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_白玉婕
汉代贵族乐府对《楚辞》的接受与继承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203文化天地一、乐府与楚声的关系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汉乐府直接来源于楚声与楚辞。
萧涤非先生最先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阐述 “乐府”与“楚声”之间的关系,“汉代乐府所用声调有‘雅声’、‘楚声’、‘秦声’、‘新声’四种,其中尤以‘楚声’时代最早,力量亦最大。
”[1]先秦楚歌如《越人歌》《沧浪歌》包括屈原的《九歌》等,都可以合乐歌唱,而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章》《离骚》《天问》等,也被看作楚地民歌上的继承和发展,即使没有音乐配合,也可以用来歌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楚辞与音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楚辞对汉代贵族乐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乐府诗集》中的《大风起》(也作《大风歌》)、《项王歌》《坟下歌》《八公操》等都是公认的楚歌,郭茂倩把它们放置在“琴曲歌辞”这一大类中,并对“琴曲歌辞”做出如下解释:“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
”[2]又说:“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
”[3]在每首乐府之前,他都尽可能摆出史料,说明本事。
例如《大风起》记载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路经沛县所作,可以和乐而舞,后来演变成为庙堂之诗,可以上百人同时演唱其词调。
楚地的丰县和沛县一向被视为刘邦的故乡,刘邦可以说也十分热爱故乡音乐。
《汉书·礼乐志》记载: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
[4]《史记·乐书》也曰“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5]由此可以推断,惠帝时应该就有 “乐府”和“乐府令”这类政府部门,并在沛地常设百二十人为定员,用于祭祀时歌唱和演奏,所以此时 “乐府”这一机构的雏形已然出现。
二、汉代贵族乐府对《楚辞》的继承与发展在今天看来,贵族乐府可以定义为汉代贵族在政治生活和社交生活中使用或者创作的乐府诗歌,它既记录了汉代的政治情况,也记录着汉代贵族阶层的生活与情感。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摘要】唐宋时期的《楚辞》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在唐宋时期文化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唐代,文人们对《楚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播,使其在文学领域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唐宋时期的审美观念受到《楚辞》的启发,对唐宋时期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人们对《楚辞》充满赞美之情,认为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
《楚辞》中的美学思想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思潮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对《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更为唐宋时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宋时期、《楚辞》、美学思想、传播、接受、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人评价、发展、重要性、地位、影响。
1. 引言1.1 唐宋时期对《楚辞》的重视唐宋时期的文人对《楚辞》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在唐代,因为政治动荡和战乱的影响,文人们开始重视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的表达,而《楚辞》正是表达这种民间情感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唐代文人在研究《楚辞》时,不仅关注其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
《楚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其情感纯挚,表现力强,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
唐代文人推崇《楚辞》的原生态和淳朴情感,将其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物。
他们通过对《楚辞》的研究和传播,逐渐改变了当时文学界对古典文学的重视程度,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文人对《楚辞》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上。
他们认为《楚辞》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情感体验,对于唐宋时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宋时期对《楚辞》的重视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标志。
1.2 美学思想在唐宋时期文化中的影响唐宋时期的文化以美为核心,强调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楚辞》的唯美主义思想与之契合。
上官昭容的诗歌结句艺术浅探
上官昭容的诗歌结句艺术浅探作者:徐娟韩红宇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7期摘要:上官昭容是唐初著名宫廷女诗人,同时是一位很有见地的诗歌评论家。
对上官昭容的诗歌结句艺术的研究,能进一步认识上官昭容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及其对唐代诗风转变的贡献。
关键词:上官昭容结句批评结句艺术引言上官婉儿不仅在初唐时期的政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初唐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她才华卓绝,创造了不少诗歌作品,同时是很有见地的诗歌品评家。
她的诗歌,既有对“上官体”形式技巧的继承,更在诗歌的题材范围、抒情特征及格调气度等方面对此前的宫廷诗有所超越,从而为诗歌从初唐宫廷诗的歌功颂德、绮错婉媚迈向波澜壮阔、尽善尽美的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上官婉儿的诗歌研究。
有从作品自身出发,对上官婉儿的诗歌进行词语考证,如《上官婉儿诗歌语词考释》。
有从接受角度出发,研究上官婉儿诗歌的艺术特征,如《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有从其文学活动出发,论述了上官婉儿的文学成就,如《才艺天真无人及诗意健举流来叶》。
其余论文大概包括政治地位、政治措施、文学才能、诗歌评价才能、诗歌创作、女性意识及这些方面对初唐文坛的重要影响。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对上官婉儿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丰的成果。
然而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篇论文涉及上官婉儿称量文士的文学活动,指出了上官婉儿诗歌评价及创作对初唐文风的影响,但是忽略了对上官婉儿的结句批评作细致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
一、上官昭容对诗歌结句艺术的批评《新唐书》本传载其年十四,就因才华横溢而得到武后的重视。
她才思敏捷,常常代帝后、长宁、安乐两位公主同时赋诗,且能做到“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
可见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及在宫廷诗发展中的影响。
《唐诗纪事》记载: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
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
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
既进,惟沈、宋二诗不下。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品,其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这部文集最初于战国时期出现,然而在唐宋时期,它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被视为最受欢迎的诗歌集之一。
《楚辞》的美学思想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其内容、语言和意义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和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大师纷纷涌现,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这些文学巨匠在其作品中经常引用《楚辞》中的诗句和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楚辞》的影响范围。
在唐宋的文化交流中,《楚辞》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并受到极高的赞誉和推崇。
《楚辞》的美学思想是其能够在唐宋时期传播和接受的关键之一。
其美学思想主张诗歌应当富于情感、生动而有力地表达个人感受和情感;同时也应当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积极性。
这种美学思想受到唐宋文化对情感生活和教育意义的长期关注和重视的影响。
《楚辞》的美学思想还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它要求诗歌语言要具有音乐性、韵律感和表现力,以刺激读者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这种美学思想在唐宋文化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了许多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唐代有《花间集》、宋代有《唐诗三百首》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就是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涌现出来的。
此外,《楚辞》的曲调和戏曲表演形式也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在唐宋的历史上,戏曲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其中,《楚辞》中的诗歌曲调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曲艺表演中,如说唱、绘画、舞蹈等,成为了唐宋戏曲文化中备受崇敬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借助了唐宋文化的影响,也为唐宋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楚辞》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唐宋文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上官婉儿的诗歌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上官婉儿的诗歌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年级2008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文秘082班学号*********学生姓名吴丽娜指导教师孟伟职称副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5月28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论上官婉儿的诗歌内容摘要:上官婉儿是武则天后期及中宗时代才华绝代的女子,慧心颖悟、诗才敏捷,其诗作或纪游写景;或抒怀言志,诗风清秀,是应制诗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通过上官婉儿的诗歌分类、诗歌意象、艺术特色、语言特色、创作因素和诗歌影响等方面,深入探索上官婉儿的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具体而言,上官婉儿的诗歌主要分为抒情述怀之作、应制奉和之作和出游记胜之作。
然后从意象、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来分析她诗歌的艺术成就,包括意象的分类和特征;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用词精当和造句精妙。
另外,结合家庭、社会及自身因素来总结她的创作因素。
最后论述婉儿虽为宫闱女子,却以如椽大笔壮写盛世,在初唐诗坛形成一定影响。
上官婉儿的诗词赏析(上官婉儿的词精选十首)
上官婉儿的诗词赏析(上官婉儿的词精选十首)上官婉儿(公元664-公元710年),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唐代臣上官仪之孙女,。
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名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
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
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
召幸婉儿册为昭容,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道:“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
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
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东汉诗赋对楚辞的接受
东汉诗赋对楚辞的接受
《楚辞》是深受后人喜爱的独创性的作品,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同时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的诗赋创作,特别是骚体赋和五七言诗歌的创作。
东汉诗赋是建安文学复归屈、宋抒情传统的先导,对楚辞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审美内涵,丰富了楚辞学史。
本文从东汉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诗歌和辞赋两方面展开,梳理东汉的诗歌创作和辞赋作品,细致地探讨其对楚辞
的接受情况。
引言主要分析了选题的意义,以及选题的现状和方法。
大致地论述了楚辞的接受研究对楚辞学史的意义,并且对相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整理。
本文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角度入手,截取东汉这个时期,研究楚辞的主题和模
式在东汉诗歌各体中的流变和在东汉赋体中的流变。
第一部分探讨楚辞在东汉的传播方式。
楚辞在东汉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分别是:民间对楚辞的爱好和诵读,统治者对楚辞的提倡和欣赏,文人创作上的模拟和创新,学者对楚辞的注解和论争。
第二部分论述的是东汉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楚辞被认为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对随之而来的汉代诗歌创作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本文将与楚骚有关的东汉诗歌大致分为楚歌、拟骚诗、文人五言和七言诗四类。
第三部分论述了东汉赋对楚辞的接受。
东汉的辞赋既然是承西汉辞赋而来,楚辞在西汉的传播与接受影响了东汉的辞赋创作。
从东汉时期的辞赋创作对楚辞的接受角度来看,本文将东汉辞赋分为骚体赋、
散体大赋和小赋三类,不管是在形式、内容还是题材方面,对楚辞都有承变。
盛唐才女上官婉儿诗词欣赏
盛唐才女上官婉儿诗词欣赏2020-01-30 15:39·国学文化鉴赏上官婉儿简介:上官婉儿(664~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上官仪孙女。
上官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710年,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作为唐高宗宰相上官仪的孙女,祖父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连累全族获罪。
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随母配入掖廷为奴。
上官婉儿14岁时,因天资聪颖文采过人,被武则天召到身边担任女官。
武后称帝之后,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有“巾帼宰相”之名。
她八面玲珑,足智多谋,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对朝政都有着重要影响,且能文擅诗,才华横溢,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全唐诗》收其遗诗32首。
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灭了韦后一党,其中就包括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诗词【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这是首咏物应制诗,应制诗是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命所作或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是七言、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婉儿的这首诗旨在咏物,在应制诗中是不多见的。
当时正是初春,其实御花园内并没有多少真花,多数是宫人手剪出来哄武则天开心的纸花。
当时武则天或许并没有看出来,却被上官婉儿这首诗一语道破了。
诗的大意是:花枝上看起来花繁叶茂,却是裁剪而出,彩花在剪刀下朵朵盛开。
只摘花枝,虽然能以假乱真;但摘下花蕊,就能发现它们全是假的。
纸花虽假,但等到秋风袭来,其它花木都凋零之际,唯有它还依旧立于枝头。
诗人王昌龄对《楚辞》的继承与超越
诗人王昌龄对《楚辞》的继承与超越诗人王昌龄对《楚辞》的继承与超越王昌龄忠君爱国、竭忠尽智,却无罪遭贬,在荆楚地区辗转徘徊近半生,楚国的山山水水、文化底蕴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挥之不去、无法磨灭的影响,这其中,尤以《楚辞》中诗歌传统的熏陶浸染为最。
一、引言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
他的一生中有过两次的贬谪经历,初贬至岭南,再贬至龙标(今湖南黔城),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他才得以北上还乡,可以说,王昌龄自入仕之后的半生时光都是在贬谪之地――荆楚地区度过的,因而他在贬谪地区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国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浸染,这其中自然会以《楚辞》中的诗歌传统为最多。
王昌龄贬谪时期的心境和屈原放逐时期大致相当,都面对进和退、仕和隐、屈服和坚持的尖锐矛盾。
屈原忠于国家,却遭放逐,对楚怀王、顷襄王既有幽怨,又始终对他们抱有朝一日幡然悔悟的幻想,对包围在楚王周围的靳尚、子兰等群小表现出一种切齿之恨,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虽九死而未悔”;同样,王昌龄也为自己一心为国、竭忠尽智却遭贬谪的经历深感冤屈。
对于他两次被贬的时间和原因,新旧《唐书》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据殷的《河岳英灵集》中所称,他的两次被贬都是因为“不或细行”,昌龄自称则说是“本性依然诺,得罪由己招”,关于王昌龄的一生,正史记载甚少,多在笔记小说之中,然而即使是从这些有限的史传资料中,我们依然可以领会到他历经坎坷、命途多乖的生活境况和蒙冤受垢、壮志难酬的悲哀和不幸,只是,作为一名正值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身上还是带有着一种盛唐时代的人才有的胸怀与气魄,即使是晚年被贬至龙标,却依然能够写出“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的旷达诗句。
而屈原则由于具有古代帝王的后裔的身份、所受到的思想熏陶比较单一,以及容易走向极端的楚民族性格等原因,使屈原最终只能赴身汨罗,以生命去殉自己至死不渝的理想。
而王昌龄却当直面生命危机的时候,能够吸取儒家的达观态度和道家的逍遥观念以及佛家的宿命意识来综合调试自己的心情,也能够吸取自两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尤其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荆楚诗人摒弃功名富贵,归隐田园,淡泊人生的精神,因而在他的贬谪诗歌中多了份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恬淡成分。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发表时间:2019-05-07T16:16:35.0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作者:石佳玉[导读] 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
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十愿十悲一、楚辞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首先,从创作目的上来看,《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中借香草美人意象寄情言志的传统。
赋作开端便描绘出一个倾城绝世的美人形象:“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或用作自喻,或用以比喻君王,是作者心中高洁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同样也寄予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赋中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美人正是作者理想追求的外化,其中蕴含了作者高洁的的情怀与志向。
《离骚》表面上写“蛾眉遭妒”,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被小人陷害的愤懑,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明君的渴望。
而《闲情赋》表面上写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失落,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其中既有对人生艰勤的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又有踽踽独行、犹豫彷徨的落寞“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既有感叹岁月流逝的迟暮之感“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又有无所依傍、怅然若失的忧惧“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奇英--才捷意纵横——上官婉儿传札录
巾帼有奇英才捷意纵横——上官婉儿《南海十三郎》里,有一句经典的对白叫人久久难以忘怀:“不要自以为是天才,就觉得很了不起。
天才往往是没好结局的。
”第一次听到,不禁愕然一惊,百思不解。
自忖我不过平凡人一个,幻想是有的,美梦不敢乱发,不过奢求好的结局,却是人人都渴望的。
南海十三郎是粤剧界里的大天才,他的命苦不堪言;唐涤生是粤剧界里的一代宗师,他的命比十三郎好,不过也好不了多少,——短命之人。
从这两人真实人物的不幸背后,总觉得天才委实有几分悲剧性、好像是他们的命运跟他们过不去。
从上官婉儿传记(《旧唐书.上官昭容传》)里,好难使人觉得她是天才式的奇女子,不过,读一读她传世的诗作、了解一下她的背景、身世之后,就不得不被她的绝世才华所震慑。
上官婉儿如果九泉之下有知的话,应该好好感谢张说。
因为张说为她的诗集作了篇序文。
张说是何方神圣?这家伙可是“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相公、武则天朝时的一名官宦,李隆基开元期间的得意人物。
此人文章写得极好,李隆基不少制告均出自他之手。
张说在序文里提到:初沛国夫人(婉儿之母)之方娠也,梦巨人俾之大秤,曰:「以是秤量天下。
」既而昭容(婉儿)生。
弥月,夫人弄之曰:「秤量天下,岂在子乎?」孩遂哑哑应之曰:「是。
」生而能言,盖为灵也。
越在襁褓,入於掖庭,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运将兴也,故成德而受任。
张说吹牛皮不用本钱。
试想像一下,一个满月大的孩子,又岂会听得懂母亲说话?更不用说答话了。
不过古代的人往往相信这些神奇古怪的传说。
这个神化的传说,给上官婉儿的才华冠注了一道带有光环的彩波。
她本人是否是艳绝宫廷的美女,唐代的诗人没有描绘,只不她的雅擅律诗、文章了得,却是无可置疑。
张说称她:“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
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
”想来有溢美之,不过武则天就看中她奇高的文采,多智多谋的才能,于是将她收纳为心腹,着她为婕妤,代理不少政事。
上官婉儿从一个婢女,慢慢地步向政坛高峰,这一过程并非凭权贵相助,更非仗美色引诱,在整个中国历史纵看,实不多的了。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唐宋时期的《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对于后世文学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唐宋时期《楚辞》的美学思想传播和接受进行探讨。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起源于楚国的民间歌谣和民间诗歌。
据载,楚辞的成书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秦汉之间。
而在唐宋时期,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楚辞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唐宋时期《楚辞》的美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唐代,诗人李白对楚辞的创作影响深远,他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楚辞的题材、表现手法和音乐节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楚辞风格。
唐代诗人孟郊也受到楚辞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游子吟》便是一首典型的楚辞风格的诗歌。
至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其词作中也不乏对楚辞美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他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一例。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承袭和传承楚辞美学思想的痕迹。
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楚辞》的研究和传承也为后世的美学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文学家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便有对楚辞的赞美,他说:“凡诗意,陈情皆可;有高格,目格月倾。
歌词焕阗,骚雅悦也。
”这一评述正是对楚辞文学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同时也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对楚辞的重视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宋代,文学家苏轼更是在其《赤壁赋》中对楚辞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赞美,他说:“辞极而和;章苦而小。
声此之势,清响凄切可闻。
”这一评述再次对楚辞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特点进行了高度的肯定,为后世文学界的楚辞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唐宋时期的学者对于《楚辞》的传承和接受也为后世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其《国语解》中对楚辞的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他指出“辞之所以贵者,乐感诚也”,并对楚辞的音乐节奏和表情力度进行了充分的赞美。
孔颖达的这些论述成为了后世楚辞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后世学者对于楚辞的传承和接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初唐革新派诗人对《楚辞》的接受
初唐革新派诗人对《楚辞》的接受
姚圣良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5(026)004
【摘要】在虚浮纤弱的初唐文坛上,革新派诗人"四杰"与陈子昂能够有所突破,写出颇具"骨气"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楚辞>的接受.对<楚辞>的接受,增强了"四杰"与陈子昂诗歌的情感力量,也丰富了他们诗歌的艺术表现.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姚圣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3
【相关文献】
1.论初唐四杰对楚辞的接受与变异 [J], 孟修祥
2.行走在边缘的诗人——试论初唐诗人王绩的隐逸与山水田园诗创作 [J], 王卫波
3.侍臣与诗人的背离——隋及初唐对庾信的接受 [J], 陈亦桥
4.唐代革新派诗人——李贺 [J], 朱杰勤
5.管窥初唐宫廷女诗人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J], 尚二岭;张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初唐四杰对楚辞的接受与变异
权威与历史 的传统 公 开 宣 战。杨 炯 在 《 勃 集 序》 王 中把 批 判 的 矛 头 直 指 “ 朔 诗 风 ” 龙 :
尝 以 龙 朔 初 栽 , 场 变 体 , 构 纤 微 , 为 雕 文 争 竞
刻 。糅 之 以金 玉 龙 凤 , 之 以 朱 紫 青 黄 。影 带 以 徇 乱
其 功 , 对 以 称 其 美。 骨 气都 尽 , 假 刚健 不 闻 。 杨 炯 语 语 中的 , 出 龙 朔 之 诗 追 求 的 唯 美 色 彩 指 和 绮 丽 风 格 , 致 的结 果 是 “ 气 都 尽 , 健 不 闻 。 导 骨 刚 ”
便 于 实用 , 华 者 宜 于咏 歌 。 此 其 南 北 词 人 之 大较 文 也 。若 能 掇 彼 清 音 , 兹 累 甸 , 去 所 短 , 其 两 简 各 合
长, 文质彬彬 , 善尽 美矣 。 则 尽
并将其 作为淘汰对象 已成为一 种时代 的必 然现象 。 “ 四杰 ” 上 文 坛 时 , 们 希 望 能 借 助 诗 文 来 表 达 自 登 他
己的理 想与 抱 负 , 现 对 自由与个性 的执着 追求 , 表 泄 导 他 们 内心 的 愤 懑 与 苦 恼 , 一 切 构 成 了 他 们 对 这
以“ 官 体 ” 代 表 的 “ 朔 诗 风 ” 大 的 不 满 。 于 上 为 龙 极 是 , 在理 论 上 提 倡 以 风 雅 为本 , 张 复 古 , 现 实 的 主 对
对艺 术 的真正 需求 , 遭 到 一批有 识 之士 的批 判 , 它
倡导 的 文 学 主 张 , 合 当 时 社 会 发 展 对 文 学 的 要 符 求, 是, 但 由于 他 们 太 急 于 求 成 , 分 的 情 绪 化 , 过 导 致 了批 判 的 失 误 。 如 王 勃 《 吏 部 裴 侍 郎 启 》 对 上 在 六 朝 “ 靡 ” 风 进 行 抨 击 之 时 , 屈 原 、 玉 也 当 绮 之 把 宋 作 了他 的 否 定 对 象 。他 说 : 夫 文 章 之 道 , “ 自古 称 雅
唐代才女上官婉儿评诗
唐代才女上官婉儿评诗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不过比一般的“五律”多二联四句,也就是比四十字的五言律诗多二十字,全诗共六十字。
这一类型的五言诗,唐代人就称之为“五言六韵律诗”。
元人杨士弘,选了一部唐诗,名曰《唐音》。
在这部唐诗选集中,他把这一类型的律诗称为“排律”。
从六韵开始,一直可以多到百韵,甚至一百二十韵,一对一对的联句,一排一排地延长下去。
明代高棅编的《唐诗品汇》,也跟着杨士弘使用这个名词,于是,排律作为律诗的一种体式,这个名词便普遍被承认了。
到了清代初期,有不少人反对这个名词,例如冯班以为这个“排”字容易使诗成为呆板的对句堆砌,所以他曾说;“此一字大有害于诗。
”在唐代人的观念里,从二韵到一百二十韵的五言或七言诗,只要平仄粘缀,词性、句法都成对仗,就都是律诗,一概称为五律或七律。
二韵四句的称为绝句。
绝句也是律诗,故又称“小律诗”。
六韵以上的称为大律诗。
宋元以后,绝句不属于律诗。
“五律”、“七律”这两个名词仅指四韵八句的诗。
于是,有必要绐六韵以上的律诗另外定一个名目,“排律”这个名词是在这样的需要下产生的。
它有方便处,也未必“有害于诗”。
唐中宗李显,在一个正月三十日到昆明池去游玩,高兴地做了一首诗,命令随从的官员们大家和他一首。
当时有一百多人做了诗。
宋之问这首诗是被评为最好的作品。
题目“奉和”,这个“奉”字,如果按照它的本义来讲,就是“捧”字。
意思是双手捧了皇帝的原作,照样也做一首,但现在,它已成为恭敬的礼貌词,如“奉答”、“奉命”、“奉询”等等。
许多人用同一题目做诗,第一个人做的第一首诗,称为“首唱”;大家跟着做,称为“和”。
这整个赛诗的行动,称为“唱和”。
和诗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用同样的题目,同样的诗体,但不用同样的韵脚,这是“和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白玉婕(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文人诗文学习借鉴《楚辞》者颇多。
在初唐的女性诗人中,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歌尤其引人注目,她的诗歌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意象、典故等方面均对《楚辞》有不同程度的借鉴。
关键词:上官婉儿;诗歌;楚辞;典故;艺术形式;意象;接受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26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26-02 《楚辞》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以其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心灵。
《文心雕龙·辨骚篇》撮其要曰: “故才高者苑其鸿才,中巧者猎其艳辞。
吟讽者衔其山川,重蒙者拾其香草。
”[1]颇为精辟的概括了后世文学对于《楚辞》的借鉴与吸收。
初唐时期,“宫体诗”仍然主导者诗坛,然而楚辞深受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男性诗作受楚辞影响较大的有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
时下女性诗人本来有限,加之女性诗作流传下来的甚少,故受《楚辞》影响者较少。
据《全唐诗》记载,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女诗人主要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文德皇后、徐贤妃、韦氏、薛瑶。
这些女诗人中,出现了一些专职诗人,她们在在皇帝游宴时赋诗,奉制唱和,诗作大多清雅精致。
这一群诗人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是上官婉儿。
《全唐诗》录其诗32首。
纵观婉儿的诗歌,发现在初唐女性诗人中,她的诗作受楚辞的影响较大。
本文试从上官婉儿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出发,分析其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一、上官婉儿诗歌中直接化用了楚辞典故 上官婉儿(664-710),初唐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诗人、诗歌评论家。
初唐著名诗人、西台侍郎上官仪的孙女。
张说作《昭容文集序》云: “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献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呜呼何抑”。
[2]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贴身女官,她不仅参与朝政,起草制诰,并且由于卓越的诗歌才华,奉旨品评诗歌,奖掖后进,奉和应制,对唐朝的统治、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首先表现为她对楚辞典故的化用。
用典不仅能够营造相似的意象,而且能在一句之中精炼的概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据《上官婉儿诗歌中的楚辞典故》一文统计,其中5处化用了《楚辞》典故,[3]引用《楚辞》典故的频率较高。
以下本文在时作的基础上对此五处做更为详尽的分析与讨论,上官婉儿的诗歌流传下的共32首,其中仅有一首是抒情怀人之作,即《彩书怨》,其曰: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4]其中“叶下洞庭初”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
此处是明用。
这一句为全诗铺垫了一幅深秋凄景图,给人一种凄凉惨淡感,这与《九歌·湘夫人》中开篇的布景相吻合。
其次,这首诗的主旨是思念远方的爱人,这与湘夫人思念湘君的主旨又相吻合。
不仅深化了典故中原有情感,还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情真意切之功效。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六中“莫怪留步,因攀桂松”,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此处是明用。
《招隐士》为淮南小山所作,主要描写王孙为了观赏象征美德的桂枝,久留环境险恶的深山幽壑不肯归来,朋友焦虑不安,表达了希望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上官婉儿这首诗继承了楚辞的气势磅礴、意境阔大的传统,化用了因为追慕山中芬芳的桂枝而不肯归来的典故,用典精切,对仗极为精工。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一中“人将薜作衣”一句出自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此处是明用。
《九歌·山鬼》主要描写了一位多情而又美丽的山鬼在山中采灵芝以及和恋人约会,其中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和人物衣着的描写十分夸张,山鬼出行“乘赤豹兮从文狸”,令人怵目惊心。
然而山鬼“既含睇兮又遗笑”,“被石兰兮带杜衡”,香洁而美丽,全然没有恐怖的感觉。
《楚辞补注》对“薜荔”一词的解释是*收稿日期:2011-12-28 作者简介:白玉婕(1986-),女,甘肃金昌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无根,缘物而生。
山鬼亦晻忽无形,故衣之以为饰也”。
[5]上官婉儿此诗写到“书引滕为架,人将薜作衣”,长长的藤蔓缠绕在香书间,主人而穿着薜荔做的衣服,跟楚辞中多情的山鬼似的,隐居此处,似仙似道。
在阅读《山鬼》文本的时候,笔者发现婉儿此诗中的“涧户白云飞”一句暗用“云容容兮而在下”。
描写山中人家所处之地高邈、幽深,白云缭绕其下。
仿佛一处神仙居所,远离尘嚣,寂静清幽,俨然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八中,“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出自《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此处是明用。
桂树象征着美好,在桂树丛生、幽静芬芳的山中游玩,“恣情”一词道出了诗人对桂树的喜爱,长期处在宦海沉浮的闹市中,今天终于可以恣情攀玩于幽静芬芳的桂丛中,因为留恋芳香高洁的桂树,不忍离去。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二十中,“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招隐士》中说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以久留,规劝王孙快点回来,不可贪玩。
而上官婉儿诗中反其意说山中真的值得一玩,赶快禀告王孙到山中游玩。
上官婉儿所处的时代相对政治清明,太平安康,她常常陪伴武皇及公主出宫游玩,久居深宫,向往清幽芬芳的山中景物,与招隐士不同。
二、上官婉儿的诗歌继承了楚辞中的“桂”意象 《楚辞》意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生命力,对后世文学、文化之影响极其深远。
“桂”意象是楚辞中出现频率较高、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种意象。
据《楚辞植物意象实证研究》一文统计,“桂”单字出现多达22次。
[6]关于桂的形态,《山海经》郭璞注: “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
”[7]历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喜欢用桂意象,尤其是在唐诗中,桂意象频繁出现,如陈子昂、李白、李商隐、张九龄、杜牧、王维、白居易等。
《吕氏春秋》有云: “物美之者,招摇之桂。
”[8]由此可见,桂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
《唐诗中的桂意象》一文指出:‘桂’代表了唐人参政的热情,在唐诗中提到‘折桂’及‘攀桂’及‘擢桂’等相关内容的诗句非常之多,这与当时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朝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从武后时期(684-704)时代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成为‘以诗赋取士’的入仕制度,天下的庶人从中看到了改变自己处境的契机,文人对功名的热望空前高涨,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诗歌创作的‘盛唐气象’来临了。
桂通‘贵’音,一朝及第身价百倍,所谓‘人心高下月中桂’(许浑《丁卯集》中有《下第贻友人》)。
古代园林书房外植桂,往往亦有望子折桂之意。
”[9]据笔者统计,上官婉儿留存于世的32首诗歌中,其中有6处用到桂意象。
分别是《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的:枝条郁郁,文质彬彬。
山林做伴,松桂为邻。
清波汹涌,碧树冥蒙。
莫怪留步,因攀桂丛。
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
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懒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
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
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4]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身边的重要政治人物,常常为奉和应制作诗,她的诗中出现桂意象,显然象征着大唐富贵,政治清明。
比如“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一句,桂花的芬芳使房屋余香袅袅,从而使房屋都显得尊贵、华美。
上官婉儿的此类诗直接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兰桂意象,以高洁的植物来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桂以其高雅而芬芳的品性与屈原以及上官婉儿的品性息息相通,因此为他们所喜爱。
三、上官婉儿对楚辞的接受还表现在诗歌形式方面 楚辞的语言富于变化,感情激烈,语言描写方面善于渲染,词语繁丽,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
上官婉儿的诗歌,受初唐时期大的文风及审美观影响,紧承“上官体”,具有“太平辞藻盛”之类阔大意境、盛世气象的特征。
她的诗歌大多是宫廷诗,虽然是奉和应制之作,但是注重渲染宏大的整体场面,营造磅礴的气势氛围,辞藻华美。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中宗宴群臣柏梁体,帝首云:‘润色鸿业寄贤才’,又‘大明御宇临万方’,和者皆莫及,然是上官昭容笔耳。
”[10]综上所述,上官婉儿对《楚辞》的接受,不仅表现在化用楚辞典故,而且在意象、艺术手法方面亦有所借鉴与吸收,这不仅丰富了她的诗歌情感内容,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接受的完成和创新,既有上官婉儿个人的因素,也有唐代社会客观局势的造就。
上官婉儿和屈原均出身高贵、为君王左膀右臂,陷入宫廷斗争,最终以悲剧结束一生。
上官婉儿出身文人世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对楚辞自然很熟悉,才使得她用典不露痕迹、圆润贴合。
她作为武则天和中宗朝品评诗歌的重要人物,她的审美趣味显然会影响当时的诗风。
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云:“上官体虽得名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以前,实光大于万岁通天以下,其间料量对偶,商酌声病,为新体诗定格律者,颇不乏人,而上官婉儿又从而鼓动帝王,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进大臣名儒充此职位,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矣。
”[11]武周圣历元年(698),婉儿35岁,其权力进一步《新唐书·后妃传》曰“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
”郑振铎亦曰“女作家上官婉儿是这时主持风雅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律诗时代的成立,她是很有力于其间的”,又说“当时文坛因她的努力而大为热闹。
”[12]可见上官婉儿对初唐诗坛的影响之大。
因此,《楚辞》优秀的文化传统,对繁荣唐代诗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张说.全唐文:卷二二五[Z].北京:中华书局,1983.[3]王明好.上官婉儿诗中的楚辞典故[J].作家杂志,2007(12):7-10.[4][清]彭定求.全唐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李拓.楚辞植物意象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0.[7]袁柯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陈奇猷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胡秦葆.论唐诗中的桂意象[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88-93.[10][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9.[11]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1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平朴社出版社,1932.[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723● 白玉婕 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