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导案格式合集
4《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4《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学题目《天净沙•秋思》所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一、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了解诗词的相关知识,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味诗词意境。
2.在有感情的诵读过程中,运用联想、讨论等方法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天净沙•秋思》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学习这首散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凄凉的秋意,更要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基本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反复记诵,并相互交流巩固。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并配以诗句让学生描绘景物的特征,感受诗人情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小令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环境选择1.学习环境选择(八)A.简易多媒体教室B.交互式电子白板C.网络教室D.移动学习环境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一)新课导入春与秋都是容易引发人们思念与感毓的季节,我们在白居易的带领下游览了西湖的大好春光,现在,我们即将步入秋天的景致之中。
图片配诗句;文字投影引导讲解品析笔记引入新课,情境创设。
(二)文体与作者介绍1.元曲在元代达到鼎盛,有一定的曲牌格式和固定的创作体制,可分为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可为小令和套数,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背诵和运用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的语言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秋意氛围1. 情境导入,感受秋天气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秋天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如落叶纷飞的林间小道、金黄稻田中的劳作农民等,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之中。
我会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秋风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温度,以此作为进入《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学习的情感铺垫。
2. 互动交流,探索秋思之源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中,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然后,我会将话题转向课文:“那么,诗人马致远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他的秋思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诗意导入,铺垫学习情感最后,我会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初听之下就对词中的情感有所体悟。
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以此作为进入正式学习前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1. 自主阅读与初步理解(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或觉得有深意的词语和句子。
《天净沙·秋思》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1
《天净沙·秋思》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1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文。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欣赏、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看、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具体做好以下三点: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认识古诗文的美。
2、通过图片,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三、课型设计:品读、欣赏课。
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
2、学生对词曲不太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
3、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 、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 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人,通过朗 诵和表演,深入体验诗歌 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天净沙秋 思》的风格和技巧,创作 一首小诗,培养他们的创 造力和表达能力。
04 教学重点与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秋天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感觉,并提问学生 关于秋天的思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总结词
讲解知识点、引导理解
详细描述
教师逐句讲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结合背景介绍和词语解释,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诗歌。
《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过程
创作灵感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创作灵感来源 ,探讨马致远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人 生,提炼出这首曲子的主题。
艺术手法
阐述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 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白描等 ,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特点,如平实自然、意境深远等,以及这些特点对 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VS
改进措施
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和帮助。
谢谢聆听
03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
教学手段
01
02
《天净沙 秋思》语文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及作者马致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及作者马致远;学生自由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词韵律。
1.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程度;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天净沙秋思》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学生分享对《天净沙秋思》的感受,讨论诗词中的意境。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及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解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孤寂到惆怅。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及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欣赏水平,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美,如用词、句式等;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活动教师播放经典朗读音频,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中的美感的体会,讨论诗词的语言魅力;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古典诗词表现自己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如韵律、意象等;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令,以“秋”为主题。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学生分组交流,互相评改,提高作品质量;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为课后学习奠定基础。
5.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情感等;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能够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3)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 教学难点:(1)分析《天净沙秋思》的韵律和意象。
(2)运用诗词创作技巧,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启发: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天净沙秋思》与其他诗词,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特点。
3. 创作实践: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秋思》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4.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天净沙秋思》与其他诗词,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特点。
5. 诗歌创作: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完成一首类似的诗歌创作,题目自拟。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创作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秋思之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境解析3. 诗词的主题理解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诗词的情感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天净沙秋思》,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秋天的图片或音乐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秋天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教师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意境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乌鸦等,理解诗词所描绘的秋天景象。
5. 主题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词的主题,理解作者的秋思之情。
6.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朗读、背诵诗词,让学生深入感受诗词中的秋思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情感内涵。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讲解诗词欣赏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教学活动1. 诗词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天净沙 秋思》语文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马致远及其《天净沙》系列,引出本课《秋思》。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深入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教师点评。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学习收获进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六章:课后作业6.1 抄写《天净沙秋思》全文,注意字迹工整。
6.2 结合课文,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6.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体会诗词的美感。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了解《天净沙》系列其他作品,对比分析《秋思》的特点。
7.2 推荐阅读马致远的其他诗词,感受其文学风格。
7.3 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第八章:评价方法8.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8.2 课后作业: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分析及自己的赏析。
8.3 拓展学习:对《天净沙》系列及其他诗词的阅读、理解。
第九章:教学进度安排9.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9.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表现手法,课堂练习。
重点初中生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导案三篇范文格式
重点初中生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导案三篇范文格式天净沙秋思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二、教学设想: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著名小令。
1.1.2 这首小令以其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词句,深受人们喜爱。
1.1.3 通过学习这首小令,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2 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
1.2.3 学习《天净沙秋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词义和艺术特色。
1.3.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1.3.3 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二、知识点讲解2.1 《天净沙秋思》的词牌和格律2.1.1 解释《天净沙》词牌的特点和结构。
2.1.2 讲解《秋思》的格律要求和平仄规则。
2.1.3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2 诗句的意象和意境2.2.1 解读《天净沙秋思》中的主要意象,如“枯藤”、“老树”等。
2.2.2 探讨意象组合形成的独特意境,以及与作者情感的关联。
2.2.3 引导学生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
2.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3.1 介绍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3.2 分析《天净沙秋思》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3.3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体现。
三、教学内容3.1 诗句解析3.1.1 逐句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词义和句意。
3.1.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1.3 探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作品欣赏3.2.1 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其音韵美和节奏感。
3.2.2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如词牌运用、意象描绘等。
3.2.3 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实践3.3.1 学生尝试创作以“秋思”为主题的小令。
《天净沙 秋思》语文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意境的分析和体会。
3.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2. 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诗词文本:《天净沙秋思》。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
2. 学生翻译诗词,体会作者情感。
环节三:小组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意境。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词,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环节五: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诗词,体会作者情感。
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锻炼表达能力。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环节七: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背诵诗词,完成相关练习。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对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3.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有关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九、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
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三)背诵这首词(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2教学步骤(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二)讲解常识意图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操作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2)小组讨论(3)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2、组织学习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天净沙秋思》教学导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导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
2.了解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会学生欣赏词中所蕴涵的优美意境和情感。
3.深入体验情感,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二、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
-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和情感。
-品味词的词句,为学生创作提供思路。
3.写作。
-学生针对《天净沙秋思》进行叙述式写作。
-学生针对某种情感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理解词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阅读理解《天净沙秋思》,抓住词的特点,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2.交互式教学,针对学生的思考和问题带领学生逐步体验词的风采。
3.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互相分享创作思路。
4.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写作,使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加深对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戏题凤凰台上意,
人在天边月在眉。
七、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字面意思和抒发情感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体验到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情感的源泉,使学生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收获知识,增长智慧,完成写作后,我点评学生作文,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并从教师的点评中了解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作者和创作背景;2.读懂《天净沙秋思》的文字内容、情感表达;3.通过分析诗句、韵律等元素,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通过分析诗句、韵律等技巧,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资料,包括《天净沙秋思》的全文、作者背景介绍等;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天净沙秋思》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歌,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作品。
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对自然美的表达。
2.学习背景(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王安石,并补充他在宋代的地位和贡献。
同时介绍《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例如王安石河南担任官职期间的经历,以及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表达。
3.诗歌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意境。
首先,通过逐句讲解,让学生了解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义。
例如,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银烛秋光”描绘了秋天的寒冷和月光的明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画屏”来比喻景色,以及诗句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
其次,通过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学特点和艺术效果。
例如,第二句“轻罗已薄未更衣”中运用了“已薄未更衣”来描述人物状态,让学生体会到对于细节的描写和对写实的追求。
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对《天净沙秋思》的感悟和感受。
4.课堂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以下问题:1) 《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 诗中的哪些词句或表达方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3) 你觉得诗人想通过《天净沙秋思》表达什么情感或意义?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提取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模板大全
教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模板大全天净沙秋思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难点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诗境,透过想象、联想迸一步感受诗情,体会诗意。
三、教学设想1、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透过想像联想充分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意蕴,体会诗人在意象上寄寓的特定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马致远(12507—13217):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向以诗最盛行,宋不仅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初步感知: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佬树/昏鸦,小桥/流水从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晒下,断肠脱/天涯。
3、透过意象体会诗境。
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景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呢(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体会到的小令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几个词语“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阳”来理解。
教师示例: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枯枝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传来声声哀鸣深秋的悲凉。
篇一:《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情境想象,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对比阅读《秋词》,知人论世,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
4、继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累。
《天净沙 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思想方法点 问题引导法 朗读法 讲授法
板书设计Hale Waihona Puke 游子漂 泊
景
图
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 小桥 流水 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凄凉
对比 凄凉冷清
安宁
羁旅之思
游子之悲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
内容任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预设意图
创设情境 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 过了国庆,夏天彻底与我们告别,秋天正向 (1 分钟) 我们走来。“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季,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整理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悲秋诗歌积累: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远离家乡,孤独漂泊。
解决疑难 问题,适 时归纳总 结(长华、 实验)
2、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在情感表达上 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萧瑟秋景,气氛凄凉,衬托旅 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 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第三句三景破败、荒凉, 并选取瘦马的意象,侧面反映出天涯游子的内 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 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 游子的哀愁。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幅深秋 游子漂泊的图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 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 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 了《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元曲的基本知识,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天净沙秋思》中的哀愁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元曲的基本知识及特点2.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意义3. 诗句的翻译及鉴赏三、教学难点1. 元曲的韵律及节奏2. 诗句中的意境及情感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注释、翻译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天净沙秋思》,了解作者及背景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秋天的图片或音乐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句的韵律及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教师讲解元曲的基本知识,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探讨诗句的意境及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朗读《天净沙秋思》,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描述诗句的意境及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元曲作品进行鉴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天净沙》为词牌,创作自己的秋思作品。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元曲作品,如《西江月》、《南乡子》等,扩大文学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明显提高。
2. 学生对元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拓展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导案格式合集天净沙秋思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难点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诗境,透过想象、联想迸一步感受诗情,体会诗意。
三、教学设想1、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透过想像联想充分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意蕴,体会诗人在意象上寄寓的特定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马致远(12507—13217):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向以诗最盛行,宋不仅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初步感知: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佬树/昏鸦,小桥/流水从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晒下,断肠脱/天涯。
3、透过意象体会诗境。
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景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呢 (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体会到的小令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几个词语“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阳”来理解。
教师示例: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枯枝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传来声声哀鸣深秋的悲凉。
乌鸦的啼叫,啼醒不尽的情思。
是归巢还是反哺乌鸦生命的好处在此是否已经到达极至7暮色迷离中,炊烟袅袅中。
有人家上灯了,那灯但是为晚归的人儿燃起朦胧摇曳的灯光里,可有父亲的烟雾缥缈,母亲牵挂的唠叨可有妻子的望眼欲穿,幼儿的稚声娇啼路在前方,前方的温暖却不属于我,我的父母妻儿,我的深情厚意,为了这一场漂泊,都在我的身后默默伫立。
为了这场生命之旅,我将他们静置心底最温柔最甜蜜的梦乡里。
)5、在充分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6、作业布置。
①把所写的文章修改、完善。
②阅读迁移。
天净沙秋思教案模板(2):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述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述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能够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这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此刻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能够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能够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能够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能够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资料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样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资料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证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资料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能够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资料?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5.分析景物: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
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述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
老:苍老,光秃秃的。
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
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
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
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
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
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
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十分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
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仿佛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仿佛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5.马就应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
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
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
请学生朗读。
五.作业背诵《天净沙·秋思》。
一座小桥,桥下静静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寻常人家。
萧瑟的秋风,寂寞苍凉的古道,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问题2:这些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孤独、茫然的游子,眼中所见之景自然是凄凉、萧条的,而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鸦归巢,羁旅之情便被绵绵无绝地勾引出来,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是枯黄的,树是没有生机的,马是瘦弱的,其实这些都是诗人的落寞与哀愁心境的真实写照。
4、想像体会,拓展知识。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
《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带给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合理想像,大胆创新,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对于景物,可作细腻描绘,对于人物,可想像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像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努力丰富原作的资料,与作者一齐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和无限延伸。
(当堂写,交流) (示例:雨后的天空,一片阴霾。
毫无水洗后的清亮与明晰。
雨后秋寒倒不言虚。
在这秋日的傍晚,我不由得紧蹙眉头,裹紧身上并不暖和的衣襟。
路在前方,但是何处是尽头情归何处既然无知无解,就停下来吧。
在这雨后的黄昏,暂且歇息我疲惫的灵魂。
风起,西风起了。
真的已是深秋。
额前的发随风起了,随风散了。
并不能挡不住我的目光,也挡住我前进的方向。
枯叶飘零,如蝶似舞;流转在水上,似悲还喜。
叶子来自水土(一切生命来自水土吧),长于树枝,还情树木,终归水土,生命原本如此吧。
离开水又归于水。
看似没变化,可到底为了走这一回,走这一遭阿!设若不为了枝头的绿意,树下的浓阴,这一路又有什么好处落叶归根,但是树也老,树老了是否也归尘归土在这样的季节里却也止不住对绿叶的追求,止不住对春天的渴盼。
藤已枯,可不改他向上的志向。
身已死,不死的是不息的灵魂。
潺潺的溪水,驼背的小桥。
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纵是在这乡间,从此岸到彼岸,你渡过了多少的离情别绪渡过了多少的聚散离合又渡过了多少的成功与失意你送出去了多少的年少和期望又迎回了几多衣锦还乡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
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
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明白,行人悲哀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
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
(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能够被任用为官员。
这是民族高压政策。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
使他悲哀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
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乡愁思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
(生齐读)四.自主分析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
此刻,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能够改善。
同桌前后能够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
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贴合“昏鸦”。
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就应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