩肥 中或附着在种 茬 时 及 时 清 除 病 株 残 体 ,并 将 其 带 到 子上越冬越夏 , 属土传病害。病菌对不 田外烧 毁 。 4 肥 水 管理 。采用 深 沟 高 畦栽 培 . 良环 境抵抗 力强 ,一般 能存 活4 以 年 植物生长期要 小水勤浇 , 控 上 ,最 长 可 达 1年 ;最 适 发 病 温 度 为 以防积水 , 5 2  ̄, 3 病菌主要借助雨水 、 C 灌溉水 、 害虫 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 发病高峰期集 中 在9 月至次年4 , 月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 病; 低洼 潮 湿 田块 、 酸性 土壤 、 水 灌 用污 溉 地 块 、土 温 保 持 l~ 5 8 2℃的 田块 易 发 病, 土壤带 菌率 高 的地块 高发病 。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农业防治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性强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 。
轮作换茬
避免连作,实行轮作换茬,减少病 菌的积累。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用敌克 松、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对病原菌 进行生物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的十字花科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减少根肿病的发生和危 害。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温水浸泡、药剂拌种等,可以杀死种子表 面的病原菌,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合理轮作
轮作换茬
将十字花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少 病害的发生。
休耕与轮作年限
某蔬菜基地采用抗病品种与科学施肥相结合的方法,成功 地防治了十字花科根肿病。
另一个蔬菜基地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药剂治疗措施,有效 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有效的防治策略
综合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精 耕细作等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关键。
定期巡查
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情及时 采取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连作地块、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的田块易发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对作物的影响
十字花科根肿病会对作物的生 长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会导致作物根部肿大,影 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导 致作物生长缓慢、叶片发黄、 植株矮小等症状。
其次会导致作物易倒伏,容易 感染其他病害,最终影响产量 和品质。
02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方法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晒垡, 利用太阳能高温杀死土壤中的

园艺植物菌物原生动物病害之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园艺植物菌物原生动物病害之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园艺植物菌物原生动物病害之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根肿病,又称根瘤病,是由芸苔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白菜、青菜、芥菜、薹菜、萝卜、甘蓝、苤蓝、花菜等多种栽培种,侵染栽培及野生植物100个种以上。

导致十字花科作物严重减产。

一旦田间受根肿病菌的污染,将长期带菌,不再适宜栽培十字花科植物。

该病最早发现于地中海西岸(英国,1736)和欧洲南部(苏联,1872),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

在我国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江苏、安徽、四川、云南、新疆、西藏、辽宁、山东、台湾、上海、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面积急剧增加
1. 地上部症状苗期受害,严重时幼苗枯死。

成株期受害,地上部生长缓慢、矮小、黄叶、枯萎,表现缺肥、水状,严重时全株枯死。

2. 地下部症状根系受病菌刺激,细胞加速分裂,部分细胞膨大,以致形成肿瘤。

肿瘤大小不等,一般主根肿瘤大而少,侧根肿瘤小而多,须根肿瘤成串,肿瘤一般呈纺锤形、圆筒形、手指形等形状,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常发生龟裂、粗糙,且易被其它杂菌侵入而引起腐烂。

防治措施:改良土壤,恶化根肿菌的生存环境,利用石灰及其他形式的钙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土壤PH。

加强田间管理,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用无菌土育苗,田间开沟、及时除草,降低湿度;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出并烧毁(用石灰水对病窝消毒),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将根茬全部挖出,运到50—70cm深的坑内,撒石灰后盖土,让根茬腐烂。

严格种子处理及苗床消毒,培育抗病壮苗,播前晒种并去掉弱病粒,并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

播种前或移栽前用氰氨化钙或氟啶胺进行土壤处理。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治措施.doc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治措施.doc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治措施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治措施首先要找到其根源:
根肿病是细菌性病害,传播快,主要传播途径有籽种、水源、病株残体。

经过多年实践,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治主要有以下措施:农业防治:
1.实行科学轮作,合理安排茬口,轮茬种烤烟、番茄、茄子等作物。

2.整地前要让阳光爆晒,清除病株残体
3.多施农家肥,每亩施用1500~2000千克。

控制氮肥,多施磷肥、钾肥。

4.调节土壤酸碱度,每亩施用生石灰40~45千克于土地表层,然后翻挖做畦,调节好土壤酸碱度,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5.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菜83-1、小杂55、高抗王AC-1等。

化学防治:
1.土壤消毒。

可在播种前用“牧童牌”松土肥精5毫升兑水20千克或75%百菌清1500倍液每穴浇施0.1~0.2千克即可播种。

2.苗床消毒。

播种前10天,每平方米用“牧童牌”松土肥精5毫升兑水20千克浇灌墒面。

用塑料薄膜封严4~5天,刨松土壤通风透气,一周后便可播种育苗。

3.农药灌根。

一般田块在夏秋十字花科作物定植成活后,用75%百菌清1500倍液灌根一次或用“牧童牌”松土肥精5毫升兑水20千克灌根一次,每株0.1~0.2千克预防,有效率可达95%以上。

十字花科根肿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

学会识别根肿病了没?考考大家?
茎线虫病 软腐病 根腐病 根肿病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白 菜 根 腐 病
油 菜 根 腐 病
甘 蓝 根 肿 病
萝 卜 根 肿 病
二、病原
芸薹根肿菌 Plasmodiophorabrassicae Wornin,属根肿菌 门根肿菌属。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 团,在寄主根细胞内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 孢子囊单细胞,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壁 薄,表面较光滑,无色或浅灰。休眠孢子囊 密生于寄主细胞内,呈鱼籽状排列。休眠孢 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梨形或球 形。环境潮湿有利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及游 动孢子的侵入。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温度为 6~30℃,适宜温度是 18~25℃。
(三)生产危害
1、苗期感染,主根肿大: ①叶菜类:产量减少40—100% ②花菜类:产量减少60—100%
2、中后期感染,须根肿大: ①叶菜类:产量减少10—40% ②花菜类:产量减少20—50%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四、防治方法 目前没有可以根治根肿病的药剂,现主要依靠农业防 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2)矿质营养的管理 (3)改良土壤酸碱度 (4)培育和选用无病壮苗 (5)精耕细作、科学灌水 2、药剂防治 (1)消毒 种子消毒 、苗床消毒、农具消毒 (2)化学农药 3、日光杀菌 4、生物防治
(二)发生条件
• 1、土壤湿度大:低洼积水地和水改旱的田块易发 病。 • 2、土壤偏酸:最适PH6.2,PH7.2以上发病。 • 3、土壤缺钙:氧化钙不足, 粘重土壤透气性差, 利于发病。 • 4、气温适宜:9-30℃都可发病,最适温度是23 度。 • 5、土壤中存在病原菌,特别是连年种植十字花科 蔬菜的连作田中,有大量的芸薹根肿菌的休眠孢 子囊存在,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作物连作和重茬现象会加重根肿病的发生,轮作和休耕可以降低根肿病的发生风险。
十字花科根肿病对作物的影响
十字花科根肿病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严重影响,会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根肿病还会导致作物抗逆性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病害,对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根肿病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调节土壤酸碱度、药剂防治等。
生物防治
环境调控与农业防治
未来的研究方向
提高防治效果的方法与建议
制定针对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综合防治策略,结合抗性品种选育、生物防治、环境调控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协同应用。
综合防治策略制定
加强对农民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
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推广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作物的污染。
控制化学农药使用
建立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监测与预警系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根肿病菌具有侵染性、传染性强的特点,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与土壤酸碱度和温湿度密切相关。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由芸苔根肿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十字花科作物上。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作物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根肿病菌的繁殖和传播,酸性土壤和高湿度是根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科学施肥能够有效减轻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
总结词
科学施肥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调整施肥量和肥料配比。在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中,应重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合理供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刺激病菌生长。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和黑腐病症状识别及防控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和黑腐病症状识别及防控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和黑腐病症状识别及防控作者:刘杰孟昭金刘天浩刘影来源:《吉林蔬菜》2022年第03期十字花科蔬菜种类多,分布广,种植面积大,约占全国蔬菜面积的30%以上,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我们餐桌上时常能见到不少十字花科蔬菜,如大白菜、甘蓝、芥菜、萝卜等。

作为“民生蔬菜”,十字花科家族在稳定“菜篮子”供给、发挥应急保障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致使十字花科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现将根肿病和黑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也称“根癌”,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

近年来,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范围逐年增加,为害程度不断加重,已经成为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1.1 发病症状根腫病多感染十字花科蔬菜地下根部,被害根膨大成瘤状,肿根多发于主根及侧根,大的比拳头还大,小的如玉米粒。

肿瘤早期表面光洁,晚期龟裂粗糙。

病初病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病害发生后,叶片上午尚好而中午枯萎,重者植株死亡。

1.2 病原菌芸薹根肿菌专性寄生范围较严,休眠抱子对土壤存活能力较强,结果表明:芸薹根肿菌有15~20年的休眠抱子仍然可以在土壤内萌发并有致病能力,当病根发生腐烂时,内部大量休眠抱子随着病残体残留到土壤或者堆肥内休眠或者再侵染。

另外根肿菌的侵染性很强,具有低浓度阈值且传播速度很快。

一旦土壤受到污染就不适合十字花科蔬菜栽培。

1.3 传播途径芸薹根肿菌属于专性寄生菌,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通常通过种苗或者病残体长距离扩散,其主要扩散方式如下:①带病植株扩散:大面积转移带病植株是十字花根肿病长距离扩散的主要方式。

②病菌粘附在种子上传播:由于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的根部病害,只感染十字花科蔬菜的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实验验证种子本身的带菌情况,休眠的抱子极有可能是在风和其它自然因素影响下粘附在十字花科蔬菜或者其它作物的种子表面上,随着种子大范围流通,造成远距离传播。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2023-10-30
目录
• 十字花科根肿病概述 •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方法 • 十字花科根肿病预防措施 •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案例分析 • 展望与建议
01
十字花科根肿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由芸苔 根肿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 要侵染十字花科蔬菜的根部。
症状表现为根部肿大,地上部 植株变矮、萎缩,最终导致死 亡。
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结词
不同防治方法对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较为明显,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抗 药性。农业防治方法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等 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详细描述
在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过程中,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 存在差异。化学药剂防治具有见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 ,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病原菌容易产生抗药性,降低 了防治效果。农业防治方法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 管理等也能够有效地控制根肿病的发生和蔓延,且具有 环保、安全的优点。因此,在防治根肿病时,应综合考 虑多种因素,采用综合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并降 低对环境的影响。
手段的协同作用。
对农民的建议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十字花科根肿病抗性较强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科学种植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避免连作和过度密植,以降低病害的发生概 率。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害传播。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使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 的使用量和副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
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以改善 田间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清除病残体

农业植物病理学:十字花科根肿病

农业植物病理学:十字花科根肿病
根结线虫:根系盘结成须根团,病根皮层 变褐腐烂
根癌菌:主要发生在桃、李、樱桃等木本 植物上,肿大,表皮龟裂
大 豆 根 部 储 存 氮 的 根 瘤 菌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 Wornin)属根肿菌门根肿菌属。营养体是 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在寄生根内形成 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单细胞,球形、 卵圆形或椭圆形,壁薄表面较光滑,无色 或浅灰色。休眠孢子囊密生于寄主细胞内, 呈鱼籽状排列。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 孢子,游动孢子梨形或球形。环境潮湿, 有利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及游动孢子的 侵入。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温度为6~30°C, 适宜温度是18~25°
8.化学防治
①种子处理 ②苗床土壤处理 ③大田防治
黄蓉, 黄瑞荣, 胡建坤,等. 土壤pH值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相互关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1):67-72. 王芳展, 刘亚培, 张梅,等.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侵染生理与抗性遗传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34(2):215-224. CHENG Jie, 程洁, LI Cheng-qiong,等.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研究进展[C]//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学术研讨会. 2012 郭海风, 周永红, 沈向群,等.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抗病遗传及分子学研究进展[J]. 辽宁农业科学, 2005(1):29-30. 路凤琴, 冯蓓芳, 陆圣杰,等.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治理新技术研究示范[J]. 上海蔬菜, 2016(4):36-36. 丁云花, 简元才.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及接种方法[J]. 中国蔬菜, 2005, 1(8):29-30 王遂宇, 胡勤俭.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 河南农业, 2016(22):32-33. 罗远莉, 殷幼平, 裴晓兔,等. 十字花科根肿病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C]//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田雅琳.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 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4):123-126. 王靖, 黄云, 李小兰,等.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11, 37(6):143-158. 索欢, 陈龙正, 徐海,等.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4):115-117. 岳芹湘. 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 云南农业, 2013(10). 何月秋, 熊国如, 范成明.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生物防治[C]//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杨子祥, 段曰汤, 袁理春,等.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 长江蔬菜, 2011(23):42-43. 钟源.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油菜抗性鉴定及生物防治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张植敏, 覃拥军, 向玉蓉,等. 不同品种对根肿病抗感性大田试验[J]. 湖北植保, 2015(3):17-19. 黄元贵.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3): 111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潜在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潜在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b、 芜菁等根部发病 , 肿瘤多发 生在侧根上 ,主根部变形或仅 端部长肿瘤。肿瘤出现初期根
部常龟裂而显得粗糙 ,常易被
9 %时最适合病菌孢子 的侵染 8 为害 ,低于或高于上述温湿度 不易发病。十字花科蔬菜各生 育时期均可感染根肿病 ,其 中 以苗期 感 染 对产 量 的影 响 最 大。一般春播期间十字花科蔬 菜苗期处于低温 阶段 ,病菌的
方 法是从 田间表层 5 1 m采集 ~ 0e 土壤样品若干放入试管中 , 然后连 续加水使清液上浮 , 病菌便 浮在此 土壤清液中。制 片检查 , 再用 酸性
度, 使其变成微碱性 , 可减轻根肿病 的发生。可结合整地 , 施人 7 ~ 0 5 10
k/0 7 m 熟石灰改 良土壤 ,或定 g. O6h 植前在畦面、定植穴内浇质量分数
3 9 Im 。 . x
治困难 ,致使受 害作物根和茎 吸收 、传导养分受 阻,生长不 良, 萎蔫 、 矮化 , 产量和质量 受
损, 导致减产 , 甚至造成重大经 济损失。
2 潜 在 的危 害 .
太原市是蔬菜 、水果消费 的大市场 ,据调查 目前还未发 现十字花科根肿病的为害 。但 太原城镇居民所吃新鲜蔬菜有 8%以上来 自山东 、 0 河北 、 陕西
() 3 苗床 消毒
有病 区选用无
() 2 土壤检 验
病菌多存在于
病苗床和苗床消毒,可用福尔马林
或敌克松等药剂进行消毒。 () 4增施石灰 对于土壤偏酸的 有病土壤增施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
直径 012 m的土壤小团粒里 , . .m ~0 检验土壤以明确土壤受感染程度 ,
可采用“ 漂浮法 ” 提取休眠孢子囊 。
等省 、 , 市 为此各级植检部 门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根肿菌引起的根肿病,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初次侵染发生在多数品种中,次及侵染仅仅发生在完全的易感品种中。

关于根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认为,从油菜和黑麦被侵染的根毛上聚集次级游动孢子,植物种类间进行交叉侵染。

两个物种和两个种菌相互组合作为处理,接菌5天后,根毛侵染是相似的,在整个处理中占50%-68%。

50%的油菜和40%的黑麦中观察到次级侵染。

中间的处理显示,油菜中的次级侵染和次级原质团较黑麦中的较多。

接种35天后,注射油菜中次级游动孢子,形成典型肿瘤到达总油菜数的14%,注射黑麦中的次级游动孢子,微小肿瘤达到16%。

忽视种菌的来源,1/3的油菜发生次级侵染,但是却没有形成肿瘤。

结果表明,在黑麦初级侵染阶段,诱发了抵抗次级侵染的物质。

在非寄主上产生的次级游动孢子能够侵染寄主,并且证实了在非寄主中发生次级侵染。

主要词:根肿病致病性初级侵染抗性休眠孢子引言芸薹属根肿菌侵染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成为加拿大油菜生产中最大的威胁。

根肿菌的生活史分为三个阶段,作为休眠孢子在土壤中生存,二是初次侵染根毛,三是次级侵染直至到皮层。

每个休眠孢子生长到释放一椭圆形和梨形有两个鞭毛能动的孢子时被称初级游动孢子。

这些游动孢子通过穿透细胞壁侵入根毛,当温度条件合适时,初级原质团快速发育,直至裂解成游动孢子囊,每个都包含4-16个次级游动孢子,继而释放到土壤中。

初级侵染不会有宏观上的症状。

次级游动孢子穿透寄主根表皮侵入主根皮层组织。

次级游动孢子与初级游动孢子在外观上是没有差别的。

次级侵染后会在根皮层里形成次级原质团,继而导致了根肿病的症状,畸形的棒状根。

每个次级的多核原质团最终在根重裂解成大量的休眠孢子。

随着根组织的破碎,休眠孢子释放到土壤中完成整个侵染循环。

十字花科中的许多物种,包括农作物和十字花科野草都可作为根肿菌的寄主。

MacFarlane (1952)在Lolium perenne L. (perennialryegrass), Reseda odorata L. and Tropaeolum majusL.等非寄主中观察到了初级侵染,但是没有皮层侵染。

在其他的研究中,在T. majus, Carica papaya, R. alba and Betavulgaris等非寄主中观察到了次级侵染。

根肿病的发病机理的许多方面还不是很清楚,但清晰的发病机制可能在新抗病育种策略或根肿病管理的发展中做出贡献。

根肿菌致病性其中一方面是易感作物对非寄主根毛侵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因此,目前研究次级游动孢子通过交叉侵染对油菜和黑麦草的影响。

研究目的是确定寄主和非寄主初级侵染是否有差别,次级游动孢子能否重复侵染,次级游动孢子在寄主和非寄主上产生的致病性是否有差别。

材料和方法植株材料和根肿菌被用作寄主和非寄主的油菜品种和多年生的黑麦草。

Galls that had developed on plants of cv. Westar after infection by P. brassicae were collected from experimental field plots in Edmonton, AB, Canada (53°38′49″N and 113°22′40″W). 从根瘤上分离到休眠孢子最为原种群。

幼苗的准备油菜和黑麦草种子用1%次氯酸钠进行表面消毒5min,用蒸馏水洗净,在湿润的滤纸上发芽7天,将休眠孢子和次级游动孢子接种在幼苗上。

接种休眠孢子将小部分肿根放在含有蒸馏水的搅拌机里,搅拌成匀浆,八层纱布进行过滤,得到休眠孢子悬浮液。

将孢子悬浮液与少量的土进行混合。

幼苗被转移到混有少量土40cm*25cm*15cm的穴盘里。

穴盘放在温度为24℃、18℃(白天,黑夜),光周期16h,80%水分的生长箱里,每隔一天从底部浇PH=6.4的自来水。

次级游动孢子的接种接上休眠孢子的幼苗生长7天后,大约含有3.1*107个休眠孢子。

拔出油菜和黑麦草幼苗个200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减掉地面上部植株,将其根部放在含有200ml蒸馏水的500ml的容量瓶里,漂洗三次震荡150rpm每20min。

根放在50ml蒸馏水里100rpm摇晃20h,促进释放次级游动孢子。

然后移走肿根,10ml 游动孢子悬浮液5000g离心5min,最后调整到2.5*106孢子∕ml。

用显微镜观察游动孢子悬浮液中没有休眠孢子。

原始的悬浮液调整到1*104个∕ml,立即用于接种。

30ml的游动孢子悬浮液被转移到无菌的96个口,200微升的移液管的盒子里。

七天后,将油菜和黑麦草的幼苗用齿条插入移液管里,确保植株站立并且根部接触到游动孢子悬浮液。

盒子摇晃48h30rpm∕min,幼苗被转移到含有经过高压灭菌土的40cm*25cm*15cm穴盘里。

这个实验分为四个处理,分别是C C,C R,R C,R R,指出油菜或者黑麦草接种其中一种植株上的游动孢子(Fig. 1b)。

在同一水平条件下,黑麦草幼苗被转移到含有1*105个∕ml休眠孢子中。

根肿病测验接种5天后,每个处理收集10棵幼苗30个根系样本,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对于每个样本,用10*镜头观察10个区域。

在每个观察的区域里,收集三部分资料:根毛初级侵染及其总数量,次级侵染的有无,次级原质团的总数量。

接种35天后,收获所有的植株,用显微镜或者宏观山观察根侵染和根肿病的症状。

实验重复的做。

数据分析计算每个根的初级和次级侵染的比例和次级原质团的数量。

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确保每个实验的重复次数不会存在偏差,应用与后面的分析。

处理间的偏差用Duncan’s多范围测试进行估计。

结果和讨论接上休眠孢子7天后,油菜和黑麦草上都产生了大量的休眠孢子。

证实了初级侵染阶段在某些非寄主上能够完成。

接上来自油菜和黑麦草的次级游动孢子5天后,每个处理多于50%的根毛被侵染(Figs. 2a and 3a)。

证实了来自黑麦草(非寄主)上的次级游动孢子也能侵染寄主和非寄主的根毛。

先前的研究证实了寄主根毛上的次级游动孢子能够侵染寄主植株,这次试验首次证实了非寄主植株上的游动孢子也能侵染寄主植株。

次级游动孢子能够侵染寄主和非寄主根毛这一事实为根肿菌次级侵染之前先在根毛内进行增值循环。

在根毛内通过重复的循环,快速增加了次级游动孢子的数量,增强了根肿菌在皮层组织处侵染的成功率。

每个处理中根毛侵染次数是没有差异的(Fig. 2a),有限的说明了了在黑麦草根毛里存寄主抗性。

不论是油菜还是黑麦草的次级游动孢子,接种后大约50%的油菜和40%的黑麦草均导致了次级侵染(Fig. 2b)。

油菜幼苗接上油菜游动孢子后,其次级侵染率和在任一区域观察到的次级原质团的数量都高于黑麦草幼苗接上黑麦草游动孢子的处理及其他两个中间处理(Fig. 2b and c)。

说明了根肿菌的次级侵染寄主比侵染非寄主植株是相对容易的,次级侵染和原质团的数量在交叉接种处理间没有差异CR and RC)。

可能说明了在易感寄主上产生的高致病性的次级游动孢子克服了接种上油菜游动孢子的黑麦草幼苗的非寄主的抗性。

(2)(4)(3)如果不考虑次级游动孢子的来源,黑麦草上产生的次级原质团与油菜上的次级原质团在宏观上是相似的。

非寄主植株的次级侵染在以前的研究中曾经被报道过。

比较而言,2周后,黑麦草接种的只有20%的被侵染,但是也没有观察到次级侵染。

这也说明了在根肿菌初次侵染之间通过接种的次级游动孢子忽视了非寄主根肿菌的作用。

因此,黑麦草幼苗不会受到根肿菌的刺激,而引起非寄主抗性的表达。

接种35天后,从黑麦草55R C和60R R上没有发现肿瘤。

RC和RR两个处理,1∕3根中含有次级原质团,在形态上没有差异,观察到了没有活力的原质团和休眠孢子。

这写观察说明了在黑麦草根中,次级原质团生存长达35天,植株生长阶段,根肿菌不会再继续侵染。

接种上油菜游动孢子,35天后,10%的油菜植株发现有较大的根瘤(Fig. 5a)。

相反,接种黑麦草游动孢子,16%的油菜发现了微小的肿瘤(Fig. 5b and c)。

这些肿瘤像在根上部形成的一串念珠。

每一个肿瘤内,被侵染的皮层组织内都有休眠孢子(Fig. 5d)。

接种物(油菜和黑麦草上根肿菌)不同,导致肿瘤大小不同。

同时说明了在诱导肿瘤形成过程中,来自寄主和非寄主的次级游动孢子侵染的能力不同。

这些数据表明,黑麦草等非寄主对根肿菌的抗性的机制主要是在根肿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受到刺激,油菜和黑麦草在初侵染很少或者没有差异,也就是说,油菜和黑麦草初侵染阶段导致了大量次级游动孢子的产生和释放。

在以前的研究数据中,给黑麦草接种上休眠孢子很少观察到次级侵染,有三个解释:一是来自黑麦草上的次级游动孢子不具有致病性;二是黑麦草对于根肿菌的次级侵染是完全具有抗性的;三是根肿菌的初级侵染诱导了黑麦草对次级侵染的抗性。

目前研究中,排除了前两种解释,因为在R C和R R中黑麦草的次级侵染是有可能发生的,在处理油菜C R中,来自黑麦草的次级游动孢子是具有致病性的。

接黑麦草游动孢子的油菜形成的不规则的肿瘤,说明了黑麦草上游动孢子的次级侵染与油菜上游动孢子的次级侵染比较是不精确进行的。

也就说明了来自油菜和黑麦草上的游动孢子在寄主对其次级侵染中表达的抗性存在着差异。

在初侵染阶段,容易引起寄主的抗性。

例如,拟南芥中的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孢的形成和大麦白粉病穿透表层进行侵染,但是当菌丝穿透植物细胞时菌丝会停止生长。

先前的研究认为根肿菌非寄主的抗性反应时被诱导的,但目前的研究认为抗性反应时由根肿菌在根毛初次侵染阶段与黑麦草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次级侵染和肿瘤的形成。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在初侵染是诱导了对次级侵染的抗性,黑麦草的抗性反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

另外,已根肿菌的发病机理信息为条件,就会导致两个研究方向。

第一,清楚的知道了次级游动孢子能够引起初次侵染,暗示这应该用较低浓度的休眠孢子分析初次侵染。

如果休眠孢子浓度较高,在初次侵染时,次级游动孢子就会立即覆盖初级游动孢子,发挥巨大侵染能力。

第二,寄主植株能发生初次侵染,并产生能够侵染易感寄主的次级游动孢子。

因此,温室和试验田里的寄主和非寄主都能够影响研究结果,要小心的控制试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