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仪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 ppt课件
屈曲受限 下肢内旋位 下肢外旋位 下肢内收位 下肢外展位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4)足角 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形成的夹角。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步态分析课件
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先 向心性收缩 后离心性收 缩
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防止足放平 时前脚掌拍击地 面
臀大肌逐渐停止收 股四头肌逐 腓肠肌和比目鱼
缩
渐停止活动 肌离心性收缩控
制小腿前倾
精品 PPT 可修改
腓肠肌、比目鱼 肌离心性收缩对 抗踝关节背屈
13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加速期 ↓ 迈步中期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4、胫前肌步 态:因足下垂, 摆动期髋及膝 屈曲度代偿性 增大,形成跨 槛步态或垂足 步态;轻度胫 前肌无力时, 足跟着地时不 能控制足掌下 落速度,致使 足掌拍地有声。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5、股四头肌无力
步态:因股四头肌
无力,在支撑期不
能保持稳定伸膝,
致使患者身体前倾,
使上身的重力线在
膝关节旋转轴前方
通过,从而维持被
动伸膝,久之会造
成膝反曲畸形。当
被动伸膝机制不能
奏效时,患者在支
撑期常俯身用手后
压大腿,使膝伸直,
称为扶膝步态。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6、臀中肌步态:当 臀中、小肌无力使 髋外展时,难以维 持髋关节的侧向稳 定,在患腿的支撑 期躯干常弯向患侧, 使上体的重力线在 髋关节外侧通过, 以体重与内收肌的 平衡来维持髋关节 侧向稳定,同时便 于对侧下肢迈步。 两侧臀中、小肌受 损时,步行时上体 大幅度左右摇摆, 呈典型的鸭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0
7、踝跖屈挛 缩时,足跟 不能着地而 出现马蹄足。 在摆动期以 髋及膝过度 屈曲来代替 踝背屈障碍 防止足尖触 地,状如跨 过门槛,故 又称为跨槛 步。
步态分析ppt课件
21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3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臀大肌:髋关节伸肌
28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控制踝关节zhe屈过 度,防止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保证足趾在摆动 时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29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作用:屈踝屈膝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 体向前倾斜
9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又称步调 正常人95-125步/分
10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 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m/min表示 正常人65-95m/min
11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一侧下肢完成 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1-1.32s
25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股四头肌: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在支持相负重时离心性收缩,避免支撑相中期出现 膝关节过度屈曲产生跪倒的情况
支撑相末期,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 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限制和控 制小腿在摆动初期、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 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26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摆动相中期:迈步的中间阶段(10%) 摆动相末期: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15%)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3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臀大肌:髋关节伸肌
28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控制踝关节zhe屈过 度,防止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保证足趾在摆动 时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29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作用:屈踝屈膝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 体向前倾斜
9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又称步调 正常人95-125步/分
10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 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m/min表示 正常人65-95m/min
11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一侧下肢完成 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1-1.32s
25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股四头肌: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在支持相负重时离心性收缩,避免支撑相中期出现 膝关节过度屈曲产生跪倒的情况
支撑相末期,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 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限制和控 制小腿在摆动初期、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 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26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摆动相中期:迈步的中间阶段(10%) 摆动相末期: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15%)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
.
1
步态分析的参数
• 1 步态周期 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的再 次着地。
• 2 跨步长 是指同一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3 步长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4 步宽 是指两次连续地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 • 5 步频 • 6足偏角
.
2
• 步行的支撑相:1足跟着地
.
7
• 膝关节: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有5度的屈曲,并且在 步态周期的前15%,它会继续再屈曲10—15度。膝关节的 轻度屈曲是由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引起的。最大膝关节屈 曲是60度,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在摆动中末期,膝关 节处于几乎完全的伸直位,是为下次的足跟着地做准备。
.
8
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 跖屈。在足跟触地后不久,由踝关节背侧 屈肌的离心收缩引起踝跖屈使足平方在地 面。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 加到10度。在足跟离地后,踝关节可以跖 屈最大可到15—20度,一直到足趾离地。
.
11
• 水平面的运动 骨盆 行走时,骨盆在水平 面上的旋转是围绕垂直轴进行的,是通过 支撑腿的髋关节发生的。以右足为例,在 足跟触地时,右侧的髂前上棘相比左侧的 是靠前的。在步态周期的最初15—20%骨 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右下肢支阶 段余下时期,当左侧髂前上棘与摆动的左 下肢一起前移时,骨盆出现顺时针的旋转。 在整个步态周期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 度大约3—4度。
•
2足放平
•
3支撑中期
•
4足跟离地
• 步行的摆动相:1足趾离地
•
2摆动早期
•
3摆动中期
•
4摆动末期
.
3
.
1
步态分析的参数
• 1 步态周期 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的再 次着地。
• 2 跨步长 是指同一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3 步长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4 步宽 是指两次连续地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 • 5 步频 • 6足偏角
.
2
• 步行的支撑相:1足跟着地
.
7
• 膝关节: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有5度的屈曲,并且在 步态周期的前15%,它会继续再屈曲10—15度。膝关节的 轻度屈曲是由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引起的。最大膝关节屈 曲是60度,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在摆动中末期,膝关 节处于几乎完全的伸直位,是为下次的足跟着地做准备。
.
8
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 跖屈。在足跟触地后不久,由踝关节背侧 屈肌的离心收缩引起踝跖屈使足平方在地 面。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 加到10度。在足跟离地后,踝关节可以跖 屈最大可到15—20度,一直到足趾离地。
.
11
• 水平面的运动 骨盆 行走时,骨盆在水平 面上的旋转是围绕垂直轴进行的,是通过 支撑腿的髋关节发生的。以右足为例,在 足跟触地时,右侧的髂前上棘相比左侧的 是靠前的。在步态周期的最初15—20%骨 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右下肢支阶 段余下时期,当左侧髂前上棘与摆动的左 下肢一起前移时,骨盆出现顺时针的旋转。 在整个步态周期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 度大约3—4度。
•
2足放平
•
3支撑中期
•
4足跟离地
• 步行的摆动相:1足趾离地
•
2摆动早期
•
3摆动中期
•
4摆动末期
.
3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行概述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 的关键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 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 撑面上。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 腿交替进行。
❖ 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 胫前肌。
承重反应
❖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 程。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骨盆 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 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胫前肌。
支撑相中期
❖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 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从对侧足尖离地开 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 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 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 肌、臀中肌。
伸10°~0° 中立位
屈5°~35° 屈35°
背屈10°~跖屈20° 跖屈20°
0°~旋前5° 旋前5°
0°~屈20 ° 屈35°~60° 20°~屈30° 屈60°~30°
跖屈20°~跖屈10° 跖屈10°~0°
旋前5°
屈30°
屈30°~0°
0°
摆动相:
❖ 摆动相早期 ❖ 摆动相中期 ❖ 摆动相末期
摆动相末期
❖ 指迈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之前的活动。主 要作用是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 姿势。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 绳肌、胫前肌。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步行时人体关节角度的变化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 的关键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 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 撑面上。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 腿交替进行。
❖ 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 胫前肌。
承重反应
❖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 程。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骨盆 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 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胫前肌。
支撑相中期
❖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 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从对侧足尖离地开 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 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 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 肌、臀中肌。
伸10°~0° 中立位
屈5°~35° 屈35°
背屈10°~跖屈20° 跖屈20°
0°~旋前5° 旋前5°
0°~屈20 ° 屈35°~60° 20°~屈30° 屈60°~30°
跖屈20°~跖屈10° 跖屈10°~0°
旋前5°
屈30°
屈30°~0°
0°
摆动相:
❖ 摆动相早期 ❖ 摆动相中期 ❖ 摆动相末期
摆动相末期
❖ 指迈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之前的活动。主 要作用是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 姿势。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 绳肌、胫前肌。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步行时人体关节角度的变化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PPT课件
股四头肌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胫前肌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 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 (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 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 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小腿三头肌无力: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膝关节屈曲挛缩30°时,无法进行功能 性移动;
–踝关节跖屈挛缩15°时,足尖行走,丧 失平衡;廓清障碍,对侧踮足步行。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 –先观察矢状面,再观察冠状面。
www,
行为能力的评定
7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和用具,在合理 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的步行50米。不用轮椅。 6分:有条件的独立——步行者可独立步行50米 ,但需要使用辅助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特 殊改制的鞋、手杖、步行器等; 5分:监护或准备——可以步行50米,但需要他 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 4分:最小量帮助——步行时需他人轻轻的用 手接触或偶尔帮助。
步态分析ppt课件
性疾病有关,如关节炎或腰椎疾病。
案例三
总结词
身体功能障碍
详细描述
该残疾人在行走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步态异常,如一瘸一 拐或摇摆不稳等,这些问题可能与身体功能障碍有关, 如肌肉萎缩或神经损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也可能影响步态。
常见步态问题类型
蹒跚步态
走路时左右摇摆,常见 于神经系统疾病。
剪刀步态
双腿僵硬,交叉向前移 动,常见于脑瘫患儿。
痉挛性步态
步伐小而快,足部呈划 圈样移动,常见于帕金
森病。
拖腿步态
足部下垂,步伐缓慢, 常见于下肢肌肉或关节
疾病。
步态问题对人体的影响
步态周期与阶段
步态周期定义
步态周期是指行人在一个步行循环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过 程所需的时间。一个步态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阶 段。
支撑相与摆动相
支撑相是指行走过程中,足部与地面接触的阶段,主要负责 承受体重和推动身体前进。摆动相则是指足部离开地面的阶 段,主要负责平衡和加速。
03
步态分析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直接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步态分析方法,通过观察者的肉眼观察,对被观察者的步态进行初步评 估。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通常用于初步判断步态是否异常,如观察行走过程中是否存在姿势异常、步长和步频是否正常 等。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对于一些明显的步态问题,如蹒跚步态、剪刀步态等,观察法可以提供快 速的初步判断。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运动员的步态问题分析
总结词:运动损伤
详细描述: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出现膝盖疼痛和脚踝扭伤的问题,通过步态分析发现其步态存在异常,如足部外翻 和膝盖内扣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案例三
总结词
身体功能障碍
详细描述
该残疾人在行走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步态异常,如一瘸一 拐或摇摆不稳等,这些问题可能与身体功能障碍有关, 如肌肉萎缩或神经损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也可能影响步态。
常见步态问题类型
蹒跚步态
走路时左右摇摆,常见 于神经系统疾病。
剪刀步态
双腿僵硬,交叉向前移 动,常见于脑瘫患儿。
痉挛性步态
步伐小而快,足部呈划 圈样移动,常见于帕金
森病。
拖腿步态
足部下垂,步伐缓慢, 常见于下肢肌肉或关节
疾病。
步态问题对人体的影响
步态周期与阶段
步态周期定义
步态周期是指行人在一个步行循环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过 程所需的时间。一个步态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阶 段。
支撑相与摆动相
支撑相是指行走过程中,足部与地面接触的阶段,主要负责 承受体重和推动身体前进。摆动相则是指足部离开地面的阶 段,主要负责平衡和加速。
03
步态分析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直接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步态分析方法,通过观察者的肉眼观察,对被观察者的步态进行初步评 估。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通常用于初步判断步态是否异常,如观察行走过程中是否存在姿势异常、步长和步频是否正常 等。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对于一些明显的步态问题,如蹒跚步态、剪刀步态等,观察法可以提供快 速的初步判断。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运动员的步态问题分析
总结词:运动损伤
详细描述: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出现膝盖疼痛和脚踝扭伤的问题,通过步态分析发现其步态存在异常,如足部外翻 和膝盖内扣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PPT
章和电气
议 题
• 三维步态分析的应用及其需求 • 如何构建三维步态分析和运动训练系统
— 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的组成部分 — 硬件介绍 — 软件介绍:步态分析和运动训练功能
应用领域
为什么要进行步态分析?
• • • • 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分析病因 观察康复效果,提供步态临床报告 制定治疗方案 康复医学,骨科医学,神经医学,运动医学……
步态分析系统成本大幅降低
章和电气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基于先进的无线位置传感器技术
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的组成部分
绑带 步态采集仪 系统软件
1
2
3
GaitWatch系统组成部分-绑带
绑带
用于粘贴步态分析传 感器 齐全的尺寸,适合绑 定在不同的关节
GaitWatch步态分析-数据回放与统计对比
• • • • • 可选择任意一次数据进行分析 回放数据时,可以从任意角度观 察三维姿态 可以回看、编辑和打印任意一次 测试的报表 可以进行同一病人的先后数据对 比 可以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数据对比
除了三维步态分析功能 GaitWatch革命性的加入了步态训练功能 不仅仅是一个分析仪 还是一个训练仪
这些需求都可以满足!
章和电气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基于先进的无线位置传感器技术
装置简单——直接绑定到被测关节
位置,穿戴轻便、简捷
环境自由——无需特殊步态实验室,
普通房间和走廊即可完成测试
数据翔实——实时、循环数据分析,
反映客观事实
运动训练——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进
GaitWatch步态分析-一键报表
议 题
• 三维步态分析的应用及其需求 • 如何构建三维步态分析和运动训练系统
— 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的组成部分 — 硬件介绍 — 软件介绍:步态分析和运动训练功能
应用领域
为什么要进行步态分析?
• • • • 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分析病因 观察康复效果,提供步态临床报告 制定治疗方案 康复医学,骨科医学,神经医学,运动医学……
步态分析系统成本大幅降低
章和电气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基于先进的无线位置传感器技术
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的组成部分
绑带 步态采集仪 系统软件
1
2
3
GaitWatch系统组成部分-绑带
绑带
用于粘贴步态分析传 感器 齐全的尺寸,适合绑 定在不同的关节
GaitWatch步态分析-数据回放与统计对比
• • • • • 可选择任意一次数据进行分析 回放数据时,可以从任意角度观 察三维姿态 可以回看、编辑和打印任意一次 测试的报表 可以进行同一病人的先后数据对 比 可以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数据对比
除了三维步态分析功能 GaitWatch革命性的加入了步态训练功能 不仅仅是一个分析仪 还是一个训练仪
这些需求都可以满足!
章和电气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基于先进的无线位置传感器技术
装置简单——直接绑定到被测关节
位置,穿戴轻便、简捷
环境自由——无需特殊步态实验室,
普通房间和走廊即可完成测试
数据翔实——实时、循环数据分析,
反映客观事实
运动训练——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进
GaitWatch步态分析-一键报表
步态分析完整版PPT课件
①确定观察角度 ②观察分析表的应用
(见表14-3)
33
www,
RLA八分法
是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 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它在传统步态时相 分期的基础上,利用步态分析棍图处理技术全 面、系统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如在一个 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即支撑 前期(initial contact)、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期(midstance)、支撑 末期(terminal stance)、摆动前期( preswing)、摆动初期(initial swing)、摆 动中期(midswing)、摆动末期(terminal) 。
第二节 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 站立相(stance phase 60%):又称支 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 迈步相(swing phase 40%):又称摆动 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9
10
www,
T I T L E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 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 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 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 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6
www,
三、畸形
对关节活动受限必然 影响 表现:1平足
2足尖
四、感觉障碍
表现:本体觉障碍 运动觉障碍 位置觉障碍
27
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一)瘫步偏态:画圈步态
步态分析评定技术PPT课件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 来计算。
.
8
步行周期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 间秒(s)表示。
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相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 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 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
.
19
单足跳
单足跳的蹬地和着地是同一足,如踢毽子和 跳绳等。从步态来看,仅有一只脚的支撑相 和摆动相,而且在摆动相时双足腾空,如图 所示。
.
20
跑步
跑步可分解为一只脚蹬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摆动, 然后是双足腾空,最后是另一只脚着地,周而 复始,如图所示。跑步一定有双足腾空阶段, 这一点和双足跳及单足跳相似。但跑以向前为 主,跳以向上为主,且跑步时双足交替着地, 而跳却是固定脚着地,这是其间区别。
.
32
临床定性分析
(一)评定内容
1.病史 了解与步态相关的症状,如行走时有 无伴随疼痛、持续的时间;通过询问既往史, 可以了解既往有无与影响步态的疾病,如骨折、 肌肉或神经疾病、肿瘤等。
2.体检 体检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步 态异常的原因。
3.观察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 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 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的结果。
具体标准为:①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②能 一口气走900 m左右;③能上下楼梯;④能独 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除②外均能达到者,可 列为家庭功能性行走,即速度和耐力达不到要 求,但可以在家中步行,并能完成一定的活动。
.
8
步行周期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 间秒(s)表示。
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相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 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 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
.
19
单足跳
单足跳的蹬地和着地是同一足,如踢毽子和 跳绳等。从步态来看,仅有一只脚的支撑相 和摆动相,而且在摆动相时双足腾空,如图 所示。
.
20
跑步
跑步可分解为一只脚蹬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摆动, 然后是双足腾空,最后是另一只脚着地,周而 复始,如图所示。跑步一定有双足腾空阶段, 这一点和双足跳及单足跳相似。但跑以向前为 主,跳以向上为主,且跑步时双足交替着地, 而跳却是固定脚着地,这是其间区别。
.
32
临床定性分析
(一)评定内容
1.病史 了解与步态相关的症状,如行走时有 无伴随疼痛、持续的时间;通过询问既往史, 可以了解既往有无与影响步态的疾病,如骨折、 肌肉或神经疾病、肿瘤等。
2.体检 体检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步 态异常的原因。
3.观察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 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 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的结果。
具体标准为:①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②能 一口气走900 m左右;③能上下楼梯;④能独 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除②外均能达到者,可 列为家庭功能性行走,即速度和耐力达不到要 求,但可以在家中步行,并能完成一定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步行周期和站立 相的起始点,指 足跟或足底的其 它部位第一次接 触地面的瞬间。
足放平 (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 瞬间。即首次着 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 角度的时期。
站立中期
(10~40%GC)
❖ 从对侧下肢离地 到躯干位于支撑 腿正上方。
足跟离地 (40~50%GC)
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 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 步长的两倍。
❖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
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 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3、足角和步频
❖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 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表 示,健全人约为6.75°。
❖ 4. 踝关节 正常步行时踝关节的跖屈、
背伸运动中最大背伸发生在足跟离地,约15°,足 跟离地时为最大跖屈,约20°,共35°。一个步行 周期中有2次跖屈和背伸,尤其在支撑相的驱动期 踝关节从跖屈位急剧变为背伸位。
❖ 除屈伸运动外,踝关节还有旋转、内外翻运动。踝 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外翻3°、 内翻12°,共约15°范围。
2、摆动相
❖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 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 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 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 2.髋关节 正常步行时髋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曲 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 地),共约50°范围,其运动为正弦曲线,如图 12-2;内收、外展运动中最大外展约6°(足跟离 地)、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地),共约10°范 围,其运动几乎是直线性变化;内外旋运动中外旋 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内旋4° (从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摆动相),共约8°范 围,其运动呈曲轴状,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摆动相 到支撑相过渡时产生急剧变化。
4、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 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 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 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 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 小腿向前摆动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 腿减速向前摆动。
或者采用PLA分期法 ❖ 分为8个期
❖ 重心移动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 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5cm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 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 正常约4°
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平
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
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 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 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 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 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 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 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 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双支撑相
❖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 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 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 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 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 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 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 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 标准。
一)步行时空参数
1、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 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 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步长的差 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步幅和步宽
❖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
❖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 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 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3、步行周期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首次着地(0%)
第九章 步态分析
步态(gait)
❖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
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www,
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步 态 周 期 中 的 肌 肉 活 动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
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重
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 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出 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骨 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现一次,其 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现的,在双足 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 骨盆在水平面内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单侧为4°,双侧为8°。这种旋转可 以减少骨盆的上下移动,最大内旋位发生在足跟着地后期,最大外旋位 发生在摆动早期。骨盆在矢状面内沿冠状轴的倾斜运动范围约5°,双 足支撑相骨盆几乎成水平,支撑中期时处于摆动相的骨盆倾斜角度最大, 它可以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左右各倾斜一次。
(3) 最佳能量消耗。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 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 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 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所涉 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 掌握。
站立相中期过后, 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足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迈步相分期
❖ 初期 ❖ 中期 ❖ 末期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从支撑腿离地到 该腿膝关节达到 最大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指下肢向前摆动 的动作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屈曲摆 动到小腿与地面垂 直的时期。
其它部位(1)
❖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 6cm。
❖ 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有 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 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
其他部位(2)
❖ 上肢 正常行走时双上肢交替前后摆动,其方向与同侧 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如当左 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时,左上肢向后摆动, 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 肩关节,足跟着地时为最大伸展,为21.1°,足跟离 地时为最大屈曲,为17.4°,共约40°范围。肘关节 屈伸是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期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 为38.9°,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
❖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 到高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 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 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 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 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 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 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 髋关节。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 撑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 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此时 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 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 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足放平 (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 瞬间。即首次着 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 角度的时期。
站立中期
(10~40%GC)
❖ 从对侧下肢离地 到躯干位于支撑 腿正上方。
足跟离地 (40~50%GC)
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 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 步长的两倍。
❖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
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 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3、足角和步频
❖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 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表 示,健全人约为6.75°。
❖ 4. 踝关节 正常步行时踝关节的跖屈、
背伸运动中最大背伸发生在足跟离地,约15°,足 跟离地时为最大跖屈,约20°,共35°。一个步行 周期中有2次跖屈和背伸,尤其在支撑相的驱动期 踝关节从跖屈位急剧变为背伸位。
❖ 除屈伸运动外,踝关节还有旋转、内外翻运动。踝 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外翻3°、 内翻12°,共约15°范围。
2、摆动相
❖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 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 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 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 2.髋关节 正常步行时髋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曲 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 地),共约50°范围,其运动为正弦曲线,如图 12-2;内收、外展运动中最大外展约6°(足跟离 地)、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地),共约10°范 围,其运动几乎是直线性变化;内外旋运动中外旋 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内旋4° (从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摆动相),共约8°范 围,其运动呈曲轴状,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摆动相 到支撑相过渡时产生急剧变化。
4、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 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 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 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 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 小腿向前摆动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 腿减速向前摆动。
或者采用PLA分期法 ❖ 分为8个期
❖ 重心移动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 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5cm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 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 正常约4°
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平
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
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 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 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 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 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 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 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 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双支撑相
❖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 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 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 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 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 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 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 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 标准。
一)步行时空参数
1、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 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 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步长的差 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步幅和步宽
❖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
❖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 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 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3、步行周期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首次着地(0%)
第九章 步态分析
步态(gait)
❖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
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www,
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步 态 周 期 中 的 肌 肉 活 动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
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重
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 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出 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骨 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现一次,其 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现的,在双足 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 骨盆在水平面内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单侧为4°,双侧为8°。这种旋转可 以减少骨盆的上下移动,最大内旋位发生在足跟着地后期,最大外旋位 发生在摆动早期。骨盆在矢状面内沿冠状轴的倾斜运动范围约5°,双 足支撑相骨盆几乎成水平,支撑中期时处于摆动相的骨盆倾斜角度最大, 它可以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左右各倾斜一次。
(3) 最佳能量消耗。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 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 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 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所涉 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 掌握。
站立相中期过后, 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足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迈步相分期
❖ 初期 ❖ 中期 ❖ 末期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从支撑腿离地到 该腿膝关节达到 最大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指下肢向前摆动 的动作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屈曲摆 动到小腿与地面垂 直的时期。
其它部位(1)
❖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 6cm。
❖ 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有 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 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
其他部位(2)
❖ 上肢 正常行走时双上肢交替前后摆动,其方向与同侧 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如当左 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时,左上肢向后摆动, 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 肩关节,足跟着地时为最大伸展,为21.1°,足跟离 地时为最大屈曲,为17.4°,共约40°范围。肘关节 屈伸是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期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 为38.9°,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
❖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 到高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 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 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 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 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 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 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 髋关节。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 撑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 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此时 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 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 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