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19张PPT).ppt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曲,领略一下元曲那醉人的风采。
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
品豪放清逸,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
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杂剧以《汉宫秋》
文本学习
合作学习
1.第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 到怎样的作用? 3.第三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学习
合作学习
枯藤老树昏鸦
1.第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渲染了凄凉、萧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 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 秋景。
文本学习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描 述 你 读 出 的 画 面
整体感知
示例2: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 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 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 向远方踽踽( jǔ)而行。
天 净 沙
·秋Biblioteka 思马 致远
新课导入
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 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 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 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 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有“尾 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 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 句的。句中可以有衬子,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天净沙·秋思》 ppt课件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托 烘 思乡
图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衬比
反 断肠
《天净沙·秋思》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 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 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 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 显的特点是: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 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曲”分 类
杂剧 散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 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 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 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 心情。
《天净沙·秋思》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照应上文的“昏”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
《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 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 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 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 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 见苍凉;
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 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 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 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 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 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 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托 烘 思乡
图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衬比
反 断肠
《天净沙·秋思》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 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 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 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 显的特点是: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 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曲”分 类
杂剧 散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 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 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 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 心情。
《天净沙·秋思》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照应上文的“昏”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
《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 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 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 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 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 见苍凉;
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 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 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 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 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 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 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天净沙·秋思》精品课件24张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吗?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品析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吗?
抒情
诗歌品析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 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 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 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 远的他乡。
难点突破
将“我”的境况和别人的生活进行对比, 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心情。
诗歌品析
2.“瘦马”改成“骏马”好 不好?
不好。因为“瘦马”是 用以马之瘦来衬托人之瘦 (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 倦),而“骏马”则显出马 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 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诗歌品析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 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 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诗歌品析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2. 这句话创设出了一种怎样 的氛围?
诗歌品析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你 认为这样写有何妙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 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 香、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 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 互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 深细。
•
6.大部分的记叙文平铺直叙,语言啰 嗦乏味 ,缺少 灵动性 的语句 ,不会 运用各 种表达 方式, 逻辑错 乱,这 样的文 章基本 都被判 为四类 下。
诗歌品析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吗?
抒情
诗歌品析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 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 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 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 远的他乡。
难点突破
将“我”的境况和别人的生活进行对比, 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心情。
诗歌品析
2.“瘦马”改成“骏马”好 不好?
不好。因为“瘦马”是 用以马之瘦来衬托人之瘦 (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 倦),而“骏马”则显出马 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 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诗歌品析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 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 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诗歌品析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2. 这句话创设出了一种怎样 的氛围?
诗歌品析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你 认为这样写有何妙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 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 香、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 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 互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 深细。
•
6.大部分的记叙文平铺直叙,语言啰 嗦乏味 ,缺少 灵动性 的语句 ,不会 运用各 种表达 方式, 逻辑错 乱,这 样的文 章基本 都被判 为四类 下。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13张PPT)
天 净 沙
*
秋
马
思
致
远
作 者
马致远:
简 介
号东篱,元代
著名散曲家。被称为“秋思之祖来自。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 押a 韵
思考问题:
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霍松林 (《元曲鉴赏辞典》,第235页)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
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 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那 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黄 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出 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流 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怎 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着 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 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泊 ,飘泊……
你
自学检测二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 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 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 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 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 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 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心中来,肝肠寸断。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天,瘦 涯马 。。
·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天
古道 西风 瘦马
净
沙
秋 思
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描写,极力渲染悲 凉气氛,表现游子的惆 怅孤寂之情
*
秋
马
思
致
远
作 者
马致远:
简 介
号东篱,元代
著名散曲家。被称为“秋思之祖来自。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 押a 韵
思考问题:
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霍松林 (《元曲鉴赏辞典》,第235页)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
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 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那 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黄 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出 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流 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怎 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着 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 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泊 ,飘泊……
你
自学检测二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 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 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 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 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 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 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心中来,肝肠寸断。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天,瘦 涯马 。。
·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天
古道 西风 瘦马
净
沙
秋 思
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描写,极力渲染悲 凉气氛,表现游子的惆 怅孤寂之情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三读 比较探究 反思升华
学习思考
1、写景与抒情是什么系?前三句在写景抒
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烘 托
学习思考
写景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荒凉 温馨 对比 恬静 反衬
。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是远元代著名
、 杂剧作。家他与 散曲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
称为“ 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
是:
枯藤、老树、,西最风能触发旅人(游子)思
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人“家思”字的一句是:
。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 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
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
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 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
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 称赞为“秋思之祖”。
根据《天净沙 秋思》中的
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用 语言描绘一幅“天涯游子思乡 图”
当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净沙
是 曲牌秋名思是散曲的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件ppt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 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 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
剧曲 “曲”分 类 散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 的组曲
诗句回顾: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天净沙
天净沙——词牌名 秋思——题目
秋思
马致远
解
题
小令,又叫“ 叶儿 ”,体制短小, 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天净沙 :曲牌名 秋 思 :题 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 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 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 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 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 《汉宫秋》、《荐福碑》、 《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 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 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 之祖”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 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 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 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 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 的作品之一。
读一读:
提 示 : 注 意 节 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 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 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
剧曲 “曲”分 类 散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 的组曲
诗句回顾: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天净沙
天净沙——词牌名 秋思——题目
秋思
马致远
解
题
小令,又叫“ 叶儿 ”,体制短小, 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天净沙 :曲牌名 秋 思 :题 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 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 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 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 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 《汉宫秋》、《荐福碑》、 《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 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 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 之祖”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 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 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 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 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 的作品之一。
读一读:
提 示 : 注 意 节 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寓情于景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 “枯藤、老树、昏鸦、西 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 的孤寂愁苦之情。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 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术特征。 表达了作者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之情。
意象并列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 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为什么马致远的小令似乎更能打动人?
因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 和曲中的一系列富有这类情调而且妙合无痕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 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描绘的画面色调与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断肠 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 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 视觉图景的表层。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 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 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 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 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之情
结构概括:
写景
天净沙 · 秋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游子思乡 羁
古道 西风 瘦马
旅
之
思
夕阳西下 断肠 天涯
游子之叹
写作特色:
• 有机组合意象,营造苍茫悲凉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有机 组合成一个意象群,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对天涯 游子的孤寂和羁旅愁思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恰到 好处。
下节 再见
夕
/
阳
/
西
/
下
/
断
/
肠
/
人
/
在
/
天
/
涯
《马丹阳》《黄粱梦》 地位: “元曲四大家”“曲状元”“马神仙”“秋思之祖”
唐诗
唐诗 宋词
唐诗 宋词 元曲
杂剧 散曲
杂剧
套数 小令
天净沙·秋思
[ 元 ] 马致远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 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瘦骨如柴的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古秋风道萧西瑟,风一瘦匹疲马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夕向西阳缓西缓落下下,悲断伤断肠肠人的人在还天漂泊涯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旅人眼中所见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萧瑟荒凉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旅人眼中所见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萧瑟荒凉
结构概括:
写景
天净沙 · 秋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游子思乡 羁
古道 西风 瘦马
旅
之
思
夕阳西下 断肠 天涯
游子之叹
写作特色:
• 有机组合意象,营造苍茫悲凉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有机 组合成一个意象群,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对天涯 游子的孤寂和羁旅愁思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恰到 好处。
下节 再见
夕
/
阳
/
西
/
下
/
断
/
肠
/
人
/
在
/
天
/
涯
《马丹阳》《黄粱梦》 地位: “元曲四大家”“曲状元”“马神仙”“秋思之祖”
唐诗
唐诗 宋词
唐诗 宋词 元曲
杂剧 散曲
杂剧
套数 小令
天净沙·秋思
[ 元 ] 马致远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 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瘦骨如柴的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古秋风道萧西瑟,风一瘦匹疲马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夕向西阳缓西缓落下下,悲断伤断肠肠人的人在还天漂泊涯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旅人眼中所见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萧瑟荒凉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旅人眼中所见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萧瑟荒凉
《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共28张
重点学习
发挥想象,最后一句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 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 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 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 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 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采取 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 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明对比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乡间图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 的思念以及游子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谢谢大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三幅画面,为旅人的上场提供了条件, 有路便有行人,有马更有人。所以, 接下来,作者才把笔触伸向遥无归期 的旅人。“断肠人在天涯”,旅人的哀 愁油然而出。
重点学习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和同学讨论 一下《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主题。
重点学习
课文主题 《天净沙·秋思》:勾勒了一幅凄凉萧条的秋景图像,以及与之形成鲜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勤
马
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
致 远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
琴的同时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
情、解闷忘优的作用,而且其散曲思想内
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
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成就,拓
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上册
元 曲
说起元曲大家,很多人会想起马致远这 个名字。他是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 之一,一生留下很多抒发怀才不遇或羁 旅漂泊情绪的作品。他的经典名句至今 被人所传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ppt
思考探究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 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 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
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 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 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品一品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 些景物都是扣着什么来写的?
前者描绘了一幅凄凉深秋晚景图; 后者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 情。
赏一赏 1.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元曲 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
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 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
体,用于写景、叙事、抒情。包括小令和散套两 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 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课文中所选的 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
译 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 文 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Biblioteka 天边,指远离家 乡的地方。
译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文
诗词品读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几个词,色彩明丽,景色清和,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天净沙·秋思课件
剖析作者在天净沙中运用的各种语言艺术手法。
精细的描写技巧
欣赏作者巧妙的描写技巧和写作风格。
文化内涵解读
1
秋天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分析秋天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中国传统意蕴的体现
探讨天净沙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3
对当代的启示
探索天净沙作为经典之作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思考。
艺术欣赏
朗诵表演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介绍
作者及作品背景
介绍天净沙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文学解析
1
诗体裁及风格特点
探讨天净沙这首诗歌的体裁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2
唯美意象描写
揭示天净沙中的唯美意象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3
抒发情感主题
深入情感主题探索,领悟作者的内心表达。
语言运用分析
语言艺术手法
欣赏天净沙的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音乐配合的艺术体验
结合音乐演奏的天净沙艺术体验,带来独特的感受。
结语
1 总结
回顾天净沙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做一次综合总结。
2 留白余韵
留下一丝韵味,让听众自行品味和思考。
精细的描写技巧
欣赏作者巧妙的描写技巧和写作风格。
文化内涵解读
1
秋天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分析秋天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中国传统意蕴的体现
探讨天净沙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3
对当代的启示
探索天净沙作为经典之作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思考。
艺术欣赏
朗诵表演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介绍
作者及作品背景
介绍天净沙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文学解析
1
诗体裁及风格特点
探讨天净沙这首诗歌的体裁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2
唯美意象描写
揭示天净沙中的唯美意象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3
抒发情感主题
深入情感主题探索,领悟作者的内心表达。
语言运用分析
语言艺术手法
欣赏天净沙的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音乐配合的艺术体验
结合音乐演奏的天净沙艺术体验,带来独特的感受。
结语
1 总结
回顾天净沙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做一次综合总结。
2 留白余韵
留下一丝韵味,让听众自行品味和思考。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3张PPT)
枯藤/老树/昏鸦,
8、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枯萎的藤。 “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 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此马句致写 远出了元诗人对戏温曲馨的家庭的首渴句望。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枯萎的藤。黄昏时的乌鸦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 烘托出长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自主学习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 名篇。
自主学习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 2、秋思:曲题 3、枯藤:枯萎的枝蔓。 4、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傍晚 5、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6、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夕阳/西下,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了旅人凄苦的心境。
8、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6、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断肠人/在天涯。 9、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写法
1.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作者选取了十种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 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营造一种萧瑟荒凉的画面,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对比来衬托踽踽独行的游子的孤苦 寂寞的心情。
探究写法
2.“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内涵丰富,请作简要 分析。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 《天净沙·秋思》
复习目标:
1.熟练背默古诗; 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人情感,体会游子背井离乡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3.理解诗中所用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重点)
作者及其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 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 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瘦”字表面写马的困顿,实际写游子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以马之瘦 衬托人之瘦。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的羁旅之 苦和思乡之愁。
探究写法
3.这首散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 分析。
①寄情于物。本诗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 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游子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②运用白描的写法。用九个景物并列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之情。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 名 ,秋思是题目 。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 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 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景再现
这首散曲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请选择其中一句,用生 动的文字把该句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枯藤(枯萎的藤蔓)缠绕着老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纤巧别致的)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安谧而温馨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消瘦憔悴的)的马驮着(疲惫不堪的) 异乡游子;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荒凉
恬静 对比
反衬
凄凉
思 乡
断肠
课后作业
2月21日: 1.默写《天净沙·秋思》; 2.完成万唯《试题研究》P56《河中石兽》知识 盘点和P135《天净沙·秋思》练习题; 2月22日: 完成万唯《试题研究》P58-59《河中石兽》金 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