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根据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因为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它们构成了 美丽的初春,所以要选写。
3、作者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人物行踪为线索,把西湖众多的美景有序地串连 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 情从诗中的哪个词语中可以表现出来?
“曲” 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的名篇。
范
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具体分析
12什3写、、 、4么有、这写第特什前首景二点 么面小的 句? 作的令句 写用写哪子 景?景几分 与抒与句别 其情后是写他的面写了几语的景什句句抒的么写抒情?景景发是哪,是了什是写什什么抒出么么关情了关样系的景 系的??物 ?情各 这?自 样
王湾
《次北固山下》朗诵
·千古写景名句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千古哲理名句
思考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 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 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 特地提到“潮平”?# 3. “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 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次北固山下》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基本内容。
2.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基本内容。
3.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湾和马致远两位诗人,以及《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两首诗的文本、图片、背景资料等内容的课件。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学生的作业。
八、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引导学生比较《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在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2. 文化拓展:介绍王湾和马致远两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3. 创意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 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次北固 山下》P PT
诗歌鉴赏
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
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
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
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 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烘铺 托垫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 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合作.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 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20167S-《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讲课稿
《次北固山下》〇、复习我们上星期学习了古诗四首中的前两首,一起背诵。
今天学习第三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一、课前热身【唐代以后的古诗我们称近体诗,一般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二、重难点字词梳理三、朗读思考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小船停靠在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朗读诗作,思考:1、写景,2、抒情首联:“客路”指的是旅人前行的道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而诗人此时正“行舟绿水前”,还在水路上。
这里暗含了舟车劳顿、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描写的是船上所见的江水之景。
潮水上涨因而江面更显宽阔,顺风而行因而帆满船疾。
颈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时序交替中的图景:残夜将尽未尽,海日已然东升;旧年未过而新春已经降临——这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了,真是“逝者如斯”啊。
尾联:然而,我现在还在旅途之中,即使新年到来也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不能和家人团圆。
于是,只能鸿雁传书,托归雁来将我的家书送到洛阳家人的手中了。
四、合作探究1、潮水上涨因而江面更显宽阔,顺风而行因而帆满船疾。
“潮平两岸阔”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潮澎湃的感觉;“风正一帆悬”给人一种一帆风顺、志得意满的感觉。
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壮阔、宏大的意境之美)2、这些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当中,让人不禁联想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含任他世事如何变迁,我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3、开阔的胸怀、积极向上的情怀、浓浓的思乡情怀:既有大丈夫的豪情壮志,又有异乡人的愁肠百结。
《天净沙·秋思》〇、导入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在外任职的官员会产生故园之思;流落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愁更让人“断肠”。
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天净沙·秋思》将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愁描绘得异常悲凉凄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
充满了生活力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幅画面: 西风是“秋风”,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悲凉、萧瑟的,走在古道上,秋风 瑟瑟,陪伴”断肠人“的只有一匹瘦弱的马,这幅景象凄苦又苍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三组风景,是“断肠人”所见之景,夕阳西下,有一个悲伤到极点的人, 走在远离故乡的路上,他看到“枯藤老树昏鸦”,他经过“小桥流水人家”, 他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西风吹过,身边一匹干瘦的马陪伴着他,继续漂泊 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这三组景物,如何表达出“断肠人”的心境呢?
映入“断肠人”眼帘的 第一是“枯藤老树昏 鸦”,这风景的荒凉和 萧索,引起了游子内心 的共鸣,还寓情于景, 将漂泊的愁苦暗含其中。
随后他看到了温馨祥和的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 平凡人家的普通生活。然 而对于此时的断肠人来说, 却可望而不可及,温馨美 好的生活场景,近在眼前, 却不属于自己,这看似十 分普通的景象却激发了游 子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
首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青山:指标题里的“北固山”。绿水与下联的“两岸”和“一帆”相照应。 2、客:旅居他乡的人。 3、“客”和“舟”呼应了标题里的“次”,表明了诗人的“羁旅”现状。
颔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第一部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通过对比,理解诗词意思,学习诗词创作的手法。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4.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第二部分: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难点:1.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2.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课时:两个课时第三部分:教学任务课前:预习任务1.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同样是写景,思考他们有什么不同。
课上:第一课时检查同学们的预习任务(全班背诵两首诗词) 提问1: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次北固山下》:明亮;《天净沙·秋思》:凄凉。
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由于是第一次训练,我已经列好了关键词,请大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比较并做好笔记。
二、作者背景(这个部分由教师来讲解。
) 出示背景资料:《次北固山下》(10min)王湾考上进士、游历山河时,此时的他正值青年,满腹才华,春风得意,心怀天下大志,笔下自然有无限壮美山河所以诗人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海日残夜、江春旧年的变化。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繁荣安稳。
明确:《天净沙·秋思》元朝初年经历了朝代更迭,国家动荡,生活不稳定。
加之统治者又对儒生高压打击使得元朝文人空有一腔热血与才华得不到施展。
诗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穷困潦倒的羁旅途中写下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家乡以及天涯游子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
《次北固山下》在他的诗篇中展现出的还有唐代诗歌中的意气风发积极昂扬的气象。
以磅礴开阔的壮美之势展现着大唐山河的壮美,展现着大唐诗人的壮志,展现着大唐盛世的壮丽。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赏析诗句,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预学展示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
(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
(2)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
课件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
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1《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趋势正在转变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注重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更加多元、全面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本文将以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两篇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给出一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表层意义,抓住文章的主旨2.发现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3.阅读作品,并感受文章的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这两篇代表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和对文学理解的方法、思路的锻炼,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为学生传达出一种淡远、恬静的清雅和怡人的感受。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信息收集:请抓住本篇的句子从中获取林则徐的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背诵林则徐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4.课外阅读挖掘:通过查询资料和延伸阅读,对本篇作品以及作者林则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探讨与本篇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因后果。
5.拓展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问答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讲述绿柳如烟、红桥印水的美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剖析:讲授文学修辞手法、并请学生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
4.直指人心:通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产生共鸣。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备课序号:第1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点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准备
PPT,朗读视频,配套练习册、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课件及考点
文体知识
律诗: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 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主要有五言律诗和 七言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五言律诗,押“ɑn”韵。
xínɡ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壹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
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
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朗读本课诗歌,想
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贰 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观沧海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同时“沧海”“洪波”“日月”“星 汉”等营造出的壮阔宏伟、雄浑苍劲之感,诗人表达的自信豪 迈、昂扬奋发之情,都表现出刚健的风格。这首四言诗音节短 促,“二二”节奏铿锵有力,同时诗句末多仄声,又增强了音 调的铿锵之感。
结构梳理
观 观海地点 沧 海 碣石山
实景:水波、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银河) 动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日 月 之 行 , ·若 出 其 中 ; 星 汉 灿 烂 , ·若 出 其 里 。
两个“若”字表明所写为虚
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诗人通过奇特的想 象,写大海吞吐日 月星辰的景象,突 出沧海之阔大,表 现了开阔的胸襟和 宏伟的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 可以歌唱。最后两 句是为了合乐而加 的,与诗的思想内 容没有直接联系。
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 昂扬奋发的精神。
古代诗歌四首 (1)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 沧海(cāng)
• 碣石( jié )
• 竦峙( sǒng zhì ) • 潮平(chá o)
xiāo sè ) • 萧瑟(
dà n dà n) • 水何澹澹(
4.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登上。 临: 何: 那么。
水波摇荡。 澹澹:
星汉:
银河。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出是初春的景色?
•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 笔,写行经孤山寺贾 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 生,略与堤平。“云 脚低”,写白云低垂, 与湖水相连,勾出了 早春的轮廓。
颔联: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 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 勃之势。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 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
了。
(2)研读与赏析。 •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 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 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 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 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 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 (4)绿杨阴里白沙堤( dī )
4.解释下面词语。
•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
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 暖树: 向阳的树。
• 没:隐没。 • 不足:不够。
文本研读
• (1)学生自由朗读《钱塘湖春行》,扫清文字
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 陈其事,非常质朴, “观”字领全篇。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所写的是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1)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
的秋典景范 苍。凉,时人近黄视昏,野怎不也叫人开痛断阔肝肠了呢!。这是大景。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
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次北固山下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但根 据诗意,在这里应解为“经过”,因为从颔 联即可察知:诗人所乘之舟是在江中行驶的。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这里是悲景写哀情,正面写出自己的孤寂。
诗歌赏析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件
品读诗句
潮水涨得与 两岸齐平。
顺,这里指 开阔。 风平浪静。
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风平浪静,一 片白帆高高悬挂。
赏析:颔联写江中景色,以江面之阔映衬 一帆之孤,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 面。
品读诗句
海面上初
指夜将尽
升的太阳。 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句
这三句抓住九种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 精妙之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第一句: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特的 意象,糅合在一起,着力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 烘托出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
品读诗句
这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在曲中有何 作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意: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远在天涯,内心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令他几乎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 (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小组交流 前三句写景与最后两句抒情有何内在
联系?
写景 抒情
前三句写景没有一处提到主 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 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了 凄凉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人 物孤独愁苦的心情,为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
了有力的铺垫。 情景交融
∙
结构图示
天 写景 净 沙 秋 抒情 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冷清
古道 西风 瘦马
羁 旅
律诗
听读诗歌
用古代诗歌四首1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2、哪些诗句直接体现了思乡之情? 尾联
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旳 情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旳感受?
“阔”是“潮平”旳成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 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旳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 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 直直高挂着旳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 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确保“一帆悬”,风虽顺,却很 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干“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旳内容。可见 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友好优美。
观沧海 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当初他正处于事业旳最高峰:他 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假如,假如再以 优势旳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 能够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 经过碣石山时时写旳。大战之前,身为 主帅旳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 登过旳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 旳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 宏伟旳理想、旷大旳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借着大海旳形象体现出来,使这首诗具 有一种雄浑苍劲旳风格,成为一篇流传 至今旳优异作品。
附文
体现作者旳昂扬奋发旳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多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旳波涛。 日月旳运营,好象是从这浩淼旳海洋中出发旳。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旳海洋中产生 出来旳。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体现自己旳思想感情 吧。
大处着笔,勾画轮廓 山光水色,春水初生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
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
五言诗一般读作“二二一”或 “二一二”。 2.集体朗读。
自主学习,赏析诗文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
联之间有怎样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哪些诗句蕴含着新事物终将代替 旧事物的哲理?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
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 “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 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句的“乡 书”“归雁”,遥相照应。
曹操 诗人。
作者简介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 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 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 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 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 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 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天 净 沙 秋 马 思 致 远
作者简介
• 马致远 :汉族,河北省人。与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 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读
• 学生自读 • 集体朗读
• 写景:枯藤、老树、昏鸦(苍凉) •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对比反衬 •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 • 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 断肠 •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王湾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
之外遥远的“客路”。
潮 平/两 岸 阔,风 正/一 帆 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
阔。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海日/生/残 夜,江 春/入/旧 年。
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 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 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 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 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 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 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 “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 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 “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 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主旨
《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 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 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 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 情。
活动三:比较异同
这两首诗有何相似之处?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优秀课件
合作探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属于哪种表 达方式?
记叙。
合作探究
第3-8句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是实写的 还是曹操的主观想象?
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 波。
实写。
合作探究
第3-8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 是又如何描绘的?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 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 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观”。
整体把握
曹操是什么季节去观沧海的? 秋天刚到,草木还很茂盛。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怎样总写,怎样分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 由“观”字展开观海所见、所听、所 感。诗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写 树木、百草分承山景,写秋风、洪波 分承水景。最后写所感。
学习目标
1、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 欣赏诗歌。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 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作者对自身所要抒发 的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2)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 ,以突出形象。 (3)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 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和情感,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更含蓄 。 (4)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整体把握
为这首诗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第三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 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 与诗的内容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 么惆怅的希望啊。在此,诗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 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质疑与探究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
1.走进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
号东篱,大都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 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 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 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 祖”,天净沙 是 曲牌名 , 秋思 是 题目 。
生是生长的意思,残夜里生长着海日 入是( )的意思,( 海日是光明,残夜就是( 江春是新事物,旧年就是(
)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哲理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次北固山下
整首诗笼罩着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淡的乡愁情绪, 但又哀而不伤,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明朗而又深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其中包含着生活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哲理。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 用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 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 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 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 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 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 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 野也因之开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 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 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东方 碧空与海水相接 处“生”了出来, 在旧年还未消尽 之时,春意的闯 入,必将赶走严 冬。
5.体会情感——游子情
元曲
散 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
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个曲子,相当
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 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 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 称,叫曲牌名。
2.诵读 入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自主赏析
4.比较异同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乡 愁
作业
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完成练习册本课内容 推荐阅读: 余光中《乡愁》 席慕蓉《乡愁》
谢谢!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萎的藤蔓,垂 老的古树,夕阳下一 只无精打采的乌鸦, 扑打着翅膀,落在光 秃秃的枝桠上。纤巧 别致的小桥,潺潺的 流水,低矮破旧的几 间茅屋,反而愈发显 得安谧而温馨。荒凉 的古道上,一匹消瘦 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 惫憔悴的异乡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 道上,在凄苦的秋风 里踌躇而行,愁肠绞 断,思念故乡,却不 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 ●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 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 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 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
关于元曲
•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 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杂剧
•
天 净 沙 秋 思
次 北 固 山 下
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王湾
1.走进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
阳人。王湾“词翰早著”,《全唐 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 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 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 作。
唐诗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3.整体感知
王湾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品味语言,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间行进,他要到青 山(北固山)之外遥远的地方去。昨晚栖息的北 固山只是行程中短暂逗留之地,此行的目的地还 远未到达。
律 诗 2.二、四、六句押韵 的 特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征 4.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1.共有八句
2.诵读入诗
要求: 全心投入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 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 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 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 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 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 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