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的投资与制度变革(1)

合集下载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含解析)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含解析)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2·陕西西安·陕西师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它标志着()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2.(2022·陕西铜川·统考一模)如图是1949-1965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

其中,1953-1957年粗钢产量增长的原因()A.“一五”计划的实施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落实3.(2022·陕西宝鸡·统考二模)下图是“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示意图。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A.改变工业落后面貌B.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全面恢复国民经济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2022·陕西·模拟预测)歌谣“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称颂的是A.开国大典的盛大局面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D.“两弹一星”的研发5.(2022·陕西西安·统考一模)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它们反映了我国()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7.(2022·陕西西安·陕西师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4)成就: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城铁路、集二铁路。

(5)结果:到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概况:①主要途径:农业--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90%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到1956年,90%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利用、限制、改造;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意义:(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4.实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5.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

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

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

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主要阶段: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用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垄断了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资源,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发展了国有企业。

2.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但由于政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人道主义灾难。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受到极大的干扰,社会动荡,生产受阻。

4.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了特殊经济区,吸引外资。

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和开放。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是最深刻的,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户。

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6.加入WTO和国内金融改革(2001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开放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外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国内金融市场也开始改革,建立了现代金融制度。

7.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当前,中国政府强调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中国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和服务业转型,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制度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转型,逐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收入分配不平等、环境问题等。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与内容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与内容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与内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重要政策。

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五计划是中国在1978年至1982年期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该计划重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平衡发展,规定了农业、工业、国防等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一五计划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

与此同时,一五计划还强调了劳动力的本质作用,提倡“四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大改造是在一五计划基础上出台的一项政策,即改造企业经营制度、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个体劳动者。

这样的政策旨在推行市场化、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权、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以及城市改革。

企业经营权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强企业自主权,允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由安排生产计划、进出口、销售等业务。

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的改革重点在于实行价格市场化形式,包括以货币为主要支付手段,对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和出售进行自由化管制等。

城市改革则主要是从个体户改变成家庭企业,加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五计划为三大改造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背景,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趋势创造了条件。

同时,三大改造也推动了一五计划中规定的各行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最终实现的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并重,其中一五计划提出的农业、工业、国防等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为市场化提供了工业基础和农业物质支持,而三大改造实际上是为了贯彻市场化,增强市场规则的主导地位,为企业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两者相互理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迈向现代化。

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五计划的实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解放战争,在1953年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一五计划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原有基础上,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式开始,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经济社会事业逐步走向繁荣。

二、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一、国民经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 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使国民经济在实现国家社会主义产权为主体的基础上,逐步完成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 加快合作社改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3. 建立以国家计划为主的经济调整机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二、工业生产全面恢复和发展1. 加快工业基地的建设,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增加产品品种。

2. 发展民用工业和军工工业,提高国防建设水平。

三、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 加快土地改革的进程,实现土地国有化。

2.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水平。

四、国民收入较上年增长4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00%。

五、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进一步实现农业合作化,加快集体农场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外贸易水平。

七、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三、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和不足一、主要成就1. 在一五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由旧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2. 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得到显著增长;3.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 国家的工商业和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贸易水平得到了提高;5. 在一五计划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八下历史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八下历史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训练1.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于中学生而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在娱乐场所或在外游玩时,接受陌生人递过来的香烟、食品或饮料①积极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宣传禁毒知识①好奇,追求刺激,体验一下吸毒的感觉①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慎交友①遇到挫折和烦恼,同教师或家长倾诉交流,寻求长辈们的帮助,及时化解心中的矛盾①碍于面子,尝试朋友们递过来的一些粉末、片剂或者类似香烟的东西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过去,信阳以生产春季绿茶为主。

现今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介下,生产的夏秋茶——“信阳红”很快红遍了信阳,红适了中原,红动了京城。

由此可知,信阳茶叶经济发展是由于()A.政府支持、品种创新B.继承传统、扩大市场C.放弃传统、技术革新D.扩大宣传、走向世界3.中国近代,棉布、火柴等日用生活必需品大都来自西方,所以人们称棉布为洋布,火柴为洋火。

改革开放以来,洋布、洋火这些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这说明A.中国人不再崇洋媚外B.语言的变化反映了历史的变迁C.中国脱离了世界市场D.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4.口述史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特定问题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然后经过筛选、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它更适合研究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历史。

”根据以上表述,你认为下面最适合应用口述史研究的一项是()A.改善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B.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C.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D.两弹一星研究的方方面面5.1999年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8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承载更多的是观念的更新。

这说明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6.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截止至2020年5月,全球已有将近180个国家实行学校停课,停课人数达到了12.6亿人。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训练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农业机械化D.工业电气化答案:A知识点:工业化起步解析:分析: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为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选A。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采用合作化运动C.开展公私合营D.组织生产合作社答案:C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3到1956(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走集体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采取赎买政策。

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得出。

3.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C.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识记三大改成的历史意义。

4.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A.1950年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答案:D知识点:工业化起步解析:分析: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时间的了解。

可以用时间比较法来解答此题,如1950年的大事,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点评:此题可以采取排除来选择,也可结合教材记住时间。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计划。

一五计划指的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而三大改造则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这两项计划和改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而与一五计划同时期实施的三大改造则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业方面的改造主要包括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消灭封建剥削关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手工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劳动互助组的方式,逐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是通过国家收购、国家统一经营的方式,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两项计划和改造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同时,这两项计划和改造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同时,这两项计划和改造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在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一五计划则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文将对这两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首先,三大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现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手工
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国家对私人企业的收归和
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
大改造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里程碑。

一五计划是指1953
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
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奋斗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规划,三大改造是涉及根本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社会形态改造。

2、侧重点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工业发展,提高生产力;三大改造主要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发展。

3、涉及范围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涉及经济领域方面的内容,三大改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

扩展资料: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 *** 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提示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设总路线
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
“大跃进” 大炼钢铁
态环境严重破坏
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
人民公社 “一大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 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 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 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
基本史实。 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就和失误。 总结其经验教训。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图解识记
思维点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 之间的矛 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人教版必修1

2.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 20 年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 出发,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必 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标志:1956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 性选择。
(3)影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 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 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 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 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技巧点拨] 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
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
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 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 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 业化奠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 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答案:A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是指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战争破坏,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一大批基础工业企业相继建成,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需要通过改革和调整来解决。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即对工商业、农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工商业方面,三大改造主要是指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企业逐步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通过这一改革,不仅加强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力,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在农业方面,三大改造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是指对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改造,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调整,逐步实现了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们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初二历史试卷及答案

初二历史试卷及答案

初二历史试卷及答案初二历史试题卷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富强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2、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应包括()A.彭德怀B.黄继光C.邱少云D.邓稼先3、某同学利用下面的三幅历史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应围绕()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D.“大跃进”运动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下列举措中,推动了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修建了青藏铁路③建立了经济特区④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5、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里,我国没有完成的任务是A.实现工业化,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A.抗美援朝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7、如图是1949~198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折线图。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引起A点到B点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A.农业合作化运动B.“文革”的破坏C.生产力水平低下D.急于求成,缺乏经验8、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民在下面哪一方面是相同的?()A.生产的积极性方面B.土地的所有制方面C.家庭的收入方面D.生产的自主性方面9、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

我国投资结构演变的历史

我国投资结构演变的历史

我国投资结构演变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其投资结构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的投资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的整合为主,投资行为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投资主要以土地作为资产投入,人们通过土地的耕种和经营来获取收益。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开始成为中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和手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的投资结构一直相对落后。

近代以来,中国的投资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接触了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促使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投资的重要领域,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资本。

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主要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

这一阶段中国的投资结构以国有经济为主,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程度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

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的投资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开放化的趋势。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外商投资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的投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格局。

除了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之外,外商投资、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投资均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的投资结构经历了从封建时期的土地投资到现代多元化投资的演变过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投资结构将继续向着开放、多元化和创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

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

共和国回响(一):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发布时间: 2016-02-25 16:30:45 |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心源| 责任编辑:刘心源编者按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在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之际,政在协商(cppcc_china)特别策划“共和国回响”,一起来回顾、盘点从1953年开始的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国家的经济、社会与生活发生的剧变。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奠基之役“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工业化建设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

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新中国一五计划

新中国一五计划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①分散、落后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
②不能满足工业建设需要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过程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 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讨论:
从材料看,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你认 为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 怎样建立的?
2、“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的表现:
鞍春阳飞貌 成厦三藏桥 受益生活善 劳模功勋高
课堂总结与提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
背景——————经过————————结果
时间:1954年 地点: 北京 内容:中心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意义:是革命胜利的总结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根据以下内容分析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特点: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
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想一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巩固国防的需要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对其它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只有经过一个 长时期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 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 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 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 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 选毛集泽》东下卷也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制造椅子、 茶碗茶壶…… 但是,一辆汽车、坦克、拖拉机都 不能制造。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答案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答案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时期的投资与制度变革(1)
[摘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的投资过热和经济波动存在必然联系。

“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两次冒进间隔时间短,这在建国以来的投资史上是少见的。

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形势全面紧张,促使国家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从而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全面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但自此也形成了追求高速度和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关键词]“一五”计划时期投资建设制度变革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行高速度、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相应于此,首先就是大规模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我国以速度为中心、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自“一五”时期开始形成。

投资增加意味着资源需求增加,在当时物质资料的生产赶不上投资需求的情况下,资源紧缺状况很快凸现出来。

自“一五”时期起,我国长期性资源短缺形势开始形成。

“一五”时期又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迅速加强,主要工农业产品开始实行计划购销,商品市场逐渐萎缩。

“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制度
发生了重大变革。

上述变化,归根结底是资源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方式的变化。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在以往关于“一五”计划的研究中,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对于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于这个时期的制度变革,都分别有不少研究,但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不够;第二,对于“一五”计划的成就研究较多,而对这一时期的失误和教训及其对长期后果的影响研究不够。

为此,本文拟对“一五”时期的投资与制度变革的关系略作探讨。

一、“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
在“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增长速度的安排,原是本着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的。

李富春在1953年9月15日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应注意的两个问题,首先就是要贯彻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稳步前进,就是既要反对冒进,又要克服保守;在确定“一五”计划的发展速度时,必须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反之,只凭主观愿望,实际办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办,就是冒进;不能贪多、贪快,但要克勤克俭,努力向前。

[1]
但是,“一五”计划的指标实际到1955年年中才最终确定下来,这时“一五”计划的时间已经过半。

关于稳步前进
原则,在1953年的实际投资中已经被突破,投资需求大大超过了各项物资的供给能力。

也就是说,“一五”计划的实施从一开始就出现投资“过热”,后来把1953年称为“小冒进”,而且由于这一年的冒进,为以后几年的计划安排和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1954、1955两年不得不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发展速度,这也为1956年的又一次冒进提供了“理由”。

1982年,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的统计范围有所改变。

为与历年数字可比,国家统计局对1981年以前的基建投资数字作了调整。

按照调整后的数字,“一五”时期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额及增长速度见表2:
从以上两表可见,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五年中除了1957年的投资额比上年略有缩减外,其他年份都是呈上升趋势。

“一五”时期的五年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增加了471.6亿元,增长了6.02倍。

1953年一年的投资额比恢复时期的三年总计还要多。

1953、1956两年的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均远高于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而从增长速度看,五年中则呈现出两个大起大落的过程。

1953年投资规模计划增长70.57%,实际增长83.68%。

1954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计划指标比上年实际投资指标减少,即为负增长,而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为13.26%,也比1953年大大降低。

1955年年初计划增长8.03%,年底修改为1.19%,实际增长2.65%,比1954年继续下落。

1956年是第二个冒进年,即使按照年中“反冒进”修改下调后的数字也是不低的,这一年的实际增长率为59.13%,与年初计划指标大体相当,高于年中下调后的指标,而远高于上一年的增速。

以往把1953年称为“小冒进”,把1956年称为“大冒进”,这是从投资的绝对数额来说的,如果从增长速度来看,则1953年要远高于1956年。

1957年的计划指标与实际增速同上年相比都是负增长,计划为-25.01%,下降幅度较大,实际为-6.57%。

如果按照1982年调整后的数字来看,这几年的波动幅度就更大了。

从统计资料上看,在建国以后的历次五年计划执行情况中,投资增长率波动起伏最大的,除了“二五”计划外,就是“一五”时期了。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的初期,投资大幅度增加本是必然的。

但投资增长速度在五年当中两次大起大落,对经济的平稳、快速、协调发展是不利的,也违背了“一五”计划制定时的初衷。

二、投资增长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的影响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基本建设投资以恢复、改建旧有企
业为主,且投资规模总量要小得多,因而尽管这个时期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物质资源供求的矛盾还不突出。

进入“一五”以后,基建投资的性质转变为以新建为主,建设对象都是一些规模巨大的工程,这就意味着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器具仪器以及消费品等需求的增长。

而1953、1956年的两次投资“过热”,使需求在短时期内剧增,超过了物质资源的可供量,供求严重失衡,引起物资全面紧缺,物价上涨,人心浮动。

这两年以及由这两年而引起的以后年份的资源紧张、经济波动,是导致后来各项国家计划调节措施陆续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