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上海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上海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上海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下列哪个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湖南方言D. 粤方言3. 以下哪个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辛弃疾4.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高鹗C. 施耐庵D. 罗贯中5. 以下哪个不是《史记》的篇目?()A. 《本纪》B. 《表》C. 《书》D. 《传》二、判断题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_》)(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趣高洁,所以其作品多用香草美人作比。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要想真正铲除食品安全谣言滋生的土壤,需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以识别和抵御谣言的侵袭。

专家指出,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①通过搭建平台②填补信息真空地带③把科学家、媒体和企业纳入其中④及时满足公众的需求,减少公众误解⑤及时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 A.①③⑤②④ B.②③①④⑤ C.④①③⑤② D.⑤②①③④(2)吃小龙虾的季节到了,关于“小龙虾不安全”的说法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小明从报刊和网络上读到一些相关内容,以下最不可信的一项是()。

(2分)A.标题:《小龙虾干不干净,食客越来越懂经》,来源:《解放日报》。

B.标题:《震惊!盘中餐竟然长在污水里》,来源:《最新发现》公众号。

C.标题:《小龙虾或与多种疾病有关》,来源:某网站《健康养生》专栏。

D.标题:《连续多年抽检合格,本地小龙虾放心吃》,来源:某刊《求证辟谣》专栏二阅读70分(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3—7题。

(17分)小明在阅读科学史献时,被《迷人的哥白尼》这一标题吸引。

哥白尼到底迷人在何处呢?他决定对此进行一文番学习和探究。

迷人的哥白尼吴国盛①哥白尼被公认为现代科学的肇始者,他的日心说成为现代科学的常识。

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不是真知。

谁是哥白尼?他为何要用日心说替代地心说?通常的回答是:哥白尼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更符合天文观测事实。

2020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②不忍登高临远,,。

(柳永《八声甘州》)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

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②③①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word 版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word 版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word 版一、积累与应用 (10 分)1.填空题(5 分)(1)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按要求选择。

(5 分)(1) 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适宜的一项为哪一项( C )(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 (70 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3-7 题(16 分)常识与理论(1)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 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2)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拟。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全国一般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毕第1—6题。

(17分)地图与理论模型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汽车旳构造,并且可以让某些试验愈加便捷。

举行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索应当邀请谁参与、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种模型。

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一样,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

科学家旳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此类模型旳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

地图与理论模型旳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理论模型旳特点。

我们先来做一种练习。

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旳局部地图:③这张地图旳右边画有一种箭头。

请问:箭头指示旳东西足什么?④人们一般会回答:箭头指示旳是一幢建筑。

假如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旳,并且主线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

没错,你旳怀疑是对旳旳,但这个把戏旳背后却是最为关键旳问题。

⑤对旳旳答案是,箭头指示旳是一种矩形图框。

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旳东西。

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由于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旳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达一幢建筑物。

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示旳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自身。

⑥这个练习旳目旳是指出地图与其所示旳对象不是一码事。

当然,这只是一种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旳一种矩形图框和现实中旳一幢建筑。

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旳口袋,却不也许把一种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旳差异却轻易被人忽视,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懂得地图和它所示旳对象是不一样旳,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旳联络。

那么,地图是怎样与一种特定空间发生联络旳呢?⑧第一,地图与它所示旳对象在构造上具有特定相似性。

就地图而言,构造旳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旳。

例如,地图中旳线条旳空间关系,与地图所示旳街道旳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0.5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①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②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2.按要求选择。

(5分)⑴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A. 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 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___,___,___。

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 ②③①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 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含答案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6页。

2. 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告子上》(2)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_____·登建康赏心亭》)(3)王维《终南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声入景,侧面写出了终南山的幽深空旷。

(1)贤者能勿丧耳(2)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3)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评分说明:答对1空给1分。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想选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2分)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B.鹰隼人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D.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历时3年。

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馆的开放为本市又增加了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课堂。

①对展陈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②对布展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③“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的主题鲜明突出④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将近8年的历史变迁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2.(1)(2分)B(2)A(3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2021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含解析)

2021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含解析)

2021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含解析)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地图与理论模型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利。

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打算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

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

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

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

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

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

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④人们通常会答复: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

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疑心这是个把戏。

没错,你的疑心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

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

人们会答复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依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

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

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异却简单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了解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⑧第—,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

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

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

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23-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考生留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局部,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全部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留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总分值 150 分。

一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题。

(18 分)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表达了人类艺术最根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亮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

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把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行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普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宠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

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抱负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抱负世界,在于为生活制造惊奇的形象。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受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忱。

2022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1.默写。

(5分)(1)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2)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2.选择题。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创新是数字劳动的重要推动力,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创新创造成为必然要求。

①信息的流动速度实在太快②及时深入地洞悉顾客需求和期望③它包括对产品、系统、流程、营销和人的持续改善④有价值的技术和创意转瞬即逝A.③④①②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2)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

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

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

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

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

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试卷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试卷试题及答案

上海上海高考高考高考语文语文语文试题试题试题试试题及题及答案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5.( 分)按要求填空。

(。

《<论语>七则》1)士不可以不弘毅,()》2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琵琶行》中,“,3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2.( 分)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3.( 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 B C D.③①②.②①③.②③①.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416.(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202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及答案202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病句常见考法从试题特点看,辨析病句一般在第Ⅰ卷的单选题中考查,修改病句一般在第Ⅱ卷中考查;从病句设计看,试题中所选的病句,一般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语病的;从试题结构看,每一道试题均从不同角度考查病句的辨识与修改能力,同一种语病在同一个试题中一般不出现两次;从语言材料看,本考点中的语料多与国内外新闻时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试题难度看,本考点中的试题难度适中,不会太难。

高考语文试卷中,每年都有病句检测题。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与修改的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些语病如果细化,可以有以下种类:1.歧义A、她炒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B、开刀的是他的父亲C、大步走向文明的秦皇岛2.杂糅A、当上级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有一种既光荣又自豪的感觉是颇能形容的。

B、参加这次口语大赛的人员,大多是以外语学院的学生为主。

3.赘余A、专家指出,鱼和其他动物一样,死后肌肉组织仍然继续进行着僵硬、自溶腐化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B、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相差悬殊。

C、这次我们完成的任务,大约是全年的40%左右。

4.偷换主语A、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九江人民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一道拦河大坝终于建成了。

5.多重否定造成混乱A、谁也不能否认这次成绩的取得不是学雷锋的结果。

B、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C、我想应该是不必叙述,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高考考前注重高考的策略和技巧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把所有知识点掌握,然后去考试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并不是很厉害,但往往考试会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呢?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些,复习备考的技巧,还有应试的一些技巧。

他们知道怎样复习可以提高效率。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试卷概述
本次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包含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等各个模块,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以下是试卷的具体内容和答案。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
1. 答案:A
2. 答案:C
3. 答案:B
4. 答案:D
阅读理解二
1. 答案:C
2. 答案:A
3. 答案:B
4. 答案:D
写作
请根据以下提示完成作文。

题目: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在大城
市中,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多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车和地铁数量,提高运营效率,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空
气质量;
3. 完善交通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道路布局,提高交通管理的
科学性和效率;
4.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
故的发生。

语法
请根据句子情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 答案:A
2. 答案:C
3. 答案:B
4. 答案:D
以上就是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以正确答案为准。

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弗之怠,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尤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归而告以状,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

②买舟:租船。

1.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与“归而告以状”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久而弗之怠B.贫者语于富者曰C.子何恃而往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未能也”中“尤”通“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常识与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

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

常识并非没有道理。

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

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

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

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

这就是常识解释。

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

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

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

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

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

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

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

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

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

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

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

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在两个道理狭路相逢。

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

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

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

他必须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

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

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3.第①段划线句“冤家碰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分(1)发生冲突(2)相矛盾能准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分(1)狭路相逢(2)有差异能大致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0分(1)相遇(2)一道(3)未做答不能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4.对第④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 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情很有解释力。

B. 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问。

C. 这两个问好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

D. 这两个问号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的思路。

5.第⑥段提出“常识所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分)“‘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得出不同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实的一部分”四个点,答对一点给1分。

6.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B )(3分)A. 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

B. 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

C. 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

D. 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分)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

说明:给出讨论对象1分,明确讨论对象1分,展开论证,得出三个观点2分,得出结论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

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

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

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

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

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⑾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⑿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⒀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

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8.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4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

(4分)画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丘沙海形成对照,/ 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帐篷的微小,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六个点,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9.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